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个性化阅读成了当前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时尚。课堂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个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使得某些个性化阅读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随心所欲脱离文本
课例:《亡羊补牢》
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样做的?
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
生3(补充):后来,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赞扬):能通过下文来说,真不错!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做呢?
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其他的羊再让狼给吃掉。
生2:我会装扮成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吓跑老狼(全班大笑,课堂气氛一下热闹起来, 学生发言更积极了。)
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
生4:我会挖一个陷阱,让狼掉进去,再收拾它。
生5:我会用上带电的电线,电死老狼。
反思:乍一看,教师显得很有经验,预设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想出了种种对付狼的办法,老师不断地点头赞许,课堂热闹非凡。但透过貌似活跃的课堂背后,应该如何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内涵?笔者认为,在上述案例中,教者过于强调学生感受的“多元”、“独特”,而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对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的理解、把握,对文中的寓意还没有作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还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交流,就急着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的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
对策:开放而有度。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克服刻意追求问题开放性的弊端,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对客观规律的充分认识,没有牢靠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开放”就会变成盲人瞎马式的万箭乱发。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误区二:一味认同评价单一
课例:《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把课文学完了,同学们,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有同学能帮助他吗?
生1:那是因为爸爸认为:妈妈比自己弱小,需要保护。不管是给妈妈还是给萨沙,甚至给姐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比自己弱小就需要保护。
师:这是你为爸爸解释的理由,老师看出来:你很爱动脑筋,回答得真好!
生2:我想:可能是妈妈的身体一向不是很好,虽然她的年龄比孩子大得多,但在爸爸的眼里,妈妈是最弱小的。
师:你已经真正地读懂了课文,尤其对“弱小”的理解很深,弱小,并不在于年龄的大小,真棒!
生3:我认为可能是爸爸拍妈妈的马屁,在讨好她!(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能积极开动脑筋,真棒!课堂上就应该踊跃发言!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直处于表扬鼓励状态。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敢于标新立异。案例中前两位学生的感悟来自对文本的真正理解,所以他们回答应该得到老师的认同。而当生3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这“笑”是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肯定呢,还是否定?既然学生们对该生的回答如此兴奋,我们教师是否应该对这个“笑”来个追根问底?难道就随他们一笑了之?学生敢于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确实是爱动脑、勇敢大胆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但关键还要看学生的回答是否有道理。文本中处处体现出“爱”这个伟大的主题,而生3却认为那是因为要“拍马屁”的原因。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表现之一:应该是在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者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才是真正地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决不能只做课堂活动的捧场人。
策略:珍视而多元。在课堂中,教师除了学会欣赏、鼓励之外,更应该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讲对了,要肯定、表扬,如果讲得不正确,就应该指出来,并热情帮助他纠正。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积淀,决定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个性体验,对这种多元的个性体验,我们应该及时地作出多元评价,即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评价的目光面向个性化发展,还可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在做到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也要适机适度加以点拨和引导,才算是对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真正珍视。
责任编辑 丁洪刚
误区一:随心所欲脱离文本
课例:《亡羊补牢》
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样做的?
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
生3(补充):后来,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赞扬):能通过下文来说,真不错!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做呢?
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其他的羊再让狼给吃掉。
生2:我会装扮成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吓跑老狼(全班大笑,课堂气氛一下热闹起来, 学生发言更积极了。)
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
生4:我会挖一个陷阱,让狼掉进去,再收拾它。
生5:我会用上带电的电线,电死老狼。
反思:乍一看,教师显得很有经验,预设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想出了种种对付狼的办法,老师不断地点头赞许,课堂热闹非凡。但透过貌似活跃的课堂背后,应该如何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内涵?笔者认为,在上述案例中,教者过于强调学生感受的“多元”、“独特”,而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对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的理解、把握,对文中的寓意还没有作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还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交流,就急着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的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
对策:开放而有度。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克服刻意追求问题开放性的弊端,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对客观规律的充分认识,没有牢靠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开放”就会变成盲人瞎马式的万箭乱发。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误区二:一味认同评价单一
课例:《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把课文学完了,同学们,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有同学能帮助他吗?
生1:那是因为爸爸认为:妈妈比自己弱小,需要保护。不管是给妈妈还是给萨沙,甚至给姐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比自己弱小就需要保护。
师:这是你为爸爸解释的理由,老师看出来:你很爱动脑筋,回答得真好!
生2:我想:可能是妈妈的身体一向不是很好,虽然她的年龄比孩子大得多,但在爸爸的眼里,妈妈是最弱小的。
师:你已经真正地读懂了课文,尤其对“弱小”的理解很深,弱小,并不在于年龄的大小,真棒!
生3:我认为可能是爸爸拍妈妈的马屁,在讨好她!(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能积极开动脑筋,真棒!课堂上就应该踊跃发言!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直处于表扬鼓励状态。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敢于标新立异。案例中前两位学生的感悟来自对文本的真正理解,所以他们回答应该得到老师的认同。而当生3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这“笑”是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肯定呢,还是否定?既然学生们对该生的回答如此兴奋,我们教师是否应该对这个“笑”来个追根问底?难道就随他们一笑了之?学生敢于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确实是爱动脑、勇敢大胆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但关键还要看学生的回答是否有道理。文本中处处体现出“爱”这个伟大的主题,而生3却认为那是因为要“拍马屁”的原因。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表现之一:应该是在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者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才是真正地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决不能只做课堂活动的捧场人。
策略:珍视而多元。在课堂中,教师除了学会欣赏、鼓励之外,更应该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讲对了,要肯定、表扬,如果讲得不正确,就应该指出来,并热情帮助他纠正。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积淀,决定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个性体验,对这种多元的个性体验,我们应该及时地作出多元评价,即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评价的目光面向个性化发展,还可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在做到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也要适机适度加以点拨和引导,才算是对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真正珍视。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