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外的运用已成为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创新意識和探索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激发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首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当讲到“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课件——母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画面,然后问道:“看了这种情景,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母亲在骄阳下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头昏脑涨,翻山越岭很吃力,母亲为我们太辛苦了。”“寒冬里母亲手脚冻麻木了,满身雪花,一步一滑艰难地翻山越岭,母亲为我们太辛苦了。”“母亲太伟大了。”我说:“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学生流着泪水很有感情地朗读,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2.创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而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泛起层层涟漪的动态美;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1.情境再现,以境激情。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课文第二段描述了四百多名官兵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暴风雨中,在决堤的江水中保卫大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民子弟兵救灾抗洪、救人的画面,情境再现并使之达到高潮,充分激发了学生情感。老师相机点拨:“看了这一幅幅画面你有何感受?想对我们的子弟兵说点什么?”学生感情油然而生,有感情的朗诵达到了高潮。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着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它,无疑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激发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首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当讲到“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课件——母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画面,然后问道:“看了这种情景,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母亲在骄阳下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头昏脑涨,翻山越岭很吃力,母亲为我们太辛苦了。”“寒冬里母亲手脚冻麻木了,满身雪花,一步一滑艰难地翻山越岭,母亲为我们太辛苦了。”“母亲太伟大了。”我说:“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学生流着泪水很有感情地朗读,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2.创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而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泛起层层涟漪的动态美;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1.情境再现,以境激情。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课文第二段描述了四百多名官兵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暴风雨中,在决堤的江水中保卫大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民子弟兵救灾抗洪、救人的画面,情境再现并使之达到高潮,充分激发了学生情感。老师相机点拨:“看了这一幅幅画面你有何感受?想对我们的子弟兵说点什么?”学生感情油然而生,有感情的朗诵达到了高潮。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着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它,无疑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