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TVF东京录像节中国华北赛区评选特辑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吧主说话: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由JVC公司主办的第29届TVF东京录像节华北赛区的评选活动终于落下帷幕。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司徒兆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教研室主任曾祥敏、《大众DV》杂志主编闻丹青组成的评委会对最终入围的30部作品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经过几天紧张的观片之后,评委会在进入终选的30部作品(其中包括纪录片12部;剧情片4部;实验片7部;动画片6部)中选出本届TVF东京录像节华北赛区共11个奖项。
  
  我想,在最后的评选中,评委们对于每一部入围作品都是难以取舍的,因为这30部作品是从华北赛区600多部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当通知一等奖获得者琚蕊静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大奖会给她,评委们到底为什么喜欢她的影片。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东京录像节的目标是“通过录影表达录影的情感”,打动评委们的应该是影片中浓浓的爱意和人间的关怀。
  不过,为了满足广大参赛作者以及关注此次活动的DV爱好者们,我们决定公布此次评选的“秘闻”,让大家“明明白白”地了解到大奖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希望今年的“看吧聊吧”栏目能给读者们更多的启示。
  
  评委总结
  
  这次评选我们也看到了DV的多样性,有那么多种形式的作品参加比赛,我们也希望作者在今后的拍摄中能够尽量地打开自己的思路,不用拘泥于一种常规的观念之中,所以在最后的评选结果中我们也是选择了不同样式的作品。
  纪录片提倡多元化,旅游风光片也是大家可以尝试的一种形式,《绒赞卡瓦格博》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部纪录片,尽管他没有具体的任务和故事情节,他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并且画面很美,但是单凭他的画面已经拍摄的这个类型很好了。语言的多样性,题材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不拘一格。还是那句话,尽量避免在纪录片中模仿电视腔。在记录中要保持一种平视的观察,这是一种难得的方法。
  实验片更多还是要强调一种观念或者是形式的感觉,尽量不要太多的模仿,包括对于试验电影的模仿,尽量要做一些没有做过的。当然,在纪录片中也有很多作品的题材非常优秀,但是很容易在记录过程中把很好的题材浪费掉了。
  动画片上的最大问题依然是缺乏创意,但是可以看到作者们的技术已经非常纯熟了。
  剧情片实际上是用影像去拍摄我们生活中动人的瞬间,但是大部分作品都存在语言或者情节的老套,建议大众从短小的故事片开始,就是单本的五分钟短剧,用准确的电影语言表达这些故事。在选择表达上,就在于剧情片的拍摄更接近于一个电影剧组,需要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很多DV爱好者就缺乏这种组成团队的基本素质,尤其DV这种影像设备就更是一种个人化的,独立的东西。其实就像《等》这部影片,是一个很小的故事,拍摄也很简单,但是在影像上的探索确实很创新。DV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小巧、独立。
  
  《泥人》三等奖
  
  作者:
  王华
  内容简介:
  失业在家的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女儿相依为命,父亲每天上街找寻工作,而女儿带着自己捏的泥人到天桥上贩卖。就在父亲寻事未果,几乎丧失生活信心的时候,女儿的举动让父亲重拾信心。
  
  吧主说话: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个人实际上并不喜欢影片中大量的“苦戏”,因为里面的人都很“恶”。幸而里面有一个尽管双目失明但却拉着老爸“向前冲”的小女孩。但是在评选的时候,评委们却一致认为这部影片的细节抓人,这时候,我才把自己从“个人的好恶”中拽了出来。原来令我不快的就是这些“恶”的细节。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电影中的演员表演都很到位,尤其是扮演盲女的小演员非常出色,而且在剧情片的情节设置上也比较到位,比如说片中关于玻璃球的情节设置。
  张同道:在学生作业中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情节设置上也没有学生作品中常见的做作和矫情,尽管在某些方面仍旧比较稚嫩,但细节设计上很下功夫。
  曾祥敏:故事讲述得比较流畅,女孩的表演很好,自然清澈。很多学生拍剧情片就容易变成模仿大片,抄袭的成分很多,但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才华。
  闻丹青:影片故事情节不错,只是在两条线索的处理上对比略带生硬,似乎太过于直白。
  
  《劳动号子》三等奖
  
  作者:
  赵谦
  内容简介:
  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却有着坚定的艺术追求,他们向往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唱起一首首劳动者之歌。
  
  吧主说话:
  初次看这部《劳动号子》时,一下子被其中那些民工们浓烈的艺术理想所震撼了,继而想到,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我们不敢面“阶级”两个字,而阶级却又是实际存在的,这部影片就是一座连接阶级之间的桥梁。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影片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选题非常优秀,说明作者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唯一不足的是人物的挖掘不够深刻。
  张同道:这部纪录片画质上看比较简陋,这一点比较可惜,但是作者能捕捉到那么多迷人的细节,这是非常难得的。
  曾祥敏:这部影片尽管在制作上略显粗糙,但是从选材到立意上都别具一格。看过之后对人生观都有一定影响,也能感觉到作者在影片的组织结构上有自己的一个格局和想法。
  闻丹青: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底层的人,但主要是从苦难的角度去体现这些人。然而这部影片却关注这些年轻人真正积极向上,尽管他们生活上是那么艰辛,但是精神上却是那样丰富。能够找到这个选题并且捕捉到这些细节,非常难能可贵。
  
  《龙农的同里》三等奖
  
  作者:
  顾颖婕、张文静、佘思益、刘伟、蒋卓斌
  内容简介:
  龙农,一个中德混血儿。他每年都会到同里水乡,在那儿古老的明清街道上看望他的朋友们:游船上的船夫,古董店的老板和文具店会写毛笔字的师傅……
  
  吧主说话:
  影片中的龙农非常惹人怜爱,以至于屡次参加评选屡次获奖。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影片其实还可以做得更“纪录”一点,就是去掉里面的电视化的旁白,但是也能看出来作者采用龙农和父母两条线同时进行的方法,比较用心。
  张同道:这部影片的选材很难得,非常好的一个机会,但是影片中有比较浓的电视腔。如果换成孩子自述可能就会更有意思一些。
  曾祥敏:这部影片很有意思,选择跟踪记录这个孩子的方法很好。
  闻丹青:在同里这个地方拍纪录片,很多人都容易拍成小桥流水的内容,因为同里不算很大,是一个明清古镇。作者在这个现代与古典交织的地方遇到了这样一个中德混血的孩子,也确实是一种机缘巧合。
  
  《我怎样才能跳出格》三等奖
  
  作者:
  汪起正 赵谦
  内容简介:
  人永远也逃不出格子,却永远有逃出格子的欲望,一个个格子套住了我们。
  
  吧主说话:
  在收到的实验片中,《我怎样才能跳出格》是一部比较抽象的影片,但这种抽象却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在入选的实验片中,这一部作品还是不错的。首先它的想法比较新颖,虽然之前的电影也有类似的形式。在我看来,实验片首先必须在实验上要有一种探索,其次要了解作者究竟要实验什么。
  张同道:实验片无非就是两个方面:语言上和观念上,这部实验片在电影镜头语言上比较有优势,在众多参赛的实验影片中还算是电影语言与观念结合得较好的一部。
  曾祥敏:当然,这还是相对来说。题材多样性还是要在观众熟悉的地方多样性比较好,因为只有观众对于影片题材的熟悉才能说得上多样性。其实这回入围作品中天津美院的一些作品所选择的题材倒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东西,而在熟悉的东西中才会有独创性。
  闻丹青:影片用肢体和镜头剪辑完成。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他用这些感受已经很完整地传达给受众了。
  
   《罗生门》三等奖
  
  作者:
  齐建
  内容简介:
  剧本取材于日本新潮思派主要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
  
  吧主说话:
  在收片的时候,作者的第二部作品还没有完成。
  在评选出来的时候,作者的第二部作品已经登上了《大众DV》杂志2006年第12的封面,叫做《上下线》。大师或者小卒,就在一线之间。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动画片制作上很精良,在众多动画片中非常突出,而且故事和动画的质感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意境。
  张同道:这部动画片在制作上比较有试验性。
  曾祥敏:在材质的选择上比较有创新性。
  闻丹青:逐格动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动画形式,这部动画片中甚至可以看到作者拥有某些大师的素质。
  
  《沙沙》三等奖
  
  作者:
  曾建炜
  内容简介:
  一个小小的沙粒和另一个沙粒相爱了,然而一只蚌改变了小沙粒的命运,从此沙粒再也没有见过它的爱人,只是在偶尔的时候会想起来曾经爱过的人。
  
  吧主说话:《沙沙》这部动画片感染了所有的评委们,在选片的时候,我们甚至连续几遍地观看这部动画片,并为影片所感动。当然,在影片的最后,这个故事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爱情,它是生活,是历史。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影片在设计、造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众多动画中算比较有创意的。
  张同道:用一个小小的沙粒讲述了人生的哲理,短小精悍。
  曾祥敏:音乐和画面非常流畅,故事很感人。
  闻丹青:动画片中,很多作者都是在讲述事情,而这部动画片是通过一个事情讲述哲理,结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
  
  《恭喜发财》三等奖
  
  作者:
  卢佳
  内容简介:
  这是2005年作者回到浙江省慈溪市的老家过春节期间拍摄的纪录片。影片由当地企业家雇佣的越剧团表演和当地的“拜财神”的民俗交织在一起。
  新年,所有人都在祈求祝福,满眼都是的都是“恭喜发财”。
  
  吧主说话:
  这是卢佳在“大二”时拍摄的一部作品。一般女性导演拍纪录片的感觉都是细腻温婉的,但这部影片却有一种“粗粝”的感觉。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影片在后一部分关于民俗的记录方面比较优秀,选材也不错。
  张同道:这部影片的摄影也不错,整个影片场面很多,但是最终的问题就是整部影片只有场面而没有了人物。这就让整部影片变成一个概貌式的风俗画,一部城区的记录。我们能看到作者通过把越剧团的春节演出和当地人的春节拜财神这两种关系的并置来展现一种关系。是一种电影式的取舍,有意地舍掉了一些并且捕捉到了另一些细节和内容。
  曾祥敏:某些画面有大师风范,比如影片一开始老人们传递包裹的部分。
  闻丹青: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形成一种奇妙的结构。
  
  《绒赞卡瓦格博》三等奖
  
  作者:
  张志刚
  内容简介:
  澜沧江流域的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东北方10公里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最高的是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卡瓦格博峰藏语的意思是“白色的雪峰”,自古以来就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传说是宁玛派分支的保护神,位居藏区的八大神山之首,卡瓦格博最让世人睹目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它还是一座至今还无人能攀越的处女峰。作者历时六年完成了这部《绒赞卡瓦格博》,为我们展现了一部优美的风光画卷。
  
  吧主说话:在这次参赛的作品中,旅游风光片不在少数,拍梅里雪山的也不只《绒赞卡瓦格博》一部,但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除了剪辑和画面之外,还有作者六年拍摄的坚持感动了评委。时间的确很磨人,但也能检验一切。有的人很幸运,能够很偶然地遇到一个好的题材,在短期内完成作品,但司徒老师说过一句话:“做纪录片,就要有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我相信这是真理。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影片在几部影片中画面非常优美,是一部很好地对民风民俗的旅游纪录片。
  张同道:当地的环境气候非常恶劣,而作者连续拍摄六年完成了一部这样画面美轮美奂的作品,艰苦可想而知。应该鼓励这样的作品。
  曾祥敏:在风光类型的纪录片中,这部作品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其中的镜头与角度都很美,可以说这部作品在此类作品中已经做到极致了。
  闻丹青:作品恢弘大气,用镜头记录了卡瓦格博一年四季的美景以及那里的生活,是一部质量比较高的风光纪录片。
  
  《高仓健在云南》二等奖
  
  作者:
  罗莎莎
  内容简介:
  2005年,张艺谋讲述了一个有关父亲和儿子的故事,年迈的父亲千里走单骑,帮助儿子完成了最后的夙愿。电影中的男人与男人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而在电影之外,我们也记录下了他们之间最真实的故事。
  
  吧主说话:
  当年罗莎莎是中途放弃了一个选题非常好的纪录片而选择进入到张艺谋剧组中的,可谓“破釜沉舟”。还好,项羽最终打了胜仗。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作品和一般的电影纪录片不同。普通的电影纪录片非常商业化,仅仅是为了宣传电影而存在,而这部纪录片是在宣扬怎么和其他人合作,怎么去关心别人,最后别人又怎么去关心他的这些很直观的镜头。另外这部影片的剪辑非常流利。
  曾祥敏:拍得非常有意思。在镜头语言上运用熟练,在高仓健的生活细节上也抓得非常巧妙。
  张同道:拍这种纪录片最忌讳被动地去拍摄什么,而是一定要有记录者自己的想法。《高仓健在云南》中已经能够逐渐看到作者的想法了,虽然现在看来还不成熟。
  纪录片很大程度上是靠选题取胜,而这部纪录片除了选题我们还能看到作者的心在里面。作者在拍摄电影的纪录片的时候还要记录自己的心理,投入自己的情感,否则就仅仅是一个电影的花絮简介。
  闻丹青:体裁很好,但并不能说作者完全是占了两位“名人”的光了,因为在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思想。
  
  《等》二等奖
  
  作者:
  黄婧
  内容简介:
  一个永远活在十八岁的痴情女,一个人人嘲笑的疯女人。在父母的眼中,女儿永远是自己最疼爱的孩子。每一位父亲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们。
  
  吧主说话:
  颁奖活动当天,导演黄婧带着自己的摄影师和几位朋友从西安匆匆赶到现场。
  不难看出,她很激动,因为作为外语学院的学生,她的处女作就获了奖。我们也很激动,因为作为一个不分专业和业余级别的大赛中,终于有一部非专业院校的学生作品进入到前三名之内。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这部影片的剧情有些俗套,但是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可以看出作者在试图寻找一种创新,影片中用了新的电影语言的画面。但是在用电影语言表达心灵的探索的时候,这部纪录片有一个很完整的交代。包括作者选取相当多的生活细节,比如衬衫,比如洗衬衫和晾衬衫,在这些细节上作者下了相当多的功夫。
  张同道:作者对于电影以及生活上的理解比较深刻。在这次入围的剧情片中是最好的,影片中对于气氛的营造,院落的环境还是比较成功的,包括影片中父亲角色的塑造,比较弘扬了时代的气息。把观众带进了故事的情境中。但是影片中所叙述的事情本身是一个很深的心结,应该是比较有层次,并且层层打开的,然而,最终我们没有看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作者还有稚嫩的地方。
  曾祥敏:从声音上贯穿一个故事,一个发展了许多年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制作上本有很多探索性的东西。
  闻丹青:影片非常清雅,画面朴实无华,而在制作上也比较考究,尽管依然有稚嫩的学生气,但最终完成的得很认真。
  
  《Kids》一等奖
  
  导演:
  琚蕊静
  内容简介:
  一群从小生长在福利院的孩子,他们被亲生父母抛弃,然而,一群爱他们的人又重新赋予了他们亲情。福利机构的孩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真实或许并不在于片中作者主观观念有多大程度的涉入,而很有可能是创作者心态离拍摄对象太遥远。走近孩子们就会发现他们内心世界的敏感和童趣丰富,大人和孩子们的生活有一种温暖和谐的调子。
  
  吧主说话:
  这部影片最“惊心动魄”的镜头莫过于那个空荡荡的秋千的镜头。琚蕊静说这是后来补拍的。所谓“摆”出来的镜头。但是这个镜头放在影片中恰到好处。就好像乐曲中高潮部分的音符,顺理成章。甚至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剪辑的时候用到这个镜头,我只能管这种感觉叫做天生的记录者的素质吧。
  
  评委意见:
  司徒兆敦: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这样一个慈善机构中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没有丝毫的摆渡的感觉。在一群人中找到了一各个个案--男孩,从他身上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解决矛盾。通过这个慈善机构的人来延展到整个社会。很多画面看似在不经意之间记录下来的,实则都是在思考之中完成。
  我认为这部影片非常完整,而且里面一些人物对话时候画面的偏离效果也非常好,我尤其喜欢里面有几段镜头,比如说小孩站在外面,阿姨叫小孩回来的画面。还有里面的小女孩走了,秋千回荡的空镜等等都非常抒情。
  我很怕作者在做纪录片的时候干预太多,进入太多,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做得恰到好处。
  张同道:这部影片都是琚蕊静一个人完成的,她本人是一位基督徒,你可以看到在影片中浸透着一种虔诚的精神。这部影片是一部用心灵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其次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电影语言运用得非常纯熟。好的纪录片的镜头就是非常谦卑,没有一个傲慢的镜头。影片中还有一个秋千的镜头,孩子走后就剩下这个镜头,在这个饱满的充满情感的段落中,在我们的整个情感非常深入的时候,忽然出现一个空镜,让我们的情感通过这个空镜头发泄出来,让我觉得这个镜头甚至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闻丹青:这部作品让我想到了张以庆的《幼儿园》,很多人去拍摄孩童的世界,但是大部分人拍摄很难用一种平和的角度和眼光去记录,这部作品做到了。
  曾祥敏: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太愿意大人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人并没有对着镜头,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躲开了。
  张同道:这也没有办法,因为那个人不愿意说话。
  司徒兆敦:但这也符合纪录片的精神啊。所以我说我认为影片中这个偏离的画面非常好,当被记录者不愿意出现在画面中,而我们又需要采访的时候,我们在不违背人的意愿的时候,采用这种方式是最好的,既要了这个镜头,又不违背记录对象。而打马赛克或者是模糊画面,非常不尊重他人,还不如不出现在镜头中。这样反而体现了记录者心灵上的一种高尚。
  
  吧主说话:
  12月12日,北京。
  第29届TVF东京录像节华北赛区评选的颁奖仪式在大众影廊举行,我们终于见到了“久仰大名”的众位导演们。现场放映了本次获奖的11部影片的精彩片花。
  很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样一次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在收片的过程中看到这么多好的影片,纪录片、剧情片、实验片甚至动画片。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常常会看到专业院校的学生作品,而在这次的征稿中,有百分之四十的作品是社会来稿,而很多非专业院校的学生拍摄的作品也很优秀,比如西安外语学院的学生作品《等》,就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
  TVF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平民影像时代的来临。
  
  获奖作品名单
  
  一等奖: 《Kids》 (琚蕊静) 北京师范大学
  二等奖: 《高仓健在云南》 (罗莎莎) 北京电影学院
  《等》 (黄婧) 西安外语学院
  三等奖: 《绒赞卡瓦格博》 (张志刚) 云南
  《劳动号子》 (赵谦) 北京师范大学
  《恭喜发财》 (卢佳) 中央戏曲学院
  《龙农的同里》 (顾颖婕、张文静、佘思益、刘伟、蒋卓斌) 浙江传媒大学
  《泥人》 (王华) 北京电影学院
  《我怎样才能跳出格》 (汪起正 赵谦) 北京舞蹈学院
  《罗生门》 (齐建) 萼谢府工作室
   《莎莎》 (曾建炜) 广州美术学院
  (获奖作品可以关注我们的网站:www.pop-photo.com.cn DV频道)
其他文献
吧主说话:  “六十秒,这是我们对学生最基本的影像训练,”北师大的张同道老师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对于学生关于一分钟影像的锻炼。结果显而易见,在过去几年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学生的作品在各类影展中频频获奖,而学院内部逐渐形成的作品展映与交流的传统也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尽管系主任王宜文老师总是很谦虚地说:“咱们是一所综合类院校,”但让人不由自主地把这些作品与一些专业类院校的
期刊
上海电子艺术节    上海电子艺术节是上海举办的一个新型文化项目,作为上海新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每年10月举办一届,中心活动区域长期落户在浦东。“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于10月18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展览部分为期一个月)。本届以“城市化风景”为主题,划分三个模块展区:“浦东呼吸”、“杨浦微波”、“徐汇剪影”。  浦东呼吸:“电子风景”新媒体艺术展、“河流体”全景户外开幕特演、“风·水全知”
期刊
位于体育馆路的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附近有不少体育用品店,和股市里一样,这几年有不少人把眼光放在了“奥运经济”上。2008年下半年后,股市风光不再,在冬天来临时,这些小店的店主已经把货物摆到了马路牙子上,却留不住匆匆而过的路人。  然而,作为新闻实体的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专业人员,在奥运期间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赵彤杰说,奥运期间, 单华奥星空与央视合作的一个视频项目就盈利了几千万。  
期刊
◎电影:《きみにしか聞こえない(只有你能听见)》  ◎类别: 剧情  ◎导演:荻岛达也  ◎主演:成海璃子 小出介   ◎片长:108MIN  ◎国家:日本  ◎时间:2007    如我们所知,很多电影都是以赚眼泪在门口发送手绢儿为卖点作噱头,这部电影一样。虽然个别镜头单拎出来可以冒充岩井,但这部片子却不是大师风大师范儿,我不这样说虽然出门不会被雷劈死,但定会被无数假招子男女的口水淹死是以示其文
期刊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的老牌摄影记者,德里克·哈尔斯蒂德(Dirck Halstead)有充分的理由成为新闻摄影这一行业坚定的拥趸,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却开始鼓吹一个新的概念——摄影记者将会变成“两栖动物”,德里克用鸭嘴兽来形容未来摄影记者的工作特点,鸭嘴兽既有哺乳动物的特点,又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而这就好比使用摄像机的图片记者们,他们不但需要拍摄静止的图片,同时还要拍摄动态的视频。  听
期刊
简介: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文澜使小相机在摄影圈内是出了名的,他认为相机因“小”而符合摄影“随时拍摄”的原则。所以他使用的DV也相当小巧,虽“小”尤“专”。尽管现在市面上的照相机的摄像功能越来越多,摄像机也越来越提高图片拍摄效果,但作为一个专业纪实摄影师,王文澜依旧秉持“一事一机”的专业精神,相机是相机、DV还是DV。但无论如何,对于动态影像,王文
期刊
假如你认为你是一个有潜力的故事片导演,你有一个很棒的故事,但就是没钱拍,怎么办?你可以找一个类似我这样的制片人把你带到国际投融资平台上去碰碰运气,比如说刚结束的TPG。    从上海到东京再到TPG    东京电影节(TIFF)的业内市场环节——东京电影节影视节目交易市场(TIFFCOM)创立于2004年。TIFFCO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TPG——Tokyo Project Gathering(东京
期刊
几个月前,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是大热门,看过之后发现说不出什么,接受到它要传达的信息了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问了说它好的朋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还是说好,好像所有人都在谈论:这片是挺好看,不过它到底在说什么呢?弄一个片把大家都搞晕,也是个大本领。现在要说的不是《老无所依》,昨天重看了他们2000年的作品《The man who wasn’t there》,碟片封面上译做缺席的人。像把软刀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当传统的图片故事不能在印刷媒体上占有更多的空间,摄影记者到哪里找到新的平台出版他们的作品?”美国《时代》周刊的老牌摄影记者德里克·哈尔斯蒂德在他的“鸭嘴兽”训练营中,耸人听闻地告诫着这些平面报社中选出来的精英:要学会另外一种能力——使用DV。  这并不是一家之谈。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新闻机构美联社(AP)早在1994年就增加了电视部,APTV通过亚洲、拉美、北美和全球四条
期刊
这些作品都是在我的课堂上的作品,之所以要进行这个教学首先要完成的是:   一、观察事物、观察世界、发现世界。   二、从世界中提炼出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尤其是当我们是电影专业的人,我们需要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去完成表达,这是个基本的技巧和能力,我认为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唤醒那些具有这种潜质的孩子,这种能力一旦被唤醒,就会有了一种意识,当他们再去拍电影的时候,我相信它会去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