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就是人们经常称道的“大杨扬”,也许太多的头衔和荣誉让我们把她符号化为“世界冠军”:2002年她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在31年的冰上生涯中共获得59个世界冠军,是中国至今为止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但从2006年退役后,她多了一些身份,清华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嘉宾主持、爱心大使、人大代表……那个曾经叱咤冰场的女子,如今正在描绘着自己的另一种色彩斑斓的人生,给人的印象也更加生动、亲切。
退役后,第一次穿上自己的冰刀
2009年2月15日,青岛体育中心“钻石”馆的滑冰场迎来了首批客人——大杨扬、小杨阳、冯凯、孙丹丹、吕硕五位滑冰界名宿,他们获得的世界金牌“加起来超过了100枚”,这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十一运会试冰。
五人都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冰刀,换鞋的时候,杨扬不无感概地说:“这是退役后我第一次穿上它”,那副冰刀曾陪伴着她夺得了多个世界冠军,“这次再次穿上还真有些感伤”。但当冰刀滑上冰面的那一刻,他们立刻变成了雀跃的精灵,滑行着、追逐着、游戏着,时而演练一下速滑接力、时而进行一下倒滑比赛;像小孩再次得到了心爱的玩具,兴奋着、玩闹着、说笑着,制造着一阵阵快乐的风声,感染了围在场外的记者们。
冰场上的杨扬身轻如燕、疾行如风,自内而外都透着一股为“冰”而生的洒脱和自由。出生在黑龙江的杨扬9岁开始练滑冰,13岁进入体育学校练短道速滑,20岁进入国家队,27岁成为中国冬奥会金牌第一人……试完冰的杨扬坐在“荷兰风格”的板凳上,回忆一点点被勾起:“这块冰很像2002年冬奥会上的那块冰,厚度、硬度都让人很舒服,尤其是冰面很滑,我们还开玩笑说是不是用崂山矿泉水浇的。”
落落大方又不失幽默风趣是杨扬现在的状态,她早已不再是那个只会滑冰的小姑娘了。对比两种生活,她说:“当运动员的时候,很向往退役后的生活,觉得外面的世界多姿多彩;现在退役了,又很怀念当运动员时的日子,怀念那种单一和专注。”这两种生活各有各的精彩,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正如保尔•柯察金所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杨扬回头看的时候,她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没有浪费时间,现在也不希望浪费时间和机会,会尽力做好每件事。”“零八年看零七年的日记,觉得挺幼稚的,零九年看零八年的想法,觉得挺有意思的,人总是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进步,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停留在一个阶段,会比较可怕。”
去南极,寻找最纯净的冰
2009年春节期间,杨扬去了南极,这是他的一次“寻梦”之旅,也是自己的一次突破。生长在冰雪世界里的杨扬从小就对南极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长大后却越发觉那里遥不可及。然而当这样一个机会降临的时候,兴奋之余她多了几分虔诚:“那里有世界上最纯净的冰,作为滑冰运动员算是朝圣了。”
出发前,杨扬刚从四川回来,很疲惫,又在例行体检中发现了炎症,然而内心的向往还是战胜了那丝犹豫,她和同行的20多人踏上了去往南极的旅程。“这一路很颠簸,身体也不舒服,炎症引起了发烧,然而这一路却是我思考最多、收获最大的一次。”
“我第一次因为离家而想家”,以前在运动队的时候,杨扬有17个年没在家里过,但因为和队友们在一起,也不是特别想家,只是牵挂而已,但这次,尤其是在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登船后,有些晕船,她竟然“特别想家,甚至都有些后悔”。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感觉,让她从内心感受到了对家的爱和依恋,也引发了对亲情、爱情,及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的思考。而杨扬本来就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人”,2005年她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曾把妈妈接过去同住,回国后她几乎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妈妈。
杨扬说:“当双脚实实在在站立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的时候,收获远远大于去之前的期望”。“那是一个黑白的世界,除了山顶上偶尔露出的黑色,满眼全是白茫茫的雪地和海水,感觉世界一下单纯了很多。”每天都面对着这样的景色,又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人的心境也变得宁静起来,“我思考了很多,把平时没有时间想的问题都抽空想了想”,“我每一天的内心世界都不同,还包括和同伴的交流心得。”无疑,这是一次内心富足的旅行。
2月8日,杨扬结束了在南极20天的旅程,她在博客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南极并不遥远,遥远的是那个起点。还记得出发之前我的那丝犹豫……束缚我们的不是双脚,而是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的心能触及到的地方,我们的脚就一定能到达。”
做公益,延伸自我价值
2006年退役后,杨扬在深造之外,全身心地投身公益事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学在家乡建成了,她奔赴四川灾区提供心理救援,奥运会志愿者中有她的身影……用她的话说,公益事业是自我价值延续的一个平台,在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做运动员时自己的价值就是拿金牌,为国争光,刚退下来时,其实内心是很痛苦的,失去了目标,但通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还在延伸,内心实在是一种满足”。
将于3月份开始正式运行的基金会是她这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她介绍说,这是一个关于后奥运时代的志愿者成果转化的课题,在奥运会之前就开始探讨了,自己还在2008年的人代会上做过提案。主要是想把自己的体育优势和资源与志愿者工作结合在一起,挖掘出体育中让人快乐的功能,靠志愿者的传递,让更多的孩子快乐起来,健康起来,并在快乐中学会团队合作、坚强自信。
我们的专访结束了,但杨扬2009年的行程才刚刚开始。她说她是一个有计划的人,2009年的日程早已安排好了,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和支持她!
退役后,第一次穿上自己的冰刀
2009年2月15日,青岛体育中心“钻石”馆的滑冰场迎来了首批客人——大杨扬、小杨阳、冯凯、孙丹丹、吕硕五位滑冰界名宿,他们获得的世界金牌“加起来超过了100枚”,这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十一运会试冰。
五人都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冰刀,换鞋的时候,杨扬不无感概地说:“这是退役后我第一次穿上它”,那副冰刀曾陪伴着她夺得了多个世界冠军,“这次再次穿上还真有些感伤”。但当冰刀滑上冰面的那一刻,他们立刻变成了雀跃的精灵,滑行着、追逐着、游戏着,时而演练一下速滑接力、时而进行一下倒滑比赛;像小孩再次得到了心爱的玩具,兴奋着、玩闹着、说笑着,制造着一阵阵快乐的风声,感染了围在场外的记者们。
冰场上的杨扬身轻如燕、疾行如风,自内而外都透着一股为“冰”而生的洒脱和自由。出生在黑龙江的杨扬9岁开始练滑冰,13岁进入体育学校练短道速滑,20岁进入国家队,27岁成为中国冬奥会金牌第一人……试完冰的杨扬坐在“荷兰风格”的板凳上,回忆一点点被勾起:“这块冰很像2002年冬奥会上的那块冰,厚度、硬度都让人很舒服,尤其是冰面很滑,我们还开玩笑说是不是用崂山矿泉水浇的。”
落落大方又不失幽默风趣是杨扬现在的状态,她早已不再是那个只会滑冰的小姑娘了。对比两种生活,她说:“当运动员的时候,很向往退役后的生活,觉得外面的世界多姿多彩;现在退役了,又很怀念当运动员时的日子,怀念那种单一和专注。”这两种生活各有各的精彩,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正如保尔•柯察金所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杨扬回头看的时候,她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没有浪费时间,现在也不希望浪费时间和机会,会尽力做好每件事。”“零八年看零七年的日记,觉得挺幼稚的,零九年看零八年的想法,觉得挺有意思的,人总是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进步,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停留在一个阶段,会比较可怕。”
去南极,寻找最纯净的冰
2009年春节期间,杨扬去了南极,这是他的一次“寻梦”之旅,也是自己的一次突破。生长在冰雪世界里的杨扬从小就对南极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长大后却越发觉那里遥不可及。然而当这样一个机会降临的时候,兴奋之余她多了几分虔诚:“那里有世界上最纯净的冰,作为滑冰运动员算是朝圣了。”
出发前,杨扬刚从四川回来,很疲惫,又在例行体检中发现了炎症,然而内心的向往还是战胜了那丝犹豫,她和同行的20多人踏上了去往南极的旅程。“这一路很颠簸,身体也不舒服,炎症引起了发烧,然而这一路却是我思考最多、收获最大的一次。”
“我第一次因为离家而想家”,以前在运动队的时候,杨扬有17个年没在家里过,但因为和队友们在一起,也不是特别想家,只是牵挂而已,但这次,尤其是在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登船后,有些晕船,她竟然“特别想家,甚至都有些后悔”。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感觉,让她从内心感受到了对家的爱和依恋,也引发了对亲情、爱情,及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的思考。而杨扬本来就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人”,2005年她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曾把妈妈接过去同住,回国后她几乎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妈妈。
杨扬说:“当双脚实实在在站立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的时候,收获远远大于去之前的期望”。“那是一个黑白的世界,除了山顶上偶尔露出的黑色,满眼全是白茫茫的雪地和海水,感觉世界一下单纯了很多。”每天都面对着这样的景色,又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人的心境也变得宁静起来,“我思考了很多,把平时没有时间想的问题都抽空想了想”,“我每一天的内心世界都不同,还包括和同伴的交流心得。”无疑,这是一次内心富足的旅行。
2月8日,杨扬结束了在南极20天的旅程,她在博客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南极并不遥远,遥远的是那个起点。还记得出发之前我的那丝犹豫……束缚我们的不是双脚,而是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的心能触及到的地方,我们的脚就一定能到达。”
做公益,延伸自我价值
2006年退役后,杨扬在深造之外,全身心地投身公益事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学在家乡建成了,她奔赴四川灾区提供心理救援,奥运会志愿者中有她的身影……用她的话说,公益事业是自我价值延续的一个平台,在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做运动员时自己的价值就是拿金牌,为国争光,刚退下来时,其实内心是很痛苦的,失去了目标,但通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还在延伸,内心实在是一种满足”。
将于3月份开始正式运行的基金会是她这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她介绍说,这是一个关于后奥运时代的志愿者成果转化的课题,在奥运会之前就开始探讨了,自己还在2008年的人代会上做过提案。主要是想把自己的体育优势和资源与志愿者工作结合在一起,挖掘出体育中让人快乐的功能,靠志愿者的传递,让更多的孩子快乐起来,健康起来,并在快乐中学会团队合作、坚强自信。
我们的专访结束了,但杨扬2009年的行程才刚刚开始。她说她是一个有计划的人,2009年的日程早已安排好了,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和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