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法分析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98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意外事件居高不下,给家庭、学校及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大学生心理情况及特点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提出通过学校、辅导员、围合教导员、专业课老师、心理健康中心多方合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21-01
  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及转变时期,其心理上不够成熟,比较脆弱,进入大学后需要面临的各种新旧观念冲突、人际关系压力、情感上的困惑及就业压力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突,极易引发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意外事件居高不下,给家庭、学校及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1. 大学生心理情况及特点
  首先,由于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压力较之城镇学生更为严峻,因此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其次,性格、生理上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平等待遇的现象使得女学生比男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再次,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着不一样的压力。
  2. 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2.1 情感因素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特征、风格各异,许多学生或多或少有人际关系上的困扰,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建立起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产生诸如同学、室友之间的争执、口角、误解等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许多大学生有情感需求及恋爱体验,异性之间交往的困扰,以及情感受挫产生的恋爱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家庭因素
  家庭影响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例如家庭暴力、父母酗酒、经常性争吵、单亲家庭环境等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冷漠、或是过于保护、偏爱,成长在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创伤,表现为人格特征不健全、心理阴暗,或多或少有人际交往关系障碍、精神性障碍、强迫症、抑郁等心理问题。
  2.3 毕业、就业因素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有的学生没拿够学分,面临着无法毕业的情况,由于引发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的压力,以及是要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之间的心理冲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紧迫,工作环境日益复杂,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焦虑、恐慌等激烈的心理冲突。
  2.4 突发事件因素
  大学生都是住校,自己安排生活,自己照顾自己,精神容易敏感脆弱。尤其是家在外省的同学,更容易感到孤独无依,而独自在校园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
  3. 多方合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3.1 学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热烈丰富,有着追求内涵、文化价值取向,发挥自身独特个性的强烈愿望,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能直接且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极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因此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心理人格、道德品质等,以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抓好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建设,使大学的文化氛围能直观地表现出来,以功能齐全的校园设施,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陶冶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产生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及行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结合时代精神,总结并提炼出学校的优良传统,打造和谐进取务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学校每学期可确定一些主题文化活动,根据这些主题安排相应的文化活动内容,例如结合五四青年节,开展优秀青年的评选表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培养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再次,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准则,诸如教学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使校园内大小事物均有章可循,并细化、明确具体的制度内容,使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做到奖惩分明、纪律严明。以此来制约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维持学校稳定的秩序,培养大学生严密的纪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起到重要的限制和规范作用。
  3.2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是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辅导员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大学生相仿,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沟通优势,而且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深入,有着心理健康教育上的资源优势。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可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排查出重点问题学生,主动与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面谈,分析,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及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及方案进行应对,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其次,辅导员应抓好日常班級管理工作,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友爱、团结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再次,辅导员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并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互相沟通学生校内外的思想状态及行为表现,一旦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双方共同干预、监控学生的心理问题。   3.3 充分发挥围合教导员的作用
  根据学校特色,在每个学院学生宿舍围合设置1-2名学生教导员,这些教导员由部分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及理论水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工作经验,且热爱关心大学生的退休专家、教师组成。教导员每周至少三天深入大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热心帮助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面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爱学生,充当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经验及学术研究上的优势,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学生专业兴趣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建设积极优良的学生宿舍风气。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思想。与辅导员形成沟通协作互补的关系,一旦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及时告知辅导员,共同研究指导、帮助学生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成才,维护校园稳定。
  3.4 专业课老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学习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心理问题,而专业课教师精通专业知识,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解惑答疑,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專业教师具备与大学生相同的专业背景及就业经历,能给学生提供较为客观及现实的就业意见和参考,可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多机会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可以成为大学生亲密的朋友,因而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可在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发现并利用所授学科中的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社会实践、学生项目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肯定学生的优势,通过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旦发现学生心理上的异常,教师可运用专业的知识去疏导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艺术,形成专业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的局面。
  3.5 心理健康中心预防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构建高校自己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通过个体咨询及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中心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知识选题活动,开展现场心理咨询、网上咨询、学生社团等活动,传播健康的心理咨询理念,加大心理健康指导的覆盖面和力度。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地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诊治。每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一次普及的新生测评,统计并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可约其面谈,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每个学员配对一个对口联系的老师,若学员发现问题学生,也可联系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鉴定。在校内各个院系增设心理委员,分别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排查,根据心理委员撰写的排查工作报告筛选出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严重的学生,主动与其约谈、沟通,发现问题所在,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遇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案例,可寻求更为专业的心理援助,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工作的前提。高校可通过多方合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围合教导员的作用、专业课老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中心预防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毅静.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6
  [2] 吴宝瑞.高等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2009年11月
  [3] 魏爱爱,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对T管引流遵医行为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遵循pdca循环工作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对T管引流遵医行为的依从性.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T管引流遵医行为依从性由原来的75%提高到了92.2%(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但有效的提高了留置T管引流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而且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优
期刊
摘要:教师课堂体语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的能力。教师课堂体语能力高不高、强不强,必然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教师体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体语;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6-01  1. 体态语言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0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各级医疗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以人为本”的优质  护理服务模式。作为一个90后我对优质护理的概念还很模糊,但经过在医院实习的近一年中让我对优质护理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它在护理工作的对象、内容和规范上都有巨大的变化。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启动了旨在使护理
期刊
摘要:犯罪活动暴力性的增强要求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具有稳定、成熟的心理索质,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心理冲击。而良好的应激能力是保证沉着稳定情绪的关键,研究增强心理应激能力的方式方法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耐受性。  关键词:应激能力;心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5-01  心理应激能力是指遭遇突发事件或接
期刊
摘要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且可引起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危害较大。高血压是一种具有多种发病机制以及与遗传基因有关的疾病,它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的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指导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7-02  
期刊
摘要:血透室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以桐乡一院为例,分析近年来血透室工作变化特点和存在问题,研究如何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帮助护士实现自我调节,对确保护士身心健康,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血透;护士;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20-
期刊
摘要:由于滥用抗生素、使用有污染的医疗器械以及心内科患者的体质较差、整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呼吸道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衰退,因此心内科患者极其容易引起并发肺部感染。一旦感染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针对肺部感染这一并发症,应规范医生行为,提高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水平,增强患者免疫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关键词:心内科;肺部感染;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B 【文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渴望得到医务人员关心和重视、渴望了解所患疾病、渴望知道疾病治疗方案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的茅盾日趋突出,要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院除了医疗质量的提高、硬件设施的投入外,最值得一做的就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不断改善于服务态度,切实为病人服务,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加强;医德医风;助推;廉政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探索其实际效果。结果:在实施风险管理制度之前患者投诉高达20多例,实施风险管理制度之后投诉只有2例,投诉较之前大幅度减少。结论: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急诊;风险管理;护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
期刊
摘要:近年来,作为高风险、高强度脑力劳动、长期超负荷工作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产生的各方面压力一直未能引起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本文着重从出医务人员压力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缓解压力的应对措施。指出只有重视对医务人员心理方面的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才能对医疗纠纷的减少和医患关系的缓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原因;措施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