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重庆电视台《天天630》、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批民生新闻栏目,都受到观众的空前欢迎,成为当地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栏目。电视民生新闻为什么一问世就广受欢迎,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在哪里?笔者试着从平民化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受众中心——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媒体传统上把新闻划分为: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由于民生新闻在选材上与社会新闻非常相似,业内有人认为社会新闻可以看成是民生新闻。但是从价值取向上看,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在于,社会新闻更多地从传播(媒体中心)的角度播报,而民生新闻更多地从老百姓(受众中心)的角度播报,可能更多的体现了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和民生的情怀,并且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大众为本——民生新闻兴盛的背景及原因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并非偶然。它是在政治昌明、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思维活跃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是它出现的政策依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它产生的政治保障,避开与上级台正面争夺新闻资源是它发展的战略,“以人为本”、“生产受众”的观念是它兴盛的法宝。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媒体由于对“工具”和“喉舌”的性质理解片面,将自身认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中。这种媒介本位的思想使媒体不屑于关注市井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新闻的基本定义和标准,它对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是民生新闻兴起的最重要因素。
三、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定位上贴近民众
民生新闻一方面要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内容定位本身就能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既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又体现了地缘上的接近性。
从报道内容上,民生新闻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报道他们在日常状态之下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哪儿断电了,哪儿什么噪声扰民了,只要是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民生新闻记者都会出现在新闻现场。但同时,民生新闻的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日常小事,还应当开拓更广阔的内容空间。有的学者把民生内容归纳为10个字:“衣食住行用、安教医乐理”。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以小见大,从老百姓身边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好民生新闻的文章。
四、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坚持平民视角
由于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平常人的生活面貌,观众又多为城市生活里的普通市民,因此我们要以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方式来传达“民生的内容”,才能实现其“亲近性、亲和力”。
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倡导一种传受之间的“平视”,有利于摆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正确摆正记者的位置。要让市民看清楚自己所生存的城市,放下“无冕之王”的架子,让流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做镜头的主角,以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环境。在民生新闻中,记者与百姓站在同一平台上,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目光看待百姓。
民生新闻应该充分利用“距离百姓最近”的优势,以“朋友身份”的贴近性和“平等交流”的亲和力来告知百姓,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典型的事,并以“比一般观众仅‘略高一筹’的平和姿态和话语饱和度”来帮助百姓解读、分析这些平常事,并指导他们去面对、解决这些身边事。
“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观念定位,而主持人作为传播过程中最灵活、最后的环节,也应该以“朋友”的平等关系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杭州市为解决市民的纳凉问题,向市民开放了防空洞。《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就是这样说的:“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
主持人要用通俗而又“深入浅出”的方式拓宽观众的视野,给予观众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在解读、诠释信息时,要利用日常鲜活的口语、土语、俗语、歇后语和拟人、打比方的方式来包装有声语言的传播内容,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渗透。■
(作者单位:淮北电视台)
一、受众中心——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媒体传统上把新闻划分为: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由于民生新闻在选材上与社会新闻非常相似,业内有人认为社会新闻可以看成是民生新闻。但是从价值取向上看,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在于,社会新闻更多地从传播(媒体中心)的角度播报,而民生新闻更多地从老百姓(受众中心)的角度播报,可能更多的体现了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和民生的情怀,并且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大众为本——民生新闻兴盛的背景及原因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并非偶然。它是在政治昌明、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思维活跃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是它出现的政策依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它产生的政治保障,避开与上级台正面争夺新闻资源是它发展的战略,“以人为本”、“生产受众”的观念是它兴盛的法宝。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媒体由于对“工具”和“喉舌”的性质理解片面,将自身认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中。这种媒介本位的思想使媒体不屑于关注市井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新闻的基本定义和标准,它对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是民生新闻兴起的最重要因素。
三、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定位上贴近民众
民生新闻一方面要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内容定位本身就能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既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又体现了地缘上的接近性。
从报道内容上,民生新闻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报道他们在日常状态之下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哪儿断电了,哪儿什么噪声扰民了,只要是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民生新闻记者都会出现在新闻现场。但同时,民生新闻的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日常小事,还应当开拓更广阔的内容空间。有的学者把民生内容归纳为10个字:“衣食住行用、安教医乐理”。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以小见大,从老百姓身边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好民生新闻的文章。
四、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坚持平民视角
由于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平常人的生活面貌,观众又多为城市生活里的普通市民,因此我们要以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方式来传达“民生的内容”,才能实现其“亲近性、亲和力”。
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倡导一种传受之间的“平视”,有利于摆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正确摆正记者的位置。要让市民看清楚自己所生存的城市,放下“无冕之王”的架子,让流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做镜头的主角,以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环境。在民生新闻中,记者与百姓站在同一平台上,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目光看待百姓。
民生新闻应该充分利用“距离百姓最近”的优势,以“朋友身份”的贴近性和“平等交流”的亲和力来告知百姓,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典型的事,并以“比一般观众仅‘略高一筹’的平和姿态和话语饱和度”来帮助百姓解读、分析这些平常事,并指导他们去面对、解决这些身边事。
“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观念定位,而主持人作为传播过程中最灵活、最后的环节,也应该以“朋友”的平等关系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杭州市为解决市民的纳凉问题,向市民开放了防空洞。《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就是这样说的:“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
主持人要用通俗而又“深入浅出”的方式拓宽观众的视野,给予观众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在解读、诠释信息时,要利用日常鲜活的口语、土语、俗语、歇后语和拟人、打比方的方式来包装有声语言的传播内容,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渗透。■
(作者单位:淮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