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美,原因之一是包含并体现了情感世界,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以生命。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的舞动来传情达意的,"情"是赋予舞蹈作品以勃勃生机的魂。舞蹈演员只有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以心造舞、以舞传情,才能创造出一个情感世界,才能创造真正的舞蹈艺术。
【关键词】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 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灵敏素质是指舞者的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在艺术表演中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舞者在完成舞蹈作品或训练时动作协调、富于韵味与美感并准确完成各种技巧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建立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节奏感等多种素质和技能上的。这些素质和技能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以及已建立的动作的储备数量。如果舞者的身体素质在某一方面(或更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并熟练掌握了舞蹈技能,灵敏素质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通常我们所指的某某演员(或学生)悟性好、灵巧、掌握动作快、领悟导演(或老师)的意图准确并有很好的创意,就是灵敏素质好的表现。
那么,如何将灵敏素质的训练融入舞蹈教学与训练中去,就必须正确认识灵敏素质的生理学机理。现在简述如下:
(1)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的提高
灵敏素质的高低是在大脑皮质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体现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并使技术动作熟练化、自动化、使大脑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就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从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把技术动作熟练地表现出来。实践证明,掌握基本技术越多、越熟练,则不仅学习新的技巧动作快,而且技术运用也显得灵活且富有创造力,表现的灵敏素质也就超高。
(2)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强化
当掌握动作之后,还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使之形成“动力定型”,灵敏素质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如不予强化,暂时神经联系就会中断,条件反射就会消退,灵活性也会降低。灵活性是靠经常强化动作来实现的,长期不练功,或者人老了,灵活性就差多了,也就就是这个道理。
(3)前庭分析器的机能增强
人体的内耳半规管,称为前庭分析器,当身体向任何方向旋转时,半规管都能接受到刺激,感受到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协助各种反射来调节肌紧张以完成翻转动作。因此,我们可利用一些特定的动作练习,刺激前庭分析器来提高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机能,如平衡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灵敏素质的目的。
认识到灵敏素质的机理之后,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并能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训练中去,才能提高舞者的艺术表演能力。一旦舞者的本体感受器的灵活性与准确性以及肌肉收缩的协调性与节奏感得到全面提高,舞者的舞蹈感受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了。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对舞蹈演员进行选材时应慎重。为了提高灵敏素质,从少儿时期就应同时学习和掌握大量运动技能。因为在此时期,少儿的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远远高于成年时期,有利于充分发挥灵敏素质。
当前中国舞的教学与训练面临着一场变革。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目前中国舞正处于第三次历史转折时期,中国舞蹈将从传统形态(或称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
【关键词】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 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灵敏素质是指舞者的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在艺术表演中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舞者在完成舞蹈作品或训练时动作协调、富于韵味与美感并准确完成各种技巧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建立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节奏感等多种素质和技能上的。这些素质和技能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以及已建立的动作的储备数量。如果舞者的身体素质在某一方面(或更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并熟练掌握了舞蹈技能,灵敏素质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通常我们所指的某某演员(或学生)悟性好、灵巧、掌握动作快、领悟导演(或老师)的意图准确并有很好的创意,就是灵敏素质好的表现。
那么,如何将灵敏素质的训练融入舞蹈教学与训练中去,就必须正确认识灵敏素质的生理学机理。现在简述如下:
(1)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的提高
灵敏素质的高低是在大脑皮质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体现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并使技术动作熟练化、自动化、使大脑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就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从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把技术动作熟练地表现出来。实践证明,掌握基本技术越多、越熟练,则不仅学习新的技巧动作快,而且技术运用也显得灵活且富有创造力,表现的灵敏素质也就超高。
(2)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强化
当掌握动作之后,还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使之形成“动力定型”,灵敏素质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如不予强化,暂时神经联系就会中断,条件反射就会消退,灵活性也会降低。灵活性是靠经常强化动作来实现的,长期不练功,或者人老了,灵活性就差多了,也就就是这个道理。
(3)前庭分析器的机能增强
人体的内耳半规管,称为前庭分析器,当身体向任何方向旋转时,半规管都能接受到刺激,感受到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协助各种反射来调节肌紧张以完成翻转动作。因此,我们可利用一些特定的动作练习,刺激前庭分析器来提高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机能,如平衡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灵敏素质的目的。
认识到灵敏素质的机理之后,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并能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训练中去,才能提高舞者的艺术表演能力。一旦舞者的本体感受器的灵活性与准确性以及肌肉收缩的协调性与节奏感得到全面提高,舞者的舞蹈感受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了。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对舞蹈演员进行选材时应慎重。为了提高灵敏素质,从少儿时期就应同时学习和掌握大量运动技能。因为在此时期,少儿的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远远高于成年时期,有利于充分发挥灵敏素质。
当前中国舞的教学与训练面临着一场变革。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目前中国舞正处于第三次历史转折时期,中国舞蹈将从传统形态(或称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