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小辩论是能很好体现学生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小辩论的辩论准备、课堂辩论、教师点拨和总结的各个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关键词]课堂辩论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97
课堂小辩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与课堂相关的论题,如对课堂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正反两个方面,两个小组互相发难、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1]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历史意识一方面是学生面对历史表现出来的严谨、客观的态度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唯物观,另一方面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起来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性质的基础性中指出让学生逐渐形成历史意识[2],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也是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辩论,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一、课堂小辩论的准备可以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将辩论的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为了让己方的观点更加无懈可击,学生还会主动去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任何的疏忽大意可能都会招致辩论的失败。对待历史应有客观、严谨的态度就在这个时候慢慢打下了基础。
二、在课堂辩论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味道
如果说辩论的准备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那么课堂上的辩论则给了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历史意识的空间。例如在“岳飞该不该班师回朝”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应当报国而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辩论中,精忠报国的思想时刻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个人与国家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又如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论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清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辩论中,学生对政府对于国家的命运决定有了初步的体会,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辩论的过程中,自身才华的展现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这信心和勇气的背后就是隐含的正确历史意识的功劳。同时,对手的出色表现也会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佩服,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学生再次反思和增强自己的历史意识。
三、课堂小辩论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总结,可以升华和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
学生在准备辩论和进行辩论的时候,渐渐形成了属于他们年龄层次的历史意识。但这种意识是不够全面不够稳固的,而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总结可以升华和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比如在“岳飞该不该班师回朝”的问题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岳飞的悲剧是什么?产生这种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样的时代才会让岳飞这样的国之栋梁不会面对“岳飞该不该班师回朝”的问题?这样,学生更近一步明确个人的命运总是有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岳飞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将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同样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明确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清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即使中国人民力量再伟大都不能改变当时的现状。中国要彻底摆脱外侮,必须建立人民的政府,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积极建设国家。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突出了学习历史对于人类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升华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描述的任务,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堂小辩论的准备中为历史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辩驳中感受和体会到历史意识,在教师的总结和点拨中历史意识得到了升华和加强。
[ 注 释 ]
[1]胡昌智.历史知识与社会变迁(第1版)[M].北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课堂辩论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97
课堂小辩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与课堂相关的论题,如对课堂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正反两个方面,两个小组互相发难、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1]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历史意识一方面是学生面对历史表现出来的严谨、客观的态度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唯物观,另一方面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起来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性质的基础性中指出让学生逐渐形成历史意识[2],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也是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辩论,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一、课堂小辩论的准备可以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将辩论的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为了让己方的观点更加无懈可击,学生还会主动去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任何的疏忽大意可能都会招致辩论的失败。对待历史应有客观、严谨的态度就在这个时候慢慢打下了基础。
二、在课堂辩论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味道
如果说辩论的准备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那么课堂上的辩论则给了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历史意识的空间。例如在“岳飞该不该班师回朝”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应当报国而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辩论中,精忠报国的思想时刻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个人与国家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又如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论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清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辩论中,学生对政府对于国家的命运决定有了初步的体会,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辩论的过程中,自身才华的展现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这信心和勇气的背后就是隐含的正确历史意识的功劳。同时,对手的出色表现也会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佩服,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学生再次反思和增强自己的历史意识。
三、课堂小辩论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总结,可以升华和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
学生在准备辩论和进行辩论的时候,渐渐形成了属于他们年龄层次的历史意识。但这种意识是不够全面不够稳固的,而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总结可以升华和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比如在“岳飞该不该班师回朝”的问题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岳飞的悲剧是什么?产生这种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样的时代才会让岳飞这样的国之栋梁不会面对“岳飞该不该班师回朝”的问题?这样,学生更近一步明确个人的命运总是有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岳飞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将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同样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明确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清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即使中国人民力量再伟大都不能改变当时的现状。中国要彻底摆脱外侮,必须建立人民的政府,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积极建设国家。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突出了学习历史对于人类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升华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描述的任务,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堂小辩论的准备中为历史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辩驳中感受和体会到历史意识,在教师的总结和点拨中历史意识得到了升华和加强。
[ 注 释 ]
[1]胡昌智.历史知识与社会变迁(第1版)[M].北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