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解读,打开阅读之门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学生、编者、文本四者将基于语文课堂展开对话,通过交流和探究,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最终获得情感升华,实现个性化阅读。如何展开引导和对话,带领学生打开阅读之门,这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以《夹竹桃》的课堂教学为例,依照三重对话三重引导,让学生感悟文本神韵,体验文本内容。
  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夹竹桃》出自“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之手,文章以朴实但极富哲理的言语表达,描述了夹竹桃独有的“韧性”及别具一格的精神魅力。让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这是教学中展开对话的关键。为此笔者着眼文本的表达顺序,让学生体会季老的优雅情趣。文章开篇即点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然后围绕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引人遐思的情致,最后总结“我爱上了夹竹桃。”通过引导,带领学生对话文本,既能够使其感知到文本的表达之妙,又能够体会季老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丰富情感,为阅读教学的个性品读奠定基础。
  二、解读编者意图,梳理学习内容
  《夹竹桃》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从编者的角度考虑,基于以下两点:其一,丰富学生阅读,增加知识积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过五年小学状物类散文阅读的储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此时需要将阅读的视野逐渐拓宽,扩大阅读面,学生通过对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了解,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将会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操。其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信息搜集、个性阅读的能力。《夹竹桃》一文是经过改编而来,原作与改编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改编,此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的写作资料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寻获得的。
  笔者进行教学时注重两方面:其一,着眼文本平实、亲切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体会季老的朴实,真挚。在对夹竹桃红与白的颜色描述中,季老并没有进行刻意的铺陈与修饰,而只是用了一句很实在的表达“红色的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让我想到雪”,另外文中对夹竹桃的感情表述,并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句,而是采用平实简单的叙述,告诉读者“这样的韧性,让我爱上了夹竹桃”。其二,着眼文本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的欣赏和赞美。文中采用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通过院中花与夹竹桃的比对,连用两个“看不出…也看不出”的排比句式,“无…不…无不”的情感蓄势,直到最后一句反问“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使整篇文章的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真实诚恳,富有感染力。
  三、组织有效活动,架设沟通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有效的引导者,通过架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和交流。《夹竹桃》一文,涵义深刻,不是一篇单纯描写夹竹桃的说明文章,而是寄寓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人生感悟的哲理文章,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文,另一方面则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其自主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个性阅读。
  我让学生总览全文,分别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目标入手,引导学生步步落实:其一,根据学段要求,学生将原文与课文进行比对,并搜集季羡林先生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与夹竹桃的一些资料进行整合,思考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语,从文本内容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有效完成学段目标。
  其二,在单元编排设计中,编者将《夹竹桃》一文与《广玉兰》《墨梅》《石灰吟》放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学生体会状物类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由此体会季老是借《夹竹桃》表明自己的坚韧个性,领悟季老的高尚情操。
  其三,教材课后习题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编者提出:“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根据这一问题,学生再度回到文本内容,并从文本整体开始,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内在结构,并将阅读重点放在第4、5自然段,针对“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否定句的作用,并由此领悟其深刻的涵义。
  从编者的角度,解读编者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话,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编者,学生与教师展开有效的对话,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深刻的体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其他文献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陶行知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同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能使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  一、品德教学形式生活化  儿童
[摘 要] 语文教学中把握阅读重点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得并不好,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选取了五年级课本中《水》作为例文进行分析,给教师们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 《水》;语文教学;阅读重点  《水》讲的是作者小时候生活的村子常年干旱,正是因为如此缺水,人们便更加爱惜水,对水有着强烈的渴望,每次下雨就像过年一样,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欢喜中。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堂,读为基础,读为本色。然而,综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学生的琅琅读书声逐渐被教师马不停蹄式的讲解所淹没,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读”之本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读”,以读为本,借助多种“读”法,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悟理、读中促思导学,在读中彰显个性风采,展现语文内蕴之美,从而让语文课
“微课”是浓缩,更是精华。微课使得知识要点更加集中,内容更为精彩。在“微”字下足功夫,围绕选题敲定、内容确定、形式制定,呈现聚焦性和情趣性,利于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多种语言学习感官。微课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跳出自我认知思维束缚,带着好奇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  一、见微知著,选题要有针对性  微课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选题要鲜明。针对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和兴趣点,选择的话题应有利于增强他们眼球的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育是方向,管理是引擎,只要方向在,引擎就有力。教师要在如今课改的风口“过日子”,在当下潮起的浪尖“避风险”,就得从教育的高度去考虑管理问题,实施精准管理,尽早摆脱依靠体力“打杂”、“打工”的角色,解除卫生、纪律、分数、宣传、治安、劳动、劝架、监控、候点、杂务等杂事、乱事、小事的纠缠,从工作头绪多、难度大、时间长、事务碎的“满地碎片鸡毛”中走出,从现象上的眼前人治到本质上的
【案例描述】评优课现场,某参赛老师在执教“三角形面积”  第一环节:老师直接出示三角形,提问哪一部分是它的面积?学生指出:绿色部分。老师把三角形拉扁,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指出:高变了,面积变了。老师请学生大胆猜测:面积和什么有关?生齐说:底和高。  第二环节:回忆平行四边形推导过程,生:转化成长方形,师问:能否把三角形面积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出示三角形的类型(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片浩瀚星空中煜煜闪耀的一颗明星。书法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丰富的韵味,与广州市宝源小学特色文化“兰文化”不谋而合。兰,花中君子,有着高洁典雅的外在美,兼具正气浩然的内在美;书法,艺术瑰宝,一笔一画尽显形式美,一挥手一落笔浮现凛然正气。学校以“兰文化——雅正教育”为学校特色,书法自然而然成为落实学校文化的最好载体。书法社团的建设,使学生们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身边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6年12月吴维煊老师领到了烫金的大红证书。众所周知,获得省一级政府颁发的中青年专家荣誉不是容易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的确,根据《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苏政发〔1999〕71号)文件精神,并经省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开展了201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全省只评出200人,还包括高技能人才。
目前,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正成为制约农村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使初中新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进行关注,共同探索,求得更多、更好的有效方法,避免在人力、物力和時间上造成的浪费,才能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连续性。  一、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调查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侧重于调查山东省张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但儿童时期却是我们一生之中最为关键的学习时期。在学习的关键期若能遇到一个循循善诱、谈言微中的好老师,这将对人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细细品读着李吉林老师的《为儿童的教育》一书,任思绪在这浩瀚的书海中自由飘散开去。这本书,是李老师历经30年漫漫岁月为儿童教育事业艰辛探索、构想、实践的结晶,书中那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十二个章节,那一个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育片段深深地吸引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