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药物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通常情况下,每一药物各有固定的半衰期,常用的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各种药物的半衰期差别很大,除了与药物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机体器官(肝、肾)的消除功能有关。
关键词:药物半衰期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19-03
药物半衰期(t1/2)又称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 (一房室模型),t1/2 (-房室模型), t1/2 (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我院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综述如下。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①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 (8±12h)]地高辛停药1Od[t1/2 (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②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 超快速消除类(t1/2≤lh)
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MlC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兼顾。如青霉素可溶在100ml~200ml液体中,根据用量的大小,0.5~1.0h内滴完,如超剂量应用,应延长滴注速度或增加输液量。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 快速消除类(t1/2=1~4h)
此类药物吸收亦较快,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K21(室间转运速率常效)明显延长,Vdss(稳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使谷浓度升高,说明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腎毒性增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案,即增加了血中药物的峰浓度,加上其较长的PAE,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又降低了血中药物的谷浓度,减少了毒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量更安全合理。
2.3 中速消除类(t1/2=4~8h)
此类药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1次/6h或1次/8h,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早晨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如氨茶碱、扑痫酮等。但如此服药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是发展的方向,如茶碱缓释片等。它们可使血中浓度维持12~24h,每日仅需服2次(1次/12h)及1次即可。
2.4 慢速消除类(t1/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1次/8h或1次/12h。如戊丙酸钠、硝苯吡啶。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2~3次/d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少,如丙戊酸钠的缓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24h,硝苯地平控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2.5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
此类药物可1次/d或数日一次服用,但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d服药剂量往往比隔日1次服药剂量小一倍,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要小的多。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如地高辛(t1/2=36~51h),利维爱(t1/2=48h)等。
2.6 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t1/2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往往因人而异,用药剂量较难掌握。若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苯妥英钠等。
3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
3.1 影响t1/2的生理因素
影响t1/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t1/2会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影响t1/2其次的因素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T1/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慢代谢比快代谢t1/2延长数倍或更多。就必须引起重视,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3.2 影响t1/2的病理因素
影响消除相半衰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为;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在肝脏衰竭时t1/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1/2明显延长;心衰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1/2明显延长。
3.3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t1/2明显延长,此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的监测来判断用药方案。最难以判断用药方案的患者为患有多种疾病,伴有多脏器损害。病情在动态变化中。药物相互作用又可能存在多种影响的患者。此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有差错,干扰因素多,临床医师难以确定用药方案,此时可监测消除两点血浓度,C0(第一点),Cp(第二点)。用K=一[1n(Cp/Ct)]/t公式为(t为两点间隔时间),计算出t1/2=ln2/K,用此时的t1/2 判断用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常规用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体化用药方案。消除相半衰期是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可使用药更合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合理用药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2]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3]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4]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关键词:药物半衰期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19-03
药物半衰期(t1/2)又称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 (一房室模型),t1/2 (-房室模型), t1/2 (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我院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综述如下。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①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 (8±12h)]地高辛停药1Od[t1/2 (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②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 超快速消除类(t1/2≤lh)
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MlC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兼顾。如青霉素可溶在100ml~200ml液体中,根据用量的大小,0.5~1.0h内滴完,如超剂量应用,应延长滴注速度或增加输液量。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 快速消除类(t1/2=1~4h)
此类药物吸收亦较快,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K21(室间转运速率常效)明显延长,Vdss(稳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使谷浓度升高,说明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腎毒性增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案,即增加了血中药物的峰浓度,加上其较长的PAE,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又降低了血中药物的谷浓度,减少了毒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量更安全合理。
2.3 中速消除类(t1/2=4~8h)
此类药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1次/6h或1次/8h,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早晨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如氨茶碱、扑痫酮等。但如此服药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是发展的方向,如茶碱缓释片等。它们可使血中浓度维持12~24h,每日仅需服2次(1次/12h)及1次即可。
2.4 慢速消除类(t1/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1次/8h或1次/12h。如戊丙酸钠、硝苯吡啶。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2~3次/d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少,如丙戊酸钠的缓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24h,硝苯地平控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2.5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
此类药物可1次/d或数日一次服用,但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d服药剂量往往比隔日1次服药剂量小一倍,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要小的多。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如地高辛(t1/2=36~51h),利维爱(t1/2=48h)等。
2.6 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t1/2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往往因人而异,用药剂量较难掌握。若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苯妥英钠等。
3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
3.1 影响t1/2的生理因素
影响t1/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t1/2会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影响t1/2其次的因素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T1/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慢代谢比快代谢t1/2延长数倍或更多。就必须引起重视,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3.2 影响t1/2的病理因素
影响消除相半衰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为;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在肝脏衰竭时t1/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1/2明显延长;心衰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1/2明显延长。
3.3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t1/2明显延长,此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的监测来判断用药方案。最难以判断用药方案的患者为患有多种疾病,伴有多脏器损害。病情在动态变化中。药物相互作用又可能存在多种影响的患者。此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有差错,干扰因素多,临床医师难以确定用药方案,此时可监测消除两点血浓度,C0(第一点),Cp(第二点)。用K=一[1n(Cp/Ct)]/t公式为(t为两点间隔时间),计算出t1/2=ln2/K,用此时的t1/2 判断用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常规用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体化用药方案。消除相半衰期是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可使用药更合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合理用药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2]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3]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4]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