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的HDV市场烽火连天,几个大厂商都已经停止了普通DV的开发转投HDV市场,不停地推出各个档次的HDV新品。日前SONY又力推了自己完善产品线的V1C(此款在中国版本称为V1C,日本和欧洲分别命名为V1J和V1U)。早在2006的10月,国外就有杂志介绍过V1C这款摄像机,并且赫然打出标题:这是HDV 2.0时代的开始吗?看来V1C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台新的摄像机那样简单。
一、外观 体积 重量
V1C的外观沿袭SONY一贯的设计风格,黑色稳重专业,做工非常细腻,接口无缝隙、无松动,大厂作风依旧。同时,液晶屏回复到了机身左侧(Z1C的液晶屏在机身上端开合),使用传统的开合方式。带仓也同样回到了传统的机身右侧。
V1C的机身体积紧凑,比Z1C小了20%的体积;同时,V1C不含电池和磁带的重量为1.5公斤,比Z1C(2.1公斤)约轻40%。作为一款为应付各种记录环境而设计的便携专业机,重量适中,既满足自重的稳定性又不是必须借助三脚架才能长时间工作,很适合手持操作。
在音频方面,SONY一贯注重声音采集的质量,V1C与Z1C相同,取消了内置话筒转而使用双XLR外置话筒,随机配备强指向性的驻极体电容话筒ECM-NV1。
CMOS的更替:
与Z1C的3片1/3英寸CCD不同,这次的V1C使用了3片1/4英寸CMOS,并且采用了一种菱形排列像素复杂运算的模式,SONY起名叫钻石排列,避免了过去的差值运算,在机内芯片运算时采用了真1920×1080像素,对于提高画质效果明显。
换用了CMOS传感器,遇到高光情况不会出现难看的竖向光晕条纹,并且与CMOS传感器配合的增强型影像处理器可针对图像纹理和亮度信息分别单独处理,这样使得图像的暗部和亮部都能保持很高的清晰度,因此,V1C在拍摄高对比度场景时宽容度更高。
对焦点和曝光的控制:
SONY在几大厂商中,一向最为注重自动环境下的画面表现,强调使用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被摄主体的跟踪与构图上,因此,V1C没有明显的外部速度优先与光圈优先的功能键,调整需要进入菜单操作。不过V1C的自动与手动调整的界限并不明显,很多的手动功能都附加了自动的调整功能,使用便捷。
室外夜景
在户外夜景拍摄,快门在1/50、光圈F1.8、6dB增益。如果采用全自动的话增益会提高到18dB,这时噪声就会出现。
V1C采用3片1/4英寸的大尺寸CMOS传感器,最低光敏照度在4 lx(光圈F1.6,增益18 dB),色彩及解晰度都还不错,没有偏色的感觉。噪点也控制良好,一般在9dB内画质都表现不错。
室内暗光操作
V1C的液晶屏采用21万色因此,在暗光室内拍摄时,以液晶屏来判断画面质量要小心,噪点在LCD可能并不明显,但使用监视器时噪点就会更清楚。实际使用中,在调到18db的增益,在液晶屏上看不到明显的颗粒,色彩也没有偏蓝的倾向,但使用监视器回放噪点会显现。增益9db以下的画面质量是令人满意的。
除此之外,各种画面风格的细节调整都可以在菜单中自定义,其中包括皮肤表现、电影曲线、画面精细等十分实用的参数。并且这些预置的模式,都可以储存在MS卡内,非常方便平时的使用。
按键设置与操作
V1C的设计依然延续了SONY一贯的风格,机身后方的6个手动控制开关、按键和拨轮完全是PD150P/190P年代的延伸,只是少了一个音量显示的按键。习惯使用SONY的用户基本上不用看说明书,也不用翻看菜单设置就能直接使用。
机身左侧,汇集了所有菜单以外的快捷操作控制单元。我们常用的焦距调节与手动对焦环、光圈与快门调节单元,ND滤镜以及磁带播放的控制单元都在SONY的老位置。而值得一提的是,V1C新增加了6个用户自定义设置ASSIGN快捷按钮,3个一组,各位于机身左侧的前部与后部,外拍时切换复杂的机身设置非常迅速。同时,位于机身前方的ASSIGN快捷控制组,一身兼二职,还是A-B焦点移动的控制钮:ASSIGN 1是控制钮,ASSIGN 2与ASSIGN 3分别是A、B焦点的选择钮,操作简单易懂。
接口设置
接口方面,V1C除了常规的1394接口、A/V接口与分量接口外,还提供了专门为传输HD格式图像设计的HDMI接口,存储卡依然是SONY独家的MS记忆棒小卡。
V1C在Z1C发布一年后推出,完善了SONY专业HDV的产品线。V1C与A1C一起,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它采用目前流行的COMS传感器,与Z1的CCD形成互补。总体感觉V1C自动性能出色,适合拍摄需要随机应变的纪录片。而Z1镜头口径大,功能更加专业,还可以记录1080 50i/1080 60i/PAL/NTSC多种制式,是专业制作的主力。而A1C定位更为机动灵活,更强调便携性与性价比,三者结合可以无往不利地完成高清拍摄任务。
一、外观 体积 重量
V1C的外观沿袭SONY一贯的设计风格,黑色稳重专业,做工非常细腻,接口无缝隙、无松动,大厂作风依旧。同时,液晶屏回复到了机身左侧(Z1C的液晶屏在机身上端开合),使用传统的开合方式。带仓也同样回到了传统的机身右侧。
V1C的机身体积紧凑,比Z1C小了20%的体积;同时,V1C不含电池和磁带的重量为1.5公斤,比Z1C(2.1公斤)约轻40%。作为一款为应付各种记录环境而设计的便携专业机,重量适中,既满足自重的稳定性又不是必须借助三脚架才能长时间工作,很适合手持操作。
在音频方面,SONY一贯注重声音采集的质量,V1C与Z1C相同,取消了内置话筒转而使用双XLR外置话筒,随机配备强指向性的驻极体电容话筒ECM-NV1。
CMOS的更替:
与Z1C的3片1/3英寸CCD不同,这次的V1C使用了3片1/4英寸CMOS,并且采用了一种菱形排列像素复杂运算的模式,SONY起名叫钻石排列,避免了过去的差值运算,在机内芯片运算时采用了真1920×1080像素,对于提高画质效果明显。
换用了CMOS传感器,遇到高光情况不会出现难看的竖向光晕条纹,并且与CMOS传感器配合的增强型影像处理器可针对图像纹理和亮度信息分别单独处理,这样使得图像的暗部和亮部都能保持很高的清晰度,因此,V1C在拍摄高对比度场景时宽容度更高。
对焦点和曝光的控制:
SONY在几大厂商中,一向最为注重自动环境下的画面表现,强调使用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被摄主体的跟踪与构图上,因此,V1C没有明显的外部速度优先与光圈优先的功能键,调整需要进入菜单操作。不过V1C的自动与手动调整的界限并不明显,很多的手动功能都附加了自动的调整功能,使用便捷。
室外夜景
在户外夜景拍摄,快门在1/50、光圈F1.8、6dB增益。如果采用全自动的话增益会提高到18dB,这时噪声就会出现。
V1C采用3片1/4英寸的大尺寸CMOS传感器,最低光敏照度在4 lx(光圈F1.6,增益18 dB),色彩及解晰度都还不错,没有偏色的感觉。噪点也控制良好,一般在9dB内画质都表现不错。
室内暗光操作
V1C的液晶屏采用21万色因此,在暗光室内拍摄时,以液晶屏来判断画面质量要小心,噪点在LCD可能并不明显,但使用监视器时噪点就会更清楚。实际使用中,在调到18db的增益,在液晶屏上看不到明显的颗粒,色彩也没有偏蓝的倾向,但使用监视器回放噪点会显现。增益9db以下的画面质量是令人满意的。
除此之外,各种画面风格的细节调整都可以在菜单中自定义,其中包括皮肤表现、电影曲线、画面精细等十分实用的参数。并且这些预置的模式,都可以储存在MS卡内,非常方便平时的使用。
按键设置与操作
V1C的设计依然延续了SONY一贯的风格,机身后方的6个手动控制开关、按键和拨轮完全是PD150P/190P年代的延伸,只是少了一个音量显示的按键。习惯使用SONY的用户基本上不用看说明书,也不用翻看菜单设置就能直接使用。
机身左侧,汇集了所有菜单以外的快捷操作控制单元。我们常用的焦距调节与手动对焦环、光圈与快门调节单元,ND滤镜以及磁带播放的控制单元都在SONY的老位置。而值得一提的是,V1C新增加了6个用户自定义设置ASSIGN快捷按钮,3个一组,各位于机身左侧的前部与后部,外拍时切换复杂的机身设置非常迅速。同时,位于机身前方的ASSIGN快捷控制组,一身兼二职,还是A-B焦点移动的控制钮:ASSIGN 1是控制钮,ASSIGN 2与ASSIGN 3分别是A、B焦点的选择钮,操作简单易懂。
接口设置
接口方面,V1C除了常规的1394接口、A/V接口与分量接口外,还提供了专门为传输HD格式图像设计的HDMI接口,存储卡依然是SONY独家的MS记忆棒小卡。
V1C在Z1C发布一年后推出,完善了SONY专业HDV的产品线。V1C与A1C一起,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它采用目前流行的COMS传感器,与Z1的CCD形成互补。总体感觉V1C自动性能出色,适合拍摄需要随机应变的纪录片。而Z1镜头口径大,功能更加专业,还可以记录1080 50i/1080 60i/PAL/NTSC多种制式,是专业制作的主力。而A1C定位更为机动灵活,更强调便携性与性价比,三者结合可以无往不利地完成高清拍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