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创新教育,必须语言诱导,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兴趣,提高审美意识;预设情景,激活创新意识;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创新。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
3.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實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生来就是求异,喜欢创造的。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创新活动是在宽松,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们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教学中要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的陈旧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商量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例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身心愉悦中学习,发挥创造力。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如果将美术教材看作是通向美术课程目标而铺就的五彩大道,那么这样的大道应该是无数条的,即所谓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够实现美术课程目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时,教师可以试着做导演,有序地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有时,教师也可以试着做演员,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3.创设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时间里,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向老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价的标准。这种常规的严格遵守使学生丧失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创造原动力,整个气氛就会在一问一答的沉闷、呆板中结束。
反过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保护儿童的创造天性,唤醒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激活、释放学生的美术创新潜智,形成学生的完美人格,这正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总之,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学科内涵,理解“施之以鱼、授之以渔”的道理,在教学上创新,教法上创新,教学手段上创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思考,定能实现正规意义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傅望.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艺术[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S1): 199-200.
[2]王中.再谈高校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S1): 192-193.
[3]周小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法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S1): 82-8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
3.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實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生来就是求异,喜欢创造的。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创新活动是在宽松,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们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教学中要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的陈旧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商量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例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身心愉悦中学习,发挥创造力。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如果将美术教材看作是通向美术课程目标而铺就的五彩大道,那么这样的大道应该是无数条的,即所谓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够实现美术课程目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时,教师可以试着做导演,有序地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有时,教师也可以试着做演员,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3.创设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时间里,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向老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价的标准。这种常规的严格遵守使学生丧失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创造原动力,整个气氛就会在一问一答的沉闷、呆板中结束。
反过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保护儿童的创造天性,唤醒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激活、释放学生的美术创新潜智,形成学生的完美人格,这正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总之,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学科内涵,理解“施之以鱼、授之以渔”的道理,在教学上创新,教法上创新,教学手段上创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思考,定能实现正规意义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傅望.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艺术[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S1): 199-200.
[2]王中.再谈高校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S1): 192-193.
[3]周小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法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S1):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