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古代史——尤其是古代军事史有点兴趣的人,对“军惊”这个词不会太陌生。何谓军惊?意思是说军队在没有受到实际攻击的情况下,因为自我惊扰而混乱、瓦解。这事虽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也史不绝书。
中国古代军队讲究军法如山、令行禁止,不过森严的军纪也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让军士们精神压力沉重,而且难以释放,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加之军营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男人世界,通行的是“强者”规则,军官欺压士兵,老兵欺压新兵,大欺小、强凌弱,乃至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之类的事多得很,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军人们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平时还不至于出什么大乱子,一旦到了战场上,特别是大战之前或新败之后,气氛高度紧张,人人生死未卜,这时候士兵精神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高度紧张中,一次敌人的袭扰、一次微不足道的事故、一点点风吹草动、一个谣言,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都可能如同引发雪崩的一颗沙砾,成为军惊的诱因。于是一支本来组织严密的军队,顷刻间便土崩瓦解,成了一盘散沙。
西汉名将周亚夫素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他的“细柳军营”,连皇帝都不能随随便便出入。可是就是这样的名将,也遇到过军惊。
“七国之乱”时,吴攻梁急,梁王多次派人向汉王朝大军统帅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就是坚壁不出,连皇帝的诏书也不好使。原来周亚夫自有妙计:派轻骑兵断吴粮道,日子一长,粮草一尽,自然不战自乱。周亚夫的拖延战术是个高级军事机密,士兵们并不知道,他们只看到对方耀武扬威,而自己这边只是被动挨打,当然人心惶惶,终于“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而周亚夫这个时候的对策是“坚卧不起”——也就是什么也不做,等着士兵的疯狂劲过去——一般来说,只要不受到新的刺激,这种狂乱状态不会持续很久。
更积极一点的办法是:保护自己,同时命人不要乱动。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一点也不废:在一片纷乱中,最可怕的就是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告诉他老实呆着,他是很乐于从命的。
三国名将张辽也遇到过这种局面。一次领兵出战前夕,“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张辽告诉左右:“谁也不要动。不可能一营尽反,必有捣乱者想煽动更大的乱子。”于是下令军中都安坐不动。张辽率领亲兵在军营正中排成阵势而立,以镇定军心。过了一会儿,局面渐渐安定下来,那个还在乱喊乱闹的显然就是叛乱主谋,很容易就被抓住杀掉了。
有处理得好的,自然也有处理得不好的。东汉末年,董卓被杀之后,他的女婿牛辅掌握着一只颇有实力的军队,还击败了奉诏前来诛杀他的李肃。可就在打了胜仗之后,“营中无故自惊”,关键时刻,牛辅现出了胆小鬼原形,匆忙带着几个人弃军逃亡,结果为左右所杀,白白丢了性命。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休作为统帅伐吴,中了对方的伪降计,首战失利,退驻石亭。本来也还有卷土重来的本钱,但是因为士气沮丧,“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一支大军霎时间“兵败如山倒”。曹休成了光杆司令,只好上书谢罪,后来羞愤而死。
齐太祖萧道成也遭遇过夜惊,而且不止一次。他的对策也是“卧不起,宣令左右案部不得动,须臾贼散”。还有一次乱子比较大,“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道成秉烛正坐,厉声呵之”,可还是阻止不住。这种乌合之众的非理性状态有如龙卷风,要想平安度过,还真需要一点好运气。
这方面运气最好的,当属唐朝将军张亮。张亮领兵东征高丽,刚刚扎下营寨,就被高丽兵打了个小突袭,军中大乱。张亮本来就胆小,此时更被吓傻了,坐在胡床上呆若木鸡,站不起来,也说不出话。滑稽的是,将士们误以为大总管临危不乱,“不动如山”,心里也有了底,于是英勇奋战,居然把高丽人打败了。
直到近代的清同治年间,还可以看到夜惊的记录:杜文秀在云南起义,清军总兵马如龙受命镇压,却屡战屡败,“数夜惊”,惶惶不可终日。马如龙弹压不住,干脆称病跑了,“自是文秀遂轻视如龙矣。”
正因为夜惊后果严重,历代军营内对可能引起夜惊的行为都严格禁止,如无故惊军、传播谣言、夜间高声喊叫都在严禁之列,违者一律处斩。
编辑/姚晟
中国古代军队讲究军法如山、令行禁止,不过森严的军纪也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让军士们精神压力沉重,而且难以释放,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加之军营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男人世界,通行的是“强者”规则,军官欺压士兵,老兵欺压新兵,大欺小、强凌弱,乃至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之类的事多得很,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军人们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平时还不至于出什么大乱子,一旦到了战场上,特别是大战之前或新败之后,气氛高度紧张,人人生死未卜,这时候士兵精神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高度紧张中,一次敌人的袭扰、一次微不足道的事故、一点点风吹草动、一个谣言,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都可能如同引发雪崩的一颗沙砾,成为军惊的诱因。于是一支本来组织严密的军队,顷刻间便土崩瓦解,成了一盘散沙。
西汉名将周亚夫素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他的“细柳军营”,连皇帝都不能随随便便出入。可是就是这样的名将,也遇到过军惊。
“七国之乱”时,吴攻梁急,梁王多次派人向汉王朝大军统帅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就是坚壁不出,连皇帝的诏书也不好使。原来周亚夫自有妙计:派轻骑兵断吴粮道,日子一长,粮草一尽,自然不战自乱。周亚夫的拖延战术是个高级军事机密,士兵们并不知道,他们只看到对方耀武扬威,而自己这边只是被动挨打,当然人心惶惶,终于“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而周亚夫这个时候的对策是“坚卧不起”——也就是什么也不做,等着士兵的疯狂劲过去——一般来说,只要不受到新的刺激,这种狂乱状态不会持续很久。
更积极一点的办法是:保护自己,同时命人不要乱动。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一点也不废:在一片纷乱中,最可怕的就是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告诉他老实呆着,他是很乐于从命的。
三国名将张辽也遇到过这种局面。一次领兵出战前夕,“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张辽告诉左右:“谁也不要动。不可能一营尽反,必有捣乱者想煽动更大的乱子。”于是下令军中都安坐不动。张辽率领亲兵在军营正中排成阵势而立,以镇定军心。过了一会儿,局面渐渐安定下来,那个还在乱喊乱闹的显然就是叛乱主谋,很容易就被抓住杀掉了。
有处理得好的,自然也有处理得不好的。东汉末年,董卓被杀之后,他的女婿牛辅掌握着一只颇有实力的军队,还击败了奉诏前来诛杀他的李肃。可就在打了胜仗之后,“营中无故自惊”,关键时刻,牛辅现出了胆小鬼原形,匆忙带着几个人弃军逃亡,结果为左右所杀,白白丢了性命。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休作为统帅伐吴,中了对方的伪降计,首战失利,退驻石亭。本来也还有卷土重来的本钱,但是因为士气沮丧,“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一支大军霎时间“兵败如山倒”。曹休成了光杆司令,只好上书谢罪,后来羞愤而死。
齐太祖萧道成也遭遇过夜惊,而且不止一次。他的对策也是“卧不起,宣令左右案部不得动,须臾贼散”。还有一次乱子比较大,“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道成秉烛正坐,厉声呵之”,可还是阻止不住。这种乌合之众的非理性状态有如龙卷风,要想平安度过,还真需要一点好运气。
这方面运气最好的,当属唐朝将军张亮。张亮领兵东征高丽,刚刚扎下营寨,就被高丽兵打了个小突袭,军中大乱。张亮本来就胆小,此时更被吓傻了,坐在胡床上呆若木鸡,站不起来,也说不出话。滑稽的是,将士们误以为大总管临危不乱,“不动如山”,心里也有了底,于是英勇奋战,居然把高丽人打败了。
直到近代的清同治年间,还可以看到夜惊的记录:杜文秀在云南起义,清军总兵马如龙受命镇压,却屡战屡败,“数夜惊”,惶惶不可终日。马如龙弹压不住,干脆称病跑了,“自是文秀遂轻视如龙矣。”
正因为夜惊后果严重,历代军营内对可能引起夜惊的行为都严格禁止,如无故惊军、传播谣言、夜间高声喊叫都在严禁之列,违者一律处斩。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