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的说法,几位同学都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认知给出了明确的观点。有现实依据,有思考力度,有论证过程,我觉得立论都没什么问题,也算是借这个讨论“各言其志”了。但想提醒大家的是,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两位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追求个性和奋斗不息都是我们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姿态和方法,它们从来不矛盾。
大家之所以会有“非此即彼”的辩论和选择欲望,是因为没看到两者在求取发展上的统一性——从这层意义上讲,追求个性是人发展的本质目标,奋斗不息则是人发展的基础目标。这两者不过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努力的不同表现形态罢了,绝不对立。
看看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面对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你就明白了。
先来看张桂梅校长面对的孩子们。她这番话中的“我们”应该是指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公开资料显示,“我们”主要来自丽江市边远乡镇高寒山区,以及云南省内其他市、县贫困边远乡镇山区,还有部分来自周边省、市贫困山区。学校“全免费”的性质让“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定位上:想走出大山,就要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努力学习知识;肩负的责任可能还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还有家人的、家乡的希望。之前所处的环境以及现在所能看到的视野,甚至让“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人生的这个发展阶段还有“追求个性”这一选项——或者有人意识到了,但现在所能够凭借的资源、获得的可持续帮助不足以支撑其做出这个选择。这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指出的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我们”身上的细节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一矛盾?张桂梅校长给的“奋斗不息”至少是现阶段最靠谱的答案。“我们”能够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奋斗不息”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最佳结果。进一步说,这是“我们”的自主选择和必然选择,也几乎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绝对不会成为“空心人”。
当然,对于像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我们”一样希望改善自身目前处境,愿意为自身和家国做出一番贡献的人也可“对号入座”,“奋斗不息”一样是人生的不灭真理。
而对于刘瑜教授所面对的孩子,和高考死磕的“奋斗不息”是必然选择吗?显然不是。刘瑜教授面对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教育资源、人生选择等方面的丰富毋庸赘言,她所讲到的成为一个“普通人”可能正是华坪女中的“我们”努力追求都达不到的目标,不是吗?刘瑜教授口中的“孩子”衣食无忧,教育资源无虞,更重要的是,“孩子”除了和高考死磕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道路,“发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成长”。并且我们大多数人都清楚地知道,如果有师长适当引导并保障孩子自由成长的条件,展现个性的教育方式就会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可以让“孩子”的成长更快乐,更有高度——最不济,还可以做一个“普通人”。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尊重个体、因材施教、充分发展的教育本质吗?
所以,作为教育者和父母,能保障孩子这样发展,夫复何求?作为可以“发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成长”的孩子们,何其有幸!
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都为各自的“孩子”找到了最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式,都是上佳选择。
当然,“奋斗不息”的人们,如果在阶段性完成奋斗目标的同时适当考虑自己的个性成长,那么,奋斗的动力可能更足。“追求个性”的人们如果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由的方向,再有“奋斗不息”精神的加持,“我”之个性可能会彰显得更充分,未来的这个“普通人”会更有品位和專长,会更幸福,甚至更有机会超越刘瑜教授的“普通人”界定。
大家之所以会有“非此即彼”的辩论和选择欲望,是因为没看到两者在求取发展上的统一性——从这层意义上讲,追求个性是人发展的本质目标,奋斗不息则是人发展的基础目标。这两者不过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努力的不同表现形态罢了,绝不对立。
看看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面对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你就明白了。
先来看张桂梅校长面对的孩子们。她这番话中的“我们”应该是指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公开资料显示,“我们”主要来自丽江市边远乡镇高寒山区,以及云南省内其他市、县贫困边远乡镇山区,还有部分来自周边省、市贫困山区。学校“全免费”的性质让“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定位上:想走出大山,就要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努力学习知识;肩负的责任可能还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还有家人的、家乡的希望。之前所处的环境以及现在所能看到的视野,甚至让“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人生的这个发展阶段还有“追求个性”这一选项——或者有人意识到了,但现在所能够凭借的资源、获得的可持续帮助不足以支撑其做出这个选择。这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指出的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我们”身上的细节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一矛盾?张桂梅校长给的“奋斗不息”至少是现阶段最靠谱的答案。“我们”能够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奋斗不息”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最佳结果。进一步说,这是“我们”的自主选择和必然选择,也几乎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绝对不会成为“空心人”。
当然,对于像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我们”一样希望改善自身目前处境,愿意为自身和家国做出一番贡献的人也可“对号入座”,“奋斗不息”一样是人生的不灭真理。
而对于刘瑜教授所面对的孩子,和高考死磕的“奋斗不息”是必然选择吗?显然不是。刘瑜教授面对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教育资源、人生选择等方面的丰富毋庸赘言,她所讲到的成为一个“普通人”可能正是华坪女中的“我们”努力追求都达不到的目标,不是吗?刘瑜教授口中的“孩子”衣食无忧,教育资源无虞,更重要的是,“孩子”除了和高考死磕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道路,“发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成长”。并且我们大多数人都清楚地知道,如果有师长适当引导并保障孩子自由成长的条件,展现个性的教育方式就会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可以让“孩子”的成长更快乐,更有高度——最不济,还可以做一个“普通人”。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尊重个体、因材施教、充分发展的教育本质吗?
所以,作为教育者和父母,能保障孩子这样发展,夫复何求?作为可以“发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成长”的孩子们,何其有幸!
刘瑜教授和张桂梅校长都为各自的“孩子”找到了最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式,都是上佳选择。
当然,“奋斗不息”的人们,如果在阶段性完成奋斗目标的同时适当考虑自己的个性成长,那么,奋斗的动力可能更足。“追求个性”的人们如果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由的方向,再有“奋斗不息”精神的加持,“我”之个性可能会彰显得更充分,未来的这个“普通人”会更有品位和專长,会更幸福,甚至更有机会超越刘瑜教授的“普通人”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