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4-01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认真与文本进行对话,吃透数学教材内容,讲究方法,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数学,享受数学的魅力。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怎样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中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真谛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有一种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的愿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自身的愿望与学习动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正如《学记》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如果教师能启发诱导学生去理解,引导而不给以牵制;积极鼓励督促而不强加逼迫;启发思考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真正去体验,学生才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彻底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并在体验和感悟中主动去思索,去发现,去创造。
1、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的问题信息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预想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因人而异的提出不同的问题信息,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例如:我在上《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a、操作。让学生用两个梯形摆成任何图形,在拼出以学过的图形。形成表象,使自由探求有了基础。b、再现。让学生再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进行学习方法法的迁移。c、尝试。出示网格中的梯形自己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d、互相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有的学生利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启示;有的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面积;还有的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成功体验。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驗成功的快乐
学生头脑不会自发产生数学思考,要做到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有了教师的指导,教学活动就不会盲目进行,就会增强目的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学“互质数”的内容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指名学号是5的学生站出来,然后说:“请学号和5互质的同学站起来。”话一出口,全班思索,人人参与,而且是思维的参与,大家都要想自己的学号是否与5互质,如此交换不同的学号,反复应用,学生便能深入地理解互质数的概念。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当然,并不是每堂数学课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这需要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结教材内容,适当选择,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例如在教学 “圆锥的体积计算”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每组给一个圆柱体和四个圆锥体,而这些圆锥体其中有一个是和圆柱等底等高,其他分别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高底都不等,然后让学生做量水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很快说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体验、感悟、验证而形成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学体验,让学生通过掂一掂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量一量、走一走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数学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锁定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原型”,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鲜活的、动态的。
我曾经听过《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节公开课,老师先让学生猜想她的年龄,然后问:当你们是1岁、7岁、18岁……时,老师是多少岁?学生反馈后,老师又提出探究问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得出了结论,在学习完本课,教师又以游戏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猜老师年龄把学生完全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产生问题,产生困惑。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发现、探究、验证等办法,学生亲自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应用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快乐中掌握了知识,把书本知识和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努力营造充分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学习,感悟数学并非抽象与枯燥,而是充满诱人的快乐和智慧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认真与文本进行对话,吃透数学教材内容,讲究方法,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数学,享受数学的魅力。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怎样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中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真谛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有一种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的愿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自身的愿望与学习动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正如《学记》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如果教师能启发诱导学生去理解,引导而不给以牵制;积极鼓励督促而不强加逼迫;启发思考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真正去体验,学生才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彻底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并在体验和感悟中主动去思索,去发现,去创造。
1、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的问题信息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预想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因人而异的提出不同的问题信息,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例如:我在上《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a、操作。让学生用两个梯形摆成任何图形,在拼出以学过的图形。形成表象,使自由探求有了基础。b、再现。让学生再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进行学习方法法的迁移。c、尝试。出示网格中的梯形自己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d、互相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有的学生利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启示;有的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面积;还有的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成功体验。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驗成功的快乐
学生头脑不会自发产生数学思考,要做到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有了教师的指导,教学活动就不会盲目进行,就会增强目的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学“互质数”的内容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指名学号是5的学生站出来,然后说:“请学号和5互质的同学站起来。”话一出口,全班思索,人人参与,而且是思维的参与,大家都要想自己的学号是否与5互质,如此交换不同的学号,反复应用,学生便能深入地理解互质数的概念。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当然,并不是每堂数学课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这需要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结教材内容,适当选择,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例如在教学 “圆锥的体积计算”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每组给一个圆柱体和四个圆锥体,而这些圆锥体其中有一个是和圆柱等底等高,其他分别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高底都不等,然后让学生做量水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很快说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体验、感悟、验证而形成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学体验,让学生通过掂一掂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量一量、走一走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数学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锁定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原型”,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鲜活的、动态的。
我曾经听过《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节公开课,老师先让学生猜想她的年龄,然后问:当你们是1岁、7岁、18岁……时,老师是多少岁?学生反馈后,老师又提出探究问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得出了结论,在学习完本课,教师又以游戏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猜老师年龄把学生完全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产生问题,产生困惑。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发现、探究、验证等办法,学生亲自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应用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快乐中掌握了知识,把书本知识和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努力营造充分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学习,感悟数学并非抽象与枯燥,而是充满诱人的快乐和智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