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河北省自社区矫正试行以来,在制度建立、机构设置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矫正制度实质化、矫正队伍专业化以及矫正措施精细化等方面仍有不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完善风险评估、个案矫正等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吸纳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落实分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帮助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发展。
关键词:社区矫正;矫正制度;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064-02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转进了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为社区矫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可见,社区矫正法制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客观分析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状况,是探索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及其法制化的前提性条件。笔者通过分析河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为其他地区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及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提供思路或参考。
河北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自2005年试行以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下,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积极探索新制度、新措施和新方法,推动了其健康发展。
一、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的进步之处
1.健全规章制度,促进社区矫正有序化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社区矫正有序化发展的保障。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经历了试点、试行到法制化的阶段。社区矫正在政策层面运行时,为保障其有效开展,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本地实际,结合部门规章及各类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制度。例如,2005年11月,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2008年5月制定了《河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等等;这些规章制度保障了社区矫正的有序开展。
同时,为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逃漏管,增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河北省实施必接必送制度,即在接收环节,社区矫正机构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居)委会成员、志愿者及矫正对象家属等,去法院、监狱、看守所将矫正对象直接纳入矫正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在收监环节,司法所在公安派出所的配合下,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撤销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直接移送监狱、看守所。此外,河北省还创立了社区矫正协议书制度、档案管理、学习培训、工作监督等多项工作制度。
2.加强机构设置,促进社区矫正规范化
合理的机构设置是社区矫正规范化发展的保障。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完善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河北省在省、市、县、乡四级均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公安机关协作、街道(乡镇)司法所执行、社会组织与公众介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司法厅经编制部门批准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处,各市、县(市、区)司法局单独设立或加挂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科(处),各乡镇(街道)依托司法所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站。此外,承德、邯郸、保定等地共27个县(市、区)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
此外,为落实矫正措施,提高矫正效果,一些司法局建立与社区矫正相配套的基地与中心。例如,承德市双滦区司法局建立心理矫正中心和“四个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就业安置基地)。
3.应用现代技术,促进社区矫正科学化
应用现代化技术是促进社区矫正科学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司法所从人员配备到办公设备等物质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职能的增多,仍面临着人少事多的窘境。例如,笔者调查石家庄市L县某司法所,3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在册47名社区矫正人员,上百名安置帮教对象,同时还承担人民调解、法律宣传等工作,日常还要分担乡镇的信访维稳工作。有鉴于此,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矫正罪犯之中,以此缓解人员紧张的压力。例如,目前很多省市利用手机定位、全球眼、电子围墙等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控。
同时,社区矫正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程序复杂的刑罚执行工作。信息化是便捷矫正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河北省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信息化建设。截至2012年2月,河北省已有11个地级市司法局、154个县(市、区)司法局及其所属乡镇(街道)司法所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平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到全省90%的县(市、区)。建设信息平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对预防重新违法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区矫正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矫正制度科学化程度不深
矫正制度是实现矫正目标的关键环节。矫正制度科学化程度不深主要表现在风险评估、个案矫正等核心性制度处于形式化层面,甚至处于空白状态。风险评估可以动态性地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危险性,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基础,对预防重新犯罪具有积极意义。笔者随机调查了河北省12个司法所,其中6个司法所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只有石家庄正定县城区街道司法所在“接收时”、“矫正中”和“解除前”三个阶段进行全程性评估。个案矫正是矫正个别化的重要体现,是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不同的犯因性表现,解决其特殊问题的重要手段。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有5个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但据访谈得知,这些矫正方案动态性不足,不能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大多数制定后不再修正。 2.矫正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矫正队伍是实现矫正目标的组织保障。各地为适应社区矫正非监禁刑罚执行的特征,建立了以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工作队伍。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为3个专科,9个本科学历;专业背景8个是法学,2个是教育学,1个是社会学专业、1个是新闻学专业。可见,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专业背景以法学为主,有利于执法工作的开展。但是,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的犯因性问题是矫正工作的核心。因此,司法所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刑事执法的内容,还应当了解罪犯矫正的本质与规律,具备罪犯教育学和矫治心理学的知识。社会工作者是具备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他们参与制定矫正计划、方案,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只有石家庄市滦城县2个司法所聘请了社会工作者。可见,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并未真正充实到矫正队伍之中。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吸纳退伍军人、待业大学生作为协管员。他们具有熟悉社区环境,人生阅历丰富等优势,但其矫正技能严重不足。此外,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退休人员、村(居)委会成员是志愿者的主要组成。可见,社会公众对矫正工作的参与性不足。总之,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队伍的专业化需求。
3.矫正措施精细化程度不够
矫正措施是实现矫正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司法所围绕社区矫正工作任务开展的矫正措施体现为粗放性、形式化的特点,精细化、专业化的程度不够。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在监管方面,没有落实分类管理,未能将未成年与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在教育内容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方法上仍依靠司法所自身力量,没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和设施;适应性帮助的内容以满足生存性需要为主,对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就业帮助的举措不多。综上所述,矫正措施应当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深化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策略
1.加快科学性矫正制度的建立
先进的制度是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前提。首先,建立风险评估制度。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已经开展了风险评估和矫正效果评估工作,开发一些统计量表,并积累了相关经验。例如,2004年北京市研发了《北京市社区服刑人员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2005年上海市设计完成《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测评表》并进行实操检验,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体系。江苏省从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网络系统软件》。河北省可以利用和借鉴这些有益经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阶段性评估。
其次,深化个案矫正的应用。个案矫正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在全面收集社区矫正人员个人层面与环境层面的客观资料的基础上,诊断其犯因性问题、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矫正需要等方面,与社区矫正人员协商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个案矫正开展一段时间后,矫正工作者要进行效果评估,评价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矫正方案,以提高矫正效果。
2.提高专业化矫正队伍的能力
专业的矫正队伍是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条件。首先,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市(区、县)司法局可以邀请省内高校、科研机构、法学会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或者监狱、戒毒所有丰富矫正经验的实务工作者定期为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培训重点是罪犯教育学、矫治心理学等。其次,积极吸纳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的性质虽然是刑罚执行,但更重要的是矫正。社区矫正人员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行为、心理、家庭、社会交往与适应等,需要运用专业化的工作理念与方法解决。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发展。目前一些地区政府通过“花钱买服务”的机制吸纳社会工作者。河北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高校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省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这些人才吸纳到矫正队伍之中,发挥其专业优势。
此外,大力招募社会志愿者。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宣传,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传媒工具,通过宣传片、微博等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吸纳公众参与到矫正工作之中,特别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邻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等。志愿者的参与不仅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紧张的压力,也能够实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3.扩大精细化矫正措施的应用
精细的矫正措施是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手段。首先,在监督管理方面,加强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来源多样,构成复杂,差异明显。因此,司法所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应根据性别、年龄、犯罪性质及人身危险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在管理措施的方式与强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社区服务的形式与程度上有所差异,才能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其次,在教育矫正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帮教。司法所可以通过系统化课堂教育,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聘请心理咨询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由于司法所力量有限,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属,所在单位,社区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审判机关等刑事司法部门,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感化和规劝。这也体现了社区矫正的优势。最后,在适应性帮扶方面,加强就业帮助。县级司法局可以与职业介绍机构、家政服务中心等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合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或向有关公司、企业推荐社区矫正人员;聘请专职的职业指导老师,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建议;为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资金、技能、信用担保或相应指导等。
参考文献:
[1]河北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规范工作程序[EB/OL].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官网.[2011-06-22].http:www.cnsifa.net.
[2]张凯,张东.河北省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策略[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社区矫正;矫正制度;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064-02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转进了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为社区矫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可见,社区矫正法制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客观分析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状况,是探索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及其法制化的前提性条件。笔者通过分析河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为其他地区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及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提供思路或参考。
河北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自2005年试行以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下,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积极探索新制度、新措施和新方法,推动了其健康发展。
一、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的进步之处
1.健全规章制度,促进社区矫正有序化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社区矫正有序化发展的保障。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经历了试点、试行到法制化的阶段。社区矫正在政策层面运行时,为保障其有效开展,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本地实际,结合部门规章及各类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制度。例如,2005年11月,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2008年5月制定了《河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等等;这些规章制度保障了社区矫正的有序开展。
同时,为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逃漏管,增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河北省实施必接必送制度,即在接收环节,社区矫正机构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居)委会成员、志愿者及矫正对象家属等,去法院、监狱、看守所将矫正对象直接纳入矫正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在收监环节,司法所在公安派出所的配合下,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撤销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直接移送监狱、看守所。此外,河北省还创立了社区矫正协议书制度、档案管理、学习培训、工作监督等多项工作制度。
2.加强机构设置,促进社区矫正规范化
合理的机构设置是社区矫正规范化发展的保障。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完善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河北省在省、市、县、乡四级均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公安机关协作、街道(乡镇)司法所执行、社会组织与公众介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司法厅经编制部门批准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处,各市、县(市、区)司法局单独设立或加挂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科(处),各乡镇(街道)依托司法所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站。此外,承德、邯郸、保定等地共27个县(市、区)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
此外,为落实矫正措施,提高矫正效果,一些司法局建立与社区矫正相配套的基地与中心。例如,承德市双滦区司法局建立心理矫正中心和“四个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就业安置基地)。
3.应用现代技术,促进社区矫正科学化
应用现代化技术是促进社区矫正科学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司法所从人员配备到办公设备等物质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职能的增多,仍面临着人少事多的窘境。例如,笔者调查石家庄市L县某司法所,3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在册47名社区矫正人员,上百名安置帮教对象,同时还承担人民调解、法律宣传等工作,日常还要分担乡镇的信访维稳工作。有鉴于此,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矫正罪犯之中,以此缓解人员紧张的压力。例如,目前很多省市利用手机定位、全球眼、电子围墙等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控。
同时,社区矫正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程序复杂的刑罚执行工作。信息化是便捷矫正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河北省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信息化建设。截至2012年2月,河北省已有11个地级市司法局、154个县(市、区)司法局及其所属乡镇(街道)司法所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平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到全省90%的县(市、区)。建设信息平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对预防重新违法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区矫正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矫正制度科学化程度不深
矫正制度是实现矫正目标的关键环节。矫正制度科学化程度不深主要表现在风险评估、个案矫正等核心性制度处于形式化层面,甚至处于空白状态。风险评估可以动态性地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危险性,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基础,对预防重新犯罪具有积极意义。笔者随机调查了河北省12个司法所,其中6个司法所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只有石家庄正定县城区街道司法所在“接收时”、“矫正中”和“解除前”三个阶段进行全程性评估。个案矫正是矫正个别化的重要体现,是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不同的犯因性表现,解决其特殊问题的重要手段。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有5个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但据访谈得知,这些矫正方案动态性不足,不能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大多数制定后不再修正。 2.矫正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矫正队伍是实现矫正目标的组织保障。各地为适应社区矫正非监禁刑罚执行的特征,建立了以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工作队伍。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为3个专科,9个本科学历;专业背景8个是法学,2个是教育学,1个是社会学专业、1个是新闻学专业。可见,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专业背景以法学为主,有利于执法工作的开展。但是,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的犯因性问题是矫正工作的核心。因此,司法所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刑事执法的内容,还应当了解罪犯矫正的本质与规律,具备罪犯教育学和矫治心理学的知识。社会工作者是具备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他们参与制定矫正计划、方案,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只有石家庄市滦城县2个司法所聘请了社会工作者。可见,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并未真正充实到矫正队伍之中。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吸纳退伍军人、待业大学生作为协管员。他们具有熟悉社区环境,人生阅历丰富等优势,但其矫正技能严重不足。此外,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退休人员、村(居)委会成员是志愿者的主要组成。可见,社会公众对矫正工作的参与性不足。总之,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队伍的专业化需求。
3.矫正措施精细化程度不够
矫正措施是实现矫正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司法所围绕社区矫正工作任务开展的矫正措施体现为粗放性、形式化的特点,精细化、专业化的程度不够。据笔者调查的12个司法所,在监管方面,没有落实分类管理,未能将未成年与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在教育内容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方法上仍依靠司法所自身力量,没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和设施;适应性帮助的内容以满足生存性需要为主,对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就业帮助的举措不多。综上所述,矫正措施应当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深化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策略
1.加快科学性矫正制度的建立
先进的制度是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前提。首先,建立风险评估制度。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已经开展了风险评估和矫正效果评估工作,开发一些统计量表,并积累了相关经验。例如,2004年北京市研发了《北京市社区服刑人员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2005年上海市设计完成《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测评表》并进行实操检验,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体系。江苏省从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网络系统软件》。河北省可以利用和借鉴这些有益经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阶段性评估。
其次,深化个案矫正的应用。个案矫正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在全面收集社区矫正人员个人层面与环境层面的客观资料的基础上,诊断其犯因性问题、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矫正需要等方面,与社区矫正人员协商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个案矫正开展一段时间后,矫正工作者要进行效果评估,评价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矫正方案,以提高矫正效果。
2.提高专业化矫正队伍的能力
专业的矫正队伍是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条件。首先,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市(区、县)司法局可以邀请省内高校、科研机构、法学会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或者监狱、戒毒所有丰富矫正经验的实务工作者定期为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培训重点是罪犯教育学、矫治心理学等。其次,积极吸纳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的性质虽然是刑罚执行,但更重要的是矫正。社区矫正人员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行为、心理、家庭、社会交往与适应等,需要运用专业化的工作理念与方法解决。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发展。目前一些地区政府通过“花钱买服务”的机制吸纳社会工作者。河北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高校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省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这些人才吸纳到矫正队伍之中,发挥其专业优势。
此外,大力招募社会志愿者。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宣传,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传媒工具,通过宣传片、微博等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吸纳公众参与到矫正工作之中,特别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邻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等。志愿者的参与不仅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紧张的压力,也能够实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3.扩大精细化矫正措施的应用
精细的矫正措施是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手段。首先,在监督管理方面,加强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来源多样,构成复杂,差异明显。因此,司法所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应根据性别、年龄、犯罪性质及人身危险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在管理措施的方式与强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社区服务的形式与程度上有所差异,才能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其次,在教育矫正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帮教。司法所可以通过系统化课堂教育,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聘请心理咨询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由于司法所力量有限,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属,所在单位,社区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审判机关等刑事司法部门,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感化和规劝。这也体现了社区矫正的优势。最后,在适应性帮扶方面,加强就业帮助。县级司法局可以与职业介绍机构、家政服务中心等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合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或向有关公司、企业推荐社区矫正人员;聘请专职的职业指导老师,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建议;为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资金、技能、信用担保或相应指导等。
参考文献:
[1]河北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规范工作程序[EB/OL].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官网.[2011-06-22].http:www.cnsifa.net.
[2]张凯,张东.河北省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策略[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