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阮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拔乐器,有历史有文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打开对中阮的兴趣大门,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应教授学生正确规范的弹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宽严相济,教学内容应活泼向上,贴近现实,以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时形成竞争机制,辅以适当物质与精神奖励。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公开比赛,多参加舞台表演,树立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素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师,但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必备修养,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礼制的重要形式。古琴、琵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族乐器,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对音乐的描绘,其中《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耳熟能详的佳句。
那“阮”又是什么呢?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阮的时候都异口同声的说是琵琶,阮有时很无奈,纵然时空交替也只是少数人识得此物。追溯历史,阮源于汉朝,胜于唐代,衰于明清,一路走来坎坎坷坷,还好有专业人士一直在不断的探究,得以保存至今。
阮至今有史料记录最早是出现在东汉傅玄《琵琶赋》序载中。汉时很多西域乐器传入中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乌孙国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此种乐器当时被称之为“秦琵琶”,也就是目前阮的前身。阮也出现在甘肃麦积山石窟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阮最辉煌的时代应是唐朝。唐武则天时,古墓中有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的阮成(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因善弹此种乐器而闻名)所弹乐器相似。至今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从唐朝传去的紫檀阮成。足见阮在唐代的影响之重。
公元十世纪末,宋太宗于至道元年把阮的四弦增至五弦,称其“五弦阮”。宋人仿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中有阮与古琴的合奏,可见那时阮已经具有既可独奏又可合奏的功能。此后的朝代更替,阮虽保持古制,但是其琴弦有很多的变动,清代时有的阮改制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条同时发一音,音域越来越窄,音阶也变得不完备了。改良总是有好有坏,事实证明经过明清对阮的改良使得阮走向衰微,还好我华夏民族能人辈出,尤其是建国后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一批批音乐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将纯律改为十二平均律,扩大了阮的音域,豐富了阮的演奏技艺,有高音阮、小阮、中阮、低阮这样一个阮家族。在这族乐器中,中阮顾名思义就是尺寸适中,音域适中的阮,在乐队中担任中音声部,其音色类似古典吉他,也被称为“中国吉他”。既可以演奏传统音乐,又可以演奏现代音乐,音色恬静、柔和、圆润丰厚,富有诗意。
五十年代已故的音乐大师彭修文先生进一步确定了中阮在乐队中的伴奏地位,七十年代演奏者发现了中阮的魅力与潜能,不满足阮在乐队中的伴奏地位,开始移植和改编一些传统乐器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甚至还有国外曲目,使阮的独奏曲目更加丰富。八、九十年代后,更有一些音乐人士创作了一批阮的独奏曲,其中刘星先生创作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给民乐界带来了一次“惊喜”,也奠定了中阮在民族乐器中的地位。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前所未有的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形式,中阮作为民族乐器之一,发挥了其音色上独特气质,可以融入西方古典、流行,甚至是爵士、摇滚等音乐元素,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一只奇葩。中国民族音乐受到世界音乐人士广泛的重视,随着国人的支持,以及中国音乐人的呼吁,更多音乐教育领域开始主动的探究中国文化,主动学习民族音乐,踏着这股浪潮,如何才能把这些关于中阮的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们呢?
音乐是艺术感知的教学,是需要教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社会道德、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等辅助知识。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生们学习初期就要多鼓励,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引发他们对中阮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最终让他们自信快乐的喜欢上中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的学习者。演奏乐器,可以使手、脑、眼、耳、心并用,极大的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重奏与合奏训练表演中能够使学生增强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著名教育家弟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
正确规范的中阮演奏技巧是教学的基础,反映了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功的训练就像一个建筑打地基一样的重要,这是学生在学琴期间的一个最枯燥的阶段,练好基本功之后再来弹奏乐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顺水行舟。每个学生都恨不得马上就能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可是从一个音符到一首旋律悠扬的乐曲需要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个最枯燥的阶段去快乐的学习呢?这也需要教师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要有耐心、有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这几年的教学里,也有些许体会,基本做法应是循序渐进,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多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把基础打好,把基本功练好,宁可在这上面多花点精力,多用点时间也要这样去做,因为练好基本功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的重要,是能够演奏好动听乐曲的重要地基,也是每一个成功音乐家必经的重要阶段。
“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平时多给学生听优秀的中阮乐曲和其他类型的民族乐曲,民族音乐蕴含的历史意义有时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我国民族音乐背后都有着优美的故事,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在音乐上的审美观念都反映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上,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和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中阮大师宁勇先生创作的阮曲代表作《丝路驼铃》被国际大片《卧虎藏龙》使用,丰富了电影作品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多贴近现实,从学生所熟悉的方向聊起,要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各个门类的知识吸收,比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更加深刻。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通过中阮的教学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音乐演奏大师,但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必备修养,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礼制的重要形式。古琴、琵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族乐器,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对音乐的描绘,其中《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耳熟能详的佳句。
那“阮”又是什么呢?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阮的时候都异口同声的说是琵琶,阮有时很无奈,纵然时空交替也只是少数人识得此物。追溯历史,阮源于汉朝,胜于唐代,衰于明清,一路走来坎坎坷坷,还好有专业人士一直在不断的探究,得以保存至今。
阮至今有史料记录最早是出现在东汉傅玄《琵琶赋》序载中。汉时很多西域乐器传入中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乌孙国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此种乐器当时被称之为“秦琵琶”,也就是目前阮的前身。阮也出现在甘肃麦积山石窟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阮最辉煌的时代应是唐朝。唐武则天时,古墓中有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的阮成(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因善弹此种乐器而闻名)所弹乐器相似。至今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从唐朝传去的紫檀阮成。足见阮在唐代的影响之重。
公元十世纪末,宋太宗于至道元年把阮的四弦增至五弦,称其“五弦阮”。宋人仿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中有阮与古琴的合奏,可见那时阮已经具有既可独奏又可合奏的功能。此后的朝代更替,阮虽保持古制,但是其琴弦有很多的变动,清代时有的阮改制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条同时发一音,音域越来越窄,音阶也变得不完备了。改良总是有好有坏,事实证明经过明清对阮的改良使得阮走向衰微,还好我华夏民族能人辈出,尤其是建国后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一批批音乐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将纯律改为十二平均律,扩大了阮的音域,豐富了阮的演奏技艺,有高音阮、小阮、中阮、低阮这样一个阮家族。在这族乐器中,中阮顾名思义就是尺寸适中,音域适中的阮,在乐队中担任中音声部,其音色类似古典吉他,也被称为“中国吉他”。既可以演奏传统音乐,又可以演奏现代音乐,音色恬静、柔和、圆润丰厚,富有诗意。
五十年代已故的音乐大师彭修文先生进一步确定了中阮在乐队中的伴奏地位,七十年代演奏者发现了中阮的魅力与潜能,不满足阮在乐队中的伴奏地位,开始移植和改编一些传统乐器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甚至还有国外曲目,使阮的独奏曲目更加丰富。八、九十年代后,更有一些音乐人士创作了一批阮的独奏曲,其中刘星先生创作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给民乐界带来了一次“惊喜”,也奠定了中阮在民族乐器中的地位。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前所未有的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形式,中阮作为民族乐器之一,发挥了其音色上独特气质,可以融入西方古典、流行,甚至是爵士、摇滚等音乐元素,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一只奇葩。中国民族音乐受到世界音乐人士广泛的重视,随着国人的支持,以及中国音乐人的呼吁,更多音乐教育领域开始主动的探究中国文化,主动学习民族音乐,踏着这股浪潮,如何才能把这些关于中阮的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们呢?
音乐是艺术感知的教学,是需要教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社会道德、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等辅助知识。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生们学习初期就要多鼓励,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引发他们对中阮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最终让他们自信快乐的喜欢上中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的学习者。演奏乐器,可以使手、脑、眼、耳、心并用,极大的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重奏与合奏训练表演中能够使学生增强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著名教育家弟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
正确规范的中阮演奏技巧是教学的基础,反映了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功的训练就像一个建筑打地基一样的重要,这是学生在学琴期间的一个最枯燥的阶段,练好基本功之后再来弹奏乐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顺水行舟。每个学生都恨不得马上就能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可是从一个音符到一首旋律悠扬的乐曲需要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个最枯燥的阶段去快乐的学习呢?这也需要教师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要有耐心、有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这几年的教学里,也有些许体会,基本做法应是循序渐进,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多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把基础打好,把基本功练好,宁可在这上面多花点精力,多用点时间也要这样去做,因为练好基本功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的重要,是能够演奏好动听乐曲的重要地基,也是每一个成功音乐家必经的重要阶段。
“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平时多给学生听优秀的中阮乐曲和其他类型的民族乐曲,民族音乐蕴含的历史意义有时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我国民族音乐背后都有着优美的故事,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在音乐上的审美观念都反映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上,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和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中阮大师宁勇先生创作的阮曲代表作《丝路驼铃》被国际大片《卧虎藏龙》使用,丰富了电影作品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多贴近现实,从学生所熟悉的方向聊起,要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各个门类的知识吸收,比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更加深刻。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通过中阮的教学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音乐演奏大师,但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