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查,并加以分析,希望对现实状况有所了解,问卷设计从四个方面——自身、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入手,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并分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达37.8%,有效率达100%,问卷均来自大学本科,分布在四个年级,大二大三居多,男女比例约为7:13,专业覆盖面较广。
1 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根据对于“大学生对于自身社会责任感是否缺乏”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其中25.9%的大学生认为是极度缺乏。然而,根据第22题“最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地方是什么?”、“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做事功利主义,一切以利益价值为主”、“缺乏感恩,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理所当然”,在这三个选项上的选择人数均超过了50%。
在自身方面,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入手。不少文献中提及,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多重视个人前途,而轻视社会理想。问卷结果显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开心就好”,占到38.1%。这说明大学生中部分人注重个人的生活状态,对自己负责,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自身层面来看,他们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还没有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没有将自己融入社会集体利益之中。近28%的人选择了赚钱孝敬父母,说明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不少同学能够有较强的家庭意识, 在社会责任感的家庭行为方面能够做得较好。
对社会负责,不仅体现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环境上,也表现为使自己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考察大学生对于交通秩序的遵守程度以及对社会公德的认知与遵从程度时。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经常的只有0.5%,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在社会公德——见义勇为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接近80%的大学生会采取行动去制止该行为。在文物保护方面,接近75%的学生选择用微博人人进行宣传来拯救自己身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能采取的主要手段。
综上,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乐于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让座,会选择见义勇为,爱护环境,重视他人等等。但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垃圾箱周围遍布垃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上对老年人等视而不见,对文化保护之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付诸实践。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不一致时,大学生往往倾向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选项,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置后于个人利益。
调查结果,将社会利益作为人生目标的仅仅占总比例的24.24%,而将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目标的则高达75.76%。由此可见,注重个人理想而淡漠社会理想比较普遍,大多数人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作为首要目标,及其重视个人的发展,对国家或社会的关注力较低。个人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太过重视个人发展,忽略社会需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明显的利己主义色彩和实用主义色彩。需要肯定的是现在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会思考,有怀疑的思维方式,不再随波逐流。但是其社会责任感较弱,仍然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贡献。
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3.1提高社会工作实践参加自愿意愿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措施,也是主要的措施,主要是从社会工作如义工等方面入手。然而就现状来看,实践活动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弊端已将更加明显,尤其以建立在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问题中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变得尤为的突出。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目的不再单纯,而是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对于参加义工活动没有反感的情绪,但结合其余的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自主性不够,大学生对于参加义工活动呈现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学校有指标去做,大学生便去完成。但在自己充裕的课外时间内,并没有主动的去参加义工活动的行动或者意愿。这体现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无偿利他行为上的缺失,潜意识希望做事就可以得到回报,不愿意主动地去参与到义工活动之中。
3.2课堂培养要寓教于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课堂之中可以加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育却很乏味,没有学生愿意听,在繁重的课程中再多出的课程让学生觉得反感,于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通过课堂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社会责任感。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教育”,大学生更乐意于参加“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同时可以看到愿意“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教育”(6.35%)来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比例连通过“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79.89%)比例的1/10都不到。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却得不到大部分大学生的支持。可以见得,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育上,枯燥乏味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遇到了瓶颈。在以后的课堂教育中,马克思教育需要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可以结合学生们所喜爱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可以真正的接纳吸收。
4 现状总结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由内到外的一种体现,由于内在的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从而表现出来一种具有使命感的亲社会行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普遍缺失的现状,并且各个部分存在差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程度由于年级不同在一些方面出现了不同的提高和降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社会方面随着年级有着逐步的提高;而在国家荣辱方面出现了逐渐缺失的状况;同时在家庭方面却出现了逐渐的缺失。大学生随着学历的增长,实习乃至逐渐迈入社会参加工作,在思想上逐渐偏向功利主义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为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国家荣辱,注重个人的前途轻视社会前途,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家庭方面表现出淡漠乃至忽视的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达37.8%,有效率达100%,问卷均来自大学本科,分布在四个年级,大二大三居多,男女比例约为7:13,专业覆盖面较广。
1 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根据对于“大学生对于自身社会责任感是否缺乏”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其中25.9%的大学生认为是极度缺乏。然而,根据第22题“最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地方是什么?”、“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做事功利主义,一切以利益价值为主”、“缺乏感恩,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理所当然”,在这三个选项上的选择人数均超过了50%。
在自身方面,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入手。不少文献中提及,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多重视个人前途,而轻视社会理想。问卷结果显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开心就好”,占到38.1%。这说明大学生中部分人注重个人的生活状态,对自己负责,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自身层面来看,他们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还没有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没有将自己融入社会集体利益之中。近28%的人选择了赚钱孝敬父母,说明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不少同学能够有较强的家庭意识, 在社会责任感的家庭行为方面能够做得较好。
对社会负责,不仅体现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环境上,也表现为使自己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考察大学生对于交通秩序的遵守程度以及对社会公德的认知与遵从程度时。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经常的只有0.5%,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在社会公德——见义勇为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接近80%的大学生会采取行动去制止该行为。在文物保护方面,接近75%的学生选择用微博人人进行宣传来拯救自己身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能采取的主要手段。
综上,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乐于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让座,会选择见义勇为,爱护环境,重视他人等等。但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垃圾箱周围遍布垃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上对老年人等视而不见,对文化保护之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付诸实践。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不一致时,大学生往往倾向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选项,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置后于个人利益。
调查结果,将社会利益作为人生目标的仅仅占总比例的24.24%,而将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目标的则高达75.76%。由此可见,注重个人理想而淡漠社会理想比较普遍,大多数人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作为首要目标,及其重视个人的发展,对国家或社会的关注力较低。个人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太过重视个人发展,忽略社会需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明显的利己主义色彩和实用主义色彩。需要肯定的是现在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会思考,有怀疑的思维方式,不再随波逐流。但是其社会责任感较弱,仍然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贡献。
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3.1提高社会工作实践参加自愿意愿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措施,也是主要的措施,主要是从社会工作如义工等方面入手。然而就现状来看,实践活动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弊端已将更加明显,尤其以建立在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问题中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变得尤为的突出。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目的不再单纯,而是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对于参加义工活动没有反感的情绪,但结合其余的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自主性不够,大学生对于参加义工活动呈现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学校有指标去做,大学生便去完成。但在自己充裕的课外时间内,并没有主动的去参加义工活动的行动或者意愿。这体现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无偿利他行为上的缺失,潜意识希望做事就可以得到回报,不愿意主动地去参与到义工活动之中。
3.2课堂培养要寓教于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课堂之中可以加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育却很乏味,没有学生愿意听,在繁重的课程中再多出的课程让学生觉得反感,于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通过课堂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社会责任感。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教育”,大学生更乐意于参加“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同时可以看到愿意“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教育”(6.35%)来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比例连通过“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79.89%)比例的1/10都不到。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却得不到大部分大学生的支持。可以见得,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育上,枯燥乏味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遇到了瓶颈。在以后的课堂教育中,马克思教育需要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可以结合学生们所喜爱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可以真正的接纳吸收。
4 现状总结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由内到外的一种体现,由于内在的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从而表现出来一种具有使命感的亲社会行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普遍缺失的现状,并且各个部分存在差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程度由于年级不同在一些方面出现了不同的提高和降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社会方面随着年级有着逐步的提高;而在国家荣辱方面出现了逐渐缺失的状况;同时在家庭方面却出现了逐渐的缺失。大学生随着学历的增长,实习乃至逐渐迈入社会参加工作,在思想上逐渐偏向功利主义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为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国家荣辱,注重个人的前途轻视社会前途,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家庭方面表现出淡漠乃至忽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