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生物学概念,19世纪中期被引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将它移植到文学领域,在文学领域得到实践,并且取得了成功。最早引入进化论的是严复,梁启超是最早接受进化论思想的维新派人士,而后论文学推崇进化论比较突出的是刘师培。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胡适将生物进化论更为彻底的应用到文学上,使其成为一种文学观。同时期的学者周作人也提出了文学进化论。
【关键词】:进化论;严复;梁启超;胡适;王国维
一、严复:社会学上的应用
严复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实践者,对晚清政府的危机十分了解。面对国家危机和晚清政府的无能腐败,严复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使他深受启发。严复首先选择的是介译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是19世纪欧洲三大思想之一,在世界上都有着巨大影响。他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取名为《天演论》。他并不是忠实的翻译原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改造”,在其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观点。书中所强烈表达的观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丛林法则。严复在《天演论》中吸收了赫胥黎的自然进化原则,同时又从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吸收了社会进化论,使两者在《天人会通论天演论》中结合了起来。《天演论》开始就介绍斯宾塞和他的《天人会通论》。这样,严复就把赫胥黎的自然进化推及人类社会。
二、梁启超:从政治到文学的改造
严复的《天演论》对梁氏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严又陵先生书》中,梁不仅引用《天演论》中的原文,而且坦诚地说:“书中之言,启超等昔有所闻,于南海而未能尽,及得尊著,喜幸无量。”并希望读到严复进一步介绍斯宾塞学说的著作。可以说,梁启超对严复的进化观深切认同,并以此促使了自己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他参与戊戌变法,力图对晚清王朝来一次政治上的改良,而社会进化观为他宣传改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只有从政治上实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才能不被先进的西方国家所淘汰。梁启超在对严复进化论的接受的基础上,结合他具体的政治改良的需要,把社会进化论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使甲午战争以后打破的旧的世界观彻底被抛离,建立了新的世界观。
然而,梁启超的进化观使进化论简单化和线形化了,即变化意味着进步,进步意味着先进。这种观念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中国人救亡的需要。在维新派的理论中,要使中国得到拯救,就必须先变,不管结果如何,变是前提。他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了文学小说为革新社会服务的根本观点。他说:“欲新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在他看来,要改变中国社会思想意识中各种落后的思想,需要文学(小说)来发挥作用。这种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虽然是绝对化的片面的,但是明显地反叛了传统小说观。
三、刘师培、王国维:初步探索
刘师培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传统文论和西方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纯文学的观念考察了文学史,认为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留心文学史的变迁,并剖析了变迁的缘由;运用"穷源"和"竟流"的方法,探索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对中国文学史作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建构了刘师培较为系统的文学史观,也体现出区别于旧学的时代特色.刘师培的进化文学观只是一种论证的策略,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他的进化文学观,以至于他的进化文学观不成系统,但是它却暗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王国维一方面接受文学进化论,另一方面又与梁启超的观点发生分歧,认为,进化论适用于具体科学,但不适用于哲学,与梁启超认为的进化论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发生明显分歧。
四、胡适与周作人:文学领域的实践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是第一个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先驱。而他的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是进化论。胡适把进化论引进了具体的新文学实践中,使进化论深入了文艺领域并成为文艺领域的思想基础。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有三个理论来源。其一是严复的《天演论》。其二应是梁启超的进化观。正如胡适本人所说:“严先生的文字太古雅,所以少年人受他的影响没有梁启超大”。这给胡适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并且想到,“我将来若能为梁任公先生补做这几章阙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荣光的事业”。胡适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此。”胡适的进化观是在吸收了严复、梁启超的进化观和杜威方法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综合,并且首先在文学领域得以施展。
周作人也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和胡适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他的理论起点是进化论。
盡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进化论受到了许多批判,国内外学者纷纷指出它的不足,包括钱钟书等也对它提出质疑,认为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主张是激进的民族主义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进化论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推动文学革命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它还为文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点,进化论的文学史观推动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并且给予研究现代文学许多启示,如划时期,找规律,总结特点等。文学进化论纵然有不足,但是由它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的,不管怎样,文学进化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等待更多学者去研究、去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8.
[2]严复集:第5册[M].王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严复集:第1册[M].王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50.
[4]昌切.清末民初思想主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38.
[5]张汝伦.中国现代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6]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283.
[7]胡适.四十自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8]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J].新青年,1917,2(6).
[9]《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10]《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
【关键词】:进化论;严复;梁启超;胡适;王国维
一、严复:社会学上的应用
严复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实践者,对晚清政府的危机十分了解。面对国家危机和晚清政府的无能腐败,严复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使他深受启发。严复首先选择的是介译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是19世纪欧洲三大思想之一,在世界上都有着巨大影响。他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取名为《天演论》。他并不是忠实的翻译原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改造”,在其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观点。书中所强烈表达的观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丛林法则。严复在《天演论》中吸收了赫胥黎的自然进化原则,同时又从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吸收了社会进化论,使两者在《天人会通论天演论》中结合了起来。《天演论》开始就介绍斯宾塞和他的《天人会通论》。这样,严复就把赫胥黎的自然进化推及人类社会。
二、梁启超:从政治到文学的改造
严复的《天演论》对梁氏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严又陵先生书》中,梁不仅引用《天演论》中的原文,而且坦诚地说:“书中之言,启超等昔有所闻,于南海而未能尽,及得尊著,喜幸无量。”并希望读到严复进一步介绍斯宾塞学说的著作。可以说,梁启超对严复的进化观深切认同,并以此促使了自己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他参与戊戌变法,力图对晚清王朝来一次政治上的改良,而社会进化观为他宣传改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只有从政治上实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才能不被先进的西方国家所淘汰。梁启超在对严复进化论的接受的基础上,结合他具体的政治改良的需要,把社会进化论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使甲午战争以后打破的旧的世界观彻底被抛离,建立了新的世界观。
然而,梁启超的进化观使进化论简单化和线形化了,即变化意味着进步,进步意味着先进。这种观念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中国人救亡的需要。在维新派的理论中,要使中国得到拯救,就必须先变,不管结果如何,变是前提。他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了文学小说为革新社会服务的根本观点。他说:“欲新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在他看来,要改变中国社会思想意识中各种落后的思想,需要文学(小说)来发挥作用。这种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虽然是绝对化的片面的,但是明显地反叛了传统小说观。
三、刘师培、王国维:初步探索
刘师培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传统文论和西方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纯文学的观念考察了文学史,认为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留心文学史的变迁,并剖析了变迁的缘由;运用"穷源"和"竟流"的方法,探索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对中国文学史作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建构了刘师培较为系统的文学史观,也体现出区别于旧学的时代特色.刘师培的进化文学观只是一种论证的策略,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他的进化文学观,以至于他的进化文学观不成系统,但是它却暗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王国维一方面接受文学进化论,另一方面又与梁启超的观点发生分歧,认为,进化论适用于具体科学,但不适用于哲学,与梁启超认为的进化论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发生明显分歧。
四、胡适与周作人:文学领域的实践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是第一个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先驱。而他的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是进化论。胡适把进化论引进了具体的新文学实践中,使进化论深入了文艺领域并成为文艺领域的思想基础。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有三个理论来源。其一是严复的《天演论》。其二应是梁启超的进化观。正如胡适本人所说:“严先生的文字太古雅,所以少年人受他的影响没有梁启超大”。这给胡适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并且想到,“我将来若能为梁任公先生补做这几章阙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荣光的事业”。胡适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此。”胡适的进化观是在吸收了严复、梁启超的进化观和杜威方法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综合,并且首先在文学领域得以施展。
周作人也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和胡适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他的理论起点是进化论。
盡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进化论受到了许多批判,国内外学者纷纷指出它的不足,包括钱钟书等也对它提出质疑,认为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主张是激进的民族主义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进化论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推动文学革命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它还为文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点,进化论的文学史观推动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并且给予研究现代文学许多启示,如划时期,找规律,总结特点等。文学进化论纵然有不足,但是由它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的,不管怎样,文学进化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等待更多学者去研究、去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8.
[2]严复集:第5册[M].王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严复集:第1册[M].王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50.
[4]昌切.清末民初思想主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38.
[5]张汝伦.中国现代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6]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283.
[7]胡适.四十自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8]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J].新青年,1917,2(6).
[9]《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10]《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