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清澈的泉水,像洁白的云朵,儿童们来到了这缤纷而又复杂的世界。他们是那么的无知,又是那么的好奇。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正处于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讲授,旨在培养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感、明辨对错的是非感和一定的责任感。但我们知道,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要想教好品德与生活课,既要走进课程,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思维去碰撞、用心灵去感悟;又要走出课程,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感官去认识、用喜欢的方式去体验。
一、架设桥梁,激发美感
学会审美,是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重要方面,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感受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感知美的表象,情绪容易激动进而受到感染。笔者利用教语文学科的优势,沟通学科的联系,有机整合语文、品德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等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肢体表演、合作学习等方式,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如教学《 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与《春雨的色彩》等课文,笔者借助多媒体渲染情景,并深情并茂地说:“沙沙的春雨,绿绿的树,灿烂的桃花、杜鹃花、油菜花等,春天带给我们多么美的享受。”因为画面的形象性、语言的生动性,诱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主动表达的欲望。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他们纷纷用稚嫩的语言抒发对春天的感受。美,如细细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动,他们知道了要保护春天,保护大自然,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二、走进生活, 感受真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应通过有意义的、富有童心童趣的主题活动和游戏,引导学生获得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和探究生活世界,并从中体验积极、愉快的生活情趣,培养有意义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与生活》提供了提示性和创造性的教材。如《我们的节日到了》,笔者让学生集体创作“我们心中快乐的节日”的图画,又让他们表演各种节目,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师生积极参与,感受集体的智慧,感受团体合作精神的可贵,感受同伴间的快乐。
三、细致入微,关注健康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学生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在,更影响到他们的未来。教学20多年,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我们总认为这是他们学习态度不好,甚至对他们失去信心。其实不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问题,而《品德与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每个季节来临,笔者首先提示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如网络、报刊,咨询父母、医生,收集有关健康常识方面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并且出黑板报,还可打印出来,互相交流心得。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知道了预防感冒的小常识,更了解到一个人的健康和聪明与饮食有关。在宽松愉快的交谈中,笔者了解了他们的饮食情况,更让他们知道偏食的危害,还结成对子,家长也参与其中,互相监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懂得健康饮食的重要,并且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四、利用本地资源,关注社会
由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相比,明显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不再作为知识的载体仅供教师讲授,而是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在用好教科书这一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本地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发掘课程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激发其内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接受,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我们知道,学科课程并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多少知识、掌握多少生活技能,而在于使他们形成对生活的主动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待人的观念和智慧,形成完整的人格。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控力差,缺乏耐力与恒心,作为教师不能泄气,要在生活中、游戏中以及各门学科教学中点滴渗透,融会贯通,寓教于乐,不断强化,如涓涓溪水,不断浇灌学生的心灵,促成他们健康成长。笔者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一定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附属小学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曾山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架设桥梁,激发美感
学会审美,是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重要方面,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感受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感知美的表象,情绪容易激动进而受到感染。笔者利用教语文学科的优势,沟通学科的联系,有机整合语文、品德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等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肢体表演、合作学习等方式,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如教学《 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与《春雨的色彩》等课文,笔者借助多媒体渲染情景,并深情并茂地说:“沙沙的春雨,绿绿的树,灿烂的桃花、杜鹃花、油菜花等,春天带给我们多么美的享受。”因为画面的形象性、语言的生动性,诱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主动表达的欲望。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他们纷纷用稚嫩的语言抒发对春天的感受。美,如细细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动,他们知道了要保护春天,保护大自然,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二、走进生活, 感受真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应通过有意义的、富有童心童趣的主题活动和游戏,引导学生获得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和探究生活世界,并从中体验积极、愉快的生活情趣,培养有意义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与生活》提供了提示性和创造性的教材。如《我们的节日到了》,笔者让学生集体创作“我们心中快乐的节日”的图画,又让他们表演各种节目,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师生积极参与,感受集体的智慧,感受团体合作精神的可贵,感受同伴间的快乐。
三、细致入微,关注健康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学生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在,更影响到他们的未来。教学20多年,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我们总认为这是他们学习态度不好,甚至对他们失去信心。其实不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问题,而《品德与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每个季节来临,笔者首先提示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如网络、报刊,咨询父母、医生,收集有关健康常识方面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并且出黑板报,还可打印出来,互相交流心得。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知道了预防感冒的小常识,更了解到一个人的健康和聪明与饮食有关。在宽松愉快的交谈中,笔者了解了他们的饮食情况,更让他们知道偏食的危害,还结成对子,家长也参与其中,互相监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懂得健康饮食的重要,并且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四、利用本地资源,关注社会
由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相比,明显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不再作为知识的载体仅供教师讲授,而是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在用好教科书这一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本地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发掘课程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激发其内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接受,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我们知道,学科课程并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多少知识、掌握多少生活技能,而在于使他们形成对生活的主动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待人的观念和智慧,形成完整的人格。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控力差,缺乏耐力与恒心,作为教师不能泄气,要在生活中、游戏中以及各门学科教学中点滴渗透,融会贯通,寓教于乐,不断强化,如涓涓溪水,不断浇灌学生的心灵,促成他们健康成长。笔者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一定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附属小学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曾山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