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模样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z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们先从字面上把这一章大致了解一下——孔,就是大。德,是道的功用。恍惚,就是若有若无。窈冥,深遠暗昧。物,可以看见形状的叫物。象,来体现气的叫象,比如火焰上的空气受热后所显现的情形,或者海市蜃楼,都可以算是象。众甫,“甫”在帛书本里写作“父”,指根本起源,和上一章的“母”意思相同。
  大德的外在表現,就是时时处处遵循着道。那么道什么样子呢?道作为一种存在,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那恍恍惚惚中,有气象在;那恍恍惚惚中,有实物在。那么深远、暗昧,里面包含着“精气”,那“精气”是非常真切的,里面包含着信验。从古到今,它一直存在,它的名与实始终相符,可以用来观察万物的本始,我是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状态的呢?原因就在这里。
  唯物还是唯心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兴起了一个风气,就是要把几千年前的思想家们的学说,按照唯心还是唯物的尺子量一下,给贴上个标签。
  于是有了那些当年非常流行的说法,比如,战国的韩非子是法家,是唯物的;汉代的王充曾经批判儒学,也是唯物的。至于佛家思想,“万法从缘起,一切唯心造”,那不用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儒家的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等等。看过几本马列的书,寻章摘句,给古人贴标签,反正古人也不能反驳了,又赶了当时不对学术的时髦。
  可对于老子,秀才们有点犯难了。后来分成三派,吕振羽、杨荣国认为是老子是唯心的,范文澜、杨兴顺认为老子是唯物的,侯外庐和杨柳桥是中间派,认为老子上半截唯心,下半截唯物,归根结底是唯心的。
  现在看起来,这些争论大都是很可笑的。
  老子说得很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这一章里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明白地告诉我们,道不是心的产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态。这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却不是庸俗的唯物主义者。他把道这种物看作是宇宙的本源,却告诉我们这种物和我们常识中见到的物是不同的。他用恍惚和窈冥来描述道的表象,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恍惚与窈冥
  要理解这两个描述道象的关键词,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切入。
  我们通过参看老子的其他相关论述来更深入细致地进行理性辨析。例如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用常规的视觉、听觉、触觉是不能认识道的,但是,道并非不存在,它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存在,恍恍惚惚的存在。然而思辨所对应的是概念,不是本体,仅仅通过思辨永远不能达到本体的。
  那该怎么来认识道呢?
  就应从另一个方面,按照老子所说的原则去体悟道,直接感知道象。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而具体方法呢?
  《庄子》中的记载可以参考,那就是“心斋”的方法。
  颜回问孔子:“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去听呼吸,等到听不到了,就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感受,进而不用心去感受而用自己的凝寂虚无的气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自身凝寂虚无的气是能感知宇宙万物的,只有遵守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气。虚无空明的境界就叫做‘心斋’。”(《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通过心斋,达到虚极静笃,这样一来心(玄鉴)就更加明净了,不仅能反应有形有象的事物,也逐渐能感知无形无象的存在,体味到“恍惚”“窈冥”的实在性。
  “精”的奥秘
  本章里面,最难解当属“精”了。
  如何理解“精”呢?
  我们从五大连池的杨树说起——五大连池的火山最后一次爆发是在200多年前,岩浆流到的地方,草木都成了灰烬。而现在火山岩上却不仅有草,而且有许多树木,特别是杨树。6月的杨花飞絮,轻到能飘然飞舞于空中,然而就是这飞絮中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种子竟然能在这熔岩缝隙中落地生根,最终长成一株大树。
  种子的发育生长,真是生命的奇迹。
  然而种子之所以是种子,恰恰是因为种子“其中有精”,一株树的生长信息蕴藏在了种子里面,所以一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能发芽生根。
  我们再遥想地球形成之初,那就更奇妙了。最初的地球无非是个熔岩球,没有丝毫生命迹象。然而从岩石和水中,原初的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印度近代三圣人之一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认为“‘生命’原已内含于‘物质’中”,可以作为“其中有精”最恰当的注解。也就是说,道作为本源性的存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命力”,像《周易》里所说的“生生之谓易”。


  我们想一下植物,我们看似低等的生命,竟然有听觉,有视觉,有触觉,有嗅觉,还能感知到我们人类感知不到的地磁场。这就是道之“精”在植物层面的体现。至于动物,如候鸟的导航能力,蚂蚁、蜜蜂的“社会”自组织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道之“精”在动物层面的体现。
  说到这里,我觉得语言文字的力量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了。
  我们还是借一块它山之石来加深一下理解吧!
  美国科普作家约翰·葛瑞本(John Gribbin)在《深奥的简洁:让混沌和复杂归于有序》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所见到的复杂现象,只是“从深奥的简洁中所浮现出的复杂表象”。
  复杂只是简单的有机组合。
  道应该就是这种最简洁、最深奥的极致存在。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状态的呢?就是凭借 “道”。
  可这“道”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还得要继续探求下去。
其他文献
知行合一具有非常积极的哲学内涵,表现在思维意识与实践行为的统一上。知的内涵有感知、体察、认知,行的内涵有认同、体履、践行,认知是知,认同是行,知行本是一体;从感知到践行,是一条长长的循环链条,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推动者一不断进入更高的维度。  道德意识层面的知行合一,是良知彰显,有多少知就有多少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并举,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水平。  知与良知的进一步结合,是阳明先
期刊
初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是在1956年。那时,我正在先师王瑶教授的指导下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每周四学时、为期一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那是特别强调“文学史一条龙”的年代,而今而后,现代文学史恐怕都不再有如此重头的分量了。我当时还真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日以继夜,遍查各种旧期刊杂志,当然是为了上课,但潜意识里也难免还有那么一点好胜之心,想在王瑶老师那本已是包罗万象的《新文学史稿》之外,再
期刊
清雅明净的浅绛山水,以赭石敷色,却丝毫没有矿物颜料的凝重,只见满目的素雅蕴藉,清澈澹远。是宋人之法度还是元人之笔意,令人囿于其间,徘徊往复,沉醉不思新路。清三百年山水不复发展可真是因君之故?  意止图成点染新,一山一水未能真。  知君夙有烟霞癖,侧里重贻拂旧尘。  这诗是王原祁《送别诗意图轴》题跋四绝的第三首。干笔积墨,连皴带染,图中所绘的淡而醇厚,实而清隽的浅绛山水,正是王原祁的得意之笔。  这
期刊
谢晦是南朝宋的大臣,宋武帝驾崩后,太子刘义符继位,谢晦受遗诏辅政、被加封为中书令。刘义符这个人,亲近小人、德行有失,不是能让江山流传万世的君主,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一起密谋废黜皇帝、另立新君。为了政变成功,他们征召兖州刺史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间,这两个人相继抵达京师建康,徐羡之等人便把废立之事告知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在起事的前一天晚上,谢晦邀请檀道济与自己同居一室,檀道济便来到了他的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位世纪老人,1934年出生,84周岁仍笔耕不辍在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写出一系列独抒己见的论文,他和钱锺书的女儿钱瑗年纪相仿,同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上个世纪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了黑龙江。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岁,人生最精彩、最灿烂、最痛苦、最难过、最欣慰、最释然、最豁达的日子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就是本刊的编审大庆师范学院教授张荣生。  跟张老结缘,源自对文化的热爱,我们通过一
期刊
东坡说:“丝竹缓离愁”。然,丝竹缓的岂是离愁?  昆曲《長生殿》,《弹词》一段里,李龟年流落街头,看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好不凄凉!这位当年李隆基的第一乐师自弹自说天宝之事,声泪俱下,他弹的是琵琶,到了最终,还有这把琵琶相伴,也是上天对他的一点怜惜。  京剧《文姬归汉》,蔡文姬被掳匈奴一十二年,大漠滚滚,举目无亲,只一把焦尾琴相随。泠泠七弦,伴她多少孤冷之夜?当她接到返回中原的圣旨,第一想的不是儿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房地产疯狂暴涨的今天,安住陋室,一心坦然,的确需要修行的定力。入世的人,以荣华富贵别墅豪车为成功的衡量尺度。被功名利禄财货尘劳绑架在所难免,为物所累为情所困。据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可以不用开车,可以不用做饭,可以不用学习外语,可以不用在车间装配设备。人正在被无限的解放,但,也在被无情的捆绑。因为欲望的释放,人的贪婪正在吞噬
期刊
赵匡胤在兵变中,之所以省泪省血,顺利登上帝位,得益于他手握重兵以及谋略周全。在极短的时间里稳定局势,实现皇权平稳交接,却是因为后周王朝行政班底的屈从和配合,尤其是后周宰相范质是最关键的人物。  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是个帅哥。不过,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颇为顺从
期刊
我依然习惯喊你为长安,这是唐诗用一字一句的锦绣镂刻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长安,念出这个名字,想起的是杜甫笔下春日水边的丽人行,是刘禹锡笔下管别离的杨柳枝,是卢照邻笔下香车宝马的长安古意。“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和长安有关的诗句总是自带着古朴和厚重,这是一座城赋予人们的深刻印象。  大雁塔  枯黄的经卷里,记载的不止是经文,还有玄奘三年跋涉的足印和五万余里的风沙
期刊
食色,性也。饮食除果腹外,还承载着情感和记忆。一座城市的特色美食,不仅牵动着本乡人的味蕾,更吸引着外来游客对这座城的渴望。从南到北,饮食习惯何止千差万别?从古至今,烹饪方式何止千变万化?长安,大唐的都城,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也曾烹调出无数令人魂牵梦萦的中国滋味。而在如今的西安,那些久负盛名的美食,亦飘散着萦回了千年的香。  肉夹馍  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一家名为“西安名吃”的中餐店超级火爆。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