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加强实验室管理无法防控风险

来源 :科学新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让科研人员减少利用有毒试剂犯罪的可能性,加强事后的追查力度,是目前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近日,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将做实验剩余的有毒化合物带回寝室,放在饮水机内,导致室友黄洋中毒身亡。此案发生后,大学实验室管理漏洞成为媒体舆论指责的对象。
  究竟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现状如何?如何才能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安全、有序?记者近日采访到了应急管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
  《科学新闻》:当前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管理现状如何,是否存在疏漏?
  陈安: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在有毒试剂管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在一些实验室中,存在科研人员将试剂随便乱放、随意使用,在使用有毒试剂时操作不规范,甚至对实验室有毒试剂随意丢弃和排放等现象。
  这些都可能会对科研人员和周围相关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险,因此实验室的试剂管理,确实是现阶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的。
  《科学新闻》:那么,在您看来造成实验室管理疏漏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陈安:对于实验室有毒试剂外泄事件来说,在风险防控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有毒试剂的获取。
  在化学、生物、医学等科研实验中,往往不乏很多高毒甚至剧毒的试剂。在试剂的购买和领取方面,只有部分剧毒类试剂,或作为制造毒品原料的试剂才会受到公安部门的管制,例如叠氮化钠、氰化钾、醋酸酐等。
  而除了这些受管辖的试剂之外,还有大量的高毒或剧毒物质是不在公安部门的管辖范围内的。这些物质的购买非常容易,在任何一家化学试剂公司都可以购买到。例如,做蛋白质电泳用的丙烯酰胺和甲叉丙烯酰胺,就能够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很大的毒害。
  也就是说,有毒试剂对于搞科研的实验室来说,具有高度的易获取性,这为科研人员接触和使用有毒试剂提供了条件。
  其次,实验室对有毒试剂使用和管理有特殊性,客观上形成有毒试剂外泄的便利条件。
  也就是说,单从加强实验室管理角度来入手,是无法防控风险的。
  虽然实验室里可以通过加强有毒试剂的登记管理等方式,来监测每个科研人员使用有毒试剂的量,但即使这样,也无法防止科研人员把有毒试剂用于科研之外的地方。
  科学实验是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科研人员每天使用的试剂量是难以提前预计的,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推倒重来的情形。因此,某个科研人员即使某天领取了某种大量的有毒试剂,只要这种试剂确实是科研必需的试剂,也是合理的。如果控制科研人员使用有毒试剂的量,那么科学实验就难以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里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监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所有行为,才能够实现对有毒试剂的全过程监管。
  在这样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若是将有毒试剂带离实验室,就很容易被发现。然而,这样的方式在目前来说不大现实,一方面因为安全监控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涉及某些科研成果的保密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也都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虽然国外有些公司会通过在公司安装视频监控的方式,来防止技术和产品外泄,但这种方式难以被借鉴到实验室管理中。
  《科学新闻》:实验室有毒试剂和药品管理确实有其特殊性,那么复旦实验室流毒事件给我们哪些反思?
  陈安:我们反思复旦大学的这起事件,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可能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认为犯罪后不会被发现。如果他意识到作案后很容易被发现,那么可能就会降低利用实验室有毒试剂作案的可能性。
  考虑到实验室有毒试剂管理方面的特点,我认为,仅仅靠加强实验室有毒试剂的管理来防控有毒试剂外泄是不现实的。
  在这个问题上,加强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让科研人员减少利用有毒试剂犯罪的可能性,加强事后的追查力度,是目前来说最可行而又有效的方式。
  《科学新闻》:对于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陈安:在实验室的实际管理方面,国外大学实验室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例如,包括导师在内的任何人从事一项有风险的实验前,都要接受学校的专门培训,培训后参加考试,通过后发证书。如果没有通过,不得从事相关的研究。
  国外大学实验室购买有毒药品时,相关公司会配发操作培训指南;购买到实验室以后,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每个人的使用试剂量和使用时间,都需要签字备注。
  另外,所有药品的位置都应固定,有试剂目录和安全等级的说明;所有有毒药品都存放在专门的柜子里面,挥发性试剂放在通风橱中。
  国外的大学在安全方面管理很严格,会定期检查,所有的废液都分类,由学校专门人员回收;学校检查人员专业性强,能及时对各种可能违规的现象提出异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验室内部有人想将有毒试剂带出,也是难以避免的,但一旦被发现,实验室的导师将会负很大的责任。因此实验室的导师对试剂的安全管理会特别注意,进而加强对实验室人员这方面的教育。
其他文献
与其他欧洲人相比,德国向来更倾向于绿色环保,而且更加恐惧核能。这种忧虑源于德国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少,而且德国人注重的是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12000名德国Osterath的市民开始愤怒。  他们在杜塞尔多夫附近的鲁尔区拥有一片宁静的回水区,但这片土地现在成为了欧洲最大换流站的考虑地点。这个庞大的装置将会把高压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这是德国新“电力高速公路(power highway)”计划中重要
期刊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颁布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网、风凰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多领域、全方位、高频次地曝光了国(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针对我境内人员开展间谍活动的案例,突出反映了高校师生是国(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重点关注的群体,因此高校师生出国(境)交流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从江苏省S市高校师生出国(境)交流发生安全问题的案例出发,通过客观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有针对性的调研访谈,对S市4所高校的师生出国(境)交流的规模、目的以及目标地区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论证研究S市高校师生出国(境)交流
  
期刊
近亲繁殖所造成的恶性影响注定导致皇家岛狼走向灭亡。  在一个标志性的捕食者—猎物研究中,研究对象——美国皇家岛的狼群不再能够繁殖幼崽,这让科学家面临遗传拯救的难题或研究课题终止的困境。  自1971年研究生毕业后,每年夏季,Rolf Peterson总会花上几个晚上,在密歇根州皇家岛国家公园(位于苏必略湖西北角)听得见狼群嚎叫的地方露营。在每年6月底的某一天,他会听到等待已久的声音:刺耳而高亢的叫
期刊
在转基因粮食作物方面,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研发和推广仍然是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短板,因而巴西的“技术拿来主义”或许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近来,关于巴西大豆丰收的新闻占据了各大报刊网站的头条。有预测称2013年巴西大豆总产量将达8342万吨,甚至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然而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仅南方的部分地区种植大豆,产量不到1000万吨。80年代末,巴西大豆产量翻
期刊
尽管大部分基因芯片(microarray)的应用目前仍仅限于科研水平,这项技术似乎已经准备好要进军基于基因组的临床应用。事实上,一些产品已经能用于医学诊断,并且有更多的产品已经在研发当中。举例来说,可以用定制基因芯片来检测预示特定疾病的微小、特殊的遗传变化。未来,这一技术将很可能成为科研和临床应用中一项很有用的工具。  “在当今的转译基因组研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进行解析。”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期刊
科技界一直处在重大传染病防控的最前线。今年是非典(SARS)暴发10周年。SARS过后,各种重大突发传染病,如H5N1、H1N1甲型流感,蜱虫疫情,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不断“推陈出新”,威胁人类健康。  6月8日,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创新中国论坛·公共卫生安全国家战略——SARS十年反思与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在北京举行,旨在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公共卫生安全提出防控方案。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
期刊
在我国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浪潮中,政府绩效评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工具,其对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执行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在我国,对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国家税务总局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税务系统内部启动了绩效管理改革,实施五年以来建立了一套适应税收工作实际的绩效考评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选取基层税务部门中最为典型的地市级税务局,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模型,以内外部评价视角,为其整体工作绩效评估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为基层税务部门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在赵文津看来,要深入认识大陆地震发生的条件,必须通过认识巴颜喀拉地块的运动与周边地块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2013年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一场位于龙门山地震带的灾难,再度让四川猝不及防。  近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接受了《科学新闻》专访。  断裂带漏报  “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向国务院上报的地震预报意见,准确率很低,重大的地震危险区一再漏报,预报来预报去
期刊
国内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看似不同,却均将矛头指向了同样的问题——实验室管理不善。或许放眼其他国家的实验室管理,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国内实验室安全事故不断。  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两名工作人员感染SARS,以致安徽、北京先后发现新的SARS病例;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师生使用未检疫羊做活体动物实验,结果感染布鲁氏杆菌传染病;今年4月份,复旦大学一名研究生,将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