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一出世即引起巨大反响,直至现在依然为各位学者所推崇和喜爱,而其中一篇《隐秀》因其中间所缺部分而更加引人注目,关于补文真伪辩论者络绎不绝。《隐秀》自“而澜表方圆”后至“朔风动秋草”之“朔”字共1页400字原阙,因此对于补文的真伪讨论异常激烈。本文将通过版本流传,用词不类,以及称谓,上下句的对应方面来考辩补文的真伪。
【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补文;版本流传
一.版本流传时间
首先清代学者纪昀提出所补为伪。他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文心雕龙》的提要云:“是书自至正乙未刻于嘉禾,至明弘治、嘉靖、万历间,凡经五刻,其隐秀一篇,皆有阙文。明末常熟钱允治称得阮华山占本,钞补四百余字,然其书晚出,别无显证。
其次黄侃先生也同样质疑《隐秀》篇补文为假。他在《文心雕龙札记》中云:“案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惜少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出于宋展,何以谴此二言?”也就是说纪昀,黄侃先生认为从时间上而言,《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今存最早刻本,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而《隐秀》篇从现存《文心雕龙》最早的刻本——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本,到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以前的各种刊本都没有。到明末(公元1614年)钱功甫得阮华山宋本,才抄补了这四百字,现存补有这四百字的最早刻本,是明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梅庆生第六次校定,在补文的第一次出现的时间与《文心雕龙》成书时间之间出现了很久的空缺,而后直至明末才出现补文,让人相信其补文为真确实很难让人信服。
二.补文用词与《文心雕龙》本身亦不相类
清代纪昀认为《隐秀》篇补文为伪的第二则是其词亦颇不类。如“呕心吐胆”,似樜《李贺小传》语:“锻岁炼年”,似樜《六一诗话》论周朴语;称班姬为匹妇,亦樜鈡嵘《诗品》语,皆有可疑。况至正去宋未远,不应宋本已无一存,三百年后,乃为明人所得。又考《永乐大典》所载旧本,阙文亦同。其时宋本如林,更不應内府所藏,无一完刻。阮氏所称,殆亦影撰,何绰等误信之也。又“称渊明为彭泽,乃唐人语,六朝但有征士之称,不称其官也”。且《隐秀》之段,皆论诗而不论文,亦非此书之体。”
同样地,补文内容文辞与原文相差甚远,一方面在反对人工的介入,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熔裁,秾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余,而揽之则不足矣。烟云是天然形成的不用人工状点;容光是格调造成的不用人工装饰;烟云的或深或浅各显奇景,容色色或浓或淡都到妙处,听其自然则美好有余,加以人工造作则不好。另一方面也在肯定人工的介入,诸裁云制霞,不让乎天工,斫卉刻葩,有同乎神匠矣。雕刻花卉和自然造物几乎相同。如若没有呕心吐胆,废寝忘食怎能够把光彩藏在文辞间,也就是补文在提倡一种经过苦心修炼所达到的含蓄多义的创作境界,但是《隐秀》篇原文反而在提倡一种自然而然的在创作中流露出耐咀嚼,推敲而且最精彩的创作,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这与原文提倡是相对立,所以从言辞方面而言也可以推断补文为伪。
三.称谓,官位的对应
杨明照先生在《(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的一文中称:“从称谓上看,刘勰对历代作家的称谓,是自有其例的。除了列朝君主称其谥号或庙号,曹植称思王或陈思、屈原称三闾、司马炎称太史、班姬称婕妤外,其他的作家都只称名或字,绝无称其官的,补文称陶渊明为彭泽,显然于例不符。”而且根据骈文对仗的格式,应该是名字对名字,官位也应对应官位的,如“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才略)》、“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序志》)。所以,按此思路“士衡之()(),彭泽之()()一句”应该是“平原之()(),彭泽之()()”又或者是“士衡之()(),元亮之()()”所以,这一组句子从对仗的角度而言是存在问题的。
无独有偶,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注释》中也提到同样的一点,“明诗里提‘左陆’”,“《时序》里提‘机云’”,《才略》里也是二陆并提,因此把士衡和彭泽放在一起是不符合刘勰的一贯做法的,纵然刘勰已经认识到陶诗可以用作为隐秀篇的例证,与陆机相提并论,在《明诗》《时序》《才略》里一个字未提陶应该是不可能的。
刘永济先生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和周振甫先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隐秀篇一文中有“彭泽之()()”一句,此中彭泽乃是陶渊明,然而细细仔细读全书,品列成文,未及陶公只字。盖陶公隐居息游,当时知者已鲜,又颜谢之体,方为世重,陶公所作,与世异味,而《陶集》流传,始于昭明,舍人著书,乃在齐代,其时陶集尚未流传,即令入梁,曾见传本,而书成已久,不及追加。故以彭泽之娴雅绝伦,《文心》竟不及品论。浅人见不及此,以陶居刘前,理可援据,乃于此文特加征引,适足成其伪托之证。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版本流传及出现的时间而言,还是从补文的用词以及称谓、官位的对应而言,很难推断出《隐秀》篇补文为真。
参考文献:
[1]刘勰著.《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附序录跋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3.
[5]杨明照.《<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
[6]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0.
作者简介:李晓琳(1992-)女 ,汉,河南,就读于河南大学,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汉魏六朝方向.
【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补文;版本流传
一.版本流传时间
首先清代学者纪昀提出所补为伪。他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文心雕龙》的提要云:“是书自至正乙未刻于嘉禾,至明弘治、嘉靖、万历间,凡经五刻,其隐秀一篇,皆有阙文。明末常熟钱允治称得阮华山占本,钞补四百余字,然其书晚出,别无显证。
其次黄侃先生也同样质疑《隐秀》篇补文为假。他在《文心雕龙札记》中云:“案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惜少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出于宋展,何以谴此二言?”也就是说纪昀,黄侃先生认为从时间上而言,《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今存最早刻本,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而《隐秀》篇从现存《文心雕龙》最早的刻本——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本,到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以前的各种刊本都没有。到明末(公元1614年)钱功甫得阮华山宋本,才抄补了这四百字,现存补有这四百字的最早刻本,是明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梅庆生第六次校定,在补文的第一次出现的时间与《文心雕龙》成书时间之间出现了很久的空缺,而后直至明末才出现补文,让人相信其补文为真确实很难让人信服。
二.补文用词与《文心雕龙》本身亦不相类
清代纪昀认为《隐秀》篇补文为伪的第二则是其词亦颇不类。如“呕心吐胆”,似樜《李贺小传》语:“锻岁炼年”,似樜《六一诗话》论周朴语;称班姬为匹妇,亦樜鈡嵘《诗品》语,皆有可疑。况至正去宋未远,不应宋本已无一存,三百年后,乃为明人所得。又考《永乐大典》所载旧本,阙文亦同。其时宋本如林,更不應内府所藏,无一完刻。阮氏所称,殆亦影撰,何绰等误信之也。又“称渊明为彭泽,乃唐人语,六朝但有征士之称,不称其官也”。且《隐秀》之段,皆论诗而不论文,亦非此书之体。”
同样地,补文内容文辞与原文相差甚远,一方面在反对人工的介入,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熔裁,秾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余,而揽之则不足矣。烟云是天然形成的不用人工状点;容光是格调造成的不用人工装饰;烟云的或深或浅各显奇景,容色色或浓或淡都到妙处,听其自然则美好有余,加以人工造作则不好。另一方面也在肯定人工的介入,诸裁云制霞,不让乎天工,斫卉刻葩,有同乎神匠矣。雕刻花卉和自然造物几乎相同。如若没有呕心吐胆,废寝忘食怎能够把光彩藏在文辞间,也就是补文在提倡一种经过苦心修炼所达到的含蓄多义的创作境界,但是《隐秀》篇原文反而在提倡一种自然而然的在创作中流露出耐咀嚼,推敲而且最精彩的创作,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这与原文提倡是相对立,所以从言辞方面而言也可以推断补文为伪。
三.称谓,官位的对应
杨明照先生在《(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的一文中称:“从称谓上看,刘勰对历代作家的称谓,是自有其例的。除了列朝君主称其谥号或庙号,曹植称思王或陈思、屈原称三闾、司马炎称太史、班姬称婕妤外,其他的作家都只称名或字,绝无称其官的,补文称陶渊明为彭泽,显然于例不符。”而且根据骈文对仗的格式,应该是名字对名字,官位也应对应官位的,如“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才略)》、“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序志》)。所以,按此思路“士衡之()(),彭泽之()()一句”应该是“平原之()(),彭泽之()()”又或者是“士衡之()(),元亮之()()”所以,这一组句子从对仗的角度而言是存在问题的。
无独有偶,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注释》中也提到同样的一点,“明诗里提‘左陆’”,“《时序》里提‘机云’”,《才略》里也是二陆并提,因此把士衡和彭泽放在一起是不符合刘勰的一贯做法的,纵然刘勰已经认识到陶诗可以用作为隐秀篇的例证,与陆机相提并论,在《明诗》《时序》《才略》里一个字未提陶应该是不可能的。
刘永济先生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和周振甫先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隐秀篇一文中有“彭泽之()()”一句,此中彭泽乃是陶渊明,然而细细仔细读全书,品列成文,未及陶公只字。盖陶公隐居息游,当时知者已鲜,又颜谢之体,方为世重,陶公所作,与世异味,而《陶集》流传,始于昭明,舍人著书,乃在齐代,其时陶集尚未流传,即令入梁,曾见传本,而书成已久,不及追加。故以彭泽之娴雅绝伦,《文心》竟不及品论。浅人见不及此,以陶居刘前,理可援据,乃于此文特加征引,适足成其伪托之证。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版本流传及出现的时间而言,还是从补文的用词以及称谓、官位的对应而言,很难推断出《隐秀》篇补文为真。
参考文献:
[1]刘勰著.《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附序录跋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3.
[5]杨明照.《<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
[6]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0.
作者简介:李晓琳(1992-)女 ,汉,河南,就读于河南大学,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汉魏六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