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折纸是一种用纸折叠成各种形状的造型游戏,折纸造型简洁,变化多端,取材方便,随手可做,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折纸既是造型,又是游戏,易于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具;折纸
学具是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事物属性的工具。许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学习地理知识。比如用剪纸学大洲轮廓,用乒乓球学经纬网,用橡皮泥学等高线……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制学具是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外化操作过程,动手又动脑,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技能。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深化学习,降低难度。学具的功能不言而喻。但大部分学具的制作花费时间较长,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只能在课外一次次的提醒和关注。因为地理知识在课内没有落实,课外的学具制作不理想;等课内地理知识落实再制作学具又降低了学具的价值。如果能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新知,一边自制学具,那就两全其美了。折纸是一门艺术,可以折出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事物,地形也不例外。折纸轻巧简便,学生容易上手,地理课堂上通过折纸学习世界陆地的五种地形,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掌握五种地形的特点,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才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所以我将《地形多样》这一课设计成《折纸学地形》,充分利用折纸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一、教学立意与教学分析
教学立意,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特級教师包启昌老师提出的“一堂课一个中心”。他认为一堂课一个中心使学生每堂课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一串,便于学生完整理解和牢固掌握。使教学内容系统性增强,逻辑严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李惠军老师说“教学立意是课程目标三者浑然一体、有机融合的纽带;是预设目标循序渐进、分进合击的令旗;是达成目标有的放矢、形散神聚的标靶。”朱可老师认为,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立意的概念表述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导致概念的解读也是多元的。所以教学立意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界定。但是教学立意与教师预设的贯穿课堂教学的教学主题或者教学意图密不可分。它能帮助教师超越课本教材的知识逻辑,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构建新知。教学立意关乎一节课的质量和效能高低。笔者将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形多样》的教学立意确定为“折纸学地形”。本课围绕学生折纸学习世界陆地的主要五种地形特征;通过再折纸,摆地形,感知亚洲地形的特征;最后对照自制教具,描述亚洲地形特点,层层递进。感知地形——活用地形——描述地形,都是在学生动手折纸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探究、创造,最后解决问题。通过外在的形态挖掘内在本质,通过动手折纸,将地形知识消化与迁移。这一教学立意的确立建立在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基础上。
对课标分析,《历史与社会》课标1-1-2描述世界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这里的行为动词是“描述”,但能描述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地形的特征。怎样让学生能够描述,争取这节课从感性到理性,初步感知地形的各种形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纸,体验不同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和差异。在学生与学生对话中将描述地形特征的两个方面:海拔和地表起伏整理出来,用于学生的表达。最后又通过摆放亚洲立体折纸地形图,描述亚洲地形的特征及对河流的影响。
对教材分析,教材在第一单元已经从学生生活的社区出发,来学习生活空间;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几个要素。地表的各种形态组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地形多样》是介绍自然环境的起始单元,学生对地形的学习从无到有,侧重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空间感知。为后面自然环境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方法。《地形多样》这一课时讲述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掌握世界主要五种地形的特征;第二以亚洲为例,描述亚洲的地形特征。无论哪个方面,都是要学生掌握地形的特征。如何把地形的特征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理解呢?我利用学具,学生课堂上折纸来感受地形的千差万别。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呢?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由其他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学会从海拔和地表起伏两个方面强调特征。最后再利用折纸,摆亚洲立体地形图,活学活用,描述它的特征,提高学生对世界的归属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亚洲立体地图,知道“水往低处流”,发现地势和河流走向的关系。不仅培养学生空间感知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人地关系的核心素养。
对学情分析看,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第一次接触地理,许多抽象概念和特征还不理解。普通的地理名词显得单调,图片的华丽也只是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许多地形的图片和视频,但是学生无法真正抓住本质,转变成理性思维。折纸在小学和初中的劳技、美术课程中都有涉及,并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折纸,激活了学生深深思维,高效落实教学目标。思维是目的,形式是手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折纸学地形是基于学情而定。
二、《折纸学地形》教学片段
1.自主学习,动手创新
教学片段1:折一折活动
要求:
1.自主学习书本31页五种地形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彩纸每人折出一种地形。
2.五张彩纸五种颜色。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浅绿色代表盆地的不确定高度,褐色、、土黄色、淡黄色、绿色可以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找出对应的海拔和地形。
3.利用自己所折地形,请其他小组判断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
此活动是一个小组活动。老师提供的五种颜色的彩纸:土黄色、褐色、浅绿色、淡黄色、绿色,五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可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盆地的海拔没有规定,所以老师直接定了浅绿色。其他颜色代表的地形学生可以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加以判断。 颜色用以区分海拔,折纸体现地表形态特征。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特征,山地陡峭,高原地面起伏不大,边缘陡峭,丘陵起伏和缓,平原平坦,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一次次将地形的这些特征巩固至深。这是一个将地形的特征,通过折纸外化操作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不同的学生折同一种地形也各不相同,没有两位同学能折出一模一样的地形,有的学生喜欢把山脉折得高耸陡峭,有的学生喜欢折得延绵起伏,有的学生喜欢折一座高山,也有的学生喜欢群山跌宕起伏。代表整个世界的地形也各不相同,没有地形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在活动中突显出来。每个学生都创造性地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地形形象。
2.生生对话,多元评价
教学片段2:
学生A:B同学,请看我折的是哪种地形?
学生B:是山地。
学生A: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B:你选择土黄色折纸,说明海拔在500米以上,你折的地形起伏很大。这样说明你折的是山地。
学生C:D同学,请看我折的是哪种地形?
学生D:是丘陵。
学生C: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D:首先淡黄色代表海拔500米以下;第二你折的地表起伏和缓,所以肯定是丘陵。
教师:(拿出A学生的山地和C学生的丘陵)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种地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主要区别又在哪里?……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描述地形特点时,从哪两个方面来讲?
学生:海拔和地表起伏。
学生问,学生答。在生生对话活动中将地形的特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所折地形,所学地形知识的一种评价。传统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呈现出来。教师单向的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生生问题,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对同学作品美观程度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语言表述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认识冲突,形成思维碰撞,让课堂彰显智慧的魅力。
学生折地形,学生问学生,学生说地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利用学生折纸,进一步区分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地形,不仅在外观上能直观感受地形特征,并且把内部习得的地理素养外显成艺术品。
3.合作探究,拼搭地形
教学片段3:摆地形,说特点
要求:
1.参考书本32页《亚洲地形图》,利用老师提供的硬纸板作为亚洲轮廓,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等折纸地形,黏贴在相应位置。(已经有山地、高原、平原,再折出3个平原)
2.试着描述亚洲地形特点。可以参考范例:①海拔:最高,最低,相对高度。②地表起伏:。③地形种类:,以为主,主要分布在,所以亚洲地势。
3.结合《浙江省地形图》,试着描述浙江省的特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自己制作的《亚洲立体地形图》上,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
学生: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亚洲中间主要是什么地形?四周又是什么的地形?
学生:中间是高原和山地,四周主要是平原。但西部是高原。
教师:(举起学生黏贴好的亚洲立体地形图)猜猜亚洲北面的几条河流的流向?
学生:自南向北流。
教师:那么亚洲东部的几条河流呢?
学生:自西向东流。
教师:那南面的河流呢?
学生:朝南流。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規律吗?地势与河流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亚洲河流都流向周边海洋。地势影响河流的走向。
这是一个生生合作,创作新地形的活动。小组合作,将折纸地形粘贴在老师提供的硬纸板上。学生在前一个环节中已经折了一个高原、一个山地、一个平原,现在再折三个平原,就可以组合成亚洲的立体地形。学生在动手黏贴的过程中了解到亚洲地形的分布,从颜色分布和地形摆放位置又可以知道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非常明显。在实物模型的影响下,学生轻而易举的知道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这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折纸来学习地形,突破了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折纸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将知识深化为理解,将理解外化为图形。在大脑中建构起知识轮廓,通过折纸表达出来。这是学生认知从认识到理解,内化为认知,最后外显地理技能。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折纸的过程中充分呈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折纸学地形的反思
1.折纸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折纸作为自制学具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折纸是普遍受到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学生不由自主的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行为或倾向。学习的压力转变成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学生《折纸学地形》中,学生想要利用手中的彩纸折出地形特征。这种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学生积极思考每种地形在海拔和地表起伏方面的特征,力求通过折纸展得淋漓尽致。传统课堂老师要求学生先了解地形的特征,学生被动的根据书上原话进行作答。没有真正体验和理解,充其量感受一些景观图片。所以折纸能让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折纸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比独立学习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成绩。在折纸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完成,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但又离不开整体的配合。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意识和团队情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强烈。在《折纸学地形》一课中,小组合作摆出亚洲立体地形图时,有的学生负责对照《亚洲地形图》了解各种地形的大致分布,有的学生利用彩纸折平原地形,有的学生负责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有的学生负责黏贴。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思维得到碰撞和拓展。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在折纸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学生把折地形看做是学习动力的起点,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在折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黏贴亚洲主要地形时,发现亚洲中间高,四周低。联想到亚洲河流的流向,就能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也有学生提出亚洲西部有许多高原,那么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是不是错的?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交汇中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折纸学地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功能和价值。
2.折纸促进地理素养的提升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活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技能、方法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折纸学地形充分体现地理空间视角的素养。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折纸地形摆放亚洲地形特点,是学习亚洲范围内主要地形的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提升空间视角素养的一个方面。空间视角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价值追求。所以折纸活动的过程是地理空间视角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3.折纸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折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比如在《折纸学地形》中,学生通过对地形的了解后,根据地形特征,用彩纸折出能代表地形特征的实物。使学生在折纸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折纸的过程中检验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的地形特征在心目中都是不同的,根据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创造性的折出各种不同的地形,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曾经我尝试过通过学生捏橡皮泥来学地形。因为橡皮泥塑造地形非常形象,并且很客观。与折纸相比,模型更加逼真。但是具体操作时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塑造地形时用时很多,一节课40分种无法完成对地形多样的学习。在使用橡皮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橡皮泥的重量,造成五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差异很小。折纸比捏橡皮泥简单,容易操作。但在塑造亚洲地形分布时没有橡皮泥的效果好。
参考文献:
[1]王德民、赵玉洁.教学立意的概念辨正及其操作性解读[J].历史教学.2016.03
[2]沈建军.意高旨远 彰显历史教育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2017.06
[3]颜江淮.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文教资料.2016.22.
[4]陈月静.简论地理学具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战线.2009.
[5]沈永兵.自主、交往,生成有效地理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3.3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 311100)
关键词:地理;学具;折纸
学具是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事物属性的工具。许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学习地理知识。比如用剪纸学大洲轮廓,用乒乓球学经纬网,用橡皮泥学等高线……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制学具是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外化操作过程,动手又动脑,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技能。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深化学习,降低难度。学具的功能不言而喻。但大部分学具的制作花费时间较长,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只能在课外一次次的提醒和关注。因为地理知识在课内没有落实,课外的学具制作不理想;等课内地理知识落实再制作学具又降低了学具的价值。如果能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新知,一边自制学具,那就两全其美了。折纸是一门艺术,可以折出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事物,地形也不例外。折纸轻巧简便,学生容易上手,地理课堂上通过折纸学习世界陆地的五种地形,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掌握五种地形的特点,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才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所以我将《地形多样》这一课设计成《折纸学地形》,充分利用折纸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一、教学立意与教学分析
教学立意,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特級教师包启昌老师提出的“一堂课一个中心”。他认为一堂课一个中心使学生每堂课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一串,便于学生完整理解和牢固掌握。使教学内容系统性增强,逻辑严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李惠军老师说“教学立意是课程目标三者浑然一体、有机融合的纽带;是预设目标循序渐进、分进合击的令旗;是达成目标有的放矢、形散神聚的标靶。”朱可老师认为,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立意的概念表述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导致概念的解读也是多元的。所以教学立意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界定。但是教学立意与教师预设的贯穿课堂教学的教学主题或者教学意图密不可分。它能帮助教师超越课本教材的知识逻辑,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构建新知。教学立意关乎一节课的质量和效能高低。笔者将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形多样》的教学立意确定为“折纸学地形”。本课围绕学生折纸学习世界陆地的主要五种地形特征;通过再折纸,摆地形,感知亚洲地形的特征;最后对照自制教具,描述亚洲地形特点,层层递进。感知地形——活用地形——描述地形,都是在学生动手折纸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探究、创造,最后解决问题。通过外在的形态挖掘内在本质,通过动手折纸,将地形知识消化与迁移。这一教学立意的确立建立在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基础上。
对课标分析,《历史与社会》课标1-1-2描述世界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这里的行为动词是“描述”,但能描述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地形的特征。怎样让学生能够描述,争取这节课从感性到理性,初步感知地形的各种形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纸,体验不同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和差异。在学生与学生对话中将描述地形特征的两个方面:海拔和地表起伏整理出来,用于学生的表达。最后又通过摆放亚洲立体折纸地形图,描述亚洲地形的特征及对河流的影响。
对教材分析,教材在第一单元已经从学生生活的社区出发,来学习生活空间;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几个要素。地表的各种形态组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地形多样》是介绍自然环境的起始单元,学生对地形的学习从无到有,侧重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空间感知。为后面自然环境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方法。《地形多样》这一课时讲述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掌握世界主要五种地形的特征;第二以亚洲为例,描述亚洲的地形特征。无论哪个方面,都是要学生掌握地形的特征。如何把地形的特征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理解呢?我利用学具,学生课堂上折纸来感受地形的千差万别。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呢?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由其他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学会从海拔和地表起伏两个方面强调特征。最后再利用折纸,摆亚洲立体地形图,活学活用,描述它的特征,提高学生对世界的归属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亚洲立体地图,知道“水往低处流”,发现地势和河流走向的关系。不仅培养学生空间感知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人地关系的核心素养。
对学情分析看,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第一次接触地理,许多抽象概念和特征还不理解。普通的地理名词显得单调,图片的华丽也只是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许多地形的图片和视频,但是学生无法真正抓住本质,转变成理性思维。折纸在小学和初中的劳技、美术课程中都有涉及,并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折纸,激活了学生深深思维,高效落实教学目标。思维是目的,形式是手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折纸学地形是基于学情而定。
二、《折纸学地形》教学片段
1.自主学习,动手创新
教学片段1:折一折活动
要求:
1.自主学习书本31页五种地形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彩纸每人折出一种地形。
2.五张彩纸五种颜色。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浅绿色代表盆地的不确定高度,褐色、、土黄色、淡黄色、绿色可以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找出对应的海拔和地形。
3.利用自己所折地形,请其他小组判断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
此活动是一个小组活动。老师提供的五种颜色的彩纸:土黄色、褐色、浅绿色、淡黄色、绿色,五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可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盆地的海拔没有规定,所以老师直接定了浅绿色。其他颜色代表的地形学生可以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加以判断。 颜色用以区分海拔,折纸体现地表形态特征。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特征,山地陡峭,高原地面起伏不大,边缘陡峭,丘陵起伏和缓,平原平坦,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一次次将地形的这些特征巩固至深。这是一个将地形的特征,通过折纸外化操作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不同的学生折同一种地形也各不相同,没有两位同学能折出一模一样的地形,有的学生喜欢把山脉折得高耸陡峭,有的学生喜欢折得延绵起伏,有的学生喜欢折一座高山,也有的学生喜欢群山跌宕起伏。代表整个世界的地形也各不相同,没有地形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在活动中突显出来。每个学生都创造性地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地形形象。
2.生生对话,多元评价
教学片段2:
学生A:B同学,请看我折的是哪种地形?
学生B:是山地。
学生A: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B:你选择土黄色折纸,说明海拔在500米以上,你折的地形起伏很大。这样说明你折的是山地。
学生C:D同学,请看我折的是哪种地形?
学生D:是丘陵。
学生C: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D:首先淡黄色代表海拔500米以下;第二你折的地表起伏和缓,所以肯定是丘陵。
教师:(拿出A学生的山地和C学生的丘陵)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种地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主要区别又在哪里?……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描述地形特点时,从哪两个方面来讲?
学生:海拔和地表起伏。
学生问,学生答。在生生对话活动中将地形的特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所折地形,所学地形知识的一种评价。传统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呈现出来。教师单向的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生生问题,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对同学作品美观程度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语言表述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认识冲突,形成思维碰撞,让课堂彰显智慧的魅力。
学生折地形,学生问学生,学生说地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利用学生折纸,进一步区分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地形,不仅在外观上能直观感受地形特征,并且把内部习得的地理素养外显成艺术品。
3.合作探究,拼搭地形
教学片段3:摆地形,说特点
要求:
1.参考书本32页《亚洲地形图》,利用老师提供的硬纸板作为亚洲轮廓,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等折纸地形,黏贴在相应位置。(已经有山地、高原、平原,再折出3个平原)
2.试着描述亚洲地形特点。可以参考范例:①海拔:最高,最低,相对高度。②地表起伏:。③地形种类:,以为主,主要分布在,所以亚洲地势。
3.结合《浙江省地形图》,试着描述浙江省的特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自己制作的《亚洲立体地形图》上,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
学生: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亚洲中间主要是什么地形?四周又是什么的地形?
学生:中间是高原和山地,四周主要是平原。但西部是高原。
教师:(举起学生黏贴好的亚洲立体地形图)猜猜亚洲北面的几条河流的流向?
学生:自南向北流。
教师:那么亚洲东部的几条河流呢?
学生:自西向东流。
教师:那南面的河流呢?
学生:朝南流。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規律吗?地势与河流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亚洲河流都流向周边海洋。地势影响河流的走向。
这是一个生生合作,创作新地形的活动。小组合作,将折纸地形粘贴在老师提供的硬纸板上。学生在前一个环节中已经折了一个高原、一个山地、一个平原,现在再折三个平原,就可以组合成亚洲的立体地形。学生在动手黏贴的过程中了解到亚洲地形的分布,从颜色分布和地形摆放位置又可以知道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非常明显。在实物模型的影响下,学生轻而易举的知道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这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折纸来学习地形,突破了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折纸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将知识深化为理解,将理解外化为图形。在大脑中建构起知识轮廓,通过折纸表达出来。这是学生认知从认识到理解,内化为认知,最后外显地理技能。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折纸的过程中充分呈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折纸学地形的反思
1.折纸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折纸作为自制学具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折纸是普遍受到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学生不由自主的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行为或倾向。学习的压力转变成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学生《折纸学地形》中,学生想要利用手中的彩纸折出地形特征。这种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学生积极思考每种地形在海拔和地表起伏方面的特征,力求通过折纸展得淋漓尽致。传统课堂老师要求学生先了解地形的特征,学生被动的根据书上原话进行作答。没有真正体验和理解,充其量感受一些景观图片。所以折纸能让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折纸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比独立学习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成绩。在折纸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完成,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但又离不开整体的配合。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意识和团队情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强烈。在《折纸学地形》一课中,小组合作摆出亚洲立体地形图时,有的学生负责对照《亚洲地形图》了解各种地形的大致分布,有的学生利用彩纸折平原地形,有的学生负责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有的学生负责黏贴。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思维得到碰撞和拓展。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在折纸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学生把折地形看做是学习动力的起点,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在折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黏贴亚洲主要地形时,发现亚洲中间高,四周低。联想到亚洲河流的流向,就能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也有学生提出亚洲西部有许多高原,那么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是不是错的?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交汇中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折纸学地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功能和价值。
2.折纸促进地理素养的提升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活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技能、方法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折纸学地形充分体现地理空间视角的素养。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折纸地形摆放亚洲地形特点,是学习亚洲范围内主要地形的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提升空间视角素养的一个方面。空间视角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价值追求。所以折纸活动的过程是地理空间视角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3.折纸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折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比如在《折纸学地形》中,学生通过对地形的了解后,根据地形特征,用彩纸折出能代表地形特征的实物。使学生在折纸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折纸的过程中检验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的地形特征在心目中都是不同的,根据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创造性的折出各种不同的地形,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曾经我尝试过通过学生捏橡皮泥来学地形。因为橡皮泥塑造地形非常形象,并且很客观。与折纸相比,模型更加逼真。但是具体操作时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塑造地形时用时很多,一节课40分种无法完成对地形多样的学习。在使用橡皮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橡皮泥的重量,造成五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差异很小。折纸比捏橡皮泥简单,容易操作。但在塑造亚洲地形分布时没有橡皮泥的效果好。
参考文献:
[1]王德民、赵玉洁.教学立意的概念辨正及其操作性解读[J].历史教学.2016.03
[2]沈建军.意高旨远 彰显历史教育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2017.06
[3]颜江淮.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文教资料.2016.22.
[4]陈月静.简论地理学具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战线.2009.
[5]沈永兵.自主、交往,生成有效地理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3.3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