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作为能源和资源型大省,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意义。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发改委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工作,全省循环经济呈现出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局面。
一、高标准编制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
根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山西省组织实施了一批示范作用强、辐射面广的循环经济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其中总投资约1400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75%以上建成投产,促进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10年的50%左右。每年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700万吨以上,减少焦炉煤气等余热资源排放8亿立方米以上。
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改委对《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08—2012)》进行再认识、再设计、再规划,修订编制《山西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原来以资源综合利用和项目设计为主的循环经济规划,进一步提升到以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路径设计、模式设定和品种选择等重大发展战略上,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园区承载为平台,在继续落实原规划在建项目的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把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循环经济项目进一步做好做实,形成一个个新的工业走廊。
二、构建发展循环经济保障体系
贯彻省人大《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在政策层面上,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实施意见》, 2011年省发改委会同质监局发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和《焦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在立法层面上,《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草案)》经省人民政府[2011]9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经省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初审,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三、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特色模式
先后选定120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以煤炭资源及其附属产品的开采加工高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以同煤塔山工业园区为典型代表的大型煤炭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洗煤厂分选的部分中煤及末煤用于发电,部分中煤供煤化工生产甲醇;煤矸石用于制砖,电厂余热为居民区供暖;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采煤过程中产生的伴生高岭岩成为化妆品及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矿井水与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厂净化后用于冷却水和园林绿化。各个生产单元首尾相接,把传统煤炭行业中的“废物”消化在循环链条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以潞安集团为典型代表的利用劣质煤生产煤基合成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晋煤集团为代表的“井下瓦斯抽采—发电—采暖,煤层气—液化—工业(民用),煤层气—采输—车用燃料”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太钢集团为典型代表的“采掘—焦化—冶金—电力—建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山西焦化集团、安泰集团等为典型代表的“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
围绕五大循环经济模式,省循环经济促进会搭建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服务平台,组织推荐适用于山西省重点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在煤炭伴生矿物利用、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等相关领域均取得了技术突破,开发了电厂脱硫脱硝、烧结机脱硫制酸、焦化废水处理、煤矸石煅烧氧化铝等应用技术。如潞安集团成功开发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技术,万吨能耗降低30%以上、工作面回采工效提高40%以上。
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支持
近几年,在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中,67%以上的资金安排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项目上,采用直接投资、投资入股、贷款贴息、特别流转金等多种投入方式予以倾斜支持,逐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将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传统产业为核心,以优化产业布局为前提,以园区构建与改造为载体,做强做细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大省跨越,大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和资源就地转化率,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把好新产业、新项目循环经济准入门槛;通过扎实推动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山西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路径。
二是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抓紧出台《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编制《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山西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认证标准评价体系,加大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动新增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继续完善“一县一企”试点范围,对原有试点定期检查、评价,引导试点走向示范。
四是着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编制并实施《山西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矸石发电、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争取“十二五”末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10年的42%提高到72%。
一、高标准编制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
根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山西省组织实施了一批示范作用强、辐射面广的循环经济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其中总投资约1400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75%以上建成投产,促进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10年的50%左右。每年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700万吨以上,减少焦炉煤气等余热资源排放8亿立方米以上。
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改委对《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08—2012)》进行再认识、再设计、再规划,修订编制《山西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原来以资源综合利用和项目设计为主的循环经济规划,进一步提升到以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路径设计、模式设定和品种选择等重大发展战略上,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园区承载为平台,在继续落实原规划在建项目的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把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循环经济项目进一步做好做实,形成一个个新的工业走廊。
二、构建发展循环经济保障体系
贯彻省人大《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在政策层面上,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实施意见》, 2011年省发改委会同质监局发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和《焦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在立法层面上,《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草案)》经省人民政府[2011]9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经省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初审,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三、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特色模式
先后选定120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以煤炭资源及其附属产品的开采加工高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以同煤塔山工业园区为典型代表的大型煤炭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洗煤厂分选的部分中煤及末煤用于发电,部分中煤供煤化工生产甲醇;煤矸石用于制砖,电厂余热为居民区供暖;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采煤过程中产生的伴生高岭岩成为化妆品及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矿井水与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厂净化后用于冷却水和园林绿化。各个生产单元首尾相接,把传统煤炭行业中的“废物”消化在循环链条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以潞安集团为典型代表的利用劣质煤生产煤基合成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晋煤集团为代表的“井下瓦斯抽采—发电—采暖,煤层气—液化—工业(民用),煤层气—采输—车用燃料”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太钢集团为典型代表的“采掘—焦化—冶金—电力—建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山西焦化集团、安泰集团等为典型代表的“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
围绕五大循环经济模式,省循环经济促进会搭建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服务平台,组织推荐适用于山西省重点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在煤炭伴生矿物利用、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等相关领域均取得了技术突破,开发了电厂脱硫脱硝、烧结机脱硫制酸、焦化废水处理、煤矸石煅烧氧化铝等应用技术。如潞安集团成功开发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技术,万吨能耗降低30%以上、工作面回采工效提高40%以上。
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支持
近几年,在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中,67%以上的资金安排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项目上,采用直接投资、投资入股、贷款贴息、特别流转金等多种投入方式予以倾斜支持,逐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将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传统产业为核心,以优化产业布局为前提,以园区构建与改造为载体,做强做细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大省跨越,大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和资源就地转化率,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把好新产业、新项目循环经济准入门槛;通过扎实推动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山西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路径。
二是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抓紧出台《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编制《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山西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认证标准评价体系,加大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动新增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继续完善“一县一企”试点范围,对原有试点定期检查、评价,引导试点走向示范。
四是着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编制并实施《山西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矸石发电、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争取“十二五”末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10年的42%提高到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