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散文)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ssd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路车刚过大桥,我把脸贴近车窗,远处是暮色中的大磁,在那片炊烟中,我依稀看到了家里的灯光。
  石拐的冬天有时会格外冷,冷得让你透不过气来。车窗上的水汽已经被抹了好几遍,还是冻成了厚厚的一层。
  下了车,我还没来得及把行李拿下来,黑暗中就跑过一个矮小的身影,从我手上接过大大小小的包,从咳嗽声中,我听出是爹……
  爹下了一辈子的井,虽然捞了一条命,能正常退休,但常年的井下作业,让这个叫“煤矽肺”的特殊病永远陪伴着他。
  平时佝偻着身子才能走路的爹今天动作奇快,一边接过我手上的东西,一边变魔术般从身后拿出一个棉帽子戴在我头上,“降温了,可不敢耍性子,你妈说,这沟里的风厉害着呢,特意从红柜里翻出来的……”咳嗽声将他的后半截话,挡了回去。
  “爹,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回来?提前也没告诉你们……”我歉意地问。
  “等着呢、等着呢,每天下午我都出来等着呢,你妈说,你回来呀,就是这几天。等着呢、等着呢……”接下来又是咳嗽。
  他把行李揽在自己身上,似乎年轻了许多,脚步也轻盈起来,我小跑着,还有点赶不上。他回头安顿我说:“娃,你慢点走,这路你不熟了,天黑不好走。我先回去说一声,让你妈搓莜面,你进门就能往上端了!”
  莜面,其实不用猜,我也知道妈肯定做的是莜面,因为我好几次写信,都说到,部队那边不时兴吃莜面,战友们都没见过莜面。妈知道我从小爱吃莜面,就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有几次,猜想我可能回来,又拿不准是哪一天,就接连几顿吃莜面,结果儿子没等来,还让爹埋怨了好久。
  妈说,娃,给你寄点莜面过去吧,得空了,你自己也能做着吃。妈倒想着搓下寄给你,可怎么弄也不行。你爹说试试晾干了看行不行,结果干了就酥了……
  妈又说,娃,给你寄点莜面过去吧,听说外边的水和不了这莜面,让你爹打点羊场沟的泉水,一起给你带上。可不敢冷水和,得热水和,不然,吃上肚不舒服……
  妈还说,娃,要不让你爹带上莜面过去,给你做上一顿,我在家教给他怎么做,主要是我这身子,出不了远门,要不然……
  我只好回信说,部队有规定,不能开小灶。再说,一方水土,一方食材,怕吃上莜面,反而对身体不好。
  我知道,只要是对儿子身体不好的东西,哪怕再珍贵,妈也不会给儿子吃的。
  说起莜面来,我是爱之恨之。小的时候,家里没白面,玉米面是主角,偶尔吃顿莜面,算是改善生活。热水和莜面往一起一搅,那股香味就弥漫开来。妈是做莜面的高手,单靠手和面的接触,就能判断出面的韧性。光滑的莜面放在盆里稍稍醒一下,等案板摆好了,就可以“开搓”了。
  其实家里也有饸饹床,省事又快捷,但妈知道爹不喜欢吃饸饹床轧的,太光滑,挂不住味儿。手搓的虽然不好看,但吃起来有劲道、有味、好吃。
  一般这个时候,都是爹半躺着、倚在被窝上,眯着眼、跟着戏匣子哼哼叽叽,不知道唱着什么。姐在地上拉风箱、我和哥或剥葱或削土豆皮,忙活着。妈挽起袖子,从莜面上揪两小块下来,先用两只手搓搓,定了型,然后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均匀地搓了起来,细白的莜面条从妈的手里轻轻跳出来,犹如两条新生的精灵。到了案板的这一头,妈会把手腕一抖,再返回去,继续搓。先前搓好的莜面条就会乖乖圈成一团……
  妈在高兴的时候,也会卖弄一把,两只手同时开工,每只手搓三根,用现在的词来说,真是帅得很!
  有时,我们看到妈开始搓莜面,不注意我们了,就开始偷懒了。往往这时候,就会被妈突然呵斥一声。我那时还年小,知道爹妈都会宠着我,也就想抗争一回,“爹就什么也不干,吃白饭”,每到这个时候,妈就会板起脸,停下手里的活儿,训斥我:“没有你爹下井,你早饿死了,他一个月就休这么一两天,你还說他什么也不干?”
  听到妈训我们,爹会得意地将他的戏匣子音量又开大一点,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轻轻摇晃起来。
  妈搓的莜面条条好吃,推的窝窝更好吃。一块光滑的石板、或是在刀背上,先抹一点素油,然后用手摊匀,轻轻揪一块莜面,放在高的一面,用手掌往下一推,面团被推成薄薄一片儿,尾部略厚、前端稍薄,然后从尾部,轻轻把面皮揭下来,用食指顺势一卷,再把莜面卷放在笼屉里,将手指抽出,一个莜面窝窝(空心卷)就完成了。
  家里人多,即使用大笼,也得蒸两回,一般是一笼条条、一笼窝窝。
  锅里的水开了花儿、莜面上了笼,盖严实了,就得起大火。“莜面不熟、架火重蒸”,据说这是姥姥传给妈的秘诀。妈每次看到我们偷懒,不好好拉风箱,就会念叨这句话,结果,被我们偷了艺。
  莜面上了锅,把案板、盆等收拾下去,就要调蘸汤了。从腌菜瓮里捞几个蔓菁擦成丝儿,再舀点腌菜汤打去白沫子,兑点儿晾好的热水。
  终于,爹登场的时候到了,只见他放下戏匣子,趿拉上鞋,从碗橱里取出一个大号铜勺子,用嘴吹了吹浮尘,再倒点油进去,就把勺子放进灶火里,开始炝油。
  炝油这个活儿,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得有眼力劲儿,油温低了不行,油温高了,也不行,容易起火。
  这边爹低喝一声“好”,那边妈把切细的葱花儿往热油里一扔,再带几粒扎蒙进去,“刺啦”一声响,葱花儿、扎蒙在油的高温作用下迅速释放出香味,然后,勺头一翻,连油带这些佐料一同倒进调好的蘸汤里……
  恨莜面,是好吃难打发,虽然也知道“莜面吃半饱、喝点水正好”的十字真言,但每次都吃多。腌菜汤的味道此时再发生作用,胃疼,口腔里也充满一股怪味儿,哎,真是有苦难言啊!
  但这种原始蘸汤绝不是莜面的唯一搭档,只是那个困难年代中,一些聪明巧妇为家庭调剂生活的无奈之举。
  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了解了很多家之外莜面的吃法,比如黄瓜、水萝卜为主的凉汤吃法、熬羊肉的热汤吃法、茄子土豆的拌制吃法,等等。
  每逢碰到有新的吃法,我都会告诉妈,等我再回去时,她就会按照我的陈述、她的想象,搞一套赝品莜面餐出来。年轻时,我常常因这些莜面新做法形似神不似而埋怨妈,直到当兵离开家后,才感到深深的歉意。多少年来,只有她和爹想着法变花样给我做莜面,我却没有领他们到那些所谓的花样莜面饭店,吃过一次。   家的灯越来越近,从黄豆般变成和天上的月亮一般大,我看到了丝丝灯光挟着莜面的清香和浓浓的温暖从寒冷中挤出,向我奔来;我看到弥漫在小院中的蒸汽正化成缕缕的关怀与牵挂,向空中扩散;我看到了,就在那个半开着的院门外,爹扶着妈,正拢着眼神,张望着我回来的方向……
  妈一边用围裙擦着手和隐藏在汗水中的泪水,一边喊着爹把火炉再捅旺些,一边又说屋里水汽太大怕打湿了我,让把门打开一点……
  他们的白发被汗水湿成一团,但还是在忙着。妈说,你快上炕去,妈给你取个被子,你捂在脚上;爹说,这个鬼天,那几天不冷,偏是今天这么冻,可赶上娃回来……
  炕桌上,蒸好的茄子片、土豆片凉的黄瓜汤、油炝的辣椒、切碎的香菜沫,摆了一桌,妈一边往出揭莜面,一边安顿:“凉汤可不敢现在吃,咱还有羊肉汤和猪肉汤,先吃热的。”一边又喊爹:“你赶紧剥两瓣蒜,娃吃莜面就蒜了,我倒忘了,哪如今天再买点新蒜了。”
  好不容易都上了桌,妈又说,喝上一口热水,先顺顺气,怕压住冷气了。她把俩手再次擦了擦,从笼里抓起一把还烫手的莜面,用嘴吹吹,用手细细撕了,放在碗里,舀了汤,夹了茄子、土豆,又用自己的筷子拌匀,才递过来。回头又说爹:“不说给娃拿个大碗,这个小的都拌不开。”爹委屈地说:“我取的就是最大的碗,再大的,就是盆了。”
  我趁他俩拌嘴的空儿,悄悄把眼泪用手抹了,赶紧端起碗,大口吃了起来。
  内蒙有三宝:莜面、山药、大皮袄。蒸好的土豆片,沙而绵软,与莜面是最佳组合,再配以羊肉的鲜嫩,就是出家的和尚闻到,也得还俗啊!再加上妈精心挑选的这几样配料,虽然在家,可也不比饭馆的味道差。
  看我都吃了两碗了,妈又夹了一筷子莜面,安顿我说:“可不敢吃饱了,锅里还有蒸下的丸子、酥鸡。”
  看着他们高兴,我把筷子停了停,对妈和爹说:“部队刚接来新兵,正好……”妈说,“旧石拐你四姨捎话说,要回来让你去了,她今年杀了一口大猪,知道你爱吃杀猪烩菜,给留着哩。”我说:“单位人手少,正好赶上又有两个老班长转业……”妈说:“棚户区的房开始抓号了,前后这几户都抓了,我和你爹商量着等你回来抓。”我说:“连里几个人里,就数我党龄长,我……”妈说:“你回来就好了,我正说你爹腿又疼了,怕上不去東山,正好去给你爷爷烧纸,省得他了。”
  爹圪蹴在火炉前,背转身咳嗽了一声,但我分明看到他是用棉袄袖子抹了眼睛。
  爹说:“老婆子,你不要打断娃娃的话。娃娃有工作了,昨天晚上,我还和你说,儿子回来要当下走,你不敢拦他,你答应得好好的。他是个兵,有他要做的事情,你可不敢糊涂……”
  妈抽泣起来,“我不是不让他走,我是说,还有好多做下的年货,他还没吃了。这么多年了,我哪次拖过娃娃的腿……”
  第二天,我听了爹的话,没敢一早走,天不亮,就去东山上给爷爷、奶奶上了坟,又跑了一趟新石拐,把我带回的“三等功”荣誉证书放大了,装了框,妈说,要挂在正面的墙上了。
  十点多,妈把火捅起来,说,“好东西,你在外也能吃了,就是这莜面,最稀罕,本来应该是‘上马饺子下马面’,虽然包下了饺子,我又想给你炒点莜面,尖椒、蒜苔,都买下了。”
  妈在屋里炒莜面,我想她肯定又在哭,就躲在院里和爹一起劈柴,再把大块的炭捣成小块。
  当七路车转过大桥时,我还依稀看到远远的坡上,站着两个人,那是爹和妈。
  再次用手抚摸行李包中,爹和妈托人给买下的莜面挂面,心里沉沉的、暖暖的。
  旧石拐的梁上,不知道哪个羊倌又在唱山曲儿:水流千遭归大海,远走的人儿,你快回来……
  回来,回来,我的石拐,我就要回来!
其他文献
无题  世界与你我有何不同?  它轻松地呼一口气,风光就无限了。  你还悲伤什么?数条小溪在你面前汇成河,  一扇门在你面前,不曾打开也不曾关上。  最后的坚强  阳光枯坐滩涂,失眠的小兽  从嫩绿的羽毛信里掉落。  我还没想好一种仪式,  既不让身体残损,又能拔出隐痛。  对于走过的世界  对于走过的世界,  忘却了太多。  但我始终相信走过的世界,  还都在那里。  只是,  换成了疾病,忧愁
期刊
1  多年后,我终于鼓足勇气,手握一颗三色玻璃球,回到了我曾杀死朋朋的作案现场;这里树木蓊郁,荒草萋萋,我走在河滩上,时而停下脚,对着河道大喊一声“嗨!”,我听到我的声音,顺着叮当流水,向东而逝。我不知道水下朋朋的亡魂,能否听到我的呼喊;即便听到,又有什么意义?就像此刻的我,长久地跪在河滩的荒草上,对着河流忏悔,又有什么意义?母亲说过,那些溺死的人,他们的亡魂藏在水下,行人途经水边,趁其不备,死者
期刊
华南的冬天是湿冷的,不像北方那样捂实一点就可以暖和了,在这里,即便密不透风也感到刺骨的寒意,只靠远方那一晕红日,微微暖着些身子。  前些日子,这里的天有些回暖,潮而闷,现在好了,一夜骤降十度以上。我裹着衣服,从学校门旁的杂货铺走过,忽而一丝熟悉的味道遁入鼻中,有些暖意又有些呛鼻,闻起来颇像傍晚农家在田里烧的秸秆,但又没有如此刺喉。从味道飘来处又扑来阵阵暖风,我紧勾着的手一下松开了,朝那处看去,原来
期刊
我有时真想将他的小脑袋扒开,看看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他睡着时,我就经常蹲在他身旁,渴望能进入到他的梦里,看看他有没有梦到我,能不能懂我对他的爱。  说完这话,赵文田收回酒盅,在嘴唇间一抿,“嗞”地一声一饮而尽。赵文田没有等我和兰旭回话的意思,几年下来,我们仨的境遇已是各不相同,兰旭留在村里务农,偶尔打打零工;我在南方读大学;赵文田则在县城靠做小买卖赚了钱,而今早已娶妻生子,正为教育孩子的事发愁。我勉
期刊
在云端  在云端,我挪移俯仰和时光,  突然发现,曾多自大就多虚无。  挪移谦卑和眼力,用冬天置换晚秋,  憋住高调的姿态,像憋住一个悟空。  当飞机借下一段天路,白水替换冰湖,  绿叶卸下僵枝,每一条暗道都开花了。  修辞也变得活泼,像擦拭一盏灯。  魔都的冬天无雪,有蒸蒸日上的火气。  上海的早晨  巨大的狗尾巴草长在窗口假花盆里,  压制着树篱中的幻影,看上去有点摇曳。  晦暗的烟气,让骑摩
期刊
来到北京后,佳宁才真正体会到寸土寸金的帝都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当然这不能怪这座城市,怪只怪自己这个来自小城市的女孩子却偏偏怀有一个大得离谱的梦想。  北京给她的唯一印象——除了人多,还是人多。火车站、地铁站、快餐店、地下室……他、她、他、他们一张张陌生的脸,或沧桑、或鲜活、或沮丧、或欣喜……满面愁容也好,天真无邪也好,无论是什么,在这座城市的眼里,他们不过就是围在她身边的一群工蜂。它们一批又
期刊
雁之行歌  我们都是长途迁徙的鸟  劳顿的日子与安稳的日子一样  不会多也不会少  逐水草而居  每一处都是永恒  我们的行踪会被天空记录  被流云忘却  会被大地记录  被季节掩埋  这辗转而飘忽的履历  我们总在鲜绿中激情涌动  在苍黄中领受神的喻示  太阳有长久的光芒  而寒冷也是它赐予的行板  在追逐与躲避中  从群落里汲取依靠和胆量  而最心动的是  与一只缔结盟约  分享飞之喜乐  飞
期刊
车过西辽河  水面宽阔,满足了我对故乡的怀念  柳林散漫,代替着我想要的生活  儿时,我曾与辽河水一起奔跑  那时,河里有鱼虾,岸上有风雪  后来,我在返校的火车上远望  她的日漸消瘦、浑浊  再后来,我怀揣着她的一片波光远行  在重庆的山水里,不停地用她种下  文字和雨水  此刻,我打开双臂,和她拥抱、抚摸  交换过往、天气、身体的曲线  并一起说出,我们  都是好流水  且停亭  我一生的时间
期刊
1  进入十月,伊金霍洛的风就凉了起来,一夜间吹黄了遍野的绿。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的地貌,让这一片土地舒展着辽阔。站在它的每一寸肌肤上,丰富的历史故事,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轮番上演着繁华与寂寥,让这一块土地有了草原,有了耕地;有了手扒肉、也有了众多的面食;让更多的人有了故乡,有了乡音。  无论怎样的交融,有草原的地方就一定有敖包,在高坡或丘陵之上,像是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
期刊
三三在卧室对着镜子画眉毛,我在客厅等着。大约半小时前我们在餐厅吃了午饭,杨姨做了红焖小排,酸辣土豆丝,都是我爱吃的,她给我夹菜,我埋头咀嚼,你会以为这是很家常的午饭时光,但它不是,因为我们三个人全程无交流,除了牙齿撕扯小排和切开土豆的声音。吃过饭,三三说我们上街去吧。在我们那里,上街是逛街的同义,都是逛商场走路看人买东西。我说好。她回到卧室开始化妆,粉底、眉毛、眼线、睫毛膏、口红,一丝不苟。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