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非诗意地栖居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安荣,重庆铜梁人,任教于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中学一级教师,青年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热爱教育,秉持“想点大问题做点小事情”的基本态度,长期致力于教育研究、关注青少年生命成长,关注教育民生和社会民生,关注教育发展等问题,力争做一个像教育家一样行走的教师,努力践行“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的人生追求,去攀登自己教育的“金顶”。出版有《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批判教育与教师成长》、《校长原规则》等10余本专著,编著校本教材《中国魂》等十余本书。
  误打误撞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
  2000年6月,代安荣从重庆教育学院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教育教学之旅。但没想到开始就遇到难题,学校并没有让他教他的专业历史课,而是安排上政治课。
  上一门课容易,上好一门课却很难,尤其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就上不是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套话、大话、纯理论等特点让课堂相对显得有些枯燥,如何让枯燥的政治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把抽象的说理性教育变成直观的形象化知识、简单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是他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孩子的世界是故事的世界,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受教育对象的一个基本特点,幸好他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看了不少来自正史、野史的历史故事,准备在历史课上穿插这些故事进行教学,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他知道自己将要上政治课时,就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这个陌生的“朋友”,政治课可否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呢?教育是相同的,因此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又与历史课的讲法肯定有很大区别,毕竟,历史课讲故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趣味性、知识性,而思品课除开这两个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哲理性,即学生听了故事后能够获得顿悟,能够通过故事直接打通那些与纯理论之间内在的联系。于是,代安荣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把思想品德上的理论都采用哲理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听哲理故事的同时,从哲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中获得启示、得到顿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代安荣老师想,儿童的世界是故事的、故事是儿童的世界。作为教师,应该用生活气息浓厚、文化底蕴厚重、以及能体现时代强音的各种故事去建构具有品位的教学课堂。于是,他开始在故事教学法上进行自己的探索,试图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有味、有文化、有教育性。当时,他还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于是购买各种励志书籍、哲理故事、各种励志类杂志则成了代老师的一个爱好;在课堂上给孩子讲故事,课外收集故事,则成了代老师教育和生活的一个常态。每当备课,他都会选择一些故事题目写在相应的教材上,讲课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大脑里的故事调出来,讲给孩子们听,活跃课堂,激活孩子们的兴趣。
  经过几次新老师的亮相课、公开课、教研课和优质课等,代安荣老师的这个讲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全校教师中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他上课融故事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一体,知道他的这个教学风格。因为,一般学校都有这个惯例和老师都有这个“惰性”,这类课都喜欢让才毕业或新调入学校的新老师做。不过,这也给他提供了一个锻炼与成长的机会,毕竟年经需要摔打、磨练、机会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才能得到展示平台,以至于曾有一次他上的课几年后校长都还赞不绝口。他入职的第二年,学校举行全校优质课比赛,即全校每个学科选择一个教师代表来参加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唯一一个一等奖。后来,才知道校长本意想把一等奖“评”给语文老师,没想到评委们事先没有“通气”,评委们按照课的质量优劣老老实实打分,结果居然他最高。当评委们得知校长的意图后,在下一年的比赛中大家都使劲打低分,然后他的课很搞笑地得了一个三等奖,而他却认为这堂课比去年那堂课构思和设计更新颖,上课流程也更完美,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是否看明白了什么,从此他拒绝上任何公开课、优质课、赛课,以至于后来没有得到县城等赛课的机会,这也是日后限制他发展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这并不影响一个教师的发展,哲学家说得好:“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后来,代安荣老师把他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和故事本身所涉及的一些教育话题,以及他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写成了一篇篇文章,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品德课教学》等杂志上大量刊发,最牛的时候他在2006年之中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这个核心期刊上刊发6篇6000多字的论文。后来,他此基础上策划了一本关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书,《做个有修养的学生》也顺利诞生。
  误打误撞居然在很短时间内有了代安荣老师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也是后来很多老师劝他改教语文,而他一直舍不得放弃的缘故,因为他已深深地爱上思想品德课,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教育的乐趣,甚至后来也因为这门课走上了教育之路。
  贴地而行,关注生命成长
  故事教学,关键在于故事教育营造的是一个人生话题,引导孩子们生命健康成长的问题。这在当前教育都急功近利地关注分数、关于成功而极大地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忽视成长和生命健康,以及当前道德缺失和三观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思品课关注孩子生命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候代安荣老师在想,如果思想品德课都上成了应试教育课,那么,学生成长和润泽灵魂的最后阵地也就丧失殆尽了。教师不能做学生人生旅途的潜在敌人,而是要做学生明天成长的奠基者。知识重要,但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东西更重要,这些品种直接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和播种人生发展梦想的种子。
  最开始,代安荣老师的教育注重在让学生获得人生顿悟,能够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地领悟教材中的各种道理、各种理论,就像参禅一样。后来,他看到一篇文章,彻底改变了他的这个想法。2005年8月某杂志刊发了《死亡来临,六龄童10小时绝地自救》的故事,讲诉了一个仅仅只有6岁孩子绝地自救的故事。他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启发并认识到讲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种人生成长的经历。如果某一天孩子们在生活中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就会想起曾经自己看到过或者听到过的故事,就会按照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去处理自己遇到的难题,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从而帮助走出困境,这样就能极大限度地避免或者解决某些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和体识,当代安荣老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故事教学,难道我讲的故事仅仅是为了取悦孩子、迎合孩子们的喜好吗?难道就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活跃、让孩子们喜欢听我的课吗?应该不是,讲故事的目的是要通过故事的哲理让学生顿悟,这种顿悟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顿悟,也是思想和心灵的一种顿悟,更是行为的顿悟和觉醒,并让顿悟所得成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因此,教育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以及获得生命的各种技能、思维能力,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和方法,这是生命化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事实上,追根索源,思品课要解决的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否则,这门课就真变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教学生说“假话”、“大话”、“套话”、“瞎话”等,毫无意义的东西,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和工具,失去思品课应有的价值和当今时代应该有的作用。
  于是,代安荣老师讲一些小故事给学生听,力求达成的目的则是启发学生的大智慧,引导和指引孩子们的生活与人生。尽管这个效果不能像应试教育那样立竿见影,也没有任何量化的工具,更看不到任何成绩,但是,他坚持自己的这个教育理念,他也想让自己的教育能或多或少影响孩子生命成长或人生。因此,在非毕业班他一直坚持这样的教育,哪怕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上比别人少考一点分数都不会惋惜,他知道,自己守候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而是学生生命的成长和未来人生的幸福。事实上,现在生活中学生遇到挫折不知道如何处理,心理压力大、逆反心理严重、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较为严重,甚至诚信、道德、责任心等不断沦陷,而这些问题直接说理是没有效果的,采用这种故事教育的方式,既不点明、也不说破,而是润物无声,代安荣老师坚持每节课都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不断给学生“炼心”,转变其思想和认识。其实,这样的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提升,他自身也能获得改变,他说他目前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这一丁点“成绩”,很大程度上都与自己的故事教育法有关。
  生命教育是守候学生生命和灵魂、给学生的灵魂浇灌灵气的根本。生命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更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每个教师都要有勇气去触摸生命教育的灵魂。其实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触动,是生命活动的“在场”,每当上这样的课之后,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不断的净化和提升。生命化教育,守护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生命,同时也在呵护自己的生命。
  痴心不改像教育家一样行走
  代安荣老师是一个非常热爱教育的人,但最开始却并不是这样。在走上讲台之初,看到自己在大学时代所有的努力和积累依然无法改变现实,当时他也想到过逃离,但因为生活与现实困难等问题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想到这个坚持,后来他竟然深深地爱上了教育,而且爱得那样深沉。
  他一旦走上讲台,眼里只有学生,加上自己很快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并也能够根据这个风格把自己的教育心得、领悟写成文章,刊见于核心刊物,更多了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这种精神鼓励,比其他任何经济利益、社会地位都显得更加重要,也能形成强大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让他一直不停地奔跑。
  代安荣老师认为教育家、专家学者,也是从一个普通人揣一颗平常心起航的,为什么这些专家学者不同于普通教师,根源就在于他们有教育家的气质和品质,有专研科学教育的态度和精神,有像教育家一样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实践精神,有为了达到真理而上下求索的九死不悔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加上热爱教育之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熔铸了一个个教育家的诞生。年轻人,就需要有这样的理想和精神态度,在这样的精神和理想的支撑下,才能不断求索,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力争做一个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或者行走的人,是代安荣老师的新的选择,并在此征途上不断地奔跑、前行、探索着,也许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一线教师一生都无法完成的梦,甚而至于,时至今日,他还是一个无高级职称、无职位、吴骨干称号的“三无”教师,但他却一直乐此不彼,因为他坚信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校长有校长的成功方式,普通教师有普通教师的成长途径。
  2011年元月,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在乡镇坚持了十年的公办教师身份,到了离老家300多公里外的一所全国著名私立学校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任教,开始了另外一种教育人生,尽管在很累很辛苦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思考和写作。在2010年,他就一直在策划、组织、联系新书《像教育家一样思考》的出版事宜,该书于2011年1月份正式正规公开出版,这件事也给他带来极大的鼓励和自信,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也能正规出版属于自己的教育著作。当时,很多教师看后大受鼓舞,这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让很多教师获得顿悟,犹如醍醐灌顶。教育需要理想,教师也需要有理想和属于自己的信仰,不论自己是否会达成或实现教育家的愿望,但至少在这个理想的支撑下会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也会让自己在教育探索和前进中获得教育的幸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或者理念,当时有一个老师看了该书后在某个杂志上刊发了一篇文章,其大意是说“狗屁”的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充其量不过是“想点大问题,做点小事情”而以,自作多情罢了。当代安荣老师看到这个问题时,他没有生气,反而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评论、最真实的评论、最有价值的评论,这才写出了这个这种精神状态的实质。一个普通教师要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和践行,你能做什么呢?不就得坚持 “想点大问题,做点小事情”这一原则吗?不就得坚持做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在此基础上仰望星空,想点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这本身就是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最好的诠释和注解。
  最近几年,很多人抱怨基础教育,纷纷羡慕国外教育的时候,代老师却从一线教育出发,从实际出发,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深思基础教育,践行基础教育,并写下了大量的为基础教育呐喊的文章,为基础教育正言,这些文章在很多报刊发表。比如,当很多人都在指责衡水教育的时候,他写下了《我们应该怎样审视当前的教育》;当新课改“自主、探究、合作”被教育界人士称为课改“六字”真经且受到质疑时,他则指出课改“六字”真经背后隐藏的是学习的规律,因此,不论什么样的模式和课堂,课改最终指向的目标都是重视生命教育、关照学生生命成长,写下《课改的本质在于关照生命成长》;当教师资格注册改革来临时,他写下《期待教师资格注册改革给教育发展带来新动力》一文,指出该制度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合理化建议;当慕课来袭,他写下《幕课,是教育的觉醒还是教育膜拜》,指出慕课的本质及其适用范围,以及如何操作慕课,才能让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真正作用于教育等。尽管这种草根教育情怀几乎没有话语权可言,但他的这些文章都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论坛》、《师资建设》等核心期刊发表,很多文章也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刊载,以至于很多老师都戏谑地说他是“总理心草根命”。这从很大程度上可以反观他对当前教育的关注、思考和合理化建议,以及对教育的热爱与挚爱之情。   他的这些思考在很多人看似无用的批判与反思,却得到了出版社编辑的青睐和支持,以至于在2014年同时出版《小草根的教育视界》和《批判教育与教师成长》两本专著,这两本专著都是以普通人的眼睛去审视当前的教育,对当前教育的是非问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的文字不是贬斥、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合理建设,以这些普通的教育现象和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点击教育之弊,以此反观教育之思,找到教育正确的思想和方针。这才是作者不停思考、不断践行,不停奔跑的根本因素,这也是当前教育需要的一种声音与理性,更是一种真正的生命教育。
  无怨无悔坚守心中的梦想
  蒙田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有目标的人生,才能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奔头和信念,才能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我们知道,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人,即使很勤奋,也终究不能成什么大气候,关键在于他的理想决定了他发展的高度。
  “中国梦我的梦”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但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生才能寻着梦想的足迹前进,不断攀登梦想的高度,不断触摸梦想的风景。
  代安荣老师正因为自己坚持,正因为自己喜欢教育,喜欢思考,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行走人生,才能在这个充满功利和浮躁的社会里获得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人戏谑地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发表作品,我们在开始发表作品的时候他已经在出书了;也有人认为每天都有那样多的工作要做,哪有时间看书和写作。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代老师的博客里面看到了这样一个很有趣的博文——《我的文章上了〈新课程研究〉封面主题》,该文记载了他当时正值暑假回重庆,由于很久没有去主城区了,同时也有事要去朋友那里,于是,他们一家带孩子去重庆著名的洋人街耍一天。孩子从来没有去过洋人街,他也是在2007年到重庆开政治教研会时抽开会结束2个小时的时间顺便去了一趟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了。当时,他妻子在游乐场里面陪孩子玩,他为了节约点钱没有进去而在外面等她们母女。当时,恰好外面过道有几张空桌子,他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于是就在外面打开笔记本电脑写文章,打发这炎热而又闲暇的时间。那天温度在40度以上,也是重庆最热的几天。孩子母女在里面耍了一下午,他则在外面写了一下午的文章,就是这个《外语在左,语文在右》的文章,不仅得到刊发,而且作为当期杂志的主题出现在杂志封面。对于这样的鞭策和鼓励,是任何金钱和奖励所无法企及的,至少对他而言。
  当很多人在休息、游山玩水、逛街逛商场、打牌娱乐、打游戏看电影等歌舞声色时,他则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脑面前写作,不断挤时间在键盘上敲击灵动的文字。他最初毕业的几年还没有电脑,只能利用没有课的时间和没有老师用电脑的时间进行写作,那段时间学校查教师上班时间玩游戏,但领导从未查看他用电脑情况,也不会对他搞突然袭击,因为领导们都知道他不可能用这样宝贵的时间玩游戏,甚至他在周末或者晚上都会跑到办公室用电脑写作。后来有了电脑却没有网络,就晚上在家里写作,第二天抽空利用学校网络投稿。正因为这样的热情和痴心、坚持与执著,他才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并让这种思考与写作变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有时他戏谑地说“真是上船容易下船难”。
  很多时候一些朋友同事问他这样写作有多大意义,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变,能实现自己多大理想。他总是说喜欢就好,能够在写作中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甚至这些“思想”还有刊发的平台和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同时,做这个事情,本身只能以玩的心态去对待,玩玩就好,快乐就行,功利了就失去思考和写作的价值,也写不出自己真正想写的问题和思考。
  蓦然回首,代安荣老师尽管目前在自己的思想领域里获得了一点“成绩”,但依然坚守“想点大问题,做点小事情”基本态度,也依然坚守他自己的“读书育己、教育育人、写书育世”的座右铭和人生态度,继续像教育家一样思考的行走方式,不断地奔跑,让他的思想自由地飞翔。正如他在《诗歌替汪国真活着》一文中借物言志所说:“写作是我主要的爱好,是我生命的延续;有写作,我的生命将黯然失色,我的生命将不会有任何价值。”
  人生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但这仅仅是一种期待而已,或者仅仅是一种自嘲;真正的人生,尤其是普通人士的人生,是非诗意地栖居。泰戈尔有句名言:“天空没有留下我的影子,但我已经飞过”。
  这就是代安荣老师所追求的人生。
  通讯地址: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中学部广雅楼303 邮编:621000 代安荣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育是方向,管理是引擎,只要方向在,引擎就有力。教师要在如今课改的风口“过日子”,在当下潮起的浪尖“避风险”,就得从教育的高度去考虑管理问题,实施精准管理,尽早摆脱依靠体力“打杂”、“打工”的角色,解除卫生、纪律、分数、宣传、治安、劳动、劝架、监控、候点、杂务等杂事、乱事、小事的纠缠,从工作头绪多、难度大、时间长、事务碎的“满地碎片鸡毛”中走出,从现象上的眼前人治到本质上的
【案例描述】评优课现场,某参赛老师在执教“三角形面积”  第一环节:老师直接出示三角形,提问哪一部分是它的面积?学生指出:绿色部分。老师把三角形拉扁,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指出:高变了,面积变了。老师请学生大胆猜测:面积和什么有关?生齐说:底和高。  第二环节:回忆平行四边形推导过程,生:转化成长方形,师问:能否把三角形面积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出示三角形的类型(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片浩瀚星空中煜煜闪耀的一颗明星。书法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丰富的韵味,与广州市宝源小学特色文化“兰文化”不谋而合。兰,花中君子,有着高洁典雅的外在美,兼具正气浩然的内在美;书法,艺术瑰宝,一笔一画尽显形式美,一挥手一落笔浮现凛然正气。学校以“兰文化——雅正教育”为学校特色,书法自然而然成为落实学校文化的最好载体。书法社团的建设,使学生们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身边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6年12月吴维煊老师领到了烫金的大红证书。众所周知,获得省一级政府颁发的中青年专家荣誉不是容易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的确,根据《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苏政发〔1999〕71号)文件精神,并经省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开展了201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全省只评出200人,还包括高技能人才。
目前,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正成为制约农村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使初中新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进行关注,共同探索,求得更多、更好的有效方法,避免在人力、物力和時间上造成的浪费,才能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连续性。  一、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调查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侧重于调查山东省张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但儿童时期却是我们一生之中最为关键的学习时期。在学习的关键期若能遇到一个循循善诱、谈言微中的好老师,这将对人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细细品读着李吉林老师的《为儿童的教育》一书,任思绪在这浩瀚的书海中自由飘散开去。这本书,是李老师历经30年漫漫岁月为儿童教育事业艰辛探索、构想、实践的结晶,书中那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十二个章节,那一个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育片段深深地吸引着我。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学生、编者、文本四者将基于语文课堂展开对话,通过交流和探究,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最终获得情感升华,实现个性化阅读。如何展开引导和对话,带领学生打开阅读之门,这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以《夹竹桃》的课堂教学为例,依照三重对话三重引导,让学生感悟文本神韵,体验文本内容。  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夹竹桃》出自“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文章,主题和材料要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在围绕主题选材上经常有以下的四种毛病:一是主观臆造,材料不真。二是罗列事例,材料不精。三是架空议论,材料不实。四是生搬硬套,材料不新。因此,教师一定要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根据选材的原则进行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选材方法。  一、辨析文题。恰当地选材  要做到选取出来的材料紧扣题目,为中心服务,仔细辨析文题是
2003年1月底到2月初,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中德友好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远赴位于德国中部黑森州的赫尔曼利茨中学参观学习。一周的时间,虽很短暂,但德国的教育却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那我只能选择“震撼”。我所震撼的并不是他们的学校建筑如何富丽堂皇,也不是他们的校长和名师的前卫理念如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更不是他们人造的“教学秀”如何花枝招展,令人注目。我所深感震
“放”,对学生教育而言,就是放开、放下、放手。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教師对学生有时需要“放”,该怎样放呢?  案例:自由活动时,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区域。张玮琦挑了一本图画书《聪明的一休》,李艳萍挑了一本图画书《司马光砸缸》。转眼间,张玮琦伸手就抢李艳萍的书,李艳萍不肯示弱,一把夺回。于是,张玮琦来到我身边。“老师,我要看书,李艳萍不让。”一副特别委屈的样子。“李艳萍真的不让你看书吗?如果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