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产生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讲解。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作为教师就要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起点,尤其是起始课的认知起点。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讲解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处,才能顺应学生需要,才能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数 讲解
中图分类号:Z822.7 文献标识码:Z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20―01
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关于数是怎么产生的,是我们学生学习数的前提,是我们学生学习数不可缺少的“经历”。恰恰在这一点上,学生可能了解的比较少。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讲解。
一、关注整数中大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长安花,提问:您认识这是什么吗?生:长安花。
师:我们西安正在举办世园会,这是我们中国继昆明和沈阳之后,又一次承办世园会。我们作为西安的一员感到万分的自豪。可是你对西安又了解多少呢?作为小主人你将向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们如何介绍我们西安呢?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资料。(课件演示大雁塔、兵马俑等图片,并配有一系列的大数)。
生:观看资料,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师:看完西安的介绍,同学们心里在想什么呢?觉得我们西安怎么样呢?生1:西安很美。生2:西安很大。
师:在刚才的图片中使用到的一些大数就说明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大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上教师只列举了少数简单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如大雁塔、大明宫、兵马俑等的有关数据进行说明,使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课堂上教师采用有效讲解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直观的感受到大数的“大”、“多”。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所采用教学方法,经济、简便、知识容量大、覆盖率高,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二、关注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外都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个游戏,名字叫“估一估、测一测”。老师这里有一根红色的彩带,先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一拉,同学们估一估这根彩带长多少米?
生1:2米。生2:2.5米。生3:3米。生4:1.5米。生5:1米。师:谁愿意上来测量一量。生:测量后2米。师:有拿出一根红色的彩带,同学们估一估这根彩带长多少米?
生1:1米。生2:1.1米。生3:1.5米。生4:1.3米。师:谁愿意上来测量一量。
生:测量后90厘米。师:谁会用米作单位表示90厘米?
学生中大部分不说话,有个别学生说道0.9米,9/10米。
师小结:刚刚在测量绿色彩带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90厘米,如果要用“米”做单位的话,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们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小数的出现,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总是把人容易感知、触及的量作为合适的单位,如一尺,一斤,一元等等,然后依十进制发展出大数目的位置系统。然而,社会生活往往还需要比单位1更小点的计量,于是就产生了小数。课堂上,根据小数的产生过程,教师设计了“估一估、测一测”红色彩带长度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知、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接着,教师对小数漫长的产生过程进行有效地讲解,小结。使学生的明确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三、关注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三
1.分苹果
师:将手中的苹果奖励给坐得最端的两个学生。一名学生分得一大份,另一名学生分得一小份。生:觉得不公平,要求平均分。师:怎么平均分?第二次平均分苹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一分。同时板书课题:分一分(一)。
2.做游戲(拍手表示每人分得几个)
师:如果我有8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击掌4次。
师:如果我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击掌2次。
师:如果我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击掌1次。
师:如果我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思考怎么击掌。
由此学生体会到半个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引出“分数”。
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学生分苹果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分苹果时一份大一份小是不公平的,从而,进行第二次公平的分苹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接着请学生玩击掌游戏,分到几个苹果就击掌几次。学生通过击掌体会到整数时很容易完成任务,但是,遇到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时学生中很多学生为难了,以前的击掌方法无法完成任务。此刻教师就提出半个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引出“分数”。课堂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游戏中就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经历了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
四、关注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四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录像。生:观看一段足球比赛的录像,录像暂停在罚点球的场面。师:如果你是教练员,打算以什么标准选一位球员来罚点球。生:比较队员平时点球成绩,谁的成绩最好就选谁。师:出示三个队员的平时成绩
生:应该选7好队员。师:为什么?
师由此引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百分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的比较多。但是,百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可能知之甚少。因此,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足球比赛抽象出百分数,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并且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这样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百分数的存在、产生。学习数时需要了解数所产生的背景知识,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易被学生忽视和混淆的概念,学生自学未形成的知识体系,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适时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归纳、总结、概括等。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反复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才能提供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彰显其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研究》作者 张奠宇 孔凡哲 黄建弘 黄荣良 唐彩斌等人 第89页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数 讲解
中图分类号:Z822.7 文献标识码:Z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20―01
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关于数是怎么产生的,是我们学生学习数的前提,是我们学生学习数不可缺少的“经历”。恰恰在这一点上,学生可能了解的比较少。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讲解。
一、关注整数中大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长安花,提问:您认识这是什么吗?生:长安花。
师:我们西安正在举办世园会,这是我们中国继昆明和沈阳之后,又一次承办世园会。我们作为西安的一员感到万分的自豪。可是你对西安又了解多少呢?作为小主人你将向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们如何介绍我们西安呢?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资料。(课件演示大雁塔、兵马俑等图片,并配有一系列的大数)。
生:观看资料,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师:看完西安的介绍,同学们心里在想什么呢?觉得我们西安怎么样呢?生1:西安很美。生2:西安很大。
师:在刚才的图片中使用到的一些大数就说明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大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上教师只列举了少数简单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如大雁塔、大明宫、兵马俑等的有关数据进行说明,使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课堂上教师采用有效讲解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直观的感受到大数的“大”、“多”。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所采用教学方法,经济、简便、知识容量大、覆盖率高,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二、关注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外都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个游戏,名字叫“估一估、测一测”。老师这里有一根红色的彩带,先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一拉,同学们估一估这根彩带长多少米?
生1:2米。生2:2.5米。生3:3米。生4:1.5米。生5:1米。师:谁愿意上来测量一量。生:测量后2米。师:有拿出一根红色的彩带,同学们估一估这根彩带长多少米?
生1:1米。生2:1.1米。生3:1.5米。生4:1.3米。师:谁愿意上来测量一量。
生:测量后90厘米。师:谁会用米作单位表示90厘米?
学生中大部分不说话,有个别学生说道0.9米,9/10米。
师小结:刚刚在测量绿色彩带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90厘米,如果要用“米”做单位的话,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们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小数的出现,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总是把人容易感知、触及的量作为合适的单位,如一尺,一斤,一元等等,然后依十进制发展出大数目的位置系统。然而,社会生活往往还需要比单位1更小点的计量,于是就产生了小数。课堂上,根据小数的产生过程,教师设计了“估一估、测一测”红色彩带长度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知、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接着,教师对小数漫长的产生过程进行有效地讲解,小结。使学生的明确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三、关注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三
1.分苹果
师:将手中的苹果奖励给坐得最端的两个学生。一名学生分得一大份,另一名学生分得一小份。生:觉得不公平,要求平均分。师:怎么平均分?第二次平均分苹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一分。同时板书课题:分一分(一)。
2.做游戲(拍手表示每人分得几个)
师:如果我有8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击掌4次。
师:如果我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击掌2次。
师:如果我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击掌1次。
师:如果我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生:思考怎么击掌。
由此学生体会到半个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引出“分数”。
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学生分苹果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分苹果时一份大一份小是不公平的,从而,进行第二次公平的分苹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接着请学生玩击掌游戏,分到几个苹果就击掌几次。学生通过击掌体会到整数时很容易完成任务,但是,遇到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时学生中很多学生为难了,以前的击掌方法无法完成任务。此刻教师就提出半个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引出“分数”。课堂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游戏中就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经历了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
四、关注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讲解
教学片段四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录像。生:观看一段足球比赛的录像,录像暂停在罚点球的场面。师:如果你是教练员,打算以什么标准选一位球员来罚点球。生:比较队员平时点球成绩,谁的成绩最好就选谁。师:出示三个队员的平时成绩
生:应该选7好队员。师:为什么?
师由此引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百分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的比较多。但是,百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可能知之甚少。因此,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足球比赛抽象出百分数,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并且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这样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百分数的存在、产生。学习数时需要了解数所产生的背景知识,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易被学生忽视和混淆的概念,学生自学未形成的知识体系,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适时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归纳、总结、概括等。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反复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才能提供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彰显其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研究》作者 张奠宇 孔凡哲 黄建弘 黄荣良 唐彩斌等人 第89页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