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纪录片的文案工作,大部分纪录片人都已经熟悉如何写总体的影片提案,但作为专业的纪录片工作者,如何使一部纪录片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并参与国际化制作,可能需要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学习,而各大电影节都有不少先进的经验。
2012年上半年,纪录片导演范俭带着新项目《在城市里奔跑》参加了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的纪录片工作坊。在几天的活动中,关于“提案之前的一页纸阐述和提案之后的脚本”等训练是范俭认为值得与更多朋友分享与交流的经验。那么,在一部纪录片的创作中,文案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呢?而这些工作对于潜在合作者或投资方又有哪些需要呢?
创办十年的天才训练营
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是柏林电影节的一部分,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举办,今年是第10届。这个为期6天的训练营今年遴选了350位来自世界99个国家的青年电影人,汇集到柏林,参加包括表演、导演、摄影、纪录片、剧本创作、声音设计等11个工作坊的活动,并邀请资深导师对成员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除此之外,训练营还开设各种大师讲座,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法国著名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讲座等。
范俭的纪录片《活着》曾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片竞赛单元,同时还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摘得评委会特别奖。作为已开始步入职业纪录片导演行列的范俭来讲,训练营的意义在哪里呢?拿他自己的话说“华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更多地和世界交流和对话。”大师林立的工作坊对范俭来说无疑有一种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可以得到国际化的提升。范俭的新作《在城市里奔跑》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的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家园的故事,他也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可以得到更多国际化的建议。
创办十年的天才训练营
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是柏林电影节的一部分,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举办,今年是第10届。这个为期6天的训练营今年遴选了350位来自世界99个国家的青年电影人,汇集到柏林,参加包括表演、导演、摄影、纪录片、剧本创作、声音设计等11个工作坊的活动,并邀请资深导师对成员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除此之外,训练营还开设各种大师讲座,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法国著名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讲座等。
范俭的纪录片《活着》曾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片竞赛单元,同时还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摘得评委会特别奖。作为已开始步入职业纪录片导演行列的范俭来讲,训练营的意义在哪里呢?拿他自己的话说“华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更多地和世界交流和对话。”大师林立的工作坊对范俭来说无疑有一种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可以得到国际化的提升。范俭的新作《在城市里奔跑》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的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家园的故事,他也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可以得到更多国际化的建议。
全英文报名
在申请参加纪录片工作坊之前要准备很多文字资料,并且要全部用英文提交,其实是很繁琐的过程。据范俭介绍,纪录片工作坊要求申请人在报名材料中回答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你为什么对电影感兴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代表申请人期望参与这个活动的动机。然后是各种层次的文案,如导演简历、作品年表、正在进行的项目简介、涉及项目主题和背景的导演阐述、人物阐述、风格阐述等等,并且要做的尽可能翔实,只有准备得越充分才越有可能进入正式的训练营。也就是说,从申请阶段开始,纪录片工作坊就十分注重文案的质量,而在正式的训练营期间,如何为新项目撰写有吸引力的文案也是最为主要的训练内容,特别是文案中的一页纸阐述和脚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展示你的项目,反复和不同身份的行业内人士推荐你的项目也是训练内容之一。
让所有的人认识你
纪录片工作坊进行的第一天,3位常驻辅导员要求纪录片工作坊的12名成员分别用3-5分钟介绍自己,让大家相互熟络,然后每位成员再用3-5分钟介绍各自正在进行的项目,这些介绍都可以来自之前申请资料中的文字,但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介绍自己,并讲清楚正在做的故事,还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范俭认为自己英文口语较为一般,所以他专门撰写了这两个展示活动的文字,并把它们背下来。
这种展示类活动表明了训练营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搭建一个青年电影人沟通的社交网络。对范俭来说,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以及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故事,学会处理不同观众所能读懂的不同信息的问题。不仅仅训练营成员们来自各个国家,辅导员们也是来自这个行业的各种机构,比如纪录片工作坊的常驻辅导员瑟卡不仅是该训练营的协调人,同时还兼任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选片人,也在纪录片发行机构工作;而凯瑟琳是一名资深节目编辑,来自德法共办且以播放艺术人文节目为主的电视台阿特;还有来自德国纪录片制片公司的制片人加百利。很容易看出这三位辅导员代表了三个不同层面的机构,这样的辅导员组成,以及他们对纪录片的不同口味或期待,让成员们也会对未来可能的合作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
实用且重要的一页纸文案
一页纸文案是一页纸的项目文案,是纪录片项目初始阶段一个很实用很重要的东西,既然重要为什么只写一页纸呢?范俭认为,这是因为有的制片人或节目编辑在第一次接触项目时只是想看到一份言简意赅的项目介绍,当他们对一页纸文案感兴趣后,会再联络创作者,希望提供有关项目的更丰富的提案。当对项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如果他们对它仍然保有兴趣,这时就可以给他们看更详细的脚本和片花了。
这样,项目才可能一步步往下谈合作,所以最开始的阶段还是一页纸文案,那么一页纸文案到底该写些什么呢?
六个“W”概括全部
当范俭入选纪录片工作坊时,就收到一份一页纸文案的写作介绍,要求根据这份介绍完成一份《在城市里奔跑》的一页纸文案初稿。主要包括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在城市里奔跑》是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已经进展到什么阶段以及还希望得到什么资源来帮助发展这个项目。正式训练的第二天,辅导员就开始很细致地和大家交流一页纸文案的概念以及一页纸文案里面应尽可能地涵盖潜在合作者会想知道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以用六个W来归纳,这和新闻学中的五个“W”和一个“H”的概念有些相像,但又不尽相同:
第一个要素是什么
需要说清楚你的故事是什么,例如《在城市里奔跑》讲的是一个北京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家园的故事。
第二个要素是谁
故事的人物是谁,范俭的纪录片中主角是农民工菜农陈军以及他的家人,配角是另一位农民工王志国。还有制作团队是谁,尽管在项目初期可能还没有组好完整的制作团队,这时也最好写上导演的名字,当然末尾也要留下导演或联络人的联系方式等。
第三个要素是何时
故事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何时拍摄,拍摄进行到了什么程度。比如范俭的纪录片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拍摄,那么他就将故事发展的大致过程写了下来,如果你正在调研阶段,也可以写下调研得到的简单故事。
“W”和 “H”
第四个要素是在哪里
在哪里拍摄。范俭的纪录片就发生在北京近郊的一个村子,拍摄中可能还涉及主要人物在河北或山西的家乡。
第五个要素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来拍这个故事,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而不是别的故事,拍摄动机又在哪里。范俭和片中的人物已经相当熟悉,之前拍摄过这些人物的另外一个纪录片,并且范俭很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普通农民工的故事,和主要人物已取得信任,这样就说明了他为什么要拍这个故事。
最后一个要素是如何
怎么拍这个片子,有怎样的视觉风格与节奏,是采访式还是直接电影式旁观式的纪录片,还是以音乐为主的纪录片?《在城市里奔跑》是直接电影方式来拍摄,纪实拍摄,会把主人公拍摄的视频和作者拍摄的素材穿插使用,另外片中会有很少的采访,很少的音乐,片长在80分钟左右。这些都需要在一页纸文案里提到。
前辈的建议
当辅导员和纪录片工作坊成员们讨论完一页纸文案的基本要素后,每个成员会得到两个专门的导师针对你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这些导师的身份不同于常驻辅导员,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项目作者一对一地辅导,他们来自于导演、制片人、基金负责人等不同行业。范俭的两位导师都是资深的纪录片导演,其中一位导师是迪克·芳登,他长期和BBC合作,另一位导师是《达尔文的噩梦》的导演于贝尔·苏佩。两位老导演通过和范俭的交流来了解《在城市里奔跑》的更多信息,根据他们的经验来调整一页纸文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一页纸文案。迪克看完《在城市里奔跑》的一页纸文案后,就建议范俭在最开始描述一个场景,而原来的开头只是简单叙述这是一个关于农民工的故事,迪克认为用描述某个场景来开头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比如可以采用类似电影剧本的对白与场景作为开头,尽管只有4-5句话,却使场景一下就建立了影片的基本概念。迪克认为如果有好的场景就应该描述出来。另外他还觉得如果片中会出现配角,那么一页纸文案中也应该提到,这样可以表明这个故事不是单线索的故事。
另外,训练营还要求成员间互相看别的成员写的一页纸文案,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复述别人的故事。通过复述,可以检验自己获得了别人故事的哪些信息,别人又从自己的一页纸文案里面读到了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国际观众可能读懂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出来的信息是否有差异,这些信息是否是导演想表达的,是否需要再调整一页纸文案。对于一部目标是国际化舞台的影片来说,这些信息反馈给导演,也会给导演更多有益的建议。
当一页纸文案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后面的提案了,这次训练中没有着重训练提案,它其实是一页纸文案的强化版,可以将一页纸文案中提及的六个W的要素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介绍。
给投资人的纪录片脚本
纪录片工作坊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培训内容是写作脚本,当买家或制片人通过一页纸文案和提案对你的项目产生了明显的兴趣后,他们会想看到长达8-10页的脚本,当然,有的买家或制片人甚至会希望看到更长的脚本。
脚本是纪录片的拍摄脚本,类似于剧本,但是和剧情片的剧本不是一回事。有的纪录片创作者会很讨厌写脚本,在纪录片还没有开拍的情况下,怎么可以写出长篇的脚本,难道要虚构很多内容吗?其实脚本写作是可以进行的,因为不管你的故事拍摄进行到哪一个阶段,都可以对故事有个“预判”或“构想”,会对影片的架构、需要的元素有逐渐清晰的认知。
既然导演们都比较抵触纪录片脚本,那为什么一定要写呢?这是因为投资方会很想知道这个故事在完成之后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影片是否是他们所能接受或期待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脚本,他们会很担心他们所投资的钱在未来会出现很多未知的风险,只有当他们了解到这个故事是他们所喜欢的,他们才会放心地投资这部纪录片。
脚本的写作准备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观察,脚本可以写这个故事主要的场景,这些场景中大概会发生什么事,人物会有怎样的动作,情节会有怎样的推进,当然不用细致到将每个人的对话写下来,因为这不可能,但可能会写到人物会发生怎样的动作以及动作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而且也要对场景本身做出描述,哪些场景是未来的片子特别需要的,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场景,对于故事的推进起到怎样的作用。
即使目前还没有投资方需要脚本,那也可以做好准备,先写出来。因为脚本也可以帮助导演理清思路,脚本的详细程度就由导演个人去权衡了。因为还没有拍完这个故事之前,导演需要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构架”,在心里要有个结构的设想并形成文字。好的影片需要具备很多必不可少的要素,当故事形成到文字的时候,导演才会比较清晰地判断出,这个故事具备了哪些要素,还缺什么要素,该怎样补充这些缺失的要素。比如范俭拍纪录片《活着》时会写拍摄日记,类似于脚本。而范俭会写出此时这个故事已经具备了什么要素,比如谁会成为主人公,主人公是否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动作,他未来还会产生怎样的动作和发展,在未来的拍摄过程中需要重点拍摄的是什么,同时,是否会需要配角来辅助主人公的动作,配角是否已经存在,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产生,这些都需要体现在脚本里。通过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清晰影片要表达的东西,而不能只是凭着感觉随意拍摄。
脚本的写作技巧
在《在城市里奔跑》的脚本中,除了写农民工与生活的抗争和艰辛之外,范俭在脚本中还会写到春天的早晨,这个主人公在家旁边的菜地播撒种子。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场景,假设拍到了,将会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人公保护这个美好的家园的愿望,这些都要通过脚本写作得以让影片丰富和饱满。
当范俭的两位导师看到《在城市里奔跑》最初的脚本时,他们认为故事还不够,少了一些大环境和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所遭遇的种种困难。除了一个很戏剧化的主人公以外,还需要一个普通的、典型的农民工作为配角,因此范俭在第二版脚本中加入了一个配角人物,看到了新版脚本的变化时,迪克和于贝尔都认为很不错,故事丰富而不单调了。所以脚本能让潜在的合作者看到这是一个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故事,这是一个单线索还是多线索的故事,这是一个会往什么方向前进的故事,有没有很多环境描述的故事,有怎样的声音设计在里面的故事。
当剧本中的信息越清晰,投资方会觉得风险越小,因为这个片子正在逐步接近一个高质量的影片。有人会问如果给了他们这么详细的介绍,他们另外找人拍了这个片子怎么办呢?在这个过程中,从一页纸文案到提案再到脚本,寻找合作者得从一开始慢慢建立信任,脚本并不是随便给没有合作意向的任何人。
尽管写好了一份精彩的脚本,但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完全要照着脚本拍摄,纪录片拍摄中随时都要准备迎接新的变化,这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而脚本对于导演来讲是个可以不乱方寸的东西。
有了脚本就有了计划
训练营的组织很灵活,虽然他们很注重训练一页纸文案和脚本,但如果你的项目有比较多的进展,也需要自己很主动地和导师交流,他们愿意和你谈纪录片的各个层面。比如《在城市里奔跑》已经有粗剪版,范俭就和迪克和于贝尔两位导演探讨剪辑、结构和后期的问题。两位导师在看完粗剪后,认为《在城市里奔跑》的故事可以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读懂,但在剪辑和结构上还需调整。
比如在开篇使用比较激烈的动作场面,他们认为并不合适。因为影片开始时,观众还不能进入故事的情境,这时就需要给观众更多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找到自己的一个立场。针对《在城市里奔跑》,片子前四分之一的篇幅应该用来铺垫这个主人公即将要失去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即将失去的事物的重要性。另外,配角到底要有怎样的篇幅,和主角间的转场该怎么转,于贝尔认为《在城市里奔跑》的粗剪版中主人公和配角的转场还不够顺畅,那么这有可能因为在做脚本阶段就有所忽略,没有拍到合适的转场画面,当然这个是可以补救的。这些很深入的讨论都需要主动和导师们交流,有的导师还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帮项目做一些推荐。
推销项目的小技巧
在主动和导师交流的同时,纪录片工作坊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来引导并训练成员们与其他专业人士更有效的交流。来自芬兰的制片人乌拉以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要求成员们在不同场合面对行业人士时,用一分钟时间让对方感兴趣或了解你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那么这一分钟内应该先努力让对方记住你的名字,假设参加过某个重要的电影节,可以告诉对方,这样他会有更多的兴趣,然后精炼地说你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什么故事,如果他愿意停下来交流,表示他有了更多兴趣,这时就可以抓准机会给他看到更多的信息了。
这种交流能力的训练还体现在训练营准备的名目繁多的餐会、酒会里,比如有一个叫速配的活动,几十名成员围成里外两个圆圈,当铃铛响起,这两个圈将反向转动一下,这时你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位新的成员,你将会有五分钟的时间和眼前的人交流,推荐自己和自己的项目,这个过程中或许就能物色到合适的剪辑师、摄影师或其他合作者。又比如,一些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客人也会参加训练营餐会,其中一个餐会每吃完一道菜后,主持人会要求原本坐在黄色区域的成员换到绿色区域就餐,因为绿色区域或许坐着电视台的节目编辑、电影节的选片人或者制片公司的制片人。就这样在五个颜色中来回换座位,就可以与各种行业人士交谈。
模拟招投标
通过对一页纸文案、脚本和交流能力的训练后,纪录片工作坊举办了一个公开展示会,比较像一个模拟的招投标。
在这个模拟招投标中先是做一个项目陈述,陈述的主要依据是一页纸文案,然后是问答交流环节,台下坐着很多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当他们听完各个项目的一页纸文案陈述后,如果有兴趣,可以有15分钟的时间单独和各个项目的导演交流,这是一个导演和潜在合作人互相增进了解并选择的机会。
在单独交流环节中,范俭就碰到一位德国制片人对《在城市里奔跑》很感兴趣,而对范俭来说,对方制片公司曾制作过的项目,是否做过有关中国题材的项目等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后记
有的纪录片导演可能对这样的国际活动没有特别的好感,感觉这像一个推销会。而范俭认为,要拍出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长期坚持拍摄离不开资金运转,而拍摄纪录片的资金又较多的来自国外。在这样一些类似推销的场合,能跟很多潜在的国外合作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不仅有机会获得投资,也可能帮助项目提升技术水准。
此外,作为中国导演,也应该去了解国外的观众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的故事有什么反映。更深入地讲,华人纪录片创作者必须要具备和世界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在纪录片行业,这样拍摄的纪录片才不仅华人看得懂,而且可以展示给全世界看。
2012年上半年,纪录片导演范俭带着新项目《在城市里奔跑》参加了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的纪录片工作坊。在几天的活动中,关于“提案之前的一页纸阐述和提案之后的脚本”等训练是范俭认为值得与更多朋友分享与交流的经验。那么,在一部纪录片的创作中,文案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呢?而这些工作对于潜在合作者或投资方又有哪些需要呢?
创办十年的天才训练营
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是柏林电影节的一部分,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举办,今年是第10届。这个为期6天的训练营今年遴选了350位来自世界99个国家的青年电影人,汇集到柏林,参加包括表演、导演、摄影、纪录片、剧本创作、声音设计等11个工作坊的活动,并邀请资深导师对成员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除此之外,训练营还开设各种大师讲座,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法国著名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讲座等。
范俭的纪录片《活着》曾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片竞赛单元,同时还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摘得评委会特别奖。作为已开始步入职业纪录片导演行列的范俭来讲,训练营的意义在哪里呢?拿他自己的话说“华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更多地和世界交流和对话。”大师林立的工作坊对范俭来说无疑有一种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可以得到国际化的提升。范俭的新作《在城市里奔跑》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的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家园的故事,他也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可以得到更多国际化的建议。
创办十年的天才训练营
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是柏林电影节的一部分,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举办,今年是第10届。这个为期6天的训练营今年遴选了350位来自世界99个国家的青年电影人,汇集到柏林,参加包括表演、导演、摄影、纪录片、剧本创作、声音设计等11个工作坊的活动,并邀请资深导师对成员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除此之外,训练营还开设各种大师讲座,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法国著名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讲座等。
范俭的纪录片《活着》曾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片竞赛单元,同时还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摘得评委会特别奖。作为已开始步入职业纪录片导演行列的范俭来讲,训练营的意义在哪里呢?拿他自己的话说“华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更多地和世界交流和对话。”大师林立的工作坊对范俭来说无疑有一种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可以得到国际化的提升。范俭的新作《在城市里奔跑》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的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家园的故事,他也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可以得到更多国际化的建议。
全英文报名
在申请参加纪录片工作坊之前要准备很多文字资料,并且要全部用英文提交,其实是很繁琐的过程。据范俭介绍,纪录片工作坊要求申请人在报名材料中回答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你为什么对电影感兴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代表申请人期望参与这个活动的动机。然后是各种层次的文案,如导演简历、作品年表、正在进行的项目简介、涉及项目主题和背景的导演阐述、人物阐述、风格阐述等等,并且要做的尽可能翔实,只有准备得越充分才越有可能进入正式的训练营。也就是说,从申请阶段开始,纪录片工作坊就十分注重文案的质量,而在正式的训练营期间,如何为新项目撰写有吸引力的文案也是最为主要的训练内容,特别是文案中的一页纸阐述和脚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展示你的项目,反复和不同身份的行业内人士推荐你的项目也是训练内容之一。
让所有的人认识你
纪录片工作坊进行的第一天,3位常驻辅导员要求纪录片工作坊的12名成员分别用3-5分钟介绍自己,让大家相互熟络,然后每位成员再用3-5分钟介绍各自正在进行的项目,这些介绍都可以来自之前申请资料中的文字,但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介绍自己,并讲清楚正在做的故事,还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范俭认为自己英文口语较为一般,所以他专门撰写了这两个展示活动的文字,并把它们背下来。
这种展示类活动表明了训练营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搭建一个青年电影人沟通的社交网络。对范俭来说,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以及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故事,学会处理不同观众所能读懂的不同信息的问题。不仅仅训练营成员们来自各个国家,辅导员们也是来自这个行业的各种机构,比如纪录片工作坊的常驻辅导员瑟卡不仅是该训练营的协调人,同时还兼任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选片人,也在纪录片发行机构工作;而凯瑟琳是一名资深节目编辑,来自德法共办且以播放艺术人文节目为主的电视台阿特;还有来自德国纪录片制片公司的制片人加百利。很容易看出这三位辅导员代表了三个不同层面的机构,这样的辅导员组成,以及他们对纪录片的不同口味或期待,让成员们也会对未来可能的合作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
实用且重要的一页纸文案
一页纸文案是一页纸的项目文案,是纪录片项目初始阶段一个很实用很重要的东西,既然重要为什么只写一页纸呢?范俭认为,这是因为有的制片人或节目编辑在第一次接触项目时只是想看到一份言简意赅的项目介绍,当他们对一页纸文案感兴趣后,会再联络创作者,希望提供有关项目的更丰富的提案。当对项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如果他们对它仍然保有兴趣,这时就可以给他们看更详细的脚本和片花了。
这样,项目才可能一步步往下谈合作,所以最开始的阶段还是一页纸文案,那么一页纸文案到底该写些什么呢?
六个“W”概括全部
当范俭入选纪录片工作坊时,就收到一份一页纸文案的写作介绍,要求根据这份介绍完成一份《在城市里奔跑》的一页纸文案初稿。主要包括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在城市里奔跑》是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已经进展到什么阶段以及还希望得到什么资源来帮助发展这个项目。正式训练的第二天,辅导员就开始很细致地和大家交流一页纸文案的概念以及一页纸文案里面应尽可能地涵盖潜在合作者会想知道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以用六个W来归纳,这和新闻学中的五个“W”和一个“H”的概念有些相像,但又不尽相同:
第一个要素是什么
需要说清楚你的故事是什么,例如《在城市里奔跑》讲的是一个北京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家园的故事。
第二个要素是谁
故事的人物是谁,范俭的纪录片中主角是农民工菜农陈军以及他的家人,配角是另一位农民工王志国。还有制作团队是谁,尽管在项目初期可能还没有组好完整的制作团队,这时也最好写上导演的名字,当然末尾也要留下导演或联络人的联系方式等。
第三个要素是何时
故事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何时拍摄,拍摄进行到了什么程度。比如范俭的纪录片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拍摄,那么他就将故事发展的大致过程写了下来,如果你正在调研阶段,也可以写下调研得到的简单故事。
“W”和 “H”
第四个要素是在哪里
在哪里拍摄。范俭的纪录片就发生在北京近郊的一个村子,拍摄中可能还涉及主要人物在河北或山西的家乡。
第五个要素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来拍这个故事,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而不是别的故事,拍摄动机又在哪里。范俭和片中的人物已经相当熟悉,之前拍摄过这些人物的另外一个纪录片,并且范俭很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普通农民工的故事,和主要人物已取得信任,这样就说明了他为什么要拍这个故事。
最后一个要素是如何
怎么拍这个片子,有怎样的视觉风格与节奏,是采访式还是直接电影式旁观式的纪录片,还是以音乐为主的纪录片?《在城市里奔跑》是直接电影方式来拍摄,纪实拍摄,会把主人公拍摄的视频和作者拍摄的素材穿插使用,另外片中会有很少的采访,很少的音乐,片长在80分钟左右。这些都需要在一页纸文案里提到。
前辈的建议
当辅导员和纪录片工作坊成员们讨论完一页纸文案的基本要素后,每个成员会得到两个专门的导师针对你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这些导师的身份不同于常驻辅导员,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项目作者一对一地辅导,他们来自于导演、制片人、基金负责人等不同行业。范俭的两位导师都是资深的纪录片导演,其中一位导师是迪克·芳登,他长期和BBC合作,另一位导师是《达尔文的噩梦》的导演于贝尔·苏佩。两位老导演通过和范俭的交流来了解《在城市里奔跑》的更多信息,根据他们的经验来调整一页纸文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一页纸文案。迪克看完《在城市里奔跑》的一页纸文案后,就建议范俭在最开始描述一个场景,而原来的开头只是简单叙述这是一个关于农民工的故事,迪克认为用描述某个场景来开头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比如可以采用类似电影剧本的对白与场景作为开头,尽管只有4-5句话,却使场景一下就建立了影片的基本概念。迪克认为如果有好的场景就应该描述出来。另外他还觉得如果片中会出现配角,那么一页纸文案中也应该提到,这样可以表明这个故事不是单线索的故事。
另外,训练营还要求成员间互相看别的成员写的一页纸文案,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复述别人的故事。通过复述,可以检验自己获得了别人故事的哪些信息,别人又从自己的一页纸文案里面读到了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国际观众可能读懂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出来的信息是否有差异,这些信息是否是导演想表达的,是否需要再调整一页纸文案。对于一部目标是国际化舞台的影片来说,这些信息反馈给导演,也会给导演更多有益的建议。
当一页纸文案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后面的提案了,这次训练中没有着重训练提案,它其实是一页纸文案的强化版,可以将一页纸文案中提及的六个W的要素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介绍。
给投资人的纪录片脚本
纪录片工作坊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培训内容是写作脚本,当买家或制片人通过一页纸文案和提案对你的项目产生了明显的兴趣后,他们会想看到长达8-10页的脚本,当然,有的买家或制片人甚至会希望看到更长的脚本。
脚本是纪录片的拍摄脚本,类似于剧本,但是和剧情片的剧本不是一回事。有的纪录片创作者会很讨厌写脚本,在纪录片还没有开拍的情况下,怎么可以写出长篇的脚本,难道要虚构很多内容吗?其实脚本写作是可以进行的,因为不管你的故事拍摄进行到哪一个阶段,都可以对故事有个“预判”或“构想”,会对影片的架构、需要的元素有逐渐清晰的认知。
既然导演们都比较抵触纪录片脚本,那为什么一定要写呢?这是因为投资方会很想知道这个故事在完成之后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影片是否是他们所能接受或期待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脚本,他们会很担心他们所投资的钱在未来会出现很多未知的风险,只有当他们了解到这个故事是他们所喜欢的,他们才会放心地投资这部纪录片。
脚本的写作准备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观察,脚本可以写这个故事主要的场景,这些场景中大概会发生什么事,人物会有怎样的动作,情节会有怎样的推进,当然不用细致到将每个人的对话写下来,因为这不可能,但可能会写到人物会发生怎样的动作以及动作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而且也要对场景本身做出描述,哪些场景是未来的片子特别需要的,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场景,对于故事的推进起到怎样的作用。
即使目前还没有投资方需要脚本,那也可以做好准备,先写出来。因为脚本也可以帮助导演理清思路,脚本的详细程度就由导演个人去权衡了。因为还没有拍完这个故事之前,导演需要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构架”,在心里要有个结构的设想并形成文字。好的影片需要具备很多必不可少的要素,当故事形成到文字的时候,导演才会比较清晰地判断出,这个故事具备了哪些要素,还缺什么要素,该怎样补充这些缺失的要素。比如范俭拍纪录片《活着》时会写拍摄日记,类似于脚本。而范俭会写出此时这个故事已经具备了什么要素,比如谁会成为主人公,主人公是否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动作,他未来还会产生怎样的动作和发展,在未来的拍摄过程中需要重点拍摄的是什么,同时,是否会需要配角来辅助主人公的动作,配角是否已经存在,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产生,这些都需要体现在脚本里。通过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清晰影片要表达的东西,而不能只是凭着感觉随意拍摄。
脚本的写作技巧
在《在城市里奔跑》的脚本中,除了写农民工与生活的抗争和艰辛之外,范俭在脚本中还会写到春天的早晨,这个主人公在家旁边的菜地播撒种子。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场景,假设拍到了,将会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人公保护这个美好的家园的愿望,这些都要通过脚本写作得以让影片丰富和饱满。
当范俭的两位导师看到《在城市里奔跑》最初的脚本时,他们认为故事还不够,少了一些大环境和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所遭遇的种种困难。除了一个很戏剧化的主人公以外,还需要一个普通的、典型的农民工作为配角,因此范俭在第二版脚本中加入了一个配角人物,看到了新版脚本的变化时,迪克和于贝尔都认为很不错,故事丰富而不单调了。所以脚本能让潜在的合作者看到这是一个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故事,这是一个单线索还是多线索的故事,这是一个会往什么方向前进的故事,有没有很多环境描述的故事,有怎样的声音设计在里面的故事。
当剧本中的信息越清晰,投资方会觉得风险越小,因为这个片子正在逐步接近一个高质量的影片。有人会问如果给了他们这么详细的介绍,他们另外找人拍了这个片子怎么办呢?在这个过程中,从一页纸文案到提案再到脚本,寻找合作者得从一开始慢慢建立信任,脚本并不是随便给没有合作意向的任何人。
尽管写好了一份精彩的脚本,但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完全要照着脚本拍摄,纪录片拍摄中随时都要准备迎接新的变化,这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而脚本对于导演来讲是个可以不乱方寸的东西。
有了脚本就有了计划
训练营的组织很灵活,虽然他们很注重训练一页纸文案和脚本,但如果你的项目有比较多的进展,也需要自己很主动地和导师交流,他们愿意和你谈纪录片的各个层面。比如《在城市里奔跑》已经有粗剪版,范俭就和迪克和于贝尔两位导演探讨剪辑、结构和后期的问题。两位导师在看完粗剪后,认为《在城市里奔跑》的故事可以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读懂,但在剪辑和结构上还需调整。
比如在开篇使用比较激烈的动作场面,他们认为并不合适。因为影片开始时,观众还不能进入故事的情境,这时就需要给观众更多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找到自己的一个立场。针对《在城市里奔跑》,片子前四分之一的篇幅应该用来铺垫这个主人公即将要失去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即将失去的事物的重要性。另外,配角到底要有怎样的篇幅,和主角间的转场该怎么转,于贝尔认为《在城市里奔跑》的粗剪版中主人公和配角的转场还不够顺畅,那么这有可能因为在做脚本阶段就有所忽略,没有拍到合适的转场画面,当然这个是可以补救的。这些很深入的讨论都需要主动和导师们交流,有的导师还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帮项目做一些推荐。
推销项目的小技巧
在主动和导师交流的同时,纪录片工作坊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来引导并训练成员们与其他专业人士更有效的交流。来自芬兰的制片人乌拉以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要求成员们在不同场合面对行业人士时,用一分钟时间让对方感兴趣或了解你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那么这一分钟内应该先努力让对方记住你的名字,假设参加过某个重要的电影节,可以告诉对方,这样他会有更多的兴趣,然后精炼地说你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什么故事,如果他愿意停下来交流,表示他有了更多兴趣,这时就可以抓准机会给他看到更多的信息了。
这种交流能力的训练还体现在训练营准备的名目繁多的餐会、酒会里,比如有一个叫速配的活动,几十名成员围成里外两个圆圈,当铃铛响起,这两个圈将反向转动一下,这时你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位新的成员,你将会有五分钟的时间和眼前的人交流,推荐自己和自己的项目,这个过程中或许就能物色到合适的剪辑师、摄影师或其他合作者。又比如,一些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客人也会参加训练营餐会,其中一个餐会每吃完一道菜后,主持人会要求原本坐在黄色区域的成员换到绿色区域就餐,因为绿色区域或许坐着电视台的节目编辑、电影节的选片人或者制片公司的制片人。就这样在五个颜色中来回换座位,就可以与各种行业人士交谈。
模拟招投标
通过对一页纸文案、脚本和交流能力的训练后,纪录片工作坊举办了一个公开展示会,比较像一个模拟的招投标。
在这个模拟招投标中先是做一个项目陈述,陈述的主要依据是一页纸文案,然后是问答交流环节,台下坐着很多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当他们听完各个项目的一页纸文案陈述后,如果有兴趣,可以有15分钟的时间单独和各个项目的导演交流,这是一个导演和潜在合作人互相增进了解并选择的机会。
在单独交流环节中,范俭就碰到一位德国制片人对《在城市里奔跑》很感兴趣,而对范俭来说,对方制片公司曾制作过的项目,是否做过有关中国题材的项目等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后记
有的纪录片导演可能对这样的国际活动没有特别的好感,感觉这像一个推销会。而范俭认为,要拍出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长期坚持拍摄离不开资金运转,而拍摄纪录片的资金又较多的来自国外。在这样一些类似推销的场合,能跟很多潜在的国外合作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不仅有机会获得投资,也可能帮助项目提升技术水准。
此外,作为中国导演,也应该去了解国外的观众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的故事有什么反映。更深入地讲,华人纪录片创作者必须要具备和世界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在纪录片行业,这样拍摄的纪录片才不仅华人看得懂,而且可以展示给全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