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草根”, 它是指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而我在这里说的“草根”是指我们中班组的两块区域,其一是生态农场,让幼儿体验种植、收获的乐趣,其二就是二楼的区域。我们二楼的走廊区域中的材料都来源于我们的本土资源,农村中常见的瓦片、石头、树根等,这些材料是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画纸”,在生活中能随处找到,因此我们二楼走廊区域是最具有“草根”特色的。
为何要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我们中班孩子在小班的一学年学习生活中对区域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中班年龄段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是很值得探讨的,因此我们将这个作为重点,结合实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物质环境
我们根据幼儿各方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设了二楼走廊区域和生态农场体验活动。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二楼走廊的区域。根据走廊的特点,逐步设立了“竹艺”、“编织”、“剪窗花”、“根艺”、“瓦片画”、“石头记”、(图一)
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
(一)竹艺,在这个区域中我们投放的是各种农用工具,其目的是让幼儿认识这些农用工具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二)編织是一种传统工艺,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开展编织活动。在编织技能方面,我们有用三根绳子交替编辫子、上下交替编、上下交替绕圈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并进行了用纸绳贴画、纸绳绕圈。在下阶段我们还会鼓励幼儿由单一的辫子变成了各种蔬菜、昆虫等……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拓展了幼儿编织的内容,激发了幼儿对编织活动的兴趣。
(三)剪纸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农村过年还有剪窗花的习俗。剪纸的材料我们选用了彩纸和各种废旧纸。同时剪纸还有三大好处:
1.培养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耐性。它需要孩子专心致志的,按着画好的线条,小心的裁剪,不急不躁。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练成了“心静如水”的境界。
3.提升了孩子的智慧。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因此不难看出,培养一双巧手也就意味着提升了智慧。
(四)根艺的材料全部来源于自然,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根,树桩及木板。在体验的初期,孩子们可以在这些树根上进行着色,感受树根的盘根错节。在树桩和木板上进行绘画。有位老者说过,根艺”可以是书法,也可以是书画形式。因此,根据需求可以用树根进行作画,或按树根的自然形态而创作出与某些书法字体相类似的字。同时我们还可从树的本生来找材料,如树皮、苔藓等将它们融入其中,变成“植物贴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瓦画是一种很独特的绘画形式,瓦片在农村随处可见,在幼儿园学习了瓦片话,走出幼儿园幼儿只要想绘画就可以随手拿来画,是一种很好的“画纸”。在瓦片上作画,对画笔的要求很高。经过操作我们发现最好的作画工具是油性的记号笔、油画棒、丙烯颜料等。由于瓦片的纹理比较粗糙些,瓦画最适合搞涂鸦系列,而且瓦画的视觉冲击力很大,用深色的底版装饰亮色的图案,深浅对比效果很是明显。比如说瓦片是红的,如用黑色的记号笔勾线,用白的修饰,一黑一白一红,颜色相当醒目。同时根据幼儿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绘画层次的瓦片。如:有刷好底色让幼儿进行绘画的;有用油性记号笔构好轮廓进行涂色的;有用线条进行装饰的。(图二)
(六)石头是粗粝而坚硬的。在“石头记”中我们分别为孩子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石头。按照石头的形态我们分别为幼儿创设:(图三)
1.小石头——先拼成一种事物再进行着色。
2.一般石头——在石头上进行手指点画。
3.大石头——用颜料进行绘画。
4.我们会发现有些石头上有漂亮的纹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运用石头本身的纹理来作画。比如有的石头上的痕纹像树枝,我们可以在这条痕纹上画上只鸟,这条痕纹就变成了摇曳的树枝。比如有的痕纹像河流,我们可以画上小帆船,这样更有观赏价值。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过:“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纹路与肌理,石头画因为有了这些纹路伤痕而更完美,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必经的路。”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石头画告诉我们的孩子们要懂得取舍,懂得坚持,懂得珍惜……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1.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但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如我们中班的孩子刚接触编织,对编织的技能不是很熟练,尤其是三更绳子交替编辫子的方法。因此我们老师除了在区域活动时间外,在餐后活动或是离园活动时,从集体到个人,逐一进行指导,让我们的孩子都学会这一技能。
2.我们建立区域活动规则、提示牌,根据图文提示,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观察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对这些活动更加感兴趣了,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三、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陈鹅琴先生倡导我们: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世界。因此,我们还创设了农场体验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我们中班组的生态农场有农家小院和竹林人家两个区。(图四)
1.农家小院——我们为幼儿创设的环境主要材料是利用木头和稻草进行创设,有稻草屋、木篱笆和各种稻草编织物,让幼儿观赏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稻草还可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事物。
2.竹林人家——我们为幼儿创设的环境主要材料是利用竹子进行创设。有用竹子搭建的亭子,一片竹林,还利用各种竹制品进行装饰。(图五)
为幼儿创设了这些生态环境,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自播种—观察—照料—收获等活动,真正体验“做中乐”,在学习、情感、自主探索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收获”。(图六)
本学期我们各班推选出一位比较懂农活的家长,成立农场技术指导。在秋季种植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种植——先对农场进行整理,保留一些完整的庄稼,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种植新的庄稼。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场不断展现新的生机。
四、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独立的需要
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虽然中班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我们还是要减少和清除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因素。同时我们注意区域光线的充足和便于幼儿进出的动态空间。只有满足这些必备条件才能让幼儿更好的进区去体验,而我们的走廊和农场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时间的安排。在区域时间的安排上,除每周安排的2次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动,如课间、餐前餐后、离园活动时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满足幼儿探索和独立的需要。
为何要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我们中班孩子在小班的一学年学习生活中对区域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中班年龄段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是很值得探讨的,因此我们将这个作为重点,结合实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物质环境
我们根据幼儿各方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设了二楼走廊区域和生态农场体验活动。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二楼走廊的区域。根据走廊的特点,逐步设立了“竹艺”、“编织”、“剪窗花”、“根艺”、“瓦片画”、“石头记”、(图一)
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
(一)竹艺,在这个区域中我们投放的是各种农用工具,其目的是让幼儿认识这些农用工具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二)編织是一种传统工艺,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开展编织活动。在编织技能方面,我们有用三根绳子交替编辫子、上下交替编、上下交替绕圈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并进行了用纸绳贴画、纸绳绕圈。在下阶段我们还会鼓励幼儿由单一的辫子变成了各种蔬菜、昆虫等……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拓展了幼儿编织的内容,激发了幼儿对编织活动的兴趣。
(三)剪纸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农村过年还有剪窗花的习俗。剪纸的材料我们选用了彩纸和各种废旧纸。同时剪纸还有三大好处:
1.培养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耐性。它需要孩子专心致志的,按着画好的线条,小心的裁剪,不急不躁。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练成了“心静如水”的境界。
3.提升了孩子的智慧。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因此不难看出,培养一双巧手也就意味着提升了智慧。
(四)根艺的材料全部来源于自然,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根,树桩及木板。在体验的初期,孩子们可以在这些树根上进行着色,感受树根的盘根错节。在树桩和木板上进行绘画。有位老者说过,根艺”可以是书法,也可以是书画形式。因此,根据需求可以用树根进行作画,或按树根的自然形态而创作出与某些书法字体相类似的字。同时我们还可从树的本生来找材料,如树皮、苔藓等将它们融入其中,变成“植物贴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瓦画是一种很独特的绘画形式,瓦片在农村随处可见,在幼儿园学习了瓦片话,走出幼儿园幼儿只要想绘画就可以随手拿来画,是一种很好的“画纸”。在瓦片上作画,对画笔的要求很高。经过操作我们发现最好的作画工具是油性的记号笔、油画棒、丙烯颜料等。由于瓦片的纹理比较粗糙些,瓦画最适合搞涂鸦系列,而且瓦画的视觉冲击力很大,用深色的底版装饰亮色的图案,深浅对比效果很是明显。比如说瓦片是红的,如用黑色的记号笔勾线,用白的修饰,一黑一白一红,颜色相当醒目。同时根据幼儿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绘画层次的瓦片。如:有刷好底色让幼儿进行绘画的;有用油性记号笔构好轮廓进行涂色的;有用线条进行装饰的。(图二)
(六)石头是粗粝而坚硬的。在“石头记”中我们分别为孩子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石头。按照石头的形态我们分别为幼儿创设:(图三)
1.小石头——先拼成一种事物再进行着色。
2.一般石头——在石头上进行手指点画。
3.大石头——用颜料进行绘画。
4.我们会发现有些石头上有漂亮的纹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运用石头本身的纹理来作画。比如有的石头上的痕纹像树枝,我们可以在这条痕纹上画上只鸟,这条痕纹就变成了摇曳的树枝。比如有的痕纹像河流,我们可以画上小帆船,这样更有观赏价值。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过:“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纹路与肌理,石头画因为有了这些纹路伤痕而更完美,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必经的路。”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石头画告诉我们的孩子们要懂得取舍,懂得坚持,懂得珍惜……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1.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但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如我们中班的孩子刚接触编织,对编织的技能不是很熟练,尤其是三更绳子交替编辫子的方法。因此我们老师除了在区域活动时间外,在餐后活动或是离园活动时,从集体到个人,逐一进行指导,让我们的孩子都学会这一技能。
2.我们建立区域活动规则、提示牌,根据图文提示,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观察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对这些活动更加感兴趣了,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三、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陈鹅琴先生倡导我们: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世界。因此,我们还创设了农场体验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我们中班组的生态农场有农家小院和竹林人家两个区。(图四)
1.农家小院——我们为幼儿创设的环境主要材料是利用木头和稻草进行创设,有稻草屋、木篱笆和各种稻草编织物,让幼儿观赏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稻草还可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事物。
2.竹林人家——我们为幼儿创设的环境主要材料是利用竹子进行创设。有用竹子搭建的亭子,一片竹林,还利用各种竹制品进行装饰。(图五)
为幼儿创设了这些生态环境,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自播种—观察—照料—收获等活动,真正体验“做中乐”,在学习、情感、自主探索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收获”。(图六)
本学期我们各班推选出一位比较懂农活的家长,成立农场技术指导。在秋季种植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种植——先对农场进行整理,保留一些完整的庄稼,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种植新的庄稼。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场不断展现新的生机。
四、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独立的需要
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虽然中班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我们还是要减少和清除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因素。同时我们注意区域光线的充足和便于幼儿进出的动态空间。只有满足这些必备条件才能让幼儿更好的进区去体验,而我们的走廊和农场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时间的安排。在区域时间的安排上,除每周安排的2次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动,如课间、餐前餐后、离园活动时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满足幼儿探索和独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