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可见,美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创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又有利于培养和铸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因为新编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是学习和掌握新教材本身的直接需要。阅读必然会对作品有所感悟,因此阅读教学中人们借助审美教育不断地走向自我享受、自我优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所以我从审美心理与思维活动结合的角度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些探究。
1. 激发学生审美阅读的心态
教师要做审美阅读的使者,教师不但要美教,还要教会学生美读。
在阅读教学中讲求阅读内容的丰实,重要的一点老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选取必读之文。教师应据必读之文,规划出必读之文的“阅读纲要”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并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拟出个人的閱读计划、阅读目的、内容、措施明确了,他们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便大大增强了。这个问题从审美阅读的主客两方面来谈:
(1)关于审美阅读的主体——学生。
从审美需要和审美心境来谈。每个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生命力、享受自己生命的高级精神需求,即审美需要。审美阅读需要有多个层面。如:扩大知识面,了解社会生活,与名家名作对话交流吸取其智慧,内化成性格精神等。审美阅读需要,将随着学生阅历的丰富和事业的开阔而发展变化,教师要相机诱导,满足提供与强化学生这种需要: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使之在阅读中迅速入境,另一方面注重迅速阅读中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训练。
(2)关于审美阅读的客体——阅读对象(作品)。
要组织充足的书源,根据学生阅读需求注重题材的多样化,篇幅的长短,作品的难易程度,作品的时代性区域性,作品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等因素。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扶持和张扬,体现在学生可以选择课内外的美文来做阅读课文。让学生明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重点应该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情况而定,一篇课文的精彩之处难点就是它的教学重点。
2. 创设情境,品读精美文段,引起审美体验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跌印,相溶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意境,朗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受到很好的美的感染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泛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3. 加强情感交流,发展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的交流和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的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美育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推进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师生双方互相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的手段。要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对同样的审美情景或美文美句,学生和老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谁也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其次要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情感的审美表现力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情感交流的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的语言缺乏美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会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细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4. 感悟即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思维过程
从思维的角度讲,感悟和直觉、灵感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学生接触的每一篇作品对他们而言都是全新的,感悟即是学生对所接触的语文教材,在已知的信息基础上,首先对语言文字有所感知,然后形成形象,最终产生新颖独特的个人感受过程。语言大师萨皮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况、综合、推理等正常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灵感、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
在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是“灵感”现象,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升华。知觉、情感、情绪激动等变化融合,在即将解决的那一霎那出现。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顿悟”状态。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和水平是新世纪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抓住阅读教学中的直接思维训练就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但我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个性的需求,学科改革建设步伐的加快,阅读审美教育一定会根深苗壮,沐浴在21世纪的新风中茁壮成长,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与研究》河北语文教学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2002年
[2] 《朱光潜美学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呆呆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5]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收稿日期:2013-01-12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创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又有利于培养和铸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因为新编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是学习和掌握新教材本身的直接需要。阅读必然会对作品有所感悟,因此阅读教学中人们借助审美教育不断地走向自我享受、自我优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所以我从审美心理与思维活动结合的角度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些探究。
1. 激发学生审美阅读的心态
教师要做审美阅读的使者,教师不但要美教,还要教会学生美读。
在阅读教学中讲求阅读内容的丰实,重要的一点老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选取必读之文。教师应据必读之文,规划出必读之文的“阅读纲要”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并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拟出个人的閱读计划、阅读目的、内容、措施明确了,他们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便大大增强了。这个问题从审美阅读的主客两方面来谈:
(1)关于审美阅读的主体——学生。
从审美需要和审美心境来谈。每个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生命力、享受自己生命的高级精神需求,即审美需要。审美阅读需要有多个层面。如:扩大知识面,了解社会生活,与名家名作对话交流吸取其智慧,内化成性格精神等。审美阅读需要,将随着学生阅历的丰富和事业的开阔而发展变化,教师要相机诱导,满足提供与强化学生这种需要: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使之在阅读中迅速入境,另一方面注重迅速阅读中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训练。
(2)关于审美阅读的客体——阅读对象(作品)。
要组织充足的书源,根据学生阅读需求注重题材的多样化,篇幅的长短,作品的难易程度,作品的时代性区域性,作品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等因素。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扶持和张扬,体现在学生可以选择课内外的美文来做阅读课文。让学生明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重点应该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情况而定,一篇课文的精彩之处难点就是它的教学重点。
2. 创设情境,品读精美文段,引起审美体验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跌印,相溶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意境,朗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受到很好的美的感染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泛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3. 加强情感交流,发展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的交流和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的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美育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推进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师生双方互相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的手段。要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对同样的审美情景或美文美句,学生和老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谁也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其次要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情感的审美表现力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情感交流的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的语言缺乏美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会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细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4. 感悟即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思维过程
从思维的角度讲,感悟和直觉、灵感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学生接触的每一篇作品对他们而言都是全新的,感悟即是学生对所接触的语文教材,在已知的信息基础上,首先对语言文字有所感知,然后形成形象,最终产生新颖独特的个人感受过程。语言大师萨皮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况、综合、推理等正常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灵感、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
在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是“灵感”现象,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升华。知觉、情感、情绪激动等变化融合,在即将解决的那一霎那出现。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顿悟”状态。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和水平是新世纪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抓住阅读教学中的直接思维训练就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但我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个性的需求,学科改革建设步伐的加快,阅读审美教育一定会根深苗壮,沐浴在21世纪的新风中茁壮成长,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与研究》河北语文教学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2002年
[2] 《朱光潜美学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呆呆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5]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收稿日期: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