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常
2.反复朗读,理解海浪形象
3.多元角度,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海浪形象
2.体会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爱国情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激情导入
在四周环海的黎巴嫩,有着这样一位诗人。他笔下的万物都有生命,有灵气。他的作品总是以爱和美为主题,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他与泰戈尔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他,就是纪伯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進纪伯伦的《浪之歌》,一起来聆听海浪的心声。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音
(教师配乐范读后,可让学生初步配乐朗诵)
炽(chì)热 祷(dǎo)词 歌吟(yín) 执拗(niù)
长吁(xū)短叹 衷(zhōng)情 馈(kuì)赠 夜阑(lán)人静
三、情感初悟,形象探究
悟情:初读《浪之歌》,我体会到了____
绘形:从 中,我读出了 的海浪
1.品读方式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相结合:教师示范——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2. 概括示范
为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尝试用工整的句式,诗意的语言简要概括诗节内容。
第一段诗化概括示范:情人亲近却分离。
第五段诗化概括示范:爱屋及乌只因你,日夜守护万物明。
3.精要展示
4.品读形象
(1)品读方式
全班分为两组。第一组研讨文本第1-4段,第二组研讨文本5-7段。围绕主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班级展示。
(2)主问题
请根据“从 中,我读出了 的海浪”的格式,朗读散文诗,分析概括海浪特点,归纳海浪形象。
(3)点评要点
第1-4段:
解析示例: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情人亲近却分离”,读出痴情的海浪。
海浪特点:执拗、急躁、浪漫、痴情。
海浪形象:痴情的海浪热恋者。
朗读基调:海浪倾诉自己对海岸的爱情,朗读语速整体上舒缓轻柔。
第5-7段:
解析示范:曾有多少次……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在这里,海浪围绕美人鱼跳舞,帮助有情人将衷情吐露,偷出珍珠送给美女丽人,看似多情,实则是把对海岸的爱,延伸到了对海岸周围一切事物的爱,可谓“爱屋及乌只因你,日夜守护万物明”。从“爱屋及乌只因你,日夜守护万物明”中,我读出了博爱的海浪。
四、多元视角,悟“爱”真谛
1.直击关键
如何理解文中关键句“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我:海浪。
2.多元悟“爱”
(1)爱之文本
细读一:
文本:合为一体;清晨海誓山盟,傍晚歌吟祷词;潮涨拥抱,潮落扑到;曾有多少次;彻夜不寐。
满腹爱情:时刻深爱。
细读二:
文本:相亲相近,相离相分;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彻夜不寐、形容憔悴。
解析:海浪时时刻刻都深爱着海岸,却清醒地看着自己与海岸时分时合,清醒地承受着爱情所带来的痛苦、难过。
清醒真谛:愈是清醒,愈是痛苦。
(2)爱之文化
“爱是恒久忍耐”——《圣经》。
文本勾连:相离相分;潮水退去,卑微扑到;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形容憔悴……这些爱情里的痛苦、无奈,海浪忍耐着,并将之视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终身的工作。
(3)爱之作者
纪伯伦人生轨迹:1883年,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895年,因家庭贫困随母亲去美国谋生。1898年,回到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1901年,18岁的纪伯伦,因创办思想激进、呼吁民间疾苦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返美国。1908年,纪伯伦得友人资助,前往法国学画,并得到了罗丹等艺术大师的指点。1910年,他再次返回美国,自此客居纽约,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被迫的分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念,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除了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抗争,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4)爱之作品
其他作品中的爱:诗人的其他作品中,“爱”的踪迹随处可见。如《幸福之歌》《雨之歌》《我的心灵告诫我》。
3.爱之真谛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的多元审视,我们可以领悟这样的爱的真谛:
海浪对海岸的痴情,正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思国、爱国、护国,“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五、诗意小结
以情爱之象绘海岸恋人
用爱情之心抒爱国情意
(伴着配乐,教师:听,我们的耳边再次传来了声音,我想这一次同学们不仅仅是听到了海浪的歌声,更是听到了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常
2.反复朗读,理解海浪形象
3.多元角度,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海浪形象
2.体会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爱国情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激情导入
在四周环海的黎巴嫩,有着这样一位诗人。他笔下的万物都有生命,有灵气。他的作品总是以爱和美为主题,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他与泰戈尔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他,就是纪伯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進纪伯伦的《浪之歌》,一起来聆听海浪的心声。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音
(教师配乐范读后,可让学生初步配乐朗诵)
炽(chì)热 祷(dǎo)词 歌吟(yín) 执拗(niù)
长吁(xū)短叹 衷(zhōng)情 馈(kuì)赠 夜阑(lán)人静
三、情感初悟,形象探究
悟情:初读《浪之歌》,我体会到了____
绘形:从 中,我读出了 的海浪
1.品读方式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相结合:教师示范——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2. 概括示范
为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尝试用工整的句式,诗意的语言简要概括诗节内容。
第一段诗化概括示范:情人亲近却分离。
第五段诗化概括示范:爱屋及乌只因你,日夜守护万物明。
3.精要展示
4.品读形象
(1)品读方式
全班分为两组。第一组研讨文本第1-4段,第二组研讨文本5-7段。围绕主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班级展示。
(2)主问题
请根据“从 中,我读出了 的海浪”的格式,朗读散文诗,分析概括海浪特点,归纳海浪形象。
(3)点评要点
第1-4段:
解析示例: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情人亲近却分离”,读出痴情的海浪。
海浪特点:执拗、急躁、浪漫、痴情。
海浪形象:痴情的海浪热恋者。
朗读基调:海浪倾诉自己对海岸的爱情,朗读语速整体上舒缓轻柔。
第5-7段:
解析示范:曾有多少次……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在这里,海浪围绕美人鱼跳舞,帮助有情人将衷情吐露,偷出珍珠送给美女丽人,看似多情,实则是把对海岸的爱,延伸到了对海岸周围一切事物的爱,可谓“爱屋及乌只因你,日夜守护万物明”。从“爱屋及乌只因你,日夜守护万物明”中,我读出了博爱的海浪。
四、多元视角,悟“爱”真谛
1.直击关键
如何理解文中关键句“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我:海浪。
2.多元悟“爱”
(1)爱之文本
细读一:
文本:合为一体;清晨海誓山盟,傍晚歌吟祷词;潮涨拥抱,潮落扑到;曾有多少次;彻夜不寐。
满腹爱情:时刻深爱。
细读二:
文本:相亲相近,相离相分;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彻夜不寐、形容憔悴。
解析:海浪时时刻刻都深爱着海岸,却清醒地看着自己与海岸时分时合,清醒地承受着爱情所带来的痛苦、难过。
清醒真谛:愈是清醒,愈是痛苦。
(2)爱之文化
“爱是恒久忍耐”——《圣经》。
文本勾连:相离相分;潮水退去,卑微扑到;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形容憔悴……这些爱情里的痛苦、无奈,海浪忍耐着,并将之视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终身的工作。
(3)爱之作者
纪伯伦人生轨迹:1883年,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895年,因家庭贫困随母亲去美国谋生。1898年,回到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1901年,18岁的纪伯伦,因创办思想激进、呼吁民间疾苦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返美国。1908年,纪伯伦得友人资助,前往法国学画,并得到了罗丹等艺术大师的指点。1910年,他再次返回美国,自此客居纽约,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被迫的分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念,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除了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抗争,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4)爱之作品
其他作品中的爱:诗人的其他作品中,“爱”的踪迹随处可见。如《幸福之歌》《雨之歌》《我的心灵告诫我》。
3.爱之真谛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的多元审视,我们可以领悟这样的爱的真谛:
海浪对海岸的痴情,正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思国、爱国、护国,“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五、诗意小结
以情爱之象绘海岸恋人
用爱情之心抒爱国情意
(伴着配乐,教师:听,我们的耳边再次传来了声音,我想这一次同学们不仅仅是听到了海浪的歌声,更是听到了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