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很多公开课已经变成了“奢华花哨”的走秀课:老师在“表演”,每一个环节尽善尽美;老师是导演,把学生步步套入预定的“埋伏圈”;学生是“道具”。一次又一次地被彩排,学习好的学生被选中来专门回答问题……这样的课看起来师生配合默契,每个环节井然有序,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但失去了常态化和真实性,少了很多创新和生成内容。这样的公开课既没有了实效性,也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它的价值。如何还原课堂的真实,让我们的学生在真实中学习,在自由中思考呢?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公开课的意义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主动把听课者看成是来交流切磋的,而不是来挑毛病的。既然是研究,就不怕课堂上出现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别说什么进步。课上“出丑”是难免的,是真实课堂的体现,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同时也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忘记结果,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
二、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
在公开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回答问题的大都是那么几个优秀生,而学困生,老师不敢,也不想让他们回答问题,生怕破坏了和谐的课堂秩序,也怕让授课者丢脸。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也要备学生。在注意学生的“普遍性”时,更要重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差异,允许不同。让学困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困生的“错”,说明他在理解上有了偏差,也许他的想法还代表了多个学生的想法呢。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中的练习“把三角形向上平移三格”时,就有不少的学生理解成“两个三角形之间要隔离三个格”。如果老师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的错误理解呢?
三、有效实施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于是。课堂上有些教师就有意识地把新理念引入课堂,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动”起来了。但从实际的讨论效果看,多数问题都讨论得不深、不透,合作是有形式而无实质。
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即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笔者就观摩过关于《角的分类》这样的一个片段: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多个“角”,让学生根据角的大小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这些角起个名称。学生组成小组后,一致认为可以叫“锐角”“钝角”“直角”(学生在预习中早就知道了)。试问:这样的合作探究有何意义?即使学生起了一个好的名称,但你又能同意这个说法吗?
再看下面这个案例: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用竖式计算12×23,老师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三个算式:
师: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几条竖式有什么区别吗?哪条竖式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对比、思考。
生1:三条竖式的第一步都是一样的,都是让23中的3与上面的12相乘得36。
生2:第三条竖式是错的。12乘23的积不应该等于60,太少了。
师:你觉得错在哪里呢?后面两条对吗?
生3:第三条是错的,在第二步忘记写0了。
生4:没有错!我妈妈说那是对的。那个0可以不写!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抢着回答,还为那个“0”争了起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先在小组内讨论,找出“对”的有多少个理由,“错”的有多少个理由,然后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理由,看哪个小组的理由最有说服力。好吗?
生:好!
这个案例,学生为了找出理由,对三个很容易弄错的竖式进行剖析,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分清对错。这样的合作,才体现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堂评价要体现真实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回答的正确还是错误,总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甚至会得到掌声的奖励。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表扬自己”……总之,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不断。其实,教师的评价要确实出自真心,真诚激励,并要坚持做到“有错必纠”。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
在课堂评价中,何不把“你真棒”换成“你的想法很好,思考很独到”;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的算法既简单又易懂”;在“你真行”后面加上“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句“你的分类有一定的道理。谁有不同的、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吗?”既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肯定,又引发了其他同学更深入地思考与阐述。“我特别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运用了刚刚学的知识,很会动脑筋!”……老师给予的肯定与鼓励,将评价与提高学习效率同步落到了实处。
(责编 林 剑)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公开课的意义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主动把听课者看成是来交流切磋的,而不是来挑毛病的。既然是研究,就不怕课堂上出现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别说什么进步。课上“出丑”是难免的,是真实课堂的体现,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同时也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忘记结果,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
二、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
在公开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回答问题的大都是那么几个优秀生,而学困生,老师不敢,也不想让他们回答问题,生怕破坏了和谐的课堂秩序,也怕让授课者丢脸。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也要备学生。在注意学生的“普遍性”时,更要重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差异,允许不同。让学困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困生的“错”,说明他在理解上有了偏差,也许他的想法还代表了多个学生的想法呢。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中的练习“把三角形向上平移三格”时,就有不少的学生理解成“两个三角形之间要隔离三个格”。如果老师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的错误理解呢?
三、有效实施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于是。课堂上有些教师就有意识地把新理念引入课堂,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动”起来了。但从实际的讨论效果看,多数问题都讨论得不深、不透,合作是有形式而无实质。
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即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笔者就观摩过关于《角的分类》这样的一个片段: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多个“角”,让学生根据角的大小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这些角起个名称。学生组成小组后,一致认为可以叫“锐角”“钝角”“直角”(学生在预习中早就知道了)。试问:这样的合作探究有何意义?即使学生起了一个好的名称,但你又能同意这个说法吗?
再看下面这个案例: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用竖式计算12×23,老师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三个算式:
师: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几条竖式有什么区别吗?哪条竖式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对比、思考。
生1:三条竖式的第一步都是一样的,都是让23中的3与上面的12相乘得36。
生2:第三条竖式是错的。12乘23的积不应该等于60,太少了。
师:你觉得错在哪里呢?后面两条对吗?
生3:第三条是错的,在第二步忘记写0了。
生4:没有错!我妈妈说那是对的。那个0可以不写!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抢着回答,还为那个“0”争了起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先在小组内讨论,找出“对”的有多少个理由,“错”的有多少个理由,然后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理由,看哪个小组的理由最有说服力。好吗?
生:好!
这个案例,学生为了找出理由,对三个很容易弄错的竖式进行剖析,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分清对错。这样的合作,才体现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堂评价要体现真实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回答的正确还是错误,总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甚至会得到掌声的奖励。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表扬自己”……总之,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不断。其实,教师的评价要确实出自真心,真诚激励,并要坚持做到“有错必纠”。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
在课堂评价中,何不把“你真棒”换成“你的想法很好,思考很独到”;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的算法既简单又易懂”;在“你真行”后面加上“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句“你的分类有一定的道理。谁有不同的、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吗?”既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肯定,又引发了其他同学更深入地思考与阐述。“我特别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运用了刚刚学的知识,很会动脑筋!”……老师给予的肯定与鼓励,将评价与提高学习效率同步落到了实处。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