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最后环节,离园活动是以幼儿有序、安全地离园为目标进行的短时间活动。本文从幼儿园离园活动实践状态着手,重点研究了活动的实践对策,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规避离园环节无序、散漫等问题,提高离园活动的组织效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离园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07-02
引 言
幼儿园的重要任务是打破幼儿家庭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制约,为幼儿提供身心、质量发展所需的场所。为幼儿提供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五个领域的知识学习与活动,不仅可以为幼儿创造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还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向他们传授初级社会与自然知识等。
一、幼儿园离园活动实践状态
第一,随意式活动状态。教师组织活动缺乏规范性、交流性、纪律性,会较为随意地组织离园活动。例如,一些教师只是给幼儿随意发几本书或一些积木,并没有与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或当家长来到教室里,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话语混在一起,导致离园活动状态杂乱无序,容易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二,乏味式活动状态。教师会在离园环节组织开展儿歌背诵、回顾当天活动等,在纪律性、交流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缺乏艺术性、趣味性,会使幼儿觉得乏味、枯燥,还会导致幼儿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兴趣明显降低,渐渐对幼儿园产生厌烦情绪。
第三,常态式活动状态。在离园时,教师基本会提醒幼儿喝水、上厕所、穿戴整齐,收拾好要带回家的物品,让幼儿耐心等待父母等,并组织幼儿准备明天要做的活动,分发相关通知单等,这都属于离园环节中最常态的活动,具有较高的普遍性、纪律性,但容易增强幼儿因等待父母而产生的焦躁感。
第四,多元式活动状态。教师以常态活动为基础,利用较短的时间组织幼儿一同进行趣味性、非连续性的活动或游戏。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差异性、家长接送顺序等调整活动,还应与家长事先进行沟通。在活动未告一段落时,家长可在教室外观察或一同参与活动,近距离了解幼儿在园内的表现,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1]。
二、幼儿离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幼儿园离园活动存在的问题较多,许多幼儿教师不重视幼儿的离园活动,导致幼儿的离园活动松散无序。这样的离园状态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幼儿离园活动之所以存在问题,与幼儿、家长与教师的状态紧密相关。
1.幼儿方面
幼儿在家中与亲人朝夕相处,对他们有依恋的情感,如果离开亲人的时间太长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有些幼儿会担心家长工作忙而不来接自己,因此他们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焦急等待家长接自己回家的情况。
2.家长方面
家长因为一天没有看到孩子,通常会提前来到幼儿园。部分家长到幼儿园后会偷偷张望,希望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而当教师将幼儿送出后,有些家长会大声喊孩子的名字,甚至一拥而上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
3.教师方面
有些幼儿教师在离园活动中无心准备,只是让幼儿坐着等家长,这样会让幼儿对上幼儿园失去兴趣。有些幼儿教师忽略了幼儿的特点,只是发几本图书让他们看,但有些幼儿不愿意看书,甚至会将图书损坏。还有的幼儿教师在离园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导致幼儿情绪高涨难以管理,从而出现安全问题。
三、幼儿园离园活动概述实践研究
1.开展丰富的离园活动
(1)回忆型离园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较为丰富,但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难以自己组织简练的語言与家长沟通。因此,教师应占用小部分离园准备时间,进行当天活动小总结,概括一天中的重要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归纳、整理的好习惯,还可以与家长进行间接沟通。在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回忆当天的“高亮”时刻,如创设当时的情境,由几名幼儿自己表演当时发生的事情,其他幼儿可以补充,通过小小的良性竞争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2)故事型离园活动
讲故事可以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很快安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的选取要注意篇幅、趣味性,同时要结合其他形式的活动,提升故事的丰富性。例如,教师可以设立一个读书角,放一些有趣、简短的故事集,每天让幼儿评选一名当天进步最大的小伙伴,赋予其优先挑选故事和决定谁来“演”故事中角色的权利。当教师讲故事时,这名幼儿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并督促其他幼儿保持安静,从而丰富故事内容,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音乐型离园活动
适合幼儿玩的音乐型游戏有很多,如传统的开火车、洗手绢等。教师利用幼儿喜欢的音乐来串联游戏,不仅可以减少体力浪费,还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同时,音乐型游戏没有人数限制,幼儿可以自主进行游戏,因此当家长接走某一名幼儿时,不会影响其他幼儿继续游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只剩下几名幼儿的情况下,教师应将音乐型游戏转为自主型活动,避免幼儿产生孤独感。
(4)自主型离园活动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立图书角,放置绘本、故事集,当仅剩几名幼儿时,教师可带领他们一起阅读图书,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与降低他们等待时的焦急感。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桌面游戏,如搭积木、绘画等,注意让幼儿共同行动,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让幼儿进行玩具分享,设立一个专门分享玩具的活动日,在离园时进行玩具交换,并要求幼儿必须征得别人同意再进行玩具交换。这不仅可以增进幼儿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以玩具日为基础,引申其他类型的活动,如趣物分享、拼图分享等[2]。 2.提倡家长共同参与
学前教育的成效与家长有直接联系。在学前阶段,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并在离园活动中、活动后让家长共同参与[3]。一方面,在离园活动中,若家长直接进入教室,很容易造成离园活动中断,从而扰乱活动纪律,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与家长沟通好接幼儿的时间,同时注意离园时段家长的往来情况等,务必保证每名幼儿的安全。此外,教师还可让家长推迟接幼儿时间,趁此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及时进行契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利用离园短暂的5~10分钟时间,让家长参与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表现,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家长也可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真实情况。此外,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进行协商,扮演“陌生人”来接其他幼儿,这不仅可以考查幼儿的安全意识,还可以此为例教育其他幼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顺利开展离园活动的保障,离园活动琐碎而有规律,培养幼儿良好的离园习惯能够有效减少离园问题的出现。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离园常规的培养,如让幼儿离园前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禁止幼儿在离园时与他人打闹。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还要请家长配合工作以保证幼儿安全离园。比如,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家长不要打扰幼儿,接幼儿时不要拥挤等。此外,在离园阶段,总会有一名或几名最后回家的幼儿,这些幼儿经常会因无所事事而情绪低落,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并进行契机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及独立、自主的性格。例如,针对小班的幼儿,教师应更加耐心、温柔地安抚幼儿,通过和幼儿交流来缓解他们紧张、害怕的情绪。针对中班的幼儿,教师应注意让幼儿保持与小伙伴玩耍的状态;当仅剩一名幼儿时,教师应充当好“同伴”的角色,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与活动,从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针对大班幼儿,因为他们较为独立,所以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沟通与合作游戏,或提问幼儿一些有趣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幼儿的契机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反应进行调整,以幼儿为主体,重点把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幼儿主动性活动中,捕捉能够进行相应契机教育的瞬间,从而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其他需要注意事项
第一,同一班级的教师之间应注意工作配合。一方面要注意在离园时段,在幼儿园开放状态下幼儿的安全问题,并及时调整、指导离园活动;另一方,教师要注意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幼儿的日常表现、存在问题等进行简单交流。总之,教师应以分工明确为前提,共同预防、解决离园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离园活动的质量。
第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调整离园活动的类型与侧重点,使其符合和满足幼儿的心理、生理、生长规律与需求。例如,针對小班的幼儿,教师应以趣味性游戏为主,并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而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应以教育性较高的活动为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第三,除了要注意离园活动的内容,教师还应注意班级特色,在统一安排的活动中,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延伸,并根据每名幼儿的个体差异,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离园活动项目。
结 语
总而言之,经过一天的学习与活动,幼儿在离园前的情绪是最为活跃的,且家长到达幼儿园的时间不统一,这就需要教师留心幼儿情况,同时与家长进行一定的交流。优质的离园活动对幼儿的在园生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幼儿对在园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离园活动,充分利用有趣的离园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保证活动状态的规范、有序与幼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顾卫红.小班幼儿离园活动五部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98.
李敏.幼儿离园环节的思与行[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223+226.
廖凤,李维.利用离园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8(09):61-63.
作者简介:户丽芳(1989.2—),女,安徽宿州人,教研组长,幼儿园二级教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离园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07-02
引 言
幼儿园的重要任务是打破幼儿家庭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制约,为幼儿提供身心、质量发展所需的场所。为幼儿提供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五个领域的知识学习与活动,不仅可以为幼儿创造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还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向他们传授初级社会与自然知识等。
一、幼儿园离园活动实践状态
第一,随意式活动状态。教师组织活动缺乏规范性、交流性、纪律性,会较为随意地组织离园活动。例如,一些教师只是给幼儿随意发几本书或一些积木,并没有与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或当家长来到教室里,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话语混在一起,导致离园活动状态杂乱无序,容易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二,乏味式活动状态。教师会在离园环节组织开展儿歌背诵、回顾当天活动等,在纪律性、交流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缺乏艺术性、趣味性,会使幼儿觉得乏味、枯燥,还会导致幼儿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兴趣明显降低,渐渐对幼儿园产生厌烦情绪。
第三,常态式活动状态。在离园时,教师基本会提醒幼儿喝水、上厕所、穿戴整齐,收拾好要带回家的物品,让幼儿耐心等待父母等,并组织幼儿准备明天要做的活动,分发相关通知单等,这都属于离园环节中最常态的活动,具有较高的普遍性、纪律性,但容易增强幼儿因等待父母而产生的焦躁感。
第四,多元式活动状态。教师以常态活动为基础,利用较短的时间组织幼儿一同进行趣味性、非连续性的活动或游戏。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差异性、家长接送顺序等调整活动,还应与家长事先进行沟通。在活动未告一段落时,家长可在教室外观察或一同参与活动,近距离了解幼儿在园内的表现,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1]。
二、幼儿离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幼儿园离园活动存在的问题较多,许多幼儿教师不重视幼儿的离园活动,导致幼儿的离园活动松散无序。这样的离园状态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幼儿离园活动之所以存在问题,与幼儿、家长与教师的状态紧密相关。
1.幼儿方面
幼儿在家中与亲人朝夕相处,对他们有依恋的情感,如果离开亲人的时间太长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有些幼儿会担心家长工作忙而不来接自己,因此他们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焦急等待家长接自己回家的情况。
2.家长方面
家长因为一天没有看到孩子,通常会提前来到幼儿园。部分家长到幼儿园后会偷偷张望,希望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而当教师将幼儿送出后,有些家长会大声喊孩子的名字,甚至一拥而上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
3.教师方面
有些幼儿教师在离园活动中无心准备,只是让幼儿坐着等家长,这样会让幼儿对上幼儿园失去兴趣。有些幼儿教师忽略了幼儿的特点,只是发几本图书让他们看,但有些幼儿不愿意看书,甚至会将图书损坏。还有的幼儿教师在离园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导致幼儿情绪高涨难以管理,从而出现安全问题。
三、幼儿园离园活动概述实践研究
1.开展丰富的离园活动
(1)回忆型离园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较为丰富,但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难以自己组织简练的語言与家长沟通。因此,教师应占用小部分离园准备时间,进行当天活动小总结,概括一天中的重要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归纳、整理的好习惯,还可以与家长进行间接沟通。在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回忆当天的“高亮”时刻,如创设当时的情境,由几名幼儿自己表演当时发生的事情,其他幼儿可以补充,通过小小的良性竞争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2)故事型离园活动
讲故事可以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很快安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的选取要注意篇幅、趣味性,同时要结合其他形式的活动,提升故事的丰富性。例如,教师可以设立一个读书角,放一些有趣、简短的故事集,每天让幼儿评选一名当天进步最大的小伙伴,赋予其优先挑选故事和决定谁来“演”故事中角色的权利。当教师讲故事时,这名幼儿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并督促其他幼儿保持安静,从而丰富故事内容,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音乐型离园活动
适合幼儿玩的音乐型游戏有很多,如传统的开火车、洗手绢等。教师利用幼儿喜欢的音乐来串联游戏,不仅可以减少体力浪费,还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同时,音乐型游戏没有人数限制,幼儿可以自主进行游戏,因此当家长接走某一名幼儿时,不会影响其他幼儿继续游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只剩下几名幼儿的情况下,教师应将音乐型游戏转为自主型活动,避免幼儿产生孤独感。
(4)自主型离园活动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立图书角,放置绘本、故事集,当仅剩几名幼儿时,教师可带领他们一起阅读图书,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与降低他们等待时的焦急感。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桌面游戏,如搭积木、绘画等,注意让幼儿共同行动,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让幼儿进行玩具分享,设立一个专门分享玩具的活动日,在离园时进行玩具交换,并要求幼儿必须征得别人同意再进行玩具交换。这不仅可以增进幼儿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以玩具日为基础,引申其他类型的活动,如趣物分享、拼图分享等[2]。 2.提倡家长共同参与
学前教育的成效与家长有直接联系。在学前阶段,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并在离园活动中、活动后让家长共同参与[3]。一方面,在离园活动中,若家长直接进入教室,很容易造成离园活动中断,从而扰乱活动纪律,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与家长沟通好接幼儿的时间,同时注意离园时段家长的往来情况等,务必保证每名幼儿的安全。此外,教师还可让家长推迟接幼儿时间,趁此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及时进行契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利用离园短暂的5~10分钟时间,让家长参与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表现,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家长也可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真实情况。此外,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进行协商,扮演“陌生人”来接其他幼儿,这不仅可以考查幼儿的安全意识,还可以此为例教育其他幼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顺利开展离园活动的保障,离园活动琐碎而有规律,培养幼儿良好的离园习惯能够有效减少离园问题的出现。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离园常规的培养,如让幼儿离园前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禁止幼儿在离园时与他人打闹。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还要请家长配合工作以保证幼儿安全离园。比如,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家长不要打扰幼儿,接幼儿时不要拥挤等。此外,在离园阶段,总会有一名或几名最后回家的幼儿,这些幼儿经常会因无所事事而情绪低落,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并进行契机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及独立、自主的性格。例如,针对小班的幼儿,教师应更加耐心、温柔地安抚幼儿,通过和幼儿交流来缓解他们紧张、害怕的情绪。针对中班的幼儿,教师应注意让幼儿保持与小伙伴玩耍的状态;当仅剩一名幼儿时,教师应充当好“同伴”的角色,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与活动,从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针对大班幼儿,因为他们较为独立,所以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沟通与合作游戏,或提问幼儿一些有趣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幼儿的契机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反应进行调整,以幼儿为主体,重点把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幼儿主动性活动中,捕捉能够进行相应契机教育的瞬间,从而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其他需要注意事项
第一,同一班级的教师之间应注意工作配合。一方面要注意在离园时段,在幼儿园开放状态下幼儿的安全问题,并及时调整、指导离园活动;另一方,教师要注意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幼儿的日常表现、存在问题等进行简单交流。总之,教师应以分工明确为前提,共同预防、解决离园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离园活动的质量。
第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调整离园活动的类型与侧重点,使其符合和满足幼儿的心理、生理、生长规律与需求。例如,针對小班的幼儿,教师应以趣味性游戏为主,并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而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应以教育性较高的活动为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第三,除了要注意离园活动的内容,教师还应注意班级特色,在统一安排的活动中,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延伸,并根据每名幼儿的个体差异,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离园活动项目。
结 语
总而言之,经过一天的学习与活动,幼儿在离园前的情绪是最为活跃的,且家长到达幼儿园的时间不统一,这就需要教师留心幼儿情况,同时与家长进行一定的交流。优质的离园活动对幼儿的在园生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幼儿对在园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离园活动,充分利用有趣的离园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保证活动状态的规范、有序与幼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顾卫红.小班幼儿离园活动五部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98.
李敏.幼儿离园环节的思与行[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223+226.
廖凤,李维.利用离园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8(09):61-63.
作者简介:户丽芳(1989.2—),女,安徽宿州人,教研组长,幼儿园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