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浑河源小流域养殖一直是品种单一的林蛙养殖,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林蛙产量逐年下降,在不影响林蛙养殖的前提下,开辟一条新的项目是养殖户提高经济收益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林蛙养殖;细鳞鱼养殖;混合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6.3;S966.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12
通过对浑河源小流域养殖户养殖林蛙情况的分析,提出如何正确利用浑河源小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原有的林蛙养殖的基础上实施科学、规范化的细鳞鱼养殖,既不会对林蛙养殖造成影响又会给养殖户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1 浑河源林蛙养殖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浑河源林蛙全人工养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浑河源的自然资源情况,林蛙封山沟系半人工养殖模式也在浑河源头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项产业也成为了养殖户收入的支柱产业[1]。2000年以来,由于干旱年头的逐年增加,林蛙的产量日趋下降,达到历史的最低点,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一项和林蛙养殖同步的产业,以便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财富,是每个养殖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林蛙养殖的条件下进行细鳞鱼的养殖
2.1 林蛙的生活环境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完全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则完全生活在陆地上,。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完全的陆地生活。生活时间约6个月。林蛙的这种生活习性为细鳞鱼的养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2 细鳞鱼的生活环境
细鳞鱼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富含高溶氧的流水中。浑河源的水资源和立地条件都适合细鳞鱼的养殖条件。
2.3 在林蛙养殖场的上游建几个细鳞鱼繁殖场
林蛙的繁殖场和越冬池一般建在河流的中游,利用闲置的林蛙养殖场最上游选择大河的支流或山涧溪流的上游河段,建一个细鳞鱼繁殖场,既不影响林蛙的养殖,也使闲置的地方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为养殖户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2]。
2.4 细鳞鱼池塘的建造条件
细鳞鱼的池塘场地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便于进排水的流通,坡度使水产生落差,水的落差有利于池塘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每个池塘用水泥和砖砌成方池,面积为100~200 m2,有利投饵、管理和控制鱼病,并可使水流均匀地流到水池的每个地方,以符合细鳞鱼喜逆游的特性。鱼池若能依山而建则更为理想,进出水口处安置拦鱼栅,以免鱼外逃[3]。进排水口的大小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和鱼池的大小等因素,适当宽一点更好,排污口应设在最低处。
3 混养的优势
3.1 对原有林蛙塘的要求不高
只要是活水,能够越冬,水量够就可以进行细鳞鱼养殖。形成上游细鳞鱼养殖中、下游林蛙养殖的模式,把河流上中下流域适合建塘的地方都能得到充分的合理利用。
3.2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
池塘建好后,只需买一些细鳞鱼鱼苗就可以。10 g的鱼种,一般放养密度800尾/m2,每天投食2~3次,饲料价格100元/kg左右。
3.3 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
上游养殖细鳞鱼中下游养殖林蛙不会互相争夺活动空间,上游细鳞鱼池塘的水流到中下游林蛙孵化池,还省去了林蛙孵化池晾晒水的程序,提高了林蛙孵化池的水温。
4 单一养殖的优缺点
浑河源林蛙养殖一直是同一条小流域的单一品种的养殖模式,此模式从原本无意识、无计划、无目标、处于技术萌芽状态的随意性强的养殖方式[4]。单一养殖模式的优点是:池塘小,利于生产管理,如池塘的清塘、消毒、水质调控、定点投喂和集中摄食各生产环节的实施,属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缺点:未能充分发挥池塘的自然利用率及池塘水体空间;成本较高,风险大;适养品种有一定的局限性。
5 混养技术要点
5.1 池塘的选择
选择渗漏较小,底质淤泥较小,排注水方便的地区。最好是依山而建,可以避免汛期冲毁池塘的概率。
5.2 池塘清理
定期清塘,晾晒,撒药除菌杀虫。
5.3 坚持巡塘和水质监测
每天观察水质的变化,适时换水,观察塘内有无虫害的发生及进食情况。注意每天的天气情况,如有大雨,则要及时堵好进水口,防止水大吐毁池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5]。
6 前景
利用小流域的上游修建几个池塘进行细鳞鱼养殖可以提高池塘生产能力,生产持续进行,不受季节限制,没有空塘时间,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无害,反而增益明显,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是挖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办法。氮缺点也不容忽视:这两种品种的无间歇的持续生产,增加了原本对品种、规格、季节具有严格选择性的病源生物侵袭养殖对象的机会,不利于养殖系统的疫情控制,甚至可能造成上游的鱼进入下游的林蛙繁殖池吃蛙卵的现象。但总体上分析还是利大于弊[6]。
冷水鱼资源在辽宁省内乃至国内都十分奇缺,如不加以利用实在可惜。就市场需求来讲,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向往,对天然野生水产品的渴求以至于对冷水鱼的需求远远超过生产规模。建一个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林蛙和细鳞鱼混合养殖产业,利用现有冷水资源势在必行,前景可观。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将是池塘养殖模式又一新的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董明水.中国林蛙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1(6):29-30.
[2]霍红亮,李东风.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要点[J].淡水渔业,2002,32(2):30-31.
[3]徐殿申.中国林蛙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7(2):91-93.
[4]黄浩明,张德龙,庄龙杰.鸭绿江细鳞鱼的生物学[J].水生生物学报,1989(2):160-169.
[5]黄浩明,张德龙,杜晓燕.细鳞鱼的增殖试验研究[J].水产学杂志,1988(1):43-55.
[6]杜晓燕,张德隆,张雅斌,等.细鳞鱼苗的人工开口饲料和驯养技术[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林蛙养殖;细鳞鱼养殖;混合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6.3;S966.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12
通过对浑河源小流域养殖户养殖林蛙情况的分析,提出如何正确利用浑河源小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原有的林蛙养殖的基础上实施科学、规范化的细鳞鱼养殖,既不会对林蛙养殖造成影响又会给养殖户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1 浑河源林蛙养殖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浑河源林蛙全人工养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浑河源的自然资源情况,林蛙封山沟系半人工养殖模式也在浑河源头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项产业也成为了养殖户收入的支柱产业[1]。2000年以来,由于干旱年头的逐年增加,林蛙的产量日趋下降,达到历史的最低点,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一项和林蛙养殖同步的产业,以便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财富,是每个养殖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林蛙养殖的条件下进行细鳞鱼的养殖
2.1 林蛙的生活环境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完全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则完全生活在陆地上,。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完全的陆地生活。生活时间约6个月。林蛙的这种生活习性为细鳞鱼的养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2 细鳞鱼的生活环境
细鳞鱼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富含高溶氧的流水中。浑河源的水资源和立地条件都适合细鳞鱼的养殖条件。
2.3 在林蛙养殖场的上游建几个细鳞鱼繁殖场
林蛙的繁殖场和越冬池一般建在河流的中游,利用闲置的林蛙养殖场最上游选择大河的支流或山涧溪流的上游河段,建一个细鳞鱼繁殖场,既不影响林蛙的养殖,也使闲置的地方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为养殖户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2]。
2.4 细鳞鱼池塘的建造条件
细鳞鱼的池塘场地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便于进排水的流通,坡度使水产生落差,水的落差有利于池塘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每个池塘用水泥和砖砌成方池,面积为100~200 m2,有利投饵、管理和控制鱼病,并可使水流均匀地流到水池的每个地方,以符合细鳞鱼喜逆游的特性。鱼池若能依山而建则更为理想,进出水口处安置拦鱼栅,以免鱼外逃[3]。进排水口的大小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和鱼池的大小等因素,适当宽一点更好,排污口应设在最低处。
3 混养的优势
3.1 对原有林蛙塘的要求不高
只要是活水,能够越冬,水量够就可以进行细鳞鱼养殖。形成上游细鳞鱼养殖中、下游林蛙养殖的模式,把河流上中下流域适合建塘的地方都能得到充分的合理利用。
3.2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
池塘建好后,只需买一些细鳞鱼鱼苗就可以。10 g的鱼种,一般放养密度800尾/m2,每天投食2~3次,饲料价格100元/kg左右。
3.3 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
上游养殖细鳞鱼中下游养殖林蛙不会互相争夺活动空间,上游细鳞鱼池塘的水流到中下游林蛙孵化池,还省去了林蛙孵化池晾晒水的程序,提高了林蛙孵化池的水温。
4 单一养殖的优缺点
浑河源林蛙养殖一直是同一条小流域的单一品种的养殖模式,此模式从原本无意识、无计划、无目标、处于技术萌芽状态的随意性强的养殖方式[4]。单一养殖模式的优点是:池塘小,利于生产管理,如池塘的清塘、消毒、水质调控、定点投喂和集中摄食各生产环节的实施,属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缺点:未能充分发挥池塘的自然利用率及池塘水体空间;成本较高,风险大;适养品种有一定的局限性。
5 混养技术要点
5.1 池塘的选择
选择渗漏较小,底质淤泥较小,排注水方便的地区。最好是依山而建,可以避免汛期冲毁池塘的概率。
5.2 池塘清理
定期清塘,晾晒,撒药除菌杀虫。
5.3 坚持巡塘和水质监测
每天观察水质的变化,适时换水,观察塘内有无虫害的发生及进食情况。注意每天的天气情况,如有大雨,则要及时堵好进水口,防止水大吐毁池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5]。
6 前景
利用小流域的上游修建几个池塘进行细鳞鱼养殖可以提高池塘生产能力,生产持续进行,不受季节限制,没有空塘时间,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无害,反而增益明显,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是挖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办法。氮缺点也不容忽视:这两种品种的无间歇的持续生产,增加了原本对品种、规格、季节具有严格选择性的病源生物侵袭养殖对象的机会,不利于养殖系统的疫情控制,甚至可能造成上游的鱼进入下游的林蛙繁殖池吃蛙卵的现象。但总体上分析还是利大于弊[6]。
冷水鱼资源在辽宁省内乃至国内都十分奇缺,如不加以利用实在可惜。就市场需求来讲,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向往,对天然野生水产品的渴求以至于对冷水鱼的需求远远超过生产规模。建一个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林蛙和细鳞鱼混合养殖产业,利用现有冷水资源势在必行,前景可观。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将是池塘养殖模式又一新的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董明水.中国林蛙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1(6):29-30.
[2]霍红亮,李东风.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要点[J].淡水渔业,2002,32(2):30-31.
[3]徐殿申.中国林蛙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7(2):91-93.
[4]黄浩明,张德龙,庄龙杰.鸭绿江细鳞鱼的生物学[J].水生生物学报,1989(2):160-169.
[5]黄浩明,张德龙,杜晓燕.细鳞鱼的增殖试验研究[J].水产学杂志,1988(1):43-55.
[6]杜晓燕,张德隆,张雅斌,等.细鳞鱼苗的人工开口饲料和驯养技术[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