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学生、编者、文本四者将基于语文课堂展开对话,通过交流和探究,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最终获得情感升华,实现个性化阅读。如何展开引导和对话,带领学生打开阅读之门,这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以《夹竹桃》的课堂教学为例,依照三重对话三重引导,让学生感悟文本神韵,体验文本内容。
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夹竹桃》出自“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之手,文章以朴实但极富哲理的言语表达,描述了夹竹桃独有的“韧性”及别具一格的精神魅力。让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这是教学中展开对话的关键。为此笔者着眼文本的表达顺序,让学生体会季老的优雅情趣。文章开篇即点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然后围绕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引人遐思的情致,最后总结“我爱上了夹竹桃。”通过引导,带领学生对话文本,既能够使其感知到文本的表达之妙,又能够体会季老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丰富情感,为阅读教学的个性品读奠定基础。
二、解读编者意图,梳理学习内容
《夹竹桃》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从编者的角度考虑,基于以下两点:其一,丰富学生阅读,增加知识积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过五年小学状物类散文阅读的储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此时需要将阅读的视野逐渐拓宽,扩大阅读面,学生通过对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了解,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将会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操。其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信息搜集、个性阅读的能力。《夹竹桃》一文是经过改编而来,原作与改编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改编,此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的写作资料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寻获得的。
笔者进行教学时注重两方面:其一,着眼文本平实、亲切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体会季老的朴实,真挚。在对夹竹桃红与白的颜色描述中,季老并没有进行刻意的铺陈与修饰,而只是用了一句很实在的表达“红色的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让我想到雪”,另外文中对夹竹桃的感情表述,并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句,而是采用平实简单的叙述,告诉读者“这样的韧性,让我爱上了夹竹桃”。其二,着眼文本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的欣赏和赞美。文中采用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通过院中花与夹竹桃的比对,连用两个“看不出…也看不出”的排比句式,“无…不…无不”的情感蓄势,直到最后一句反问“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使整篇文章的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真实诚恳,富有感染力。
三、组织有效活动,架设沟通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有效的引导者,通过架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和交流。《夹竹桃》一文,涵义深刻,不是一篇单纯描写夹竹桃的说明文章,而是寄寓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人生感悟的哲理文章,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文,另一方面则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其自主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个性阅读。
我让学生总览全文,分别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目标入手,引导学生步步落实:其一,根据学段要求,学生将原文与课文进行比对,并搜集季羡林先生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与夹竹桃的一些资料进行整合,思考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语,从文本内容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有效完成学段目标。
其二,在单元编排设计中,编者将《夹竹桃》一文与《广玉兰》《墨梅》《石灰吟》放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学生体会状物类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由此体会季老是借《夹竹桃》表明自己的坚韧个性,领悟季老的高尚情操。
其三,教材课后习题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编者提出:“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根据这一问题,学生再度回到文本内容,并从文本整体开始,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内在结构,并将阅读重点放在第4、5自然段,针对“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否定句的作用,并由此领悟其深刻的涵义。
从编者的角度,解读编者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话,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编者,学生与教师展开有效的对话,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深刻的体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夹竹桃》出自“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之手,文章以朴实但极富哲理的言语表达,描述了夹竹桃独有的“韧性”及别具一格的精神魅力。让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这是教学中展开对话的关键。为此笔者着眼文本的表达顺序,让学生体会季老的优雅情趣。文章开篇即点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然后围绕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引人遐思的情致,最后总结“我爱上了夹竹桃。”通过引导,带领学生对话文本,既能够使其感知到文本的表达之妙,又能够体会季老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丰富情感,为阅读教学的个性品读奠定基础。
二、解读编者意图,梳理学习内容
《夹竹桃》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从编者的角度考虑,基于以下两点:其一,丰富学生阅读,增加知识积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过五年小学状物类散文阅读的储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此时需要将阅读的视野逐渐拓宽,扩大阅读面,学生通过对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了解,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将会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操。其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信息搜集、个性阅读的能力。《夹竹桃》一文是经过改编而来,原作与改编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改编,此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的写作资料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寻获得的。
笔者进行教学时注重两方面:其一,着眼文本平实、亲切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体会季老的朴实,真挚。在对夹竹桃红与白的颜色描述中,季老并没有进行刻意的铺陈与修饰,而只是用了一句很实在的表达“红色的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让我想到雪”,另外文中对夹竹桃的感情表述,并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句,而是采用平实简单的叙述,告诉读者“这样的韧性,让我爱上了夹竹桃”。其二,着眼文本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的欣赏和赞美。文中采用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通过院中花与夹竹桃的比对,连用两个“看不出…也看不出”的排比句式,“无…不…无不”的情感蓄势,直到最后一句反问“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使整篇文章的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真实诚恳,富有感染力。
三、组织有效活动,架设沟通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有效的引导者,通过架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和交流。《夹竹桃》一文,涵义深刻,不是一篇单纯描写夹竹桃的说明文章,而是寄寓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人生感悟的哲理文章,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文,另一方面则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其自主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个性阅读。
我让学生总览全文,分别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目标入手,引导学生步步落实:其一,根据学段要求,学生将原文与课文进行比对,并搜集季羡林先生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与夹竹桃的一些资料进行整合,思考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语,从文本内容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有效完成学段目标。
其二,在单元编排设计中,编者将《夹竹桃》一文与《广玉兰》《墨梅》《石灰吟》放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学生体会状物类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由此体会季老是借《夹竹桃》表明自己的坚韧个性,领悟季老的高尚情操。
其三,教材课后习题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编者提出:“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根据这一问题,学生再度回到文本内容,并从文本整体开始,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内在结构,并将阅读重点放在第4、5自然段,针对“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否定句的作用,并由此领悟其深刻的涵义。
从编者的角度,解读编者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话,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编者,学生与教师展开有效的对话,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深刻的体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