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美感因素是多方面的。很多作家从美感出发创造典型形象,反映生动的现实生活。作为语文教师,以课文为凭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美感教育,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很有效果。
一、以美的画面感染学生
大自然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作者们往往把自然美景再现在作品中。
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绘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幅幅美妙的春景图,把我们带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热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思。教者如能抓住景物描写中的片断和学生共同赏析,学生定能受到美的画面的感染。
又如鲁彦的《听潮》,通过对海潮声响,情态的描绘展现了大海神奇变幻的景象,歌颂了伟大力量,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任意选其中的一幅图,师生共同领略大海的神奇变幻,有时温柔静谧,有时雄壮有力。大海的雄壮美是“伟大的乐章,”催人迎战困难、迎战挫折、搏击风浪、勇往直前。
二、以美的形象鼓舞学生
美的形象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美,充分地发挥美的本质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中具有巨大的力量。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为我们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这些优秀人物是社会美的典型。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形象的内心世界,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例如:《背影》一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了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朱自清随父亲一起回扬奔丧,丧事办毕以后,父亲在中途送别作者回北京求学。作者选择了新颖而别致的角度,独具匠心,描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用两手攀道”,“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父亲步履艰难,父亲爱子深切,情真、情深,透过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的背影,是永恒的生命之绿,真诚如火,火焰般的霞光可以点燃每位读者的记忆。父爱如山。我们每一位小读者无法忘记父爱的无私与博大,我们的血液里渗透着父亲的关怀,父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永远挥之不去。无论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抑或在读的初中生,当你需要一缕春光时,父亲会带给你心灵的春天;当你失意的时候,父亲的肩膀是最坚实的依靠。父亲的“背影”丰盈着我们日益强壮的体魄,父爱如雨后彩虹,如雪中送炭。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痴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差役、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这是一种社会形象以及人性美的体现。
三、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
文学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尤为强烈,古诗词是美的意境的仓库。诗言志,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歌唱几千年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永恒魅力的不朽诗篇,供我们学习。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美的诗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语言精炼,“道向虚中得,文人实处工,经世致用,笃行不倦”。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强调用诗词做教育的手段。初中生,正值人生之花,引导他们从古典诗词中赏析美,领悟生活哲理,感受生活真谛,终生受用。
四、以美的语言训练学生
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语记忆能力和文意理解能力。
加强语言的美感训练,必须引导学生立足全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写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挖掘人物思想品格;记事的文章,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意义;说理的文章,引导学生着力剖析事物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加强语言的美感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在遣词造句上进行推敲。如:我们欣赏唐朝骆宾王七岁时曾写的一首《咏鹅》诗时,你看,短短的几句话,18个字,描绘出一幅多么具体、动人的图景!白白的鹅毛、红红的鹅掌、绿澄澄的水、多么鲜艳悦目!“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一个“歌”字,一个“浮”字,一个“拨”字,精确地抓住了鹅儿浮水的特点,描绘了情态,让人感受到鹅在水中浮水的情态美。又如诗句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春》中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这个“敲”和“闹”字既写出了动作同时又有声音;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钻”字写出了小草那种挤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果把以上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意境就明显不同。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文中的美感因素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亟待进一步探讨。
一、以美的画面感染学生
大自然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作者们往往把自然美景再现在作品中。
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绘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幅幅美妙的春景图,把我们带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热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思。教者如能抓住景物描写中的片断和学生共同赏析,学生定能受到美的画面的感染。
又如鲁彦的《听潮》,通过对海潮声响,情态的描绘展现了大海神奇变幻的景象,歌颂了伟大力量,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任意选其中的一幅图,师生共同领略大海的神奇变幻,有时温柔静谧,有时雄壮有力。大海的雄壮美是“伟大的乐章,”催人迎战困难、迎战挫折、搏击风浪、勇往直前。
二、以美的形象鼓舞学生
美的形象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美,充分地发挥美的本质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中具有巨大的力量。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为我们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这些优秀人物是社会美的典型。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形象的内心世界,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例如:《背影》一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了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朱自清随父亲一起回扬奔丧,丧事办毕以后,父亲在中途送别作者回北京求学。作者选择了新颖而别致的角度,独具匠心,描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用两手攀道”,“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父亲步履艰难,父亲爱子深切,情真、情深,透过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的背影,是永恒的生命之绿,真诚如火,火焰般的霞光可以点燃每位读者的记忆。父爱如山。我们每一位小读者无法忘记父爱的无私与博大,我们的血液里渗透着父亲的关怀,父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永远挥之不去。无论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抑或在读的初中生,当你需要一缕春光时,父亲会带给你心灵的春天;当你失意的时候,父亲的肩膀是最坚实的依靠。父亲的“背影”丰盈着我们日益强壮的体魄,父爱如雨后彩虹,如雪中送炭。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痴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差役、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这是一种社会形象以及人性美的体现。
三、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
文学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尤为强烈,古诗词是美的意境的仓库。诗言志,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歌唱几千年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永恒魅力的不朽诗篇,供我们学习。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美的诗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语言精炼,“道向虚中得,文人实处工,经世致用,笃行不倦”。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强调用诗词做教育的手段。初中生,正值人生之花,引导他们从古典诗词中赏析美,领悟生活哲理,感受生活真谛,终生受用。
四、以美的语言训练学生
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语记忆能力和文意理解能力。
加强语言的美感训练,必须引导学生立足全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写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挖掘人物思想品格;记事的文章,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意义;说理的文章,引导学生着力剖析事物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加强语言的美感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在遣词造句上进行推敲。如:我们欣赏唐朝骆宾王七岁时曾写的一首《咏鹅》诗时,你看,短短的几句话,18个字,描绘出一幅多么具体、动人的图景!白白的鹅毛、红红的鹅掌、绿澄澄的水、多么鲜艳悦目!“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一个“歌”字,一个“浮”字,一个“拨”字,精确地抓住了鹅儿浮水的特点,描绘了情态,让人感受到鹅在水中浮水的情态美。又如诗句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春》中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这个“敲”和“闹”字既写出了动作同时又有声音;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钻”字写出了小草那种挤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果把以上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意境就明显不同。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文中的美感因素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亟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