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越发频繁,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市场经济下,施工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质量,由此即对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管理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设;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现代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另一个则是长期亏损,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而成本管理不到位,甚至失控,则往往是导致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每个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正在深入推行的取消建筑劳务领域的“包工头”,建立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政策,对原来依靠包工队施工为主、“以包代管”的施工企业,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下,本文就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成本主体的意识不足:
相较于其他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某一特定工程项目的承建,对于成本的管理,不仅需要协调、组织生产作业,同时还要全员参与,而成本管理的目标主体就是工程现场的生产班组、作业人员,而并非传统的财会人员。由于缺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控制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导致成本管理人员缺乏监督、管控意识,即便选配了财会人员直接掌管财务成本,工程专业知识的匮乏也大幅削弱了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1.2 管理方法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均是采用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所沿留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各项监督、管控工作趋向于事后的验收、核算,对于事前、事中缺乏重视。此外,施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承接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属于一次性产品,众多项目的内容、性质、规模、环境、标准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由此既造成项目成本缺乏可比性,倘若长期采用单一、固定的管理方法,不仅难以发挥成本管理的应有作用,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
1.3 工程索赔、项目合同缺乏重视:
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在组织进行项目的招投标时,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通常会在招标文件的项目合同中增设一些标准较高、条件苛刻的条款内容,同时也会将项目的承建任务进行分割、划分而另行发包,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难度。基于此种现象,国内一些施工单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工程合同,简单认为具体的内容、条款已在招投标文件中列明,盲目套用、履行合同条款,而没能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加以分析、研究,忽视了合同管理,不利于施工企业的日常生产与成本管理。
1.4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施工企业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为进一步缩减生产成本,往往会裁减项目管理人员与安全投入。在实际的施工中,一些施工物资的采购、进场、存放,缺少专职人员加以监督、管控或由一人兼职完成,以至于施工材料的规格不匹配、质量不过关、使用浪费等情况的发生。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并未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环境与工程的各项标准及要求,没能建立合理、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大幅削弱了管理活动的目标性、规范性,从而难以发挥成本管理的应有作用。
2 提高成本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配置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首先需要明确划分管理层次,由企业的总部、分公司、工程项目部、施工班组逐步落实责任成本、明确管控任务、划分职权、下达考核指标。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年度业绩、发展规划,对其管理层次做出调整,由此形成系统、明确的成本管理体系,同时结合承建项目的合同条款、施工标准、设计要求,将成本管理工作逐步细化、分解到各个阶层中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指标。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各级管理层不应干涉其所属权利范围以外的活动事项,以此保证各项成本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责任意识,全面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质量。
2.2 建立科学、系统的保障机制:
通过优化配置成本管理,明确划分了各管理层的权利、责任以及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各项监督、管控工作的有效运作,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施工的标准、要求、规模、工期等外在条件,结合项目管理部门的业务水平、人员配备,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定,充分调动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可同步实行奖惩机制,对于成本管理成效较差、业务操作不规范的在岗人员,给予严厉惩处、以视警戒,提高其责任意识;对于管理活动效率、质量较高的管理人员,可给予适当奖励。
2.3 不断改进、完善管理模式: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的设计要求、工程标准,依据承建合同内容中的具体条款,正确处理好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安全这四大生产要素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工程事故、索赔、设计变更、工期超时而加大成本消耗。成本管理工作,应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控模式,在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根据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成本管理目标、编制具体计划,针对施工物料的采购、运输、进场等多个环节加以监督、管控,在避免发生损坏、浪费的同时,为项目的施工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物资的使用,可根据施工现场各个班组、工序的生产需求,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施工机械、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避免发生损坏、故障而造成停工停产;对于一线作业人员,应加强重视合同管理,可视具体情况以计件、计量的方式控制薪酬。除了直接管理施工成本,还需同步加强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以此保证项目施工在预定的工期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节约成本。
2.4 加强对工程合同、索赔的管理:
施工企业在参与到某一工程项目的投标时,为避免承建项目完成后可能发生的索赔、纠纷等财务问题,首先需要加强重视对招标文件、合同条款的分析工作,由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造价人员协同完成,在确认其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的同时,对存有异议、不满的条款据理力争。施工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合同条款的内容,才能避免在履行合同时所发生的不利事项。对于施工索赔,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能熟练掌握工程索赔的方法、程序以及内容,在日常的生产中对各项资料、日记加以整理、收集,而一旦发生索赔事件,则需要及时办理签证手续,第一时间上报、提交有关证据资料及报告,以此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节约施工成本。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施工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以及管理主体的权、责、利,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控方法,强化成本意识,以此避免损坏、浪费、索赔等事项的发生,从整体上节约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新华. 浅谈ERP系统下的成本管理[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7,(08)
[2]郭传章, 杨青. 强化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 .
[3]黄维勇.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9) .
【关键词】工程建设;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现代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另一个则是长期亏损,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而成本管理不到位,甚至失控,则往往是导致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每个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正在深入推行的取消建筑劳务领域的“包工头”,建立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政策,对原来依靠包工队施工为主、“以包代管”的施工企业,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下,本文就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成本主体的意识不足:
相较于其他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某一特定工程项目的承建,对于成本的管理,不仅需要协调、组织生产作业,同时还要全员参与,而成本管理的目标主体就是工程现场的生产班组、作业人员,而并非传统的财会人员。由于缺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控制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导致成本管理人员缺乏监督、管控意识,即便选配了财会人员直接掌管财务成本,工程专业知识的匮乏也大幅削弱了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1.2 管理方法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均是采用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所沿留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各项监督、管控工作趋向于事后的验收、核算,对于事前、事中缺乏重视。此外,施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承接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属于一次性产品,众多项目的内容、性质、规模、环境、标准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由此既造成项目成本缺乏可比性,倘若长期采用单一、固定的管理方法,不仅难以发挥成本管理的应有作用,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
1.3 工程索赔、项目合同缺乏重视:
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在组织进行项目的招投标时,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通常会在招标文件的项目合同中增设一些标准较高、条件苛刻的条款内容,同时也会将项目的承建任务进行分割、划分而另行发包,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难度。基于此种现象,国内一些施工单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工程合同,简单认为具体的内容、条款已在招投标文件中列明,盲目套用、履行合同条款,而没能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加以分析、研究,忽视了合同管理,不利于施工企业的日常生产与成本管理。
1.4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施工企业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为进一步缩减生产成本,往往会裁减项目管理人员与安全投入。在实际的施工中,一些施工物资的采购、进场、存放,缺少专职人员加以监督、管控或由一人兼职完成,以至于施工材料的规格不匹配、质量不过关、使用浪费等情况的发生。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并未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环境与工程的各项标准及要求,没能建立合理、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大幅削弱了管理活动的目标性、规范性,从而难以发挥成本管理的应有作用。
2 提高成本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配置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首先需要明确划分管理层次,由企业的总部、分公司、工程项目部、施工班组逐步落实责任成本、明确管控任务、划分职权、下达考核指标。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年度业绩、发展规划,对其管理层次做出调整,由此形成系统、明确的成本管理体系,同时结合承建项目的合同条款、施工标准、设计要求,将成本管理工作逐步细化、分解到各个阶层中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指标。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各级管理层不应干涉其所属权利范围以外的活动事项,以此保证各项成本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责任意识,全面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质量。
2.2 建立科学、系统的保障机制:
通过优化配置成本管理,明确划分了各管理层的权利、责任以及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各项监督、管控工作的有效运作,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施工的标准、要求、规模、工期等外在条件,结合项目管理部门的业务水平、人员配备,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定,充分调动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可同步实行奖惩机制,对于成本管理成效较差、业务操作不规范的在岗人员,给予严厉惩处、以视警戒,提高其责任意识;对于管理活动效率、质量较高的管理人员,可给予适当奖励。
2.3 不断改进、完善管理模式: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的设计要求、工程标准,依据承建合同内容中的具体条款,正确处理好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安全这四大生产要素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工程事故、索赔、设计变更、工期超时而加大成本消耗。成本管理工作,应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控模式,在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根据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成本管理目标、编制具体计划,针对施工物料的采购、运输、进场等多个环节加以监督、管控,在避免发生损坏、浪费的同时,为项目的施工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物资的使用,可根据施工现场各个班组、工序的生产需求,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施工机械、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避免发生损坏、故障而造成停工停产;对于一线作业人员,应加强重视合同管理,可视具体情况以计件、计量的方式控制薪酬。除了直接管理施工成本,还需同步加强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以此保证项目施工在预定的工期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节约成本。
2.4 加强对工程合同、索赔的管理:
施工企业在参与到某一工程项目的投标时,为避免承建项目完成后可能发生的索赔、纠纷等财务问题,首先需要加强重视对招标文件、合同条款的分析工作,由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造价人员协同完成,在确认其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的同时,对存有异议、不满的条款据理力争。施工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合同条款的内容,才能避免在履行合同时所发生的不利事项。对于施工索赔,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能熟练掌握工程索赔的方法、程序以及内容,在日常的生产中对各项资料、日记加以整理、收集,而一旦发生索赔事件,则需要及时办理签证手续,第一时间上报、提交有关证据资料及报告,以此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节约施工成本。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施工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以及管理主体的权、责、利,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控方法,强化成本意识,以此避免损坏、浪费、索赔等事项的发生,从整体上节约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新华. 浅谈ERP系统下的成本管理[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7,(08)
[2]郭传章, 杨青. 强化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 .
[3]黄维勇.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