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东风热电厂在2010年元月份,发电量完成了10008.9万千瓦时,创造了建厂26年来单月发电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月发电量过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是热电厂全体干部职工在多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企业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于整个企业之中,看似无形,却渗透到企业理念、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长期以来,热电厂坚持以人为本,精益兴厂的正确指导思想,要求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立足科学发展,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为了广大职工去发展,依靠广大职工去发展,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这一举措有效地凝聚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热电厂就是靠充分发挥文化引导创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来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成绩来之不易。回想2008年春季的大冰雪,运力紧张,煤源短缺,煤价上涨,给热电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下半年又遭遇汶川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闯过难关,创造成绩,绝不是轻易之举。雷兴发厂长说:“2009年,摆在热电人面前的困难和任务非常艰巨。但是,越是在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压力重大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地鼓舞起斗志,始终坚持战胜一切的勇气和毅力。”热电人在雷兴发厂长的带领下,步调一致,共担压力,全体干部职工克难攻坚,实现了生产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热电厂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9年,他们保持了全年四炉三机和较长时间的五炉三机的运行,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热电厂有史以来的9.72亿千瓦时,不仅完成了利润指标,也标志着热电厂自身产能的有效提升。
成绩意味着荣光,而困难意味着考验。
雷兴发厂长在2009年度《努力创新超越,提升竞争能力,为实现东风热电美好愿景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现代化热电企业的总体思路:“控制一个关键点,开拓一条生命线,稳定一个基本面,实现三个新提高。”所谓控制一个关键点,即控制以煤炭成本为核心的成本这个关键点;开拓一条生命线,即积极地抢占热力市场、拓展热力市场;稳定一个基本面,即确保生产经营、安全形势、内部管理、职工队伍这个厂内基本面的稳定;实现三个新提高,即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及经营绩效的新提高、实现和谐企业建设及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新提高、实现劳动生产率及职工收入水平的新提高。
在这个整体思路的指导下,各个车间,各个岗位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热电厂为自已创造业绩的基地,为人生打造辉煌的未来。在这里,我们想和他们认识一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是如何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东风热电而添砖加瓦的。
天车上的青春身影
要发电就要有燃料。2008年初的大冰雪,汶川大地震,给煤炭市场和运输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然而,煤炭成本在热电厂所有成本中最为关键。为了降低煤炭成本,热电厂引入煤炭全价值链管理理念,从煤炭的采购、验收、卸存、使用、排放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煤炭成本降低工作。首先全面搜集市场动态、信息,做细致深入的市场调查,形成了“煤炭采购不以单一的煤炭采购价最低为准则,而要做到煤炭使用成本最低”为指导思想。同时,采取高低端煤混配的措施来降低煤炭采购成本。
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热电厂较长时间五炉三机运行,用煤量日益增大,这在煤炭采购方面,不仅需要市场上的智慧,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对燃料车间日卸车100节的接卸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09年4月份以来,入厂煤量大幅增加,平均每天有70多节火车煤进厂卸车,最高时可达到100节。4月7日这天,火车煤卸车却达到了最高峰130节,净重8460吨。下午4时,班长程峰说:“上一班还剩18节,停在轨道上,必须马上卸空。”话音刚落,调度员姚伟,天车工吴严华、杨新花、樊蕾便如飞般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了天车,三名天车女工在调度员的安排下,开始了紧张的抢卸工作。鸣笛、启动、开动小车、启动大车、抓卸,一连贯的动作,天车上闪现着她们青春的身影。一斗斗的抓,一次次的卸,一节节的清空……她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卸车过程中尽量不喝水,人停车不停。18节车煤刚刚卸完,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可这时又有11节车箱煤停在轨道上了。为了抢时间,三位天车工只好一个个轮流下天车喝水,吃饭,活儿不停,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半。这时又有11节车煤进厂,并通知午夜还有11节车进厂。她们顽强地坚持着,直到深夜一点,才胜利完成任务。燃料运行二班当天卸车数量达到50节,刷新了单班卸车45节的历史纪录。这几位运行班组的姐妹,长期地超负荷工作,使她们都不同程度患有肩酸背痛、关节炎等疾病。可一干起活来,却把这些病痛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她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们有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毅力,一种创新超越的热电精神。
电仪之花
李玲是一位中年女性,经常身穿工作服,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十分柔弱。她在热电厂已经工作了28年,人们说:她在任何岗位,总能做出令男子汉都不得不叹服的业绩。在车间电仪专工岗位上,她填补了热电厂发电机无转子过电压保护的空白。现今她担任了装备管理部技术组长和电仪总监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她又自己设计完成了380伏v段低压配电装置的改造和机炉DHS、DEH等重大技改项目。她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职工,在热电厂这片沃土中,却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近些年来,在她负责和组织的公司级和厂级重大技改项目有20多项,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达到上千万元。
热电厂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拥有大量高、尖、新技术设备,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知识与技术来支撑。特别是这几年,热电厂为了可持续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对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所以李玲说:“每个技改项目就是一门新课,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能停下来。”她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创造了许多新成绩。
热电厂锅炉、汽机、热工、电气控制及保护系统,过去一直采用传统的常规仪表控制,控制室布置分散。这种控制方式精度低,监控水平低,自动控制投入率低,维修难度大,也严重威胁着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人身安全,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电网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厂部决定对机炉实施DHS、DEH改造。李玲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和同事们共同努力,历时三年,费尽心血。有一次,由于时间过长的奔忙、劳累,体力严重透支,引起支气管扩张,吐血数次,不得不住进医院。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回来,她连回家给女儿做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女儿直抱怨说:“我在学校吃食堂,本想回到家里能改善一下生活,可妈妈还是给我买盒饭。”
三年的心血,终于胜利完成了以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屏幕显示技术为中心的集散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后,实现了高温高压锅炉的汽包水位、主蒸汽温度、锅炉氧量、送风和热负荷的五大自动。自动投入率由20%增为100%,实现了由传统热电厂向现代化自动控制热电厂的转型。
和她所有共事的同志们,都对她投来敬佩的目光,热情地赞誉她为“咱们厂的电仪之花”!
铿锵玫瑰又吐芬芳
劳动模范张敏,因为她喜欢唱《铿锵玫瑰》这首女足的歌,所以同事们就爱称她为“铿锵玫瑰”。她是生产管理部的汽机运行专工,曾创下许多业绩,为人称誉。近年来,她又凭借女性的细心和耐力,紧紧咬定节能降耗不放松,扎根运行现场,组织指导运行人员书写降耗增效新篇章。她在组织推行“给泵专项劳动竟赛”、“凝结水系统的优化补水调整”、“机组真空系统查漏、治漏”、“机组滑压运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给泵年节电299.7万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年节电22360万千瓦时,首次实现三台机组真空严密性试验良好的可喜成绩。
她还积极参与设备改造工作,完成了#4给泵改造、#3机甲凝泵抽级改造、低除移动供热汽源改造、#3炉低压省煤器改造、定排、高除余汽回收利用等工作任务。改造后的项目,收到了节能减排、优化运行的效果。
在长期的运行实践中,她深知规范的重要。“规范工作和工作规范”是防止误操作,避免发生事故的保证。所以,她从规范工作和工作规范入手,在运行中推行机组节能运营改善工作,指导运营值班员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规范车间运行管理。同时她还编制机组不同状态启机、停机标准操作卡,各类辅机起停标准操作卡,以及汽机运行规程、系统图的修编、审定,针对设备改造更新,全面补充完善运行规程、系统图等管理标准。她的辛勤劳作,为减少误操作起到了保障作用。另外,她还针对不同机组负荷、供热及运行调整、控制难点,及时下发调整操作要求及反措,指导运行人员优化调整,做到事故的预想和防范,确保机组安全发供电。
她和李玲一样,都是把热电事业和人生价值溶为一体的千百个热电职工的典型代表。什么是主人翁?她就是!
女获奖者
张丽霞,是热电厂装备管理部电气专业工程师。她提出的《变频调速在锅炉风机上的应用》这一建议,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奖。
张丽霞在热电厂所承担的工作量不仅多,而且技术难度大。这两年,热电厂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张丽霞积极响应厂部号召,以降低厂用电率为目标,大力开展设备节能改造工作。
针对锅炉引、送风机和汽机给水泵、凝结水泵、疏水泵等设备耗电量大的问题,她每天深入现场,在经过充分的论证后,决定将原来利用调节风门、阀门来调整负荷的方式,改为用变频器来调节风机水泵转速的方式,采用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利用机炉集中控制系统,实现变频器的pid自动调节。具体实施方案,则采用一台变频器驱动一台电机(一拖一)方式,并带自动工频旁路。控制电源采用双回路供电,双电源可互为备用,并通过逆变电源自动切换。变频调速系统应接入锅炉DCS系统。DCS根据机组负荷情况,按设定程序实现对锅炉引、送风机和汽机水泵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
张丽霞共完成了25台电机的变频调速改造。改造后,风机水泵的节电效果非常显著,每年可为热电厂节约电费400多万元。此外,她还负责完成了机炉DCS改造电气控制部分,6kv开关无油化改造,#3炉引送排电动机换型改造,#4、5炉电除尘高压,低电控制柜及除尘集控改造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为热电厂节能减排工作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显著成绩的背后,是她巨大的劳动的付出。一年中,她没休过完整的双休日,节假日几乎全都泡在厂里,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都注入到热电厂的事业中了。她和李玲、张敏这批女专工都是智慧的女人,坚强的女人。她们的特点,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忘我劳动。她们都是为热电厂添砖加瓦的平凡劳动者,但也是热电厂的中流砥柱。
80后的风景
热电厂有一批80后的大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岗位上,边干边学边努力,巧用科技求创新,加快了热电厂前进的步伐。刘文仓就是技术领先的一面旗帜,现任电气车间热控技术负责人。今年,他协同电气综合班、仪表班技术人员完成了“锅炉风机一键启、停”,“脱硫顺控”等技术攻关项目达70余项。这些项目不仅减轻了炉运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误操作,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机、炉、燃DHS、技术改造相继完成的基础上,他还主笔修编了“dcs网络风暴事故反措”方案、DHS控制功能程序更改及保护、报警、参数修改原则、dcs新技术的应用精益操作、精益检修、精益生产,夯实了标准化、制度化的基础,为促进热电厂科学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他知道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他努力吸取知识,勤修苦练。他在一次感言中引屈原的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蒋雅玲,是2004年才来到热电厂的女大学生,现工作于电气车间综合班,扎根一线,刻苦钻研DHS、DEH新技术。为能准确判断设备缺陷,她不怕脏,不怕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她跟师傅和同志们一起,依据负荷变化,逐一进行自动运行情况的跟踪、统计、分析、判断,从而改进现有的运行模式,优化路径,提高了机炉稳定,经济运行水平。她还根据生产需要,自主设计完成锅炉挡渣顺控功能和泵房燃油自动调节,5#炉磨煤机优化自动调节等工作。
在整个系统完善期间,她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都投入到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汙水。她虚心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主动向不同专业的专工请教,使自己能在工作和学习上进一步提高。
技术组的杨亮,也是一个80后,在利用“DHS平台实现电度表远传功能”的项目中,电气车间成立了攻关团队。杨亮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他默默地为这个项目不厌其烦地往返于主控室和厂用段。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电度表主控集中抄录的功能,彻底改善了运行一线员工抄表难的状况,有效地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各种原因造成的抄表差错。
在热电厂抓住机遇抢发抢供的时候,他又协助完成了乏气回收利用改造中三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为热电厂高效高产作出了贡献。
他们在热电厂强劲的企业文化东风中冶炼自己,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他们在茁壮成长。如今,人们用各种眼光看待80后,而热电厂的80后,却向人们呈现出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干活是快乐的
热电厂有一个小伙子,一米七五出头的个子,膀粗腰圆,两只眼睛经常笑眯眯,透着一股喜兴劲,他就是起重工人勾大青。起重工在汽机车间是一个普通辅助工种,主要工作就是在检修、维修中把大型的汽机零部件吊起来,检修、维修后,再原样放回去,听起来实在简单不过。但是,起重是个技术活,起重物件的大小、重量,安放的方位、角度、位差,移动的视角、速度、高低、转角、翻转,各种吊具的承重能力、耗损状态,都必须了如指掌,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发生事故,而一旦发生事故,就绝对不是小事故。应该说,起重工脏、累、重,责任重大。
勾大青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除精于自己的本行起重工作外,他还留心热电厂内各行技术的学习,而且卓有成效,被大伙称为万能工。2008年,“十一”全停检修,检修项目多,班组人员少,大青急生产之所急,搭架子,挂葫芦,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检修开始后,他像一台上足马力的发动机,不分昼夜工作在现场,配合检修班组完成凝噐机查漏,#1机前箱消缺等工作。#1机甲乙侧导汽管疏水漏,经检查,管路上有裂纹,必须到大库下料,所需的管子压在材料的底部,他利用吊车、叉车将所需管子找到,下料、打坡口、对管,他一直配合检修钳工们在现场。对管时遇到困难,他就根据平时所学的业务知识,利用力学原理,五个手拉葫芦齐上阵,解决了接口的问题。
勾大青是一个既能干又肯干的人。车间班组的事儿,一喊就到,甚至不请自到。2008年大年初四,正是家家户户过大年的时候,大青接到车间通知:配合车间自营改造项目#1机组循泵改造。这是汽机车间首次自营改造项目,大家经验都不足,安装过程中有个立柱要求很严格,必须把旁路门取掉。然而,取掉旁路门后就得带压作业。也就是说,操作人员要顶着几乎像高压水枪般的冲击作业,其难度可想而知。本来这活和起重没多大关系,可大青看看周围,好像只有自己最强壮,就主动请战。大青和另一位钳工师傅,忍受着强烈的水柱打击的疼痛,飞溅的水珠淋得他们浑身透湿,无法睁眼,他们只好用四只手摸索着,一分一分地将挡板推到旁路门上,又摸索着扭紧每个螺丝,半个小时后,他们成功了。此时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浑身湿透的人,可想他们所受的煎熬。
有一次,供水管道突然出现故障,热电厂紧急关闭进水头道阀门。故障解除后,因阀门锈蚀,死活打不开了,八个人想尽一切办法,可阀门丝纹不动。热电厂生产没有水,那个真是叫花子没蛇耍了。大青闻讯赶来,左看右看,端详半晌,提议用两个手拉葫芦对拉,阀门一丝丝转动着,三个小时后终于打开,才使热电厂恢复了生产。
还有一次,汽轮机真空系统查漏,需要用氦质谱检漏仪,在八米多高的设备上通体检测。如果说两三米高度,操作人员还可以勉强操作,可如今要在七米多高处检测,实在难度太大。运行工程师只好找到大青,大青二话没说,抄起检漏噐具上了高空,检测了几十处疑似漏点,圆满完成任务。
起吊给泵端盖和转子是一件头痛的事情,高高在上十六米的天车到给泵视觉非常刁钻,每次吊起,天车工都提心吊胆。从吊起到到位,吊一节,换一个方位放下,再重新拴钢丝绳,再吊一节,得折腾四五次,劳动强度大不说,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大青边干边琢磨,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终于他想到四个角起吊,不容易移动,如果对角拴钢丝绳,应该方便随时调整角度。当场试吊,果然把原来近两个小时的操作时间缩短为半个小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勾大青就是这样一个不仅有力气,而且有胆识、有智慧、有热情的人,他说“干活是快乐的”,所以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奇怪的明星
世界上的明星多得很,大把抓,但曾未听说过“缺陷发现明星”。可热电厂就是有这样的明星。所谓“缺陷发现明星”,是各个车间都可以产生的,也就是那些多管闲事的人。他们进进出出,眼睛和手脚都不闲着,发现了问题他们就要管。像郑家樑、胡波涛、徐郧山、黄小平……都是。就说汽机运行五班的郑家樑吧,马上就要退休了,可他丝毫没有因此对工作放松,而是更加闲不住了。在汽机车间的现场,你会经常看到老郑的身影。现场的所有设备,都在他的巡视范围之内,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具有对各种设备“望、闻、听、切”的功底。因此,缺陷就这样被发现了。为检修赢得了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更节省了成本,保障了设备运行安全。有时,他力所能及地先把缺陷加以控制,等待检修人员来处理。有一次发现低压油泵管滴油,他立即找来一个瓶子放在滴油处,接满了就倒回油桶。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为热电厂奉献着。
热电厂为了鼓励大家都能成为“发现缺陷明星”,特意设置了这一荣誉称号,并定期评比。热电厂就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心里想的,眼睛看的,手上干的,都是为了热电厂,这是什么素质?什么境界?这不是仅仅用“以厂为家”几个字所能说明的,因为这里是他们的事业,是他们的希望。
“节电大王”和“节油大王”
李自友是汽机车间运行职工,他有近二十年的给泵主值的工作经历,对给水系统的了解程度,控制给泵耗电率的操作,具有叫人惊叹的水平。
给泵耗电量约占热电厂用电总量的30%,李自友深知牢牢抓住牛鼻子就能控制住牛的道理,在降低给水泵耗电率上下起了功夫。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他总结出降低给泵耗电率必须做到的五点要领:即掌握各台给泵性能、了解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泵组运行方案、精心分析调整、建立监管机制。这套给泵降耗增效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一套科学的降耗措施,在汽机车间运行五个班组中被推广应用,其效果显著。2008年,热电厂给泵耗电率同比2007年降低0.41kwh\t,节约成本66万元。2009年度,给泵单耗同比2008年降低0.62kwh\水,为热电厂节约厂用电290万度,降低生产成本约110万元。他被人称为“节电大王”。
锅炉运行职工王旭清,在这个岗位上干十几年了,有着过硬的操作技能。在点炉冷态启动中,他发明了使用两杆油枪点火至并汽,中途不增加油枪助燃的点炉方法。经过鉴定,采用这种方法,一次冷态启动共用柴油2.4吨,柴油消耗比过去平均下降了3.1吨左右,节约资金1.1万元\次,节油效果十分明显。按锅炉年平均40次冷态计算,一年即可节约柴油120吨,节约资金40余万元。这一操作法,被热电厂正式命名为“王旭清节油法”。因此,也可以说他是“节油大王”。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加强了岗位分析的力度,他针对调峰操作、汽包雾化点火油枪的使用、控制飞灰含碳量和排烟温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他们分别获得了省总工会“湖北省节约能手”称号和“优秀合理化建议奖”。
新的拓展
所谓热电厂,顾名思义就是既要供电又要供热。因此,热力市场应该说是热电厂的半壁江山。雷兴发厂长说:“市场开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热力市场的开拓,我们的策略是‘四轮驱动’,全力前进。其含意是以现有的蒸气管网为依托,进一步开拓热力市场。二是以开拓管道高温热水这一新的供热方式,来开拓我们的热力市场。三是以热电厂余热利用为主线,开拓低温热水的周边市场。四是开展移动式供热这种新的供热方式。”
东风热电厂过去都是通过管网蒸汽供热,除供应各生产厂家的需要,还要供给各家属区。如今出现了许多新建的居民小区,也需要热电厂供热,这就给热电厂开辟了新的供热市场。只是这个市场目前都没有铺设管网,当然,铺设管网谈何容易。但这又是一个机遇,为了热电厂的发展,他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立即开创了移动供热项目。所谓移动供热,就是用巨大的水灌车装满热水(水温一般在70到90摄氏度),送到各个需要的用户。
移动供热是热电厂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新兴途径。为了做好移动供热的市场开拓,他们首先选择了离市区较远,又没有铺设管网的铸造一厂作为试点。试点送水工作的顺利完成,为移动供热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移动供热项目已为广大用户所瞩目。市场开发工作快速推进,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用户的服务工作,了解客户的需要,解决客户的难题,甚至创造性地帮助客户发现他们的需要。
移动供热还要做到统筹兼顾,处理好电力与供热的关系;正确处理供热需求与生产供应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利用余热资源,做到移动供热、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谒诚服务,实现安全、服务、效益、品牌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不要忘记他
职工们在前线战斗,要体魄,要精神,后勤就要为之提供营养可口的伙食。因此,食堂的优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如今,许多单位的食堂都想赚职工的钱,赚得越多越高兴,那能办得好吗?热电厂的运行食堂可不是这样,他们的原则是盈亏平衡,吃饱吃好,客户满意。他们牢记着全心全意为就餐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
厨艺精湛的毛志成,不仅注意自己作品的色、香、味,不断创造出健康、益寿的饮食,他还在市场摸爬滚打了18年,掌握了市场规律,懂得市场信息就是经济效益的奥妙。在他的带领下,运行食堂职工节约意识、成本管理意识也有很大增强。面对食品原料价格上涨,熟食品价格不变的困难,毛志成在分析各种原材料的比重后,找准突破口,只购买肉类等原材料和调料,用气锅自行卤制,终于将成品费用降了下来。在采购上,做到注重蔬菜等食品的品质。他还每天根据就餐人数定购、定做,避免浪费,也降低了成本。按2008年订餐量和2009年采购成本计算,内部挖潜降低成本3000余元,而且早餐品种增加了三种,中晚餐品种增加了五种。
毛志成还在食谱的制订上,在页面上增添健康饮食小知识,宣传健康饮食对人们的好处,真正做到了热情服务人性化。他的心愿就是:你满意我心愿,和谐共建兴热电!
……
这些年,东风热电厂人在克难奋进,埋头苦干,不仅大步跨进了计算机时代,而且在精益生产经营、节能减排、企业管理,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推进和提升。雷兴发厂长带领着他的团队像大雁一样摶击蓝天,他们下大力气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颁布并实施了《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员工手册》,开展了学习培训,专题讨论,实践运用,同时还征集、汇编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通过各党支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组织经验交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不仅影响着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体行为的方向,而且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东风热电人在技术革新方面的刻苦创造精神,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点点滴滴不放松的精神,在爱厂如家方面那种“管闲事”的精神……这些都是自觉的,主动的,这就是东风热电人的团队精神。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些忘我的女专工们,那些80后的茁壮成长,那些闲不住的人们,还有食堂的大师傅,还有许多先进的人物,不可一一尽述……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叫人感动。他们是东风热电厂的血液,是腾飞的基础。热电厂的干部职工是好样的,有这样一支团队,这样一支劲旅,东风热电能不兴旺发达吗?
东风热电厂在2010年元月份,发电量完成了10008.9万千瓦时,创造了建厂26年来单月发电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月发电量过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是热电厂全体干部职工在多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企业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于整个企业之中,看似无形,却渗透到企业理念、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长期以来,热电厂坚持以人为本,精益兴厂的正确指导思想,要求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立足科学发展,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为了广大职工去发展,依靠广大职工去发展,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这一举措有效地凝聚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热电厂就是靠充分发挥文化引导创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来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成绩来之不易。回想2008年春季的大冰雪,运力紧张,煤源短缺,煤价上涨,给热电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下半年又遭遇汶川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闯过难关,创造成绩,绝不是轻易之举。雷兴发厂长说:“2009年,摆在热电人面前的困难和任务非常艰巨。但是,越是在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压力重大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地鼓舞起斗志,始终坚持战胜一切的勇气和毅力。”热电人在雷兴发厂长的带领下,步调一致,共担压力,全体干部职工克难攻坚,实现了生产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热电厂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9年,他们保持了全年四炉三机和较长时间的五炉三机的运行,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热电厂有史以来的9.72亿千瓦时,不仅完成了利润指标,也标志着热电厂自身产能的有效提升。
成绩意味着荣光,而困难意味着考验。
雷兴发厂长在2009年度《努力创新超越,提升竞争能力,为实现东风热电美好愿景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现代化热电企业的总体思路:“控制一个关键点,开拓一条生命线,稳定一个基本面,实现三个新提高。”所谓控制一个关键点,即控制以煤炭成本为核心的成本这个关键点;开拓一条生命线,即积极地抢占热力市场、拓展热力市场;稳定一个基本面,即确保生产经营、安全形势、内部管理、职工队伍这个厂内基本面的稳定;实现三个新提高,即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及经营绩效的新提高、实现和谐企业建设及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新提高、实现劳动生产率及职工收入水平的新提高。
在这个整体思路的指导下,各个车间,各个岗位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热电厂为自已创造业绩的基地,为人生打造辉煌的未来。在这里,我们想和他们认识一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是如何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东风热电而添砖加瓦的。
天车上的青春身影
要发电就要有燃料。2008年初的大冰雪,汶川大地震,给煤炭市场和运输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然而,煤炭成本在热电厂所有成本中最为关键。为了降低煤炭成本,热电厂引入煤炭全价值链管理理念,从煤炭的采购、验收、卸存、使用、排放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煤炭成本降低工作。首先全面搜集市场动态、信息,做细致深入的市场调查,形成了“煤炭采购不以单一的煤炭采购价最低为准则,而要做到煤炭使用成本最低”为指导思想。同时,采取高低端煤混配的措施来降低煤炭采购成本。
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热电厂较长时间五炉三机运行,用煤量日益增大,这在煤炭采购方面,不仅需要市场上的智慧,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对燃料车间日卸车100节的接卸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09年4月份以来,入厂煤量大幅增加,平均每天有70多节火车煤进厂卸车,最高时可达到100节。4月7日这天,火车煤卸车却达到了最高峰130节,净重8460吨。下午4时,班长程峰说:“上一班还剩18节,停在轨道上,必须马上卸空。”话音刚落,调度员姚伟,天车工吴严华、杨新花、樊蕾便如飞般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了天车,三名天车女工在调度员的安排下,开始了紧张的抢卸工作。鸣笛、启动、开动小车、启动大车、抓卸,一连贯的动作,天车上闪现着她们青春的身影。一斗斗的抓,一次次的卸,一节节的清空……她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卸车过程中尽量不喝水,人停车不停。18节车煤刚刚卸完,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可这时又有11节车箱煤停在轨道上了。为了抢时间,三位天车工只好一个个轮流下天车喝水,吃饭,活儿不停,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半。这时又有11节车煤进厂,并通知午夜还有11节车进厂。她们顽强地坚持着,直到深夜一点,才胜利完成任务。燃料运行二班当天卸车数量达到50节,刷新了单班卸车45节的历史纪录。这几位运行班组的姐妹,长期地超负荷工作,使她们都不同程度患有肩酸背痛、关节炎等疾病。可一干起活来,却把这些病痛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她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们有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毅力,一种创新超越的热电精神。
电仪之花
李玲是一位中年女性,经常身穿工作服,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十分柔弱。她在热电厂已经工作了28年,人们说:她在任何岗位,总能做出令男子汉都不得不叹服的业绩。在车间电仪专工岗位上,她填补了热电厂发电机无转子过电压保护的空白。现今她担任了装备管理部技术组长和电仪总监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她又自己设计完成了380伏v段低压配电装置的改造和机炉DHS、DEH等重大技改项目。她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职工,在热电厂这片沃土中,却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近些年来,在她负责和组织的公司级和厂级重大技改项目有20多项,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达到上千万元。
热电厂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拥有大量高、尖、新技术设备,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知识与技术来支撑。特别是这几年,热电厂为了可持续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对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所以李玲说:“每个技改项目就是一门新课,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能停下来。”她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创造了许多新成绩。
热电厂锅炉、汽机、热工、电气控制及保护系统,过去一直采用传统的常规仪表控制,控制室布置分散。这种控制方式精度低,监控水平低,自动控制投入率低,维修难度大,也严重威胁着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人身安全,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电网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厂部决定对机炉实施DHS、DEH改造。李玲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和同事们共同努力,历时三年,费尽心血。有一次,由于时间过长的奔忙、劳累,体力严重透支,引起支气管扩张,吐血数次,不得不住进医院。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回来,她连回家给女儿做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女儿直抱怨说:“我在学校吃食堂,本想回到家里能改善一下生活,可妈妈还是给我买盒饭。”
三年的心血,终于胜利完成了以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屏幕显示技术为中心的集散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后,实现了高温高压锅炉的汽包水位、主蒸汽温度、锅炉氧量、送风和热负荷的五大自动。自动投入率由20%增为100%,实现了由传统热电厂向现代化自动控制热电厂的转型。
和她所有共事的同志们,都对她投来敬佩的目光,热情地赞誉她为“咱们厂的电仪之花”!
铿锵玫瑰又吐芬芳
劳动模范张敏,因为她喜欢唱《铿锵玫瑰》这首女足的歌,所以同事们就爱称她为“铿锵玫瑰”。她是生产管理部的汽机运行专工,曾创下许多业绩,为人称誉。近年来,她又凭借女性的细心和耐力,紧紧咬定节能降耗不放松,扎根运行现场,组织指导运行人员书写降耗增效新篇章。她在组织推行“给泵专项劳动竟赛”、“凝结水系统的优化补水调整”、“机组真空系统查漏、治漏”、“机组滑压运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给泵年节电299.7万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年节电22360万千瓦时,首次实现三台机组真空严密性试验良好的可喜成绩。
她还积极参与设备改造工作,完成了#4给泵改造、#3机甲凝泵抽级改造、低除移动供热汽源改造、#3炉低压省煤器改造、定排、高除余汽回收利用等工作任务。改造后的项目,收到了节能减排、优化运行的效果。
在长期的运行实践中,她深知规范的重要。“规范工作和工作规范”是防止误操作,避免发生事故的保证。所以,她从规范工作和工作规范入手,在运行中推行机组节能运营改善工作,指导运营值班员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规范车间运行管理。同时她还编制机组不同状态启机、停机标准操作卡,各类辅机起停标准操作卡,以及汽机运行规程、系统图的修编、审定,针对设备改造更新,全面补充完善运行规程、系统图等管理标准。她的辛勤劳作,为减少误操作起到了保障作用。另外,她还针对不同机组负荷、供热及运行调整、控制难点,及时下发调整操作要求及反措,指导运行人员优化调整,做到事故的预想和防范,确保机组安全发供电。
她和李玲一样,都是把热电事业和人生价值溶为一体的千百个热电职工的典型代表。什么是主人翁?她就是!
女获奖者
张丽霞,是热电厂装备管理部电气专业工程师。她提出的《变频调速在锅炉风机上的应用》这一建议,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奖。
张丽霞在热电厂所承担的工作量不仅多,而且技术难度大。这两年,热电厂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张丽霞积极响应厂部号召,以降低厂用电率为目标,大力开展设备节能改造工作。
针对锅炉引、送风机和汽机给水泵、凝结水泵、疏水泵等设备耗电量大的问题,她每天深入现场,在经过充分的论证后,决定将原来利用调节风门、阀门来调整负荷的方式,改为用变频器来调节风机水泵转速的方式,采用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利用机炉集中控制系统,实现变频器的pid自动调节。具体实施方案,则采用一台变频器驱动一台电机(一拖一)方式,并带自动工频旁路。控制电源采用双回路供电,双电源可互为备用,并通过逆变电源自动切换。变频调速系统应接入锅炉DCS系统。DCS根据机组负荷情况,按设定程序实现对锅炉引、送风机和汽机水泵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
张丽霞共完成了25台电机的变频调速改造。改造后,风机水泵的节电效果非常显著,每年可为热电厂节约电费400多万元。此外,她还负责完成了机炉DCS改造电气控制部分,6kv开关无油化改造,#3炉引送排电动机换型改造,#4、5炉电除尘高压,低电控制柜及除尘集控改造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为热电厂节能减排工作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显著成绩的背后,是她巨大的劳动的付出。一年中,她没休过完整的双休日,节假日几乎全都泡在厂里,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都注入到热电厂的事业中了。她和李玲、张敏这批女专工都是智慧的女人,坚强的女人。她们的特点,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忘我劳动。她们都是为热电厂添砖加瓦的平凡劳动者,但也是热电厂的中流砥柱。
80后的风景
热电厂有一批80后的大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岗位上,边干边学边努力,巧用科技求创新,加快了热电厂前进的步伐。刘文仓就是技术领先的一面旗帜,现任电气车间热控技术负责人。今年,他协同电气综合班、仪表班技术人员完成了“锅炉风机一键启、停”,“脱硫顺控”等技术攻关项目达70余项。这些项目不仅减轻了炉运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误操作,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机、炉、燃DHS、技术改造相继完成的基础上,他还主笔修编了“dcs网络风暴事故反措”方案、DHS控制功能程序更改及保护、报警、参数修改原则、dcs新技术的应用精益操作、精益检修、精益生产,夯实了标准化、制度化的基础,为促进热电厂科学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他知道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他努力吸取知识,勤修苦练。他在一次感言中引屈原的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蒋雅玲,是2004年才来到热电厂的女大学生,现工作于电气车间综合班,扎根一线,刻苦钻研DHS、DEH新技术。为能准确判断设备缺陷,她不怕脏,不怕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她跟师傅和同志们一起,依据负荷变化,逐一进行自动运行情况的跟踪、统计、分析、判断,从而改进现有的运行模式,优化路径,提高了机炉稳定,经济运行水平。她还根据生产需要,自主设计完成锅炉挡渣顺控功能和泵房燃油自动调节,5#炉磨煤机优化自动调节等工作。
在整个系统完善期间,她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都投入到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汙水。她虚心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主动向不同专业的专工请教,使自己能在工作和学习上进一步提高。
技术组的杨亮,也是一个80后,在利用“DHS平台实现电度表远传功能”的项目中,电气车间成立了攻关团队。杨亮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他默默地为这个项目不厌其烦地往返于主控室和厂用段。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电度表主控集中抄录的功能,彻底改善了运行一线员工抄表难的状况,有效地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各种原因造成的抄表差错。
在热电厂抓住机遇抢发抢供的时候,他又协助完成了乏气回收利用改造中三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为热电厂高效高产作出了贡献。
他们在热电厂强劲的企业文化东风中冶炼自己,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他们在茁壮成长。如今,人们用各种眼光看待80后,而热电厂的80后,却向人们呈现出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干活是快乐的
热电厂有一个小伙子,一米七五出头的个子,膀粗腰圆,两只眼睛经常笑眯眯,透着一股喜兴劲,他就是起重工人勾大青。起重工在汽机车间是一个普通辅助工种,主要工作就是在检修、维修中把大型的汽机零部件吊起来,检修、维修后,再原样放回去,听起来实在简单不过。但是,起重是个技术活,起重物件的大小、重量,安放的方位、角度、位差,移动的视角、速度、高低、转角、翻转,各种吊具的承重能力、耗损状态,都必须了如指掌,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发生事故,而一旦发生事故,就绝对不是小事故。应该说,起重工脏、累、重,责任重大。
勾大青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除精于自己的本行起重工作外,他还留心热电厂内各行技术的学习,而且卓有成效,被大伙称为万能工。2008年,“十一”全停检修,检修项目多,班组人员少,大青急生产之所急,搭架子,挂葫芦,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检修开始后,他像一台上足马力的发动机,不分昼夜工作在现场,配合检修班组完成凝噐机查漏,#1机前箱消缺等工作。#1机甲乙侧导汽管疏水漏,经检查,管路上有裂纹,必须到大库下料,所需的管子压在材料的底部,他利用吊车、叉车将所需管子找到,下料、打坡口、对管,他一直配合检修钳工们在现场。对管时遇到困难,他就根据平时所学的业务知识,利用力学原理,五个手拉葫芦齐上阵,解决了接口的问题。
勾大青是一个既能干又肯干的人。车间班组的事儿,一喊就到,甚至不请自到。2008年大年初四,正是家家户户过大年的时候,大青接到车间通知:配合车间自营改造项目#1机组循泵改造。这是汽机车间首次自营改造项目,大家经验都不足,安装过程中有个立柱要求很严格,必须把旁路门取掉。然而,取掉旁路门后就得带压作业。也就是说,操作人员要顶着几乎像高压水枪般的冲击作业,其难度可想而知。本来这活和起重没多大关系,可大青看看周围,好像只有自己最强壮,就主动请战。大青和另一位钳工师傅,忍受着强烈的水柱打击的疼痛,飞溅的水珠淋得他们浑身透湿,无法睁眼,他们只好用四只手摸索着,一分一分地将挡板推到旁路门上,又摸索着扭紧每个螺丝,半个小时后,他们成功了。此时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浑身湿透的人,可想他们所受的煎熬。
有一次,供水管道突然出现故障,热电厂紧急关闭进水头道阀门。故障解除后,因阀门锈蚀,死活打不开了,八个人想尽一切办法,可阀门丝纹不动。热电厂生产没有水,那个真是叫花子没蛇耍了。大青闻讯赶来,左看右看,端详半晌,提议用两个手拉葫芦对拉,阀门一丝丝转动着,三个小时后终于打开,才使热电厂恢复了生产。
还有一次,汽轮机真空系统查漏,需要用氦质谱检漏仪,在八米多高的设备上通体检测。如果说两三米高度,操作人员还可以勉强操作,可如今要在七米多高处检测,实在难度太大。运行工程师只好找到大青,大青二话没说,抄起检漏噐具上了高空,检测了几十处疑似漏点,圆满完成任务。
起吊给泵端盖和转子是一件头痛的事情,高高在上十六米的天车到给泵视觉非常刁钻,每次吊起,天车工都提心吊胆。从吊起到到位,吊一节,换一个方位放下,再重新拴钢丝绳,再吊一节,得折腾四五次,劳动强度大不说,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大青边干边琢磨,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终于他想到四个角起吊,不容易移动,如果对角拴钢丝绳,应该方便随时调整角度。当场试吊,果然把原来近两个小时的操作时间缩短为半个小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勾大青就是这样一个不仅有力气,而且有胆识、有智慧、有热情的人,他说“干活是快乐的”,所以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奇怪的明星
世界上的明星多得很,大把抓,但曾未听说过“缺陷发现明星”。可热电厂就是有这样的明星。所谓“缺陷发现明星”,是各个车间都可以产生的,也就是那些多管闲事的人。他们进进出出,眼睛和手脚都不闲着,发现了问题他们就要管。像郑家樑、胡波涛、徐郧山、黄小平……都是。就说汽机运行五班的郑家樑吧,马上就要退休了,可他丝毫没有因此对工作放松,而是更加闲不住了。在汽机车间的现场,你会经常看到老郑的身影。现场的所有设备,都在他的巡视范围之内,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具有对各种设备“望、闻、听、切”的功底。因此,缺陷就这样被发现了。为检修赢得了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更节省了成本,保障了设备运行安全。有时,他力所能及地先把缺陷加以控制,等待检修人员来处理。有一次发现低压油泵管滴油,他立即找来一个瓶子放在滴油处,接满了就倒回油桶。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为热电厂奉献着。
热电厂为了鼓励大家都能成为“发现缺陷明星”,特意设置了这一荣誉称号,并定期评比。热电厂就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心里想的,眼睛看的,手上干的,都是为了热电厂,这是什么素质?什么境界?这不是仅仅用“以厂为家”几个字所能说明的,因为这里是他们的事业,是他们的希望。
“节电大王”和“节油大王”
李自友是汽机车间运行职工,他有近二十年的给泵主值的工作经历,对给水系统的了解程度,控制给泵耗电率的操作,具有叫人惊叹的水平。
给泵耗电量约占热电厂用电总量的30%,李自友深知牢牢抓住牛鼻子就能控制住牛的道理,在降低给水泵耗电率上下起了功夫。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他总结出降低给泵耗电率必须做到的五点要领:即掌握各台给泵性能、了解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泵组运行方案、精心分析调整、建立监管机制。这套给泵降耗增效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一套科学的降耗措施,在汽机车间运行五个班组中被推广应用,其效果显著。2008年,热电厂给泵耗电率同比2007年降低0.41kwh\t,节约成本66万元。2009年度,给泵单耗同比2008年降低0.62kwh\水,为热电厂节约厂用电290万度,降低生产成本约110万元。他被人称为“节电大王”。
锅炉运行职工王旭清,在这个岗位上干十几年了,有着过硬的操作技能。在点炉冷态启动中,他发明了使用两杆油枪点火至并汽,中途不增加油枪助燃的点炉方法。经过鉴定,采用这种方法,一次冷态启动共用柴油2.4吨,柴油消耗比过去平均下降了3.1吨左右,节约资金1.1万元\次,节油效果十分明显。按锅炉年平均40次冷态计算,一年即可节约柴油120吨,节约资金40余万元。这一操作法,被热电厂正式命名为“王旭清节油法”。因此,也可以说他是“节油大王”。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加强了岗位分析的力度,他针对调峰操作、汽包雾化点火油枪的使用、控制飞灰含碳量和排烟温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他们分别获得了省总工会“湖北省节约能手”称号和“优秀合理化建议奖”。
新的拓展
所谓热电厂,顾名思义就是既要供电又要供热。因此,热力市场应该说是热电厂的半壁江山。雷兴发厂长说:“市场开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热力市场的开拓,我们的策略是‘四轮驱动’,全力前进。其含意是以现有的蒸气管网为依托,进一步开拓热力市场。二是以开拓管道高温热水这一新的供热方式,来开拓我们的热力市场。三是以热电厂余热利用为主线,开拓低温热水的周边市场。四是开展移动式供热这种新的供热方式。”
东风热电厂过去都是通过管网蒸汽供热,除供应各生产厂家的需要,还要供给各家属区。如今出现了许多新建的居民小区,也需要热电厂供热,这就给热电厂开辟了新的供热市场。只是这个市场目前都没有铺设管网,当然,铺设管网谈何容易。但这又是一个机遇,为了热电厂的发展,他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立即开创了移动供热项目。所谓移动供热,就是用巨大的水灌车装满热水(水温一般在70到90摄氏度),送到各个需要的用户。
移动供热是热电厂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新兴途径。为了做好移动供热的市场开拓,他们首先选择了离市区较远,又没有铺设管网的铸造一厂作为试点。试点送水工作的顺利完成,为移动供热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移动供热项目已为广大用户所瞩目。市场开发工作快速推进,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用户的服务工作,了解客户的需要,解决客户的难题,甚至创造性地帮助客户发现他们的需要。
移动供热还要做到统筹兼顾,处理好电力与供热的关系;正确处理供热需求与生产供应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利用余热资源,做到移动供热、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谒诚服务,实现安全、服务、效益、品牌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不要忘记他
职工们在前线战斗,要体魄,要精神,后勤就要为之提供营养可口的伙食。因此,食堂的优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如今,许多单位的食堂都想赚职工的钱,赚得越多越高兴,那能办得好吗?热电厂的运行食堂可不是这样,他们的原则是盈亏平衡,吃饱吃好,客户满意。他们牢记着全心全意为就餐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
厨艺精湛的毛志成,不仅注意自己作品的色、香、味,不断创造出健康、益寿的饮食,他还在市场摸爬滚打了18年,掌握了市场规律,懂得市场信息就是经济效益的奥妙。在他的带领下,运行食堂职工节约意识、成本管理意识也有很大增强。面对食品原料价格上涨,熟食品价格不变的困难,毛志成在分析各种原材料的比重后,找准突破口,只购买肉类等原材料和调料,用气锅自行卤制,终于将成品费用降了下来。在采购上,做到注重蔬菜等食品的品质。他还每天根据就餐人数定购、定做,避免浪费,也降低了成本。按2008年订餐量和2009年采购成本计算,内部挖潜降低成本3000余元,而且早餐品种增加了三种,中晚餐品种增加了五种。
毛志成还在食谱的制订上,在页面上增添健康饮食小知识,宣传健康饮食对人们的好处,真正做到了热情服务人性化。他的心愿就是:你满意我心愿,和谐共建兴热电!
……
这些年,东风热电厂人在克难奋进,埋头苦干,不仅大步跨进了计算机时代,而且在精益生产经营、节能减排、企业管理,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推进和提升。雷兴发厂长带领着他的团队像大雁一样摶击蓝天,他们下大力气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颁布并实施了《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员工手册》,开展了学习培训,专题讨论,实践运用,同时还征集、汇编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通过各党支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组织经验交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不仅影响着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体行为的方向,而且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东风热电人在技术革新方面的刻苦创造精神,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点点滴滴不放松的精神,在爱厂如家方面那种“管闲事”的精神……这些都是自觉的,主动的,这就是东风热电人的团队精神。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些忘我的女专工们,那些80后的茁壮成长,那些闲不住的人们,还有食堂的大师傅,还有许多先进的人物,不可一一尽述……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叫人感动。他们是东风热电厂的血液,是腾飞的基础。热电厂的干部职工是好样的,有这样一支团队,这样一支劲旅,东风热电能不兴旺发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