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韩剧在中国热播,其所表现出来的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跟中国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也对中国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文化现实,笔者试图通过中韩两国在韩剧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契合点,对当代中韩文化交流与发展加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韩剧热;儒家文化;中韩文化交流与发展;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27-02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圈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呈现出不断扩张和延伸的强劲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流”以其惊人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
韩剧热带来快速、顺利的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国内同时产生了一系列对韩剧热播引起的问题的反思,也产生了一些非良性的问题,比如文化交流中因缺乏相互深层理解而引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媒体的不恰当报道造成的信息误导等。2013年是中韩建交21周年,两国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地理相邻,经济互补,正视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对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韩剧在中国的热播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1993年韩国电视剧《嫉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韩剧蜂拥而至,在中国不断升温。2002年,中国内地播放了67部韩剧。2004年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107部来自韩国,占引进总数的16.5%,其中《人鱼小姐》近200集。2005年中国又引进了多部韩剧。同年,素有“时尚文化风向标”之称的《新周刊》“新锐榜”因此评选韩剧为“年度时尚”。此年12月12日,在东盟峰会上,韩国总统卢武铉说:“过去2000年或2500年,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过去一百年,日本文化影响了韩国,但仅仅五年,韩国文化就开始影响中国和日本。”
二、韩剧热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韩剧成功打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影视传播,而是与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
第一,韩剧热引发“韩流”。1997年《爱情是什么》的热播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涌入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韩流”狭义指韩国电视剧,广义上泛指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所涉及的一切韩国文化现象,它包括韩国音乐、韩国电视剧、韩国电影、韩国游戏、韩国动漫、韩国电子及汽车等。中国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韩流”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随着韩剧的热播,中韩歌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韩流”的蓬勃发展,“韩流”一词成为广大中国媒体和民众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汇。
第二,韩剧热引发的抵制思想。一些不了解韩剧及韩国文化的中国人,看到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成功,感觉很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侵略,韩剧在中国风靡之时,也出现了部分“爱国之士””打着“抵制韩剧,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认为中国大量地引入韩剧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侵袭,而盲目地诋毁和排斥一切韩剧。在“2005年电视剧题材市场研讨会”上,中国20名顶尖的电视制片人一致向韩剧“开炮”,要求有关方面减少韩剧的播出量,给国内电视剧“留点空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实际上,盲目抵抗韩剧是不理性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文化交流自由开放的时代,封闭自己,排斥外来文化,不与时俱进,最终必将导致本民族自身的落后。韩剧在中国的风靡虽然给中国本土影视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总的来说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抵制它。必须看到,这种现象谈不上是一种文化侵略,它并没有使中国人抛弃自己的原有文化传统,相反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创新。韩剧热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启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对本土影视业和文化发展的反省和探索。
三、中韩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问题和对策
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韩国,人们十分热切地、一丝不苟地接受儒教。韩国电视剧积极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描写的家庭故事、显现的文化精神多围绕儒家的道德核心进行,如义、礼、孝、诚、信、廉、耻等。充溢着儒家文化的韩剧里,社会单纯、唯美、和谐、有序。这些都能使观众焦躁的内心得以安慰,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在轻松愉快中得以领悟人生真谛,从而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韩剧体现出儒家文化的魅力,也在加深中韩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问题上予以启示。
中韩两国交往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友谊,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在1992 年中韩实现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深入发展且范围不断扩大,以韩国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使中韩民众互相了解,增强沟通。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2013年是中韩建交21周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两国政府应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中的沟通,求同存异,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从而导致民族矛盾的扩大化。因此,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商,尊重历史,尊重学术,就十分重要。如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如果两国政府在敏感问题上事先加强沟通和交流,坚持把学术和政治问题分开、现实和历史分开的原则,把这个问题仅限于学术领域,就不会不影响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好形势。
第二,两国应加强文化交流的对等性。中国是韩国文化市场很大的消费国,但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不对等现象,中国贸易逆差较大。从数据上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影视作品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对外宣传作用,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很难与韩国民众见面,也是韩国民众对和中国现状不了解的原因之一。韩国政府应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多引进中国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改变两国影视交流的不对等现状。交流应该是相互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第三,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中坦诚相待。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的歪曲报道。中韩两国媒体应该引导民众客观、全面地了解对方,处理好民族情绪。文化争端事件中往往夹杂着很多非理性因素,在资讯发达、自媒体流行的网络时代,更是容易出现缺乏深入思考的情绪表达。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官方通讯社就更应承担起“防火墙”、“泄洪道”的责任。比如,韩国江原道“端午节申遗”,其实申请的是端午祭,虽然也用了“端午”两个字,但是内容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沟通的不足,而导致理解上的极大偏差,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又如,“东北亚历史财团”前理事长访问北大时,针对“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朴正秀教授称‘孔子、西施、道教鼻祖张道陵等是韩国人’”的报道,特意强调“在韩国没有一个人讲孔子是韩国人”。韩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媒体致函称近日流传的“韩国教授称李白系韩国人”,“朝鲜族发明汉字”等报道没有事实依据,并对中国媒体不加核实便转载表示遗憾。韩国使馆称希望中国媒体认真负责,朝有利中韩关系的方向报道。后来证实,这些确实不是韩国人讲的,而是境外媒体在编造,结果在网上一经传播,引起中国网民的声讨。
媒体对民众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双方媒体都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让中韩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并及时应对不利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负面事件,化解、消除敌对情绪。
第四,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学生群体是年轻的一代,是与时俱进的一代,也是思想最开放的一代。他们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带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回顾中韩建交20年时,中国驻韩国教育参赞安祥玉说:“青少年交流为增进两国友谊、加深文化方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开展的高校之间的交流,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论坛,都对两国人民间的交流、对对方的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中韩两国应更加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首先,从大学生层面来看,相互派遣留学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中韩两国的大学都应该大幅增加名额,扩大留学生规模。留学生在交换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至少半年以上,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衣食住行都沉浸在异域文化当中,很容易耳濡目染,从而使得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度提高,认同感也上升,可以很好地充当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2011年开始的“亚洲校园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其次,就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言,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开展留学与修学互访是非常必要的。每年暑假,学校和韩方都组织中国学生前往韩国中学、家庭进行住家式修学互访。访问期间,中国学生来到韩国学校,亲身体验韩式教育,真切感受韩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入住韩国家庭,与韩国普通民众近距离接触,深入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知韩国文化的魅力,强烈地感受到了韩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真诚友爱,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中韩两国建交21年来,双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韩流”、“汉风”的吹动,增进了中韩民众彼此的了解,促进了文化的共同繁荣。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出现的问题,双方都应客观对待,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以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韩剧热播现象探析[J].新西部,2010(6).
〔2〕何新.论韩流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J].作家,2010(12).
〔3〕沐牧,张曦.论韩剧的流行原因及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4〕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当代亚太,2007(7).
〔5〕李晓光.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M].中华书局,1997.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关键词:韩剧热;儒家文化;中韩文化交流与发展;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27-02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圈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呈现出不断扩张和延伸的强劲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流”以其惊人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
韩剧热带来快速、顺利的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国内同时产生了一系列对韩剧热播引起的问题的反思,也产生了一些非良性的问题,比如文化交流中因缺乏相互深层理解而引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媒体的不恰当报道造成的信息误导等。2013年是中韩建交21周年,两国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地理相邻,经济互补,正视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对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韩剧在中国的热播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1993年韩国电视剧《嫉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韩剧蜂拥而至,在中国不断升温。2002年,中国内地播放了67部韩剧。2004年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107部来自韩国,占引进总数的16.5%,其中《人鱼小姐》近200集。2005年中国又引进了多部韩剧。同年,素有“时尚文化风向标”之称的《新周刊》“新锐榜”因此评选韩剧为“年度时尚”。此年12月12日,在东盟峰会上,韩国总统卢武铉说:“过去2000年或2500年,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过去一百年,日本文化影响了韩国,但仅仅五年,韩国文化就开始影响中国和日本。”
二、韩剧热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韩剧成功打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影视传播,而是与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
第一,韩剧热引发“韩流”。1997年《爱情是什么》的热播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涌入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韩流”狭义指韩国电视剧,广义上泛指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所涉及的一切韩国文化现象,它包括韩国音乐、韩国电视剧、韩国电影、韩国游戏、韩国动漫、韩国电子及汽车等。中国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韩流”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随着韩剧的热播,中韩歌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韩流”的蓬勃发展,“韩流”一词成为广大中国媒体和民众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汇。
第二,韩剧热引发的抵制思想。一些不了解韩剧及韩国文化的中国人,看到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成功,感觉很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侵略,韩剧在中国风靡之时,也出现了部分“爱国之士””打着“抵制韩剧,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认为中国大量地引入韩剧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侵袭,而盲目地诋毁和排斥一切韩剧。在“2005年电视剧题材市场研讨会”上,中国20名顶尖的电视制片人一致向韩剧“开炮”,要求有关方面减少韩剧的播出量,给国内电视剧“留点空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实际上,盲目抵抗韩剧是不理性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文化交流自由开放的时代,封闭自己,排斥外来文化,不与时俱进,最终必将导致本民族自身的落后。韩剧在中国的风靡虽然给中国本土影视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总的来说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抵制它。必须看到,这种现象谈不上是一种文化侵略,它并没有使中国人抛弃自己的原有文化传统,相反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创新。韩剧热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启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对本土影视业和文化发展的反省和探索。
三、中韩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问题和对策
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韩国,人们十分热切地、一丝不苟地接受儒教。韩国电视剧积极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描写的家庭故事、显现的文化精神多围绕儒家的道德核心进行,如义、礼、孝、诚、信、廉、耻等。充溢着儒家文化的韩剧里,社会单纯、唯美、和谐、有序。这些都能使观众焦躁的内心得以安慰,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在轻松愉快中得以领悟人生真谛,从而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韩剧体现出儒家文化的魅力,也在加深中韩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问题上予以启示。
中韩两国交往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友谊,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在1992 年中韩实现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深入发展且范围不断扩大,以韩国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使中韩民众互相了解,增强沟通。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2013年是中韩建交21周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两国政府应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中的沟通,求同存异,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从而导致民族矛盾的扩大化。因此,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商,尊重历史,尊重学术,就十分重要。如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如果两国政府在敏感问题上事先加强沟通和交流,坚持把学术和政治问题分开、现实和历史分开的原则,把这个问题仅限于学术领域,就不会不影响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好形势。
第二,两国应加强文化交流的对等性。中国是韩国文化市场很大的消费国,但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不对等现象,中国贸易逆差较大。从数据上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影视作品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对外宣传作用,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很难与韩国民众见面,也是韩国民众对和中国现状不了解的原因之一。韩国政府应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多引进中国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改变两国影视交流的不对等现状。交流应该是相互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第三,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中坦诚相待。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的歪曲报道。中韩两国媒体应该引导民众客观、全面地了解对方,处理好民族情绪。文化争端事件中往往夹杂着很多非理性因素,在资讯发达、自媒体流行的网络时代,更是容易出现缺乏深入思考的情绪表达。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官方通讯社就更应承担起“防火墙”、“泄洪道”的责任。比如,韩国江原道“端午节申遗”,其实申请的是端午祭,虽然也用了“端午”两个字,但是内容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沟通的不足,而导致理解上的极大偏差,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又如,“东北亚历史财团”前理事长访问北大时,针对“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朴正秀教授称‘孔子、西施、道教鼻祖张道陵等是韩国人’”的报道,特意强调“在韩国没有一个人讲孔子是韩国人”。韩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媒体致函称近日流传的“韩国教授称李白系韩国人”,“朝鲜族发明汉字”等报道没有事实依据,并对中国媒体不加核实便转载表示遗憾。韩国使馆称希望中国媒体认真负责,朝有利中韩关系的方向报道。后来证实,这些确实不是韩国人讲的,而是境外媒体在编造,结果在网上一经传播,引起中国网民的声讨。
媒体对民众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双方媒体都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让中韩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并及时应对不利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负面事件,化解、消除敌对情绪。
第四,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学生群体是年轻的一代,是与时俱进的一代,也是思想最开放的一代。他们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带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回顾中韩建交20年时,中国驻韩国教育参赞安祥玉说:“青少年交流为增进两国友谊、加深文化方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开展的高校之间的交流,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论坛,都对两国人民间的交流、对对方的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中韩两国应更加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首先,从大学生层面来看,相互派遣留学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中韩两国的大学都应该大幅增加名额,扩大留学生规模。留学生在交换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至少半年以上,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衣食住行都沉浸在异域文化当中,很容易耳濡目染,从而使得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度提高,认同感也上升,可以很好地充当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2011年开始的“亚洲校园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其次,就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言,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开展留学与修学互访是非常必要的。每年暑假,学校和韩方都组织中国学生前往韩国中学、家庭进行住家式修学互访。访问期间,中国学生来到韩国学校,亲身体验韩式教育,真切感受韩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入住韩国家庭,与韩国普通民众近距离接触,深入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知韩国文化的魅力,强烈地感受到了韩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真诚友爱,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中韩两国建交21年来,双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韩流”、“汉风”的吹动,增进了中韩民众彼此的了解,促进了文化的共同繁荣。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出现的问题,双方都应客观对待,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以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韩剧热播现象探析[J].新西部,2010(6).
〔2〕何新.论韩流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J].作家,2010(12).
〔3〕沐牧,张曦.论韩剧的流行原因及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4〕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当代亚太,2007(7).
〔5〕李晓光.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M].中华书局,1997.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