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故事片大师,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经典,而他在1955年“不经意”间拍摄的纪录片《夜与雾》被誉为对战争最负责任的思考。
阿仑·雷乃在生活中谦虚谨慎并且略带羞涩。“他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倒不是因为他幽默的讽刺,而是因为他的认真与负责,他似乎总是喜欢穿那件红色针织衫、深灰色夹克和军大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穿着。”一位朋友这样形容他。
雷乃12岁的时候收到父亲给他的一份不寻常的礼物—一部小型的8mm的摄影机。17岁来到巴黎。1946年,搬到了塞纳河左岸。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是他早期纪录短片中的代表作。影片通过画家梵·高的画作记录了画家的一生。雷乃运用移动镜头、特写镜头和变焦距镜头使不动的油画运动了起来。这部影片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和1949年奥斯卡短片金像奖。1950年雷乃为一家公司制作了两部关于艺术的短片《高更》和《格尔尼卡》。此时他作为一名电影短片制作者已经享有很高的荣誉了。
拍摄于1955年的《夜与雾》在当时所有关于战争恐怖的纪录片中是最为独特的。片名来自于德文NN的缩写,意思是没有姓名的人—那些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们往往失去了姓名。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作为阿仑·雷乃电影的母题,也在这部纪录片中开始呈现出来。
在二战后的15年中,纪录片作者始终在和战争打交道。因为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纪录片被看成是有力量并且有重要意义的事,大有凌驾于故事片之上的趋势,但又大都流于表象和粗糙。雷乃恰恰克服了这两个缺点,在《夜与雾》中深入而细致地探讨了纳粹集中营带给人类的灾难及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根源。
1955年,二战结束已经10年,这部作品作为揭发性影片虽然显得有点过时,但作者的视点却是新的。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认识到那种史实纪录的技巧毫无用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它们只能将那些让人不可理解的恐怖变得可以理解,其结果必然大大削弱恐怖色彩。他找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最为有效的艺术效果即间离效果:肆意屠杀的集中营的黑白资料片—其中一些是由被关押的人秘密拍摄的—和现在的集中营遗迹的暖色画面相交替。这些交替把我们一次又一次引向过去的世界,那里是黑白色的呆滞的眼睛,皮包骨的躯体,赤裸着的垂死的人群,堆积的白骨和毒气室、炼人炉。这种拍摄效果产生了无比的震撼。雷乃不断运用交叉剪辑来加强对比。拍摄当前的景物时,摄影机连续不断地移动,过去的镜头往往是一些静态的照片。过去是僵死的,而现在是流动的,充满未知。雷乃说,任何描写、任何图片都不能如实地再现那些恐怖事件的真实面:那种永无止境的,持续不断的恐怖。雷乃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是强调观众的主动想象和回忆,这一独特的手法又一次震撼人心。影片还不时提出一些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想象。
简·卡罗尔是这部影片的作者之一,他自己以前就是纳粹集中营的犯人。雷乃坚持让卡罗尔参与影片制作,因为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没有权利对那段历史进行评说。卡罗尔有意将叙述轻描淡写,有时几乎是讽刺性的,这就更加增加了影片的间离效果。他们要“把集中营展现得更加接近于现实而并非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集中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去营造集中营的气氛,这才是雷乃电影天才的与众不同之处。
《夜与雾》展现的是人们记忆中的集中营,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而并非现实。雷乃认为,电影艺术的成败关键在于剪辑,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按照不同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就会产生不同的时空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节奏和结构。根据二战中的留存下来的黑白影像和现代的关于集中营遗址的彩色镜头片段,雷乃创作了一种方法就是将过去演绎成超乎想象的恐怖。
这部时长仅30分钟的纪录短片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议。它对战争集中营等的控诉和表现使得当时的法国政府对这部影片警觉起来,《夜与雾》被取消了参加1956年戛纳电影节的资格。表面看来是法国政府不想得罪德国政府,但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法国政府参与德国的罪行,在控制塔上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一个法国宪兵。这种能够证明和德国勾结的证据是法国政府无法容忍的。在经过两个月的协商之后,这部影片的制片人同意将这一情节进行改动,即遮盖住这位法国宪兵的军服。
雷乃在《夜与雾》中保持的是一种反省性而不是对法西斯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因此,影片是对那段战争历史最独特和最有意思的贡献。
在电影技术上,雷乃依然是个只关心电影本身的,过分的形式主义者。这种过分的形式主义在他1961年的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表现得更加极致。从《广岛之恋》的现代主义,到《人人都唱这支歌》的后现代主义,正如阿仑·雷乃自己所说:“形式就是风格。”在《夜与雾》中,他以形式赋予思想以力量。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研究专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电影、电视传播与受众调查,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课题与教育部、北京市课题4项:电视栏目文化研究、电视受众收视模式与收视行为研究、中国电视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纪录片大师研究等。
阿仑·雷乃在生活中谦虚谨慎并且略带羞涩。“他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倒不是因为他幽默的讽刺,而是因为他的认真与负责,他似乎总是喜欢穿那件红色针织衫、深灰色夹克和军大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穿着。”一位朋友这样形容他。
雷乃12岁的时候收到父亲给他的一份不寻常的礼物—一部小型的8mm的摄影机。17岁来到巴黎。1946年,搬到了塞纳河左岸。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是他早期纪录短片中的代表作。影片通过画家梵·高的画作记录了画家的一生。雷乃运用移动镜头、特写镜头和变焦距镜头使不动的油画运动了起来。这部影片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和1949年奥斯卡短片金像奖。1950年雷乃为一家公司制作了两部关于艺术的短片《高更》和《格尔尼卡》。此时他作为一名电影短片制作者已经享有很高的荣誉了。
拍摄于1955年的《夜与雾》在当时所有关于战争恐怖的纪录片中是最为独特的。片名来自于德文NN的缩写,意思是没有姓名的人—那些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们往往失去了姓名。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作为阿仑·雷乃电影的母题,也在这部纪录片中开始呈现出来。
在二战后的15年中,纪录片作者始终在和战争打交道。因为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纪录片被看成是有力量并且有重要意义的事,大有凌驾于故事片之上的趋势,但又大都流于表象和粗糙。雷乃恰恰克服了这两个缺点,在《夜与雾》中深入而细致地探讨了纳粹集中营带给人类的灾难及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根源。
1955年,二战结束已经10年,这部作品作为揭发性影片虽然显得有点过时,但作者的视点却是新的。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认识到那种史实纪录的技巧毫无用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它们只能将那些让人不可理解的恐怖变得可以理解,其结果必然大大削弱恐怖色彩。他找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最为有效的艺术效果即间离效果:肆意屠杀的集中营的黑白资料片—其中一些是由被关押的人秘密拍摄的—和现在的集中营遗迹的暖色画面相交替。这些交替把我们一次又一次引向过去的世界,那里是黑白色的呆滞的眼睛,皮包骨的躯体,赤裸着的垂死的人群,堆积的白骨和毒气室、炼人炉。这种拍摄效果产生了无比的震撼。雷乃不断运用交叉剪辑来加强对比。拍摄当前的景物时,摄影机连续不断地移动,过去的镜头往往是一些静态的照片。过去是僵死的,而现在是流动的,充满未知。雷乃说,任何描写、任何图片都不能如实地再现那些恐怖事件的真实面:那种永无止境的,持续不断的恐怖。雷乃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是强调观众的主动想象和回忆,这一独特的手法又一次震撼人心。影片还不时提出一些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想象。
简·卡罗尔是这部影片的作者之一,他自己以前就是纳粹集中营的犯人。雷乃坚持让卡罗尔参与影片制作,因为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没有权利对那段历史进行评说。卡罗尔有意将叙述轻描淡写,有时几乎是讽刺性的,这就更加增加了影片的间离效果。他们要“把集中营展现得更加接近于现实而并非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集中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去营造集中营的气氛,这才是雷乃电影天才的与众不同之处。
《夜与雾》展现的是人们记忆中的集中营,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而并非现实。雷乃认为,电影艺术的成败关键在于剪辑,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按照不同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就会产生不同的时空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节奏和结构。根据二战中的留存下来的黑白影像和现代的关于集中营遗址的彩色镜头片段,雷乃创作了一种方法就是将过去演绎成超乎想象的恐怖。
这部时长仅30分钟的纪录短片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议。它对战争集中营等的控诉和表现使得当时的法国政府对这部影片警觉起来,《夜与雾》被取消了参加1956年戛纳电影节的资格。表面看来是法国政府不想得罪德国政府,但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法国政府参与德国的罪行,在控制塔上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一个法国宪兵。这种能够证明和德国勾结的证据是法国政府无法容忍的。在经过两个月的协商之后,这部影片的制片人同意将这一情节进行改动,即遮盖住这位法国宪兵的军服。
雷乃在《夜与雾》中保持的是一种反省性而不是对法西斯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因此,影片是对那段战争历史最独特和最有意思的贡献。
在电影技术上,雷乃依然是个只关心电影本身的,过分的形式主义者。这种过分的形式主义在他1961年的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表现得更加极致。从《广岛之恋》的现代主义,到《人人都唱这支歌》的后现代主义,正如阿仑·雷乃自己所说:“形式就是风格。”在《夜与雾》中,他以形式赋予思想以力量。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研究专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电影、电视传播与受众调查,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课题与教育部、北京市课题4项:电视栏目文化研究、电视受众收视模式与收视行为研究、中国电视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纪录片大师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