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为了给自己多一条就业的路子,很多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近年来学校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越来越强烈,创业者越来越多。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更受社会关注,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就业的很好途径。本文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单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阶段性的创业计划竞赛,而对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投资项目论证、资金筹措、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市场开发、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所必须的。
2.创业项目选择缺乏理性。很多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激情,有创业的念头,并且有信心和理性创业等因素。但缺乏市场调查分析,缺乏对市场了解,也缺乏名师具体指导,不知在哪些经济领域选择创业项目。在确定经营方向时爱盲目跟风,哪行赚钱做哪行,总觉得这样能减少投资风险,少走弯路。然而,市场运作有其自然周期,当市场过于饱和时,利润空间就会缩小,“一窝蜂”热潮有时正意味着“恶性竞争”即将来临。
3.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不到位。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没有落实免除行政性收费政策,税收政策没有体现优惠待遇等。此外,没有采取措施完善创业市场体系,建立市场融资机制等,大学生创业环境并不理想。有些政策很难操作,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1.学校加强创业教育。高校应重视和积极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使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创业。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创业相关课程,组织和举办各种创业宣传、报告和讲座等活动鼓励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提供正规和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为大学生提供和创业企业接触而得到锻炼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介多方面、全方位的给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创业信息。
2.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①在思想上做好创业的准备。大学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既要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又要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创业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在知识上做好创业的积累。大学生宜早做创业规划并抓紧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假期实践时间,为自己的规划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应重视实践技能,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3.选择项目要理性,管理要规范。选择好创业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客观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切忌盲目跟风、过于自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对选择的创业项目要多提问题,看是否有市场发展价值、前期投资是否太多。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一些可行性研究也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创业计划。
4.政府应出台更多的创业政策。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要利用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宏观调控手段完善创业的制度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对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创业指导与帮助,尤其是要完善创业企业的融资体系,畅通它们的融资渠道为资金的来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结束语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缺乏创业知识和心理素质,高校缺乏科学的创业评价体系,没有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还未引起有效的重视,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实际经验等。要有效开展创业活动,应加强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春涛.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长廊,2009,3.
[2]李新省,刘正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8,2.
[3]张楠.北京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09,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单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阶段性的创业计划竞赛,而对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投资项目论证、资金筹措、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市场开发、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所必须的。
2.创业项目选择缺乏理性。很多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激情,有创业的念头,并且有信心和理性创业等因素。但缺乏市场调查分析,缺乏对市场了解,也缺乏名师具体指导,不知在哪些经济领域选择创业项目。在确定经营方向时爱盲目跟风,哪行赚钱做哪行,总觉得这样能减少投资风险,少走弯路。然而,市场运作有其自然周期,当市场过于饱和时,利润空间就会缩小,“一窝蜂”热潮有时正意味着“恶性竞争”即将来临。
3.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不到位。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没有落实免除行政性收费政策,税收政策没有体现优惠待遇等。此外,没有采取措施完善创业市场体系,建立市场融资机制等,大学生创业环境并不理想。有些政策很难操作,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1.学校加强创业教育。高校应重视和积极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使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创业。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创业相关课程,组织和举办各种创业宣传、报告和讲座等活动鼓励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提供正规和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为大学生提供和创业企业接触而得到锻炼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介多方面、全方位的给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创业信息。
2.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①在思想上做好创业的准备。大学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既要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又要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创业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在知识上做好创业的积累。大学生宜早做创业规划并抓紧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假期实践时间,为自己的规划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应重视实践技能,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3.选择项目要理性,管理要规范。选择好创业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客观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切忌盲目跟风、过于自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对选择的创业项目要多提问题,看是否有市场发展价值、前期投资是否太多。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一些可行性研究也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创业计划。
4.政府应出台更多的创业政策。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要利用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宏观调控手段完善创业的制度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对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创业指导与帮助,尤其是要完善创业企业的融资体系,畅通它们的融资渠道为资金的来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结束语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缺乏创业知识和心理素质,高校缺乏科学的创业评价体系,没有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还未引起有效的重视,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实际经验等。要有效开展创业活动,应加强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春涛.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长廊,2009,3.
[2]李新省,刘正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8,2.
[3]张楠.北京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