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刘珪,广州军区某特战旅二营一连连长,党的十八大代表。
他,胸前奖章璀璨:荣获中组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16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被四总部表彰为“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基层干部”、“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被广州军区授予“矢志打赢模范连长”荣誉称号,光荣出席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和建军84周年庆祝大会,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军人生来为战胜。我的职责就是让每名官兵都成为令敌胆寒的尖刀,让连队成为无坚不摧的铁拳!
——刘 珪
这是我第一次走近特种兵。勇猛、刚毅、机敏、血性、胆识……所有的形容词夹裹在浓浓硝烟中,瞬间化为“震撼”刺入我的身体。时刻准备着上战场,这就是特种兵。
认识刘珪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2010年6月21日,连队组织圆伞实跳。下降过程中,突遇强气流,战士陈波连人带伞插入刘珪的伞中,两人急剧下坠,如果不能尽快分离,15秒之内两人就会坠地身亡。刘珪迅速抽出伞刀,用最快的速度连续割断自己的7根伞绳。陈波的伞终于恢复正常,但刘珪的主伞此时已经失效,急速下落。在离地面200多米的极限高度,他成功拉开了自己的备份伞,幸免于难。
这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对特战连长刘珪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见到刘珪之前,我听说他练兵有股狠劲儿,在他的连队有这样一句口号:“训练不玩命,打仗就丢命;平时训练不发狂,战时就会心发慌”。因此,“魔鬼训练”在他的连队每周都要组织。
“清晨6点,连队官兵在一声哨响中开始了10公里武装越野;到达终点后,连长随即带领大家进行仰卧起坐6分钟200个、俯卧撑4分钟200个、单杠引体向上40个;10分钟早餐,紧接着进行蚂蚁洞、阻绝墙、懒人梯等10个障碍物的意志训练;上午9点30分,‘魔鬼训练’全套动作完成。”中士陶琴的轻描淡写,让我感到了特种兵传奇背后的残酷性,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连长刘珪的敬佩与信赖。“连长常问我们,假如明天上战场怎么办?连长要求我们常年都穿作战靴,每天被子等携行物资要装进背囊,背囊里的针都要保证穿好了线……就像连长说的,我们时刻准备上战场。”
一切都听战场的
在刘珪眼里,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节假日紧急集合,是刘珪连队的保留节目。
“嘟——嘟嘟——”2月9日除夕夜,一连哨声骤响。“紧急集合!”刘珪掐着秒表,站在撒满烟花纸屑的操场上。“4分48秒,不错!”刘珪连连点头。队伍解散,有人嘀咕:“大过年的,折腾啥?”刘珪面容一肃:“这不是折腾,这是训练。时刻准备上战场,除夕夜也一样。”半小时后,哨声又响。这次,两名战士迟到了。队列前,刘珪神情肃然:“今天除夕,暂不批评这两名同志,但大家始终要绷紧打仗这根弦。”没想,熄灯号响后,战士们刚躺下,哨声再次响起。人员满编,装备齐全。刘珪终于笑了:“军人就该这个样,不分节假日与训练日,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
一次,与外军同行“交手”。刘珪发现,对方有钻芭蕉树等七八种取水方法,一个塑料袋就能煮饭,而我方基本靠自带。审视自己的保障方法,刘珪如坐针毡。“假如真打仗,我们怎么办?”这种差距,让他“恐慌”:“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有多远?”第二天,刘珪带着官兵琢磨野外求生技巧。又过了几天,他领着官兵不带任何补给上荒岛,一待就是七昼夜。
刘珪经常告诫连队官兵,离战场近一些,打赢的把握就多一分。怎样才能离得近?刘珪的回答是:“把每次训练都当成打仗。”
一次,连队参加旅里的5公里重装越野考核,队伍刚要出发,却被刘珪叫停:“全部回去,换作战靴!”考核结束,向来“领跑”全旅的一连丢了冠,全连士气低落。大家把怨气撒到鞋子上:“要不是连长让我们穿作战靴,保证拿第一。”连队官兵的话不无道理,迷彩鞋轻便灵巧,作战靴沉重坚硬。穿作战靴跑步,难度比穿迷彩鞋大,速度降很多。
有官兵提议,像5公里越野这样用脚板比较多的训练,还是换回迷彩鞋。一向倡导军事民主的刘珪,这回却不容商量:“打仗穿什么,训练就穿什么。”提建议的人很委屈:“你是连长,听你的!”刘珪回答:“错!是听战场的!”后来,只要是训练,就穿作战靴,成了刘珪连队不容改变的规矩。
粤中地区夏季长、气温高,官兵训练时趟河沟、跳水坑,每天作战靴里湿乎乎的,双脚新泡压旧泡,新茧成旧茧。官兵难免有怨气。可不久后,官兵就服了。旅里组织战备拉练,途中突遇大雨,山路泥泞,其他连队官兵连连滑倒,有的通过荆棘地时还被扎伤,只有刘珪连队的官兵走得稳稳当当,第一个到达指定地域。
刘珪带的连队,是广州军区的标兵连,但刘珪常说:“辉煌永远是昨天。”因此,他庆功的方式也是独具特色——全连组织一次5公里越野。
细节决定着生死
说起刘珪的训练,只有一个字形容:“狠”。射击训练,刘珪特意把固定靶改为多向、随机的隐显靶,增强射击的实战性;意志障碍训练,他要求官兵在3分钟之内通过25个特殊障碍物的基础上,增加100次扛圆木蹲起项目,紧随其后以打空包弹、扔发烟罐等增加训练难度……如此“狠”练,刘珪的理念很简单,只有像打仗一样训练,打仗时才能像训练一样。
当然,刘珪要求官兵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标准甚至更高。一班长龚拥政说起刘珪,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连长对细节要求的严苛。连队战备出动,携行物资中一根火柴、一个鱼钩、一块刀片都不能少;潜伏训练,每名官兵侦、听、住、藏范围不超过5平方米,粪便、尿液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穿作战靴必须将鞋带藏于鞋舌里,并用黑胶布贴紧,以防行动中绊倒;狙击手击发后不可急于下一次射击,要间隔10秒,既便于隐蔽自己,又可以让枪管冷却增加射击精度;子弹袋、背囊外露背带要用胶布缠住,避免挂到树枝留下行动痕迹……“战场上,细节决定着生死。”刘珪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每一个兵的心里。 重装越野前,刘珪连队有一个称背囊的惯例。每个人的背囊都要过秤,所有装具和给养带齐,应为25公斤。一次训练前,刘珪发现几名战士的背囊不够重,当即脸色一沉:“把炊事班的秤抬过来!”战士姜鸿伟的背囊往秤上一放,24.8公斤。他抬头望了望连长,本以为通过了,没想到刘珪手一挥:“回去加!”“只不过米袋少了4两米,也要加?”刘珪的解释只有一句:“一粒米也不能少!”训练结束后,不服气的姜鸿伟趁着刘珪不注意,把他的背囊往秤上一放,28公斤!原来,连长给自己多加了一个3公斤重的沙袋。
简单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说起连长,特战连的战士没有一个不打心眼里佩服的。跳伞高跳低开、10公里武装越野无人超越的纪录、“信任射击”第一举靶人、“传递炸药物”最后一传……刘珪几乎成为了战士的偶像,但最让战士们折服的是“水下30米钻鱼雷管”。
2009年3月,部队组织海上远程渗透侦察骨干集训,其中有个新课目——“蛙人”潜艇爬管训练。“这项训练是模拟‘蛙人’秘密渗透,对敌潜艇、鱼雷发射器等进行破坏,要求参训人员在水下30米,从8米长、直径53厘米的鱼雷管中爬出。”听到这里,空气似乎凝固了。参加集训的学员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一般人潜至水下10米处保持10分钟不动,体能消耗就相当于在地面上跑1次5公里。而此项训练,人体在水下30米,将承受比在海面时大4倍的压力,一旦出现意外,轻则耳膜穿孔,重则七窍流血、窒息而亡。因此,这个项目被列为选训课目。
刘珪当即报名参加。他背起重达25公斤的潜水装具,钻入冰冷的海水中。向我们讲述当时在水下30米的场景时,刘珪仍记忆犹新:“鱼雷发射管内漆黑、阴冷,水下的压强让耳膜特别地疼,头就像要炸裂,眼珠一直往外鼓。”刘珪紧紧屏住呼吸,嘴拼命吸气,抠着管槽一点点往前挪,短短8米的鱼雷管足足爬了27分钟!当刘珪口鼻渗着鲜血浮出海面时,教官们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刘珪,你真是钢浇铁打的硬汉子!”
刘珪“玩枪”是出了名的。为了在左臂负伤的同时,仍然能够射击敌人,他自己摸索出“脚后跟踢枪上膛”、“擦墙上膛”、“挂腰带上膛”等十多种单手上膛方法。利用脚后跟踢枪上膛,快速射击命中目标,看起来很“炫”,实际上难度相当大。手枪套筒目标小,不容易受力,用脚后跟踢套筒末端上膛容易失误。刘珪经过近5000次训练,作战靴底磨出了缺口,右手长出的老茧厚如牛皮,手枪上膛的声音也越来越清脆。刘珪对自己的战士讲:“战场没有差不多,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只要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如今,刘珪的连队人人都能单手上膛。
“我们愿意跟连长上战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很好地保护我们。”采访中,战士凌名忠这样对我们说。
一次,连队组织战斗射击实弹训练,两名战士组成的战斗小组齐头并进,突然一名战士的枪卡壳了。
“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是在战场上,怎么办?谁来掩护?”刘珪回忆起那时的想法说,“在实战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作战中坚决不能留死角。”
训练结束,刘珪陷入沉思:“如何应对突然闪现的敌人”、“多个目标同时出现怎么处理”、“战术撤退时怎么防范敌人的追击”等等。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刘珪研究出了“小组射击”这个新战法。这个贴近实战的训练课目很快得到了旅领导的肯定,“小组射击”迅速在全旅推广。“你的后背交给我”,迅速成为全旅官兵的“名言”。
打仗要有专业的技术和国际化的视野
“打仗是一门精深的专业。” 在刘珪看来,每一名军人都应当以专业精神对待训练,把手中武器练到极致。一组数字让我真切认识到“精”的概念:他熟悉并掌握56种装备器材的战术性能和操作技能;他22个体能课目全部优秀,6个课目成绩刷新了旅里的纪录;他获得军事跳伞、潜水和高级狙击手等8个专业证书,熟练掌握20多项特战技能;他摸索总结的越障射击、快速射击、专家训练法等12种训法在全旅推广,其中3项为全军首创……
刘珪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兵。他根据连队每名官兵的接受能力、技术水平、性格特征和身体心理素质,制订实施了“专家训练法”。他给每个战士量身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除了完成必训的特战课目外,每个人都朝一个目标专攻精练。如今,刘珪的“专家计划”基本完成,连队专家队伍已然成型,跳伞、爆破、狙击、潜水等20多项课目,每一项都有人出类拔萃。
“每个指头过硬,还必须紧紧攥在一起,才能成为打胜仗的拳头。”刘珪在开展专攻精练的同时,还注重将各类“专家”合理编组,使各方面力量有机融合,发挥出“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体系作战效应。2010年10月,刘珪带领官兵参加“突击—2010”中泰反恐联训任务,把“专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行动专家”计划周密,“爆破专家”精准施爆,“狙击专家”弹无虚发……在最后的综合演练中,比泰军特战队员提前30秒救出人质。
走进刘珪的宿舍,书柜里装满了中外特种作战专业书籍。谈起世界各国特种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战法训法,他一口“湖南普通话”不标准,却说起来头头是道。
“连队舞台虽然不大,但视野不能小。”刘珪身在基层连队,心里却装着全世界的军事热点和最新发展方向。刘珪对自己的兵有个不成文的要求:要拥有一览众山小的国际视野。为此,他在连队成立了“国际军情观察室”。每周日晚上行政例会结束后,刘珪都会集合全连官兵,抽一个班的官兵上台,讲一讲一周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军事要闻,并展开讨论。每周一轮换,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2011年5月2日,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后,刘珪立即从网上下载资料,认真研究揣摩,并设定相近的作战环境,挑选24名官兵模拟推演这次行动。
后记
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60公斤,精瘦,面若古铜,浓眉如剑,眼神似鹰。见到刘珪,说实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在演练场上1分钟内精确命中200米范围内10个随机靶,我难以相信他就是传说中的三栖尖兵。训练场下的刘珪,看起来很普通,完全没了那股“狠”劲儿,笑起来憨憨的,感觉很亲切。
采访中,刘珪说:“军人最具力量的武器不是枪弹,而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特种兵不允许有放弃的想法,闪念也不可以,必须想着完成,哪怕还有0.1秒的时间也不能放弃。”说这话时,刘珪面容严肃,语气坚定。那一刻,我竟有些感动。我想这就是信念。
采访即将结束,我问刘珪如何看待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和荣誉,他说:“对于荣誉,不能不看重,也不能看太重。对于一名军人来说,优秀不是由考核成绩说了算,关键看上了战场打不打得赢。打得赢才是优秀,打不赢什么都等于零。”当我再问如何看待“特战连长”这个称谓,他说:“与其他连长相比,除了职能任务不同外,我们的身上可能更多一点火药味吧。”
采访归来,再次回想刘珪常问自己的那个问题:“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有多远?”我想刘珪和他的兵已然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刘珪,广州军区某特战旅二营一连连长,党的十八大代表。
他,胸前奖章璀璨:荣获中组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16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被四总部表彰为“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基层干部”、“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被广州军区授予“矢志打赢模范连长”荣誉称号,光荣出席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和建军84周年庆祝大会,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军人生来为战胜。我的职责就是让每名官兵都成为令敌胆寒的尖刀,让连队成为无坚不摧的铁拳!
——刘 珪
这是我第一次走近特种兵。勇猛、刚毅、机敏、血性、胆识……所有的形容词夹裹在浓浓硝烟中,瞬间化为“震撼”刺入我的身体。时刻准备着上战场,这就是特种兵。
认识刘珪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2010年6月21日,连队组织圆伞实跳。下降过程中,突遇强气流,战士陈波连人带伞插入刘珪的伞中,两人急剧下坠,如果不能尽快分离,15秒之内两人就会坠地身亡。刘珪迅速抽出伞刀,用最快的速度连续割断自己的7根伞绳。陈波的伞终于恢复正常,但刘珪的主伞此时已经失效,急速下落。在离地面200多米的极限高度,他成功拉开了自己的备份伞,幸免于难。
这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对特战连长刘珪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见到刘珪之前,我听说他练兵有股狠劲儿,在他的连队有这样一句口号:“训练不玩命,打仗就丢命;平时训练不发狂,战时就会心发慌”。因此,“魔鬼训练”在他的连队每周都要组织。
“清晨6点,连队官兵在一声哨响中开始了10公里武装越野;到达终点后,连长随即带领大家进行仰卧起坐6分钟200个、俯卧撑4分钟200个、单杠引体向上40个;10分钟早餐,紧接着进行蚂蚁洞、阻绝墙、懒人梯等10个障碍物的意志训练;上午9点30分,‘魔鬼训练’全套动作完成。”中士陶琴的轻描淡写,让我感到了特种兵传奇背后的残酷性,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连长刘珪的敬佩与信赖。“连长常问我们,假如明天上战场怎么办?连长要求我们常年都穿作战靴,每天被子等携行物资要装进背囊,背囊里的针都要保证穿好了线……就像连长说的,我们时刻准备上战场。”
一切都听战场的
在刘珪眼里,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节假日紧急集合,是刘珪连队的保留节目。
“嘟——嘟嘟——”2月9日除夕夜,一连哨声骤响。“紧急集合!”刘珪掐着秒表,站在撒满烟花纸屑的操场上。“4分48秒,不错!”刘珪连连点头。队伍解散,有人嘀咕:“大过年的,折腾啥?”刘珪面容一肃:“这不是折腾,这是训练。时刻准备上战场,除夕夜也一样。”半小时后,哨声又响。这次,两名战士迟到了。队列前,刘珪神情肃然:“今天除夕,暂不批评这两名同志,但大家始终要绷紧打仗这根弦。”没想,熄灯号响后,战士们刚躺下,哨声再次响起。人员满编,装备齐全。刘珪终于笑了:“军人就该这个样,不分节假日与训练日,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
一次,与外军同行“交手”。刘珪发现,对方有钻芭蕉树等七八种取水方法,一个塑料袋就能煮饭,而我方基本靠自带。审视自己的保障方法,刘珪如坐针毡。“假如真打仗,我们怎么办?”这种差距,让他“恐慌”:“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有多远?”第二天,刘珪带着官兵琢磨野外求生技巧。又过了几天,他领着官兵不带任何补给上荒岛,一待就是七昼夜。
刘珪经常告诫连队官兵,离战场近一些,打赢的把握就多一分。怎样才能离得近?刘珪的回答是:“把每次训练都当成打仗。”
一次,连队参加旅里的5公里重装越野考核,队伍刚要出发,却被刘珪叫停:“全部回去,换作战靴!”考核结束,向来“领跑”全旅的一连丢了冠,全连士气低落。大家把怨气撒到鞋子上:“要不是连长让我们穿作战靴,保证拿第一。”连队官兵的话不无道理,迷彩鞋轻便灵巧,作战靴沉重坚硬。穿作战靴跑步,难度比穿迷彩鞋大,速度降很多。
有官兵提议,像5公里越野这样用脚板比较多的训练,还是换回迷彩鞋。一向倡导军事民主的刘珪,这回却不容商量:“打仗穿什么,训练就穿什么。”提建议的人很委屈:“你是连长,听你的!”刘珪回答:“错!是听战场的!”后来,只要是训练,就穿作战靴,成了刘珪连队不容改变的规矩。
粤中地区夏季长、气温高,官兵训练时趟河沟、跳水坑,每天作战靴里湿乎乎的,双脚新泡压旧泡,新茧成旧茧。官兵难免有怨气。可不久后,官兵就服了。旅里组织战备拉练,途中突遇大雨,山路泥泞,其他连队官兵连连滑倒,有的通过荆棘地时还被扎伤,只有刘珪连队的官兵走得稳稳当当,第一个到达指定地域。
刘珪带的连队,是广州军区的标兵连,但刘珪常说:“辉煌永远是昨天。”因此,他庆功的方式也是独具特色——全连组织一次5公里越野。
细节决定着生死
说起刘珪的训练,只有一个字形容:“狠”。射击训练,刘珪特意把固定靶改为多向、随机的隐显靶,增强射击的实战性;意志障碍训练,他要求官兵在3分钟之内通过25个特殊障碍物的基础上,增加100次扛圆木蹲起项目,紧随其后以打空包弹、扔发烟罐等增加训练难度……如此“狠”练,刘珪的理念很简单,只有像打仗一样训练,打仗时才能像训练一样。
当然,刘珪要求官兵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标准甚至更高。一班长龚拥政说起刘珪,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连长对细节要求的严苛。连队战备出动,携行物资中一根火柴、一个鱼钩、一块刀片都不能少;潜伏训练,每名官兵侦、听、住、藏范围不超过5平方米,粪便、尿液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穿作战靴必须将鞋带藏于鞋舌里,并用黑胶布贴紧,以防行动中绊倒;狙击手击发后不可急于下一次射击,要间隔10秒,既便于隐蔽自己,又可以让枪管冷却增加射击精度;子弹袋、背囊外露背带要用胶布缠住,避免挂到树枝留下行动痕迹……“战场上,细节决定着生死。”刘珪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每一个兵的心里。 重装越野前,刘珪连队有一个称背囊的惯例。每个人的背囊都要过秤,所有装具和给养带齐,应为25公斤。一次训练前,刘珪发现几名战士的背囊不够重,当即脸色一沉:“把炊事班的秤抬过来!”战士姜鸿伟的背囊往秤上一放,24.8公斤。他抬头望了望连长,本以为通过了,没想到刘珪手一挥:“回去加!”“只不过米袋少了4两米,也要加?”刘珪的解释只有一句:“一粒米也不能少!”训练结束后,不服气的姜鸿伟趁着刘珪不注意,把他的背囊往秤上一放,28公斤!原来,连长给自己多加了一个3公斤重的沙袋。
简单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说起连长,特战连的战士没有一个不打心眼里佩服的。跳伞高跳低开、10公里武装越野无人超越的纪录、“信任射击”第一举靶人、“传递炸药物”最后一传……刘珪几乎成为了战士的偶像,但最让战士们折服的是“水下30米钻鱼雷管”。
2009年3月,部队组织海上远程渗透侦察骨干集训,其中有个新课目——“蛙人”潜艇爬管训练。“这项训练是模拟‘蛙人’秘密渗透,对敌潜艇、鱼雷发射器等进行破坏,要求参训人员在水下30米,从8米长、直径53厘米的鱼雷管中爬出。”听到这里,空气似乎凝固了。参加集训的学员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一般人潜至水下10米处保持10分钟不动,体能消耗就相当于在地面上跑1次5公里。而此项训练,人体在水下30米,将承受比在海面时大4倍的压力,一旦出现意外,轻则耳膜穿孔,重则七窍流血、窒息而亡。因此,这个项目被列为选训课目。
刘珪当即报名参加。他背起重达25公斤的潜水装具,钻入冰冷的海水中。向我们讲述当时在水下30米的场景时,刘珪仍记忆犹新:“鱼雷发射管内漆黑、阴冷,水下的压强让耳膜特别地疼,头就像要炸裂,眼珠一直往外鼓。”刘珪紧紧屏住呼吸,嘴拼命吸气,抠着管槽一点点往前挪,短短8米的鱼雷管足足爬了27分钟!当刘珪口鼻渗着鲜血浮出海面时,教官们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刘珪,你真是钢浇铁打的硬汉子!”
刘珪“玩枪”是出了名的。为了在左臂负伤的同时,仍然能够射击敌人,他自己摸索出“脚后跟踢枪上膛”、“擦墙上膛”、“挂腰带上膛”等十多种单手上膛方法。利用脚后跟踢枪上膛,快速射击命中目标,看起来很“炫”,实际上难度相当大。手枪套筒目标小,不容易受力,用脚后跟踢套筒末端上膛容易失误。刘珪经过近5000次训练,作战靴底磨出了缺口,右手长出的老茧厚如牛皮,手枪上膛的声音也越来越清脆。刘珪对自己的战士讲:“战场没有差不多,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只要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如今,刘珪的连队人人都能单手上膛。
“我们愿意跟连长上战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很好地保护我们。”采访中,战士凌名忠这样对我们说。
一次,连队组织战斗射击实弹训练,两名战士组成的战斗小组齐头并进,突然一名战士的枪卡壳了。
“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是在战场上,怎么办?谁来掩护?”刘珪回忆起那时的想法说,“在实战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作战中坚决不能留死角。”
训练结束,刘珪陷入沉思:“如何应对突然闪现的敌人”、“多个目标同时出现怎么处理”、“战术撤退时怎么防范敌人的追击”等等。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刘珪研究出了“小组射击”这个新战法。这个贴近实战的训练课目很快得到了旅领导的肯定,“小组射击”迅速在全旅推广。“你的后背交给我”,迅速成为全旅官兵的“名言”。
打仗要有专业的技术和国际化的视野
“打仗是一门精深的专业。” 在刘珪看来,每一名军人都应当以专业精神对待训练,把手中武器练到极致。一组数字让我真切认识到“精”的概念:他熟悉并掌握56种装备器材的战术性能和操作技能;他22个体能课目全部优秀,6个课目成绩刷新了旅里的纪录;他获得军事跳伞、潜水和高级狙击手等8个专业证书,熟练掌握20多项特战技能;他摸索总结的越障射击、快速射击、专家训练法等12种训法在全旅推广,其中3项为全军首创……
刘珪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兵。他根据连队每名官兵的接受能力、技术水平、性格特征和身体心理素质,制订实施了“专家训练法”。他给每个战士量身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除了完成必训的特战课目外,每个人都朝一个目标专攻精练。如今,刘珪的“专家计划”基本完成,连队专家队伍已然成型,跳伞、爆破、狙击、潜水等20多项课目,每一项都有人出类拔萃。
“每个指头过硬,还必须紧紧攥在一起,才能成为打胜仗的拳头。”刘珪在开展专攻精练的同时,还注重将各类“专家”合理编组,使各方面力量有机融合,发挥出“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体系作战效应。2010年10月,刘珪带领官兵参加“突击—2010”中泰反恐联训任务,把“专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行动专家”计划周密,“爆破专家”精准施爆,“狙击专家”弹无虚发……在最后的综合演练中,比泰军特战队员提前30秒救出人质。
走进刘珪的宿舍,书柜里装满了中外特种作战专业书籍。谈起世界各国特种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战法训法,他一口“湖南普通话”不标准,却说起来头头是道。
“连队舞台虽然不大,但视野不能小。”刘珪身在基层连队,心里却装着全世界的军事热点和最新发展方向。刘珪对自己的兵有个不成文的要求:要拥有一览众山小的国际视野。为此,他在连队成立了“国际军情观察室”。每周日晚上行政例会结束后,刘珪都会集合全连官兵,抽一个班的官兵上台,讲一讲一周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军事要闻,并展开讨论。每周一轮换,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2011年5月2日,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后,刘珪立即从网上下载资料,认真研究揣摩,并设定相近的作战环境,挑选24名官兵模拟推演这次行动。
后记
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60公斤,精瘦,面若古铜,浓眉如剑,眼神似鹰。见到刘珪,说实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在演练场上1分钟内精确命中200米范围内10个随机靶,我难以相信他就是传说中的三栖尖兵。训练场下的刘珪,看起来很普通,完全没了那股“狠”劲儿,笑起来憨憨的,感觉很亲切。
采访中,刘珪说:“军人最具力量的武器不是枪弹,而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特种兵不允许有放弃的想法,闪念也不可以,必须想着完成,哪怕还有0.1秒的时间也不能放弃。”说这话时,刘珪面容严肃,语气坚定。那一刻,我竟有些感动。我想这就是信念。
采访即将结束,我问刘珪如何看待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和荣誉,他说:“对于荣誉,不能不看重,也不能看太重。对于一名军人来说,优秀不是由考核成绩说了算,关键看上了战场打不打得赢。打得赢才是优秀,打不赢什么都等于零。”当我再问如何看待“特战连长”这个称谓,他说:“与其他连长相比,除了职能任务不同外,我们的身上可能更多一点火药味吧。”
采访归来,再次回想刘珪常问自己的那个问题:“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有多远?”我想刘珪和他的兵已然用行动作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