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马尼亚位于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国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千万,首都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人的祖先是达契亚人。公元前70年,布雷比斯塔斯(Burebistas)在罗马尼亚国土上建立了达契亚国(Dacia)。公元101~102年和105~106年,古罗马皇帝图拉真率军两次远征,侵占了达契亚国。此后,达契亚人与罗马人混居并逐渐融合,形成了罗马尼亚民族。因此,罗马尼亚与古罗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拉丁语系中,“罗马尼亚”是“罗马人的国家”之意。
在反抗罗马人入侵之时,达契亚人使用剑、长矛以及他们的传统兵器——镰刀进行无畏的抗争,这种镰刀有着特殊的形制,史称“达契亚镰刀”。达契亚镰刀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形制?威力如何?请看——
大契亚镰刀起源追溯
在早期社会,人们为了在农耕劳作及生活中获得便利而打造各类工具。当部落之间产生纷争时,人们随手操起农用工具投入到纷争中,农用工具由此演变成为攻击与自卫的兵器。收割用的镰刀、劈柴用的斧头等工具,都是以如此方式进入到兵器行列中的。
在西方,有关镰刀用作兵器的最早记载见于希腊神话“镰刀夺位”。
乌拉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代众神之王,他长期实行独裁统治,性情粗暴,甚至对妻子盖亚也不尊重。乌拉诺斯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盖亚的强烈不满,她决定除掉乌拉诺斯,另立新王。盖亚用采自大地最深处的黑色岩石为原料,让塞克罗斯造出一把非常坚硬和锋利的小镰刀。然而,她不忍心亲自下手杀死乌拉诺斯。她将12个儿子叫到一起,希望有人能去杀死乌拉诺斯。儿子们全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去,盖亚大怒,痛骂这些胆怯的儿子们,并说刺杀者可以继任为王。终于,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同意一试。
一天晚间,盖亚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将乌拉诺斯灌得大醉。待其熟睡后,克洛诺斯手持小镰刀走来,一刀将他父亲的生殖器割下。这时,乌拉诺斯睁开眼睛,并愤怒地诅咒道:“你会为你所做的付出代价。不久,你也将像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说完,便返回天上,自此永不返回地面。克洛诺斯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二任神王,这一事件被称为“镰刀夺位”。
在意大利罗马的图拉真(Trajan)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图拉真纪功柱(Colonna Traiana,简称“图拉真柱”),其建成于公元113年,是为了纪念古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功绩所立。图拉真是古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的第二任皇帝,在公元101~106年,他两次亲征达契亚国(Dacia,今罗马尼亚的古代国名),并最终将达契亚国划入古罗马帝国疆域。随后,他号令在古罗马城都和原达契亚国的地域内建造许多纪念征战胜利的建筑物。图拉真柱是这些建筑物遗迹中保存最完好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美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图拉真柱柱身净高30m,基座高8m。柱身由20个直径4m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世界上最昂贵的建材之一,以意大利城市卡拉拉市命名)垒成,外表由总长度190m的浮雕绕柱23周,刻画有2500个人物。这幅长卷浮雕详细记录了图拉真亲自率领军队跋山涉水,日夜艰苦卓绝、鏖战不息、征服达契亚国的经历,所表现的情景是对当时战场上的真实刻画,浮雕所呈现的行军方式、兵器样式以及地理环境,都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文献。浮雕中,有许多表现达契亚士兵手持镰刀等兵器与罗马士兵搏斗的场景。
在罗马尼亚的阿达姆克利西(Adamclisi),曾有一座特拉亚尼纪念碑(Tropaeum Traiani),其也是由图拉真号令修建的,用以纪念在两次达契亚战争中牺牲的古罗马士兵。这座纪念碑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能够看到的是1977年的重建品,而当年原碑上的部分浮雕已收藏进了博物馆。
从图拉真柱和特拉亚尼纪念碑的浮雕上可以看出,在达契亚战争中,达契亚士兵大量使用镰刀。由此可以得证,达契亚镰刀是当时达契亚军队的标准兵器之一。而有关达契亚镰刀的更早文献,至今尚未发现。
达契亚战争
图拉真是古罗马皇帝图密善的继了。公元96年,图密善被刺杀后,图拉真继承了帝位,此时达契亚人越过冰封的多瑙河继续骚扰罗马帝国的边境。图拉真决心打败达契亚人,这样不仅可以平息边患,重塑罗马帝国威严,并且可以夺取其宝藏和金矿。
公元101年,图拉真率军跨过多瑙河,在图密善曾被达契亚国王德赛巴鲁斯击败的地方报仇雪恨。这次不十分彻底的围剿使德赛巴鲁斯得以逃脱并重整军队,并在次年春季攻占了罗马的莫埃西雅省。图拉真回师讨伐并最终在阿达姆克利西击溃达契亚人,德赛巴鲁斯被迫返回达契亚属地并承认罗马的宗主地位。
不过和平并未持久。仅3年后,德赛巴鲁斯又建立了一支新军队并再次向罗马发起挑战。这一次,图拉真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麻烦。他先命令罗马军队铺设永久性的道路,并在多瑙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除了军队需要过河的原因之外,更有一种实力炫耀和威吓的意义。
战争初期罗马军团损失了不少人马,但最终包围了达契亚的首都并于公元106年将达契亚人打垮,德赛巴鲁斯为免于被擒而自决于都城之外,但最终他的头颅还是被砍下送到罗马,并按照旧例,从卡匹托山上扔了下去。图拉真终于吞并了达契亚的大部分领土,将其归并为罗马帝国的新省份,达契亚的宝藏和金矿也最终被发掘。
达契亚镰刀的形制
达契亚镰刀分为单手用镰刀和双手用镰刀两类,它们都是由铁质的刀身与木质刀柄组装而成,刀身狭长,刃口锋利。
达契亚单手用镰刀和双手用镰刀在拉丁语中统称为“Dacian Falx”。而在英语中,单手用镰刀因体形较小,被称为“Sickle”;双手用镰刀因体形较大,被称为“Scythe”,即大型镰刀之意,中文称为大镰、钐刀。
单手用镰刀全长通常为16英寸(41cm)左右,刀柄长度约占全刀总长的三分之一。考古证据显示,单手用镰刀也可双手使用。双手用镰刀属于长柄兵器,它由一根3英尺(91cm)长的木柄与大致等长的弯曲金属刀身组成。
据说在达契亚战争期间,还曾经出现过一种长度更长的双手镰刀,它对使用技术的要求更高,有可能是仅限于最强悍的勇士使用。
达契亚镰刀的威力
达契亚镰刀内侧刀刃锋利,刀尖部如钩状弯曲,被认为是极其有效的攻击武器。以双手之力挥舞达契亚镰刀,无论是刀尖劈中头盔,还是刀刃砍到盾牌,对敌方而言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仅靠一次全力的劈砍,镰刀就能将盾牌劈成两半,而一旦镰刀越过了盾牌这道防线,躲在盾牌后面的士兵就会再次被锋利的镰刀砍破铠甲,牺牲在战场上。此外,达契亚镰刀也可以当作长钩使用,将盾牌拉离使用者,然后对其进行劈砍。
在对达契亚战争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达契亚国由于拥有丰富的钢铁资源和技艺熟练的工匠,达契亚士兵普遍使用镰刀,此举大大降低了古罗马士兵的军事优势。古罗马史学家科尔内利乌斯·夫隆托(Cornelius Fronto)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过达契亚镰刀的威力。他形容这种兵器能够轻易击穿古罗马士兵的铠甲,并形成致命的开放性伤口。实战证明,达契亚镰刀最有效的攻击目标是头部,其次是肩部、手臂和腿部。由于罗马士兵虽然身穿铠甲,但胳膊部位无铠甲保护,以便于挥动兵器进行作战,所以胳膊成为最易受到攻击的部位。罗马士兵的手臂一旦受伤,无疑就会严重影响他的战斗能力。
为了应对达契亚人镰刀的致命攻击,罗马军队对他们的头盔进行了改进,在头盔的正前方增设一道横向的铁制环,以加强头盔的强度,这一改进也足以证明当时达契亚镰刀的攻击力之强。在与达契亚人的对抗中,罗马军队还抛弃了新式的板甲,重新装备旧式的链甲和鳞甲。其原因就是链甲和鳞甲易于弯曲,能够分散镰刀砍劈形成的攻击力,同时,罗马战士也能更加灵活移动,以躲避镰刀的进攻。
无论是只有短暂历史的达契亚国,还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罗马帝国,都已经成为历史中的一页篇章。两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将这些历史雕刻在各种建筑上,犹如一本本史诗画册留给后人欣赏。这些建筑物不只是承载人类文化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令我们至今仍可细细品味。
编辑/曾振宇
在反抗罗马人入侵之时,达契亚人使用剑、长矛以及他们的传统兵器——镰刀进行无畏的抗争,这种镰刀有着特殊的形制,史称“达契亚镰刀”。达契亚镰刀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形制?威力如何?请看——
大契亚镰刀起源追溯
在早期社会,人们为了在农耕劳作及生活中获得便利而打造各类工具。当部落之间产生纷争时,人们随手操起农用工具投入到纷争中,农用工具由此演变成为攻击与自卫的兵器。收割用的镰刀、劈柴用的斧头等工具,都是以如此方式进入到兵器行列中的。
在西方,有关镰刀用作兵器的最早记载见于希腊神话“镰刀夺位”。
乌拉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代众神之王,他长期实行独裁统治,性情粗暴,甚至对妻子盖亚也不尊重。乌拉诺斯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盖亚的强烈不满,她决定除掉乌拉诺斯,另立新王。盖亚用采自大地最深处的黑色岩石为原料,让塞克罗斯造出一把非常坚硬和锋利的小镰刀。然而,她不忍心亲自下手杀死乌拉诺斯。她将12个儿子叫到一起,希望有人能去杀死乌拉诺斯。儿子们全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去,盖亚大怒,痛骂这些胆怯的儿子们,并说刺杀者可以继任为王。终于,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同意一试。
一天晚间,盖亚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将乌拉诺斯灌得大醉。待其熟睡后,克洛诺斯手持小镰刀走来,一刀将他父亲的生殖器割下。这时,乌拉诺斯睁开眼睛,并愤怒地诅咒道:“你会为你所做的付出代价。不久,你也将像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说完,便返回天上,自此永不返回地面。克洛诺斯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二任神王,这一事件被称为“镰刀夺位”。
在意大利罗马的图拉真(Trajan)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图拉真纪功柱(Colonna Traiana,简称“图拉真柱”),其建成于公元113年,是为了纪念古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功绩所立。图拉真是古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的第二任皇帝,在公元101~106年,他两次亲征达契亚国(Dacia,今罗马尼亚的古代国名),并最终将达契亚国划入古罗马帝国疆域。随后,他号令在古罗马城都和原达契亚国的地域内建造许多纪念征战胜利的建筑物。图拉真柱是这些建筑物遗迹中保存最完好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美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图拉真柱柱身净高30m,基座高8m。柱身由20个直径4m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世界上最昂贵的建材之一,以意大利城市卡拉拉市命名)垒成,外表由总长度190m的浮雕绕柱23周,刻画有2500个人物。这幅长卷浮雕详细记录了图拉真亲自率领军队跋山涉水,日夜艰苦卓绝、鏖战不息、征服达契亚国的经历,所表现的情景是对当时战场上的真实刻画,浮雕所呈现的行军方式、兵器样式以及地理环境,都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文献。浮雕中,有许多表现达契亚士兵手持镰刀等兵器与罗马士兵搏斗的场景。
在罗马尼亚的阿达姆克利西(Adamclisi),曾有一座特拉亚尼纪念碑(Tropaeum Traiani),其也是由图拉真号令修建的,用以纪念在两次达契亚战争中牺牲的古罗马士兵。这座纪念碑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能够看到的是1977年的重建品,而当年原碑上的部分浮雕已收藏进了博物馆。
从图拉真柱和特拉亚尼纪念碑的浮雕上可以看出,在达契亚战争中,达契亚士兵大量使用镰刀。由此可以得证,达契亚镰刀是当时达契亚军队的标准兵器之一。而有关达契亚镰刀的更早文献,至今尚未发现。
达契亚战争
图拉真是古罗马皇帝图密善的继了。公元96年,图密善被刺杀后,图拉真继承了帝位,此时达契亚人越过冰封的多瑙河继续骚扰罗马帝国的边境。图拉真决心打败达契亚人,这样不仅可以平息边患,重塑罗马帝国威严,并且可以夺取其宝藏和金矿。
公元101年,图拉真率军跨过多瑙河,在图密善曾被达契亚国王德赛巴鲁斯击败的地方报仇雪恨。这次不十分彻底的围剿使德赛巴鲁斯得以逃脱并重整军队,并在次年春季攻占了罗马的莫埃西雅省。图拉真回师讨伐并最终在阿达姆克利西击溃达契亚人,德赛巴鲁斯被迫返回达契亚属地并承认罗马的宗主地位。
不过和平并未持久。仅3年后,德赛巴鲁斯又建立了一支新军队并再次向罗马发起挑战。这一次,图拉真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麻烦。他先命令罗马军队铺设永久性的道路,并在多瑙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除了军队需要过河的原因之外,更有一种实力炫耀和威吓的意义。
战争初期罗马军团损失了不少人马,但最终包围了达契亚的首都并于公元106年将达契亚人打垮,德赛巴鲁斯为免于被擒而自决于都城之外,但最终他的头颅还是被砍下送到罗马,并按照旧例,从卡匹托山上扔了下去。图拉真终于吞并了达契亚的大部分领土,将其归并为罗马帝国的新省份,达契亚的宝藏和金矿也最终被发掘。
达契亚镰刀的形制
达契亚镰刀分为单手用镰刀和双手用镰刀两类,它们都是由铁质的刀身与木质刀柄组装而成,刀身狭长,刃口锋利。
达契亚单手用镰刀和双手用镰刀在拉丁语中统称为“Dacian Falx”。而在英语中,单手用镰刀因体形较小,被称为“Sickle”;双手用镰刀因体形较大,被称为“Scythe”,即大型镰刀之意,中文称为大镰、钐刀。
单手用镰刀全长通常为16英寸(41cm)左右,刀柄长度约占全刀总长的三分之一。考古证据显示,单手用镰刀也可双手使用。双手用镰刀属于长柄兵器,它由一根3英尺(91cm)长的木柄与大致等长的弯曲金属刀身组成。
据说在达契亚战争期间,还曾经出现过一种长度更长的双手镰刀,它对使用技术的要求更高,有可能是仅限于最强悍的勇士使用。
达契亚镰刀的威力
达契亚镰刀内侧刀刃锋利,刀尖部如钩状弯曲,被认为是极其有效的攻击武器。以双手之力挥舞达契亚镰刀,无论是刀尖劈中头盔,还是刀刃砍到盾牌,对敌方而言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仅靠一次全力的劈砍,镰刀就能将盾牌劈成两半,而一旦镰刀越过了盾牌这道防线,躲在盾牌后面的士兵就会再次被锋利的镰刀砍破铠甲,牺牲在战场上。此外,达契亚镰刀也可以当作长钩使用,将盾牌拉离使用者,然后对其进行劈砍。
在对达契亚战争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达契亚国由于拥有丰富的钢铁资源和技艺熟练的工匠,达契亚士兵普遍使用镰刀,此举大大降低了古罗马士兵的军事优势。古罗马史学家科尔内利乌斯·夫隆托(Cornelius Fronto)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过达契亚镰刀的威力。他形容这种兵器能够轻易击穿古罗马士兵的铠甲,并形成致命的开放性伤口。实战证明,达契亚镰刀最有效的攻击目标是头部,其次是肩部、手臂和腿部。由于罗马士兵虽然身穿铠甲,但胳膊部位无铠甲保护,以便于挥动兵器进行作战,所以胳膊成为最易受到攻击的部位。罗马士兵的手臂一旦受伤,无疑就会严重影响他的战斗能力。
为了应对达契亚人镰刀的致命攻击,罗马军队对他们的头盔进行了改进,在头盔的正前方增设一道横向的铁制环,以加强头盔的强度,这一改进也足以证明当时达契亚镰刀的攻击力之强。在与达契亚人的对抗中,罗马军队还抛弃了新式的板甲,重新装备旧式的链甲和鳞甲。其原因就是链甲和鳞甲易于弯曲,能够分散镰刀砍劈形成的攻击力,同时,罗马战士也能更加灵活移动,以躲避镰刀的进攻。
无论是只有短暂历史的达契亚国,还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罗马帝国,都已经成为历史中的一页篇章。两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将这些历史雕刻在各种建筑上,犹如一本本史诗画册留给后人欣赏。这些建筑物不只是承载人类文化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令我们至今仍可细细品味。
编辑/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