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2年开始实施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思想品德课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感悟人生的意义,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此,我谈谈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体会。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偏见
据有关单位对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使用情况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把思想品德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的学生占10%,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中排14门课在第三位,而在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思想品德课排在14门课中的第10位。社会上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存在偏见。
(二)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师少,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差
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部分是兼课教师。兼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它学科教师。他们当中,有的教师分不清活动式教学的内涵,有的照本宣科,有的甚至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特别是初一二思想品德课情况更为突出。人的品德形成要通过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我生活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道德认知、情感体验、意识磨砺、行为矫正,逐步规范,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才能受益终生,而这点对于我们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师来说,许多人都没去思考和研究过,许多教师不具备思品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三)部分教师对本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实施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不强
许多政治课教师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新课程培训,他们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没有参加学习和讨论,对课程目标、基本理念、实施建议心中没底,凭经验组织教学,费力不讨好,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少部分教师虽然参加过培训,知道新课程标准,但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含理解不够,内化不深,对教材处理肤浅,死板教条,枯燥乏味,使“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与“旧教法”相矛盾。
(四)许多教师教学方法简单,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甚至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勾画要点让学生背背记记应付考试的教师不少。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深感思品课“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初探
专家认为,学科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生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同时影响着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职业地位。因为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学校,教师所教的学科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就越有可能享有较高的职业地位。
(一)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载体。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不能只看到中考与本学科内容矛盾的一面,更应该认识到本学科与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常规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相统一的一面,努力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本人负责的态度,切实重视思品课的教学,保证思品课教学的课时和质量。
(二)注重校本教研,加强学科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
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阻碍了思品课教育创新的正常开展。思品课教师既应当成为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教学艺术精湛的“导师”,更应当成为以身示范、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师”,因此,学校必须精选高素质的人才担任思品课教师,并在业务培训、师德教育、社会考察、教研活动、晋升职务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以全面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因此,学校重视,经费保障,营造氛围,加强研讨,充实师资,用心执教是农村初中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突出重围的关键。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思品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盅水”的“我讲你听、我念你写”,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没有了师生互动,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了“道德判断,品行修炼”的思品课味道。
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下,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思品课教学远非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完成,思品课的内容素材应该就是生活素材,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才会形象,才会富有活力,也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偏见
据有关单位对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使用情况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把思想品德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的学生占10%,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中排14门课在第三位,而在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思想品德课排在14门课中的第10位。社会上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存在偏见。
(二)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师少,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差
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部分是兼课教师。兼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它学科教师。他们当中,有的教师分不清活动式教学的内涵,有的照本宣科,有的甚至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特别是初一二思想品德课情况更为突出。人的品德形成要通过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我生活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道德认知、情感体验、意识磨砺、行为矫正,逐步规范,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才能受益终生,而这点对于我们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师来说,许多人都没去思考和研究过,许多教师不具备思品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三)部分教师对本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实施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不强
许多政治课教师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新课程培训,他们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没有参加学习和讨论,对课程目标、基本理念、实施建议心中没底,凭经验组织教学,费力不讨好,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少部分教师虽然参加过培训,知道新课程标准,但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含理解不够,内化不深,对教材处理肤浅,死板教条,枯燥乏味,使“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与“旧教法”相矛盾。
(四)许多教师教学方法简单,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甚至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勾画要点让学生背背记记应付考试的教师不少。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深感思品课“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初探
专家认为,学科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生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同时影响着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职业地位。因为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学校,教师所教的学科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就越有可能享有较高的职业地位。
(一)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载体。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不能只看到中考与本学科内容矛盾的一面,更应该认识到本学科与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常规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相统一的一面,努力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本人负责的态度,切实重视思品课的教学,保证思品课教学的课时和质量。
(二)注重校本教研,加强学科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
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阻碍了思品课教育创新的正常开展。思品课教师既应当成为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教学艺术精湛的“导师”,更应当成为以身示范、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师”,因此,学校必须精选高素质的人才担任思品课教师,并在业务培训、师德教育、社会考察、教研活动、晋升职务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以全面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因此,学校重视,经费保障,营造氛围,加强研讨,充实师资,用心执教是农村初中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突出重围的关键。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思品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盅水”的“我讲你听、我念你写”,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没有了师生互动,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了“道德判断,品行修炼”的思品课味道。
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下,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思品课教学远非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完成,思品课的内容素材应该就是生活素材,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才会形象,才会富有活力,也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