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美术课堂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cp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创新教育,必须语言诱导,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兴趣,提高审美意识;预设情景,激活创新意识;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创新。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
  3.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實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生来就是求异,喜欢创造的。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创新活动是在宽松,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们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教学中要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的陈旧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商量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例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身心愉悦中学习,发挥创造力。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如果将美术教材看作是通向美术课程目标而铺就的五彩大道,那么这样的大道应该是无数条的,即所谓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够实现美术课程目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时,教师可以试着做导演,有序地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有时,教师也可以试着做演员,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3.创设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时间里,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向老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价的标准。这种常规的严格遵守使学生丧失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创造原动力,整个气氛就会在一问一答的沉闷、呆板中结束。
  反过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保护儿童的创造天性,唤醒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激活、释放学生的美术创新潜智,形成学生的完美人格,这正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总之,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学科内涵,理解“施之以鱼、授之以渔”的道理,在教学上创新,教法上创新,教学手段上创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思考,定能实现正规意义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傅望.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艺术[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S1): 199-200.
  [2]王中.再谈高校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S1): 192-193.
  [3]周小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法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S1): 82-83.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出的艺术瑰宝,在当今的实践和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简单概述,来分析《钗头凤》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艺术探析  1、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简单概述  中国艺术歌曲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最快速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艺术歌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一出世即引起巨大反响,直至现在依然为各位学者所推崇和喜爱,而其中一篇《隐秀》因其中间所缺部分而更加引人注目,关于补文真伪辩论者络绎不绝。《隐秀》自“而澜表方圆”后至“朔风动秋草”之“朔”字共1页400字原阙,因此对于补文的真伪讨论异常激烈。本文将通过版本流传,用词不类,以及称谓,上下句的对应方面来考辩补文的真伪。  【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补文;版本流传 
期刊
【摘要】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影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影片中,色彩运用以及其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两个人的芭蕾》都对色彩进行了充分的运用。本文将对两部影片在色彩运用和象征意义上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色彩;象征意义;异同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色彩和象征意义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两个人的芭蕾》都对色彩进行了充分的运用。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
期刊
【摘要】中国画目前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两种方式,首先是中西结合发展,使国画有了西方写实与中方的传统特色的特点;其次是主张在传统之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上这两种方式都使得我国现代中国化得到发展,影响了新世界中国画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国画改良;中西融合;传统与创新  艺术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语言的拓展和重构。艺术生命的魅力也在于此。西方艺术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的演变,再到今天各种流
期刊
【摘要】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党的执政根基和人心向背,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政治问题,但是目前基层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围绕国有企业的中心任务,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履行好监督责任,减少和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是当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企业基层;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及对策  中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
期刊
【摘要】“壁饰”是墙壁与装饰的结合,即采用各种工艺手段制作完成的,能够与墙面融为一体的墙上艺术品。现代壁饰以其呈现强烈的视觉形式美、材料肌理美、色彩艺术美、环境和谐美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论述现代壁饰的美感,我认为现代壁饰在某种程度上对建筑环境起到了缓冲作用,增强了环境的美感。  【关键词】壁饰;装饰;美感  壁饰是一种涉及多类学科的系统设计的综合艺术,大多采用雕刻、编织、锻造等多种形式和工艺
期刊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一生中创造了许多经典音乐作品,而在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风格或演唱技巧前,对于莫扎特生平的了解是不可缺少的,早期与大主教、父亲、爱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他的创作风格、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莫扎特一生的经历进行概述。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创作  一、莫扎特早期(1756年-1773年)  1756年1月27日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教会,利奥波德·莫扎特和
期刊
【摘要】《芳华》的讲述既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也有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刘峰和何小萍的遭遇令我们惋惜,同样他们的青春也值得我们缅怀。音乐在影片中既有民乐团等演奏的画内音乐,也有想要表现人物形象,导演思想的画外音乐。还利用了声画蒙太奇的方式,声音与画面的紧密结合,将影片的叙事,人物塑造等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表现手法;叙事功能;人物塑造;音乐  影片《芳华》改编自严歌苓同名长篇小说,由冯小刚导演,
期刊
【摘要】表现主义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随之兴起的十二音序列,不协和音乐的运用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勋伯格作为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歌剧作品《摩西与亚纶》的创作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音乐表现形式还有无调性风格是20世纪歌剧中值得关注的,打破传统的束缚,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新思路,也为20世纪音乐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摩西与亚纶》  谈到歌剧人们第一时间
期刊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劳动与生命融为一体  我收获了一颗匠心,一双巧手  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后代:我是劳动者  看那时代的伟大创造  凝聚着劳动者的热切心血  我曾经热爱  玫瑰的美丽、星汉的灿烂、微风的和煦  如今我更愛  矿山、油田、铁路、电网、工厂  我爱它们沉默的影子  我爱它们金属的光泽  我爱它们永恒的规律运转  在岁月的磨洗中  我读懂了它们,我知道  它们就是富饶的基始,这富饶  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