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互动的热闹。课堂提问其实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充满活力。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
一、当今课堂上的“问题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力的途径,然而,如今课堂上的“问题提问”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对提高课堂效率弊大于利。
2.答案被教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很不耐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为了问题而问,课堂上有力的师生沟通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自编自演。
3.问答时间过短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而教师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且事先准备过,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就介入或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这点在年轻教师身上尤为明显。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就是为了问题而提问,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也不利于课堂的连贯和再续。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并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习的阵地。
二、针对“问题提问”的主要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问题情境
创设宽松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从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用棉线和图钉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教师顺势提问:从试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且印象深刻。
2.以知识为依据,凸显问题的重点
在知识的重点、疑难部分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关键处设置悬念,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但这些好处都是建立在目的性明确的提问基础上的。倘若对教材理解不透彻,频频作问,为了提问而提问,那么,既浪费了时间,又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索然无味。比如,在讲到椭圆的定义时,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问“什么是椭圆?”这样的问题,显然没在点上,大部分学生此时也只是“照本宣科”,把书上精练的数学语言读或者背诵出来。这样,就使得教师的提问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如果同样一个问题教师换一种问法“你如何来定义椭圆呢?”这样,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采取读课本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整理成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活动,从而达到提问的目的。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重点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
3.以科学为指导,体现问题的逻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遵循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而进行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同时,学生由于生理条件、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现自然也是参差不齐。再则,知识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们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得他们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力有所提升。还是以椭圆定义为例,出了需要掌握定义,还需要知道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倘若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参数具体满足什么要求?什么是椭圆?”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对这个问题无从下手,而如果教师把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分解成具有层次的几个小问题,学生则迎刃而解。
以上是我对于准备活动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反应了一个教师的综合教务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观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提问的环节,更要把握好提问的艺术,要争取在有效的课堂提问的带动下来实现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中学)
编辑 鲁翠红
一、当今课堂上的“问题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力的途径,然而,如今课堂上的“问题提问”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对提高课堂效率弊大于利。
2.答案被教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很不耐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为了问题而问,课堂上有力的师生沟通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自编自演。
3.问答时间过短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而教师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且事先准备过,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就介入或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这点在年轻教师身上尤为明显。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就是为了问题而提问,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也不利于课堂的连贯和再续。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并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习的阵地。
二、针对“问题提问”的主要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问题情境
创设宽松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从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用棉线和图钉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教师顺势提问:从试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且印象深刻。
2.以知识为依据,凸显问题的重点
在知识的重点、疑难部分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关键处设置悬念,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但这些好处都是建立在目的性明确的提问基础上的。倘若对教材理解不透彻,频频作问,为了提问而提问,那么,既浪费了时间,又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索然无味。比如,在讲到椭圆的定义时,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问“什么是椭圆?”这样的问题,显然没在点上,大部分学生此时也只是“照本宣科”,把书上精练的数学语言读或者背诵出来。这样,就使得教师的提问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如果同样一个问题教师换一种问法“你如何来定义椭圆呢?”这样,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采取读课本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整理成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活动,从而达到提问的目的。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重点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
3.以科学为指导,体现问题的逻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遵循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而进行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同时,学生由于生理条件、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现自然也是参差不齐。再则,知识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们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得他们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力有所提升。还是以椭圆定义为例,出了需要掌握定义,还需要知道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倘若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参数具体满足什么要求?什么是椭圆?”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对这个问题无从下手,而如果教师把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分解成具有层次的几个小问题,学生则迎刃而解。
以上是我对于准备活动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反应了一个教师的综合教务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观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提问的环节,更要把握好提问的艺术,要争取在有效的课堂提问的带动下来实现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中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