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软件行业的投融资、税收、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与培养、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做出了具体阐述,希望通过该政策的实施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在201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使国内软件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有大量出口。
在《政策》出台一周年之即,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组织举办全国“软件日”活动,意旨扩大中央政府对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及其影响,加强软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带动全社会加强对软件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带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再发展。
依靠一个软件日就想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真正的发展依然需要我们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断艰苦努力。且不说人事管理、财务制度、资金运营等方面亟待规范,单从产品开发来说,诸如需求调研、可行性分析、流水线作业、质量检验这些早在本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的工业生产规范,在许多软件企业中好象闻所未闻。拍脑袋出主意,几个人或一个人关门写代码,包装打广告,然后搁在连邦看谁要买——这种手工作坊式的过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中国的软件企业何以长期无法走上现代企业的正轨?固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不能不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软件业最深层次的“病根”就是:缺乏对游戏规则、对市场经济规律应有的尊重与敬畏。市场经济虽然充满着无数不可知的变量,但是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它也遵循着某些严格的规律运行。即使我们永远不能完全彻底地认识这些规律,不能掌握影响经济运行的一切变数,但我们至少应该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尽量遵守和运用这些规律,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一个现代企业,倘若竟然不愿意去学习、去遵守人类历经几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关于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与严格规范,那么在残酷的竞争中,它马上就有被毁灭的危险。
其次,整个业界的认识水平也存在问题。很难找到比软件业更喧嚣的行业了。他们在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闻热点,制造喧哗与骚动。但是在这些分分合合、是是非非的背后,在“振兴民族软件”口号的背后,我们能看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基于现实的中国软件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严肃的探讨;对于中国软件企业个体的生存途径和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分析;对于国产软件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发展方向、走向世界的道路和前景,以经济学的专业眼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一切的一切,我们做过多少?难道都留给外企在中国设的研究院去做不成?中国要成为软件大国,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程序员,也需要世界一流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需要具有深刻的市场眼光、懂得尊重与遵循“游戏规则”的管理者和分析家。而我们的许多媒体,说句偏激的话,似乎更热衷于表现走过场式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甚至有些著名评论家的文章,也满足于做故事式的叙述,或就事论事地进行相当表面的分析,很少触及全局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业界的气氛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有更多的对于这个产业的深入、严肃的思考。
在软件开发中,我们缺乏规范性的整体开发思路和整体设计计划,而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手工作坊的时代,依靠个人的一些聪明才智而打天下。很显然,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带来我国软件业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大量重复制作一些定制的小软件而严重浪费资源,大量小规模软件公司的存在使软件业处于一个低层次的运作而陷入恶性循环等等。
国内游兵散勇式的手工作坊型的软件企业与印度流水作业的正规军软件企业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而面对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不能不提CMM软件工程标准认证。就像是ISO9000系列标准一样,这是中国软件企业迈入国际化门槛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按照工业化标准要求软件企业,脱离小作坊生产和“个人英雄主义”才是我国软件业自强的必由之路。引入国际通行的CMM认证,同时对现有国内软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尤为必要。
“软件日”活动的创立,本意在更好地宣传18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该项活动推动国内广大中小软件企业的成长,以及促进大型软件企业完善自身产品线、为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寻求道路。希望软件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软件企业在整合团队精神和实力方面的提高和应用,在规模化定制上的逐步提高,在宣传的同时应该如何加大我们国产软件的竞争能力,在国际化推广和应用中如何能逐步地增强自身的实力。
在《政策》出台一周年之即,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组织举办全国“软件日”活动,意旨扩大中央政府对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及其影响,加强软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带动全社会加强对软件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带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再发展。
依靠一个软件日就想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真正的发展依然需要我们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断艰苦努力。且不说人事管理、财务制度、资金运营等方面亟待规范,单从产品开发来说,诸如需求调研、可行性分析、流水线作业、质量检验这些早在本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的工业生产规范,在许多软件企业中好象闻所未闻。拍脑袋出主意,几个人或一个人关门写代码,包装打广告,然后搁在连邦看谁要买——这种手工作坊式的过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中国的软件企业何以长期无法走上现代企业的正轨?固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不能不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软件业最深层次的“病根”就是:缺乏对游戏规则、对市场经济规律应有的尊重与敬畏。市场经济虽然充满着无数不可知的变量,但是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它也遵循着某些严格的规律运行。即使我们永远不能完全彻底地认识这些规律,不能掌握影响经济运行的一切变数,但我们至少应该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尽量遵守和运用这些规律,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一个现代企业,倘若竟然不愿意去学习、去遵守人类历经几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关于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与严格规范,那么在残酷的竞争中,它马上就有被毁灭的危险。
其次,整个业界的认识水平也存在问题。很难找到比软件业更喧嚣的行业了。他们在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闻热点,制造喧哗与骚动。但是在这些分分合合、是是非非的背后,在“振兴民族软件”口号的背后,我们能看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基于现实的中国软件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严肃的探讨;对于中国软件企业个体的生存途径和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分析;对于国产软件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发展方向、走向世界的道路和前景,以经济学的专业眼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一切的一切,我们做过多少?难道都留给外企在中国设的研究院去做不成?中国要成为软件大国,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程序员,也需要世界一流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需要具有深刻的市场眼光、懂得尊重与遵循“游戏规则”的管理者和分析家。而我们的许多媒体,说句偏激的话,似乎更热衷于表现走过场式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甚至有些著名评论家的文章,也满足于做故事式的叙述,或就事论事地进行相当表面的分析,很少触及全局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业界的气氛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有更多的对于这个产业的深入、严肃的思考。
在软件开发中,我们缺乏规范性的整体开发思路和整体设计计划,而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手工作坊的时代,依靠个人的一些聪明才智而打天下。很显然,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带来我国软件业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大量重复制作一些定制的小软件而严重浪费资源,大量小规模软件公司的存在使软件业处于一个低层次的运作而陷入恶性循环等等。
国内游兵散勇式的手工作坊型的软件企业与印度流水作业的正规军软件企业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而面对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不能不提CMM软件工程标准认证。就像是ISO9000系列标准一样,这是中国软件企业迈入国际化门槛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按照工业化标准要求软件企业,脱离小作坊生产和“个人英雄主义”才是我国软件业自强的必由之路。引入国际通行的CMM认证,同时对现有国内软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尤为必要。
“软件日”活动的创立,本意在更好地宣传18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该项活动推动国内广大中小软件企业的成长,以及促进大型软件企业完善自身产品线、为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寻求道路。希望软件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软件企业在整合团队精神和实力方面的提高和应用,在规模化定制上的逐步提高,在宣传的同时应该如何加大我们国产软件的竞争能力,在国际化推广和应用中如何能逐步地增强自身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