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值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定必胜信念,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是激励我们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行动指南。五年多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照泰州市委对泰兴提出的“扛起标杆大旗、拼进全省八强”的新目标新定位,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泰兴新优势,努力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兴,力争到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在全省八强,高质量考核确保泰州领先、全省先进,发展的成果群众认可、组织满意。
加快产业转型,让发展动能更快转换
以园区特色化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特色、打造产业地标。
突出重点产业,推进园区发展特色化。坚持把特色化作为推进园区新一轮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培育产业链或产业集群,集聚优质项目,汇聚创新资源,持续发力招引龙头项目、构建产业生态、打造核心区形态,推动特色化发展进入“密集施工期”,建成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一批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化工产业加大减化力度的同时,加快推进基础化工向新材料、健康美丽产业转型。机电产业着力发展高性能船舶、高端传动机械、高端风电、汽车零部件及新一代智能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装备等产业。医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扩大品牌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做大产业规模。新兴产业上,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发酵等领域,逐一绘制产业图谱,强化关键环节,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竞争力。
突出精准招引,实现项目质效大提升。始终坚持“项目为王、质量至上”,继续保持抓项目建设的激情和韧劲,扎实开展比质量规模、比推进效率、比产出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比一提升”行动,以特色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努力招引“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型项目。
突出优质高效,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建立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机制,实行一张跟踪记实表单管全程;落实好项目代办机制,实现一个园区一支代办队伍,争取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建设好涉审中介“实体超市”,倒逼线上线下中介服务降收费、提效率;完善好“市领导+服务专员”挂钩联系规模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制度,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和投资者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聚力三大攻坚,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以最深刻的认识、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集中力量攻坚,求真务实推进。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思想政治上不糊涂、作风上不含糊、面对问题不退缩,在继续解决好存量问题的同时,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减化工作,特别是减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减不在产业链的、减效益低下的、减高危企业及设备工艺落后的,绘制减化路线图,下决心减掉低端产能。同时,提高门槛,实施更严标准的环境保护“负面清单”管理,刚性落实环境容量、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控制性要求,加强源头管控。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执行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控新增债务规模,刚性执行化债方案。深化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完善司法、调解、仲裁、信访衔接协调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坚持“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帮扶”政策,高质量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措施,加强防贫返贫预警监测,强化低收入人口精准帮扶,拓宽村级增收渠道,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推进城乡融合,让发展活力更强奔涌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断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更大力度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有序改造老城区,以社区为划分单元,系统梳理、有机更新内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短板,让老城区更有品质、更有温度。加快建设新城区,坚持基础先行、功能先行、景观先行、有序开发,提升功能品质和活力指数。强化城市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区域融合。扎实推进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明确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各项约束性、引导性指标,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加强村庄发展方向研究,逐步创造条件解决自然村过于分散的问题。大力推进黄桥、虹桥城市副中心建设,重视乡镇副中心管理,加强对黄桥老区的支持扶持。积极构筑一体化、快速化、便捷化市域交通网络,做好常泰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铁等建设项目的服务保障,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更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互促共进机制。持续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和“新乡贤”评选等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殡葬新风和淳朴民风。
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有温度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民生工作的计划性、持续性、累积性,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20年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00人以上;优化创业富民系列政策,实施人才領创计划和未来产业工匠培育工程,新增创业1万人以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保管和使用管理,做好股权量化登记扫尾工作,确保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享受改革红利;健全完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股权管理机制,探索股权转让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衡。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供给手段,优化服务方式,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建成市、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整合区域资源,大力推进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二院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放大义务教育集团(联盟)办学效应,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覆盖。
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形成更多务实管用的制度性成果。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在深挖线索、破案攻坚、“打财破伞”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推动安全生产更加稳定。深刻汲取响水“3·21”事故惨痛教训,以“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心态,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重点行业领域,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时段,紧扣政治站位、红线意识、安全责任、隐患排查、监管执法,化解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源头性矛盾问题,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力促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作者系中共泰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是激励我们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行动指南。五年多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照泰州市委对泰兴提出的“扛起标杆大旗、拼进全省八强”的新目标新定位,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泰兴新优势,努力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兴,力争到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在全省八强,高质量考核确保泰州领先、全省先进,发展的成果群众认可、组织满意。
加快产业转型,让发展动能更快转换
以园区特色化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特色、打造产业地标。
突出重点产业,推进园区发展特色化。坚持把特色化作为推进园区新一轮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培育产业链或产业集群,集聚优质项目,汇聚创新资源,持续发力招引龙头项目、构建产业生态、打造核心区形态,推动特色化发展进入“密集施工期”,建成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一批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化工产业加大减化力度的同时,加快推进基础化工向新材料、健康美丽产业转型。机电产业着力发展高性能船舶、高端传动机械、高端风电、汽车零部件及新一代智能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装备等产业。医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扩大品牌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做大产业规模。新兴产业上,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发酵等领域,逐一绘制产业图谱,强化关键环节,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竞争力。
突出精准招引,实现项目质效大提升。始终坚持“项目为王、质量至上”,继续保持抓项目建设的激情和韧劲,扎实开展比质量规模、比推进效率、比产出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比一提升”行动,以特色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努力招引“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型项目。
突出优质高效,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建立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机制,实行一张跟踪记实表单管全程;落实好项目代办机制,实现一个园区一支代办队伍,争取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建设好涉审中介“实体超市”,倒逼线上线下中介服务降收费、提效率;完善好“市领导+服务专员”挂钩联系规模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制度,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和投资者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聚力三大攻坚,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以最深刻的认识、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集中力量攻坚,求真务实推进。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思想政治上不糊涂、作风上不含糊、面对问题不退缩,在继续解决好存量问题的同时,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减化工作,特别是减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减不在产业链的、减效益低下的、减高危企业及设备工艺落后的,绘制减化路线图,下决心减掉低端产能。同时,提高门槛,实施更严标准的环境保护“负面清单”管理,刚性落实环境容量、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控制性要求,加强源头管控。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执行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控新增债务规模,刚性执行化债方案。深化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完善司法、调解、仲裁、信访衔接协调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坚持“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帮扶”政策,高质量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措施,加强防贫返贫预警监测,强化低收入人口精准帮扶,拓宽村级增收渠道,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推进城乡融合,让发展活力更强奔涌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断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更大力度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有序改造老城区,以社区为划分单元,系统梳理、有机更新内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短板,让老城区更有品质、更有温度。加快建设新城区,坚持基础先行、功能先行、景观先行、有序开发,提升功能品质和活力指数。强化城市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区域融合。扎实推进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明确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各项约束性、引导性指标,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加强村庄发展方向研究,逐步创造条件解决自然村过于分散的问题。大力推进黄桥、虹桥城市副中心建设,重视乡镇副中心管理,加强对黄桥老区的支持扶持。积极构筑一体化、快速化、便捷化市域交通网络,做好常泰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铁等建设项目的服务保障,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更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互促共进机制。持续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和“新乡贤”评选等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殡葬新风和淳朴民风。
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有温度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民生工作的计划性、持续性、累积性,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20年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00人以上;优化创业富民系列政策,实施人才領创计划和未来产业工匠培育工程,新增创业1万人以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保管和使用管理,做好股权量化登记扫尾工作,确保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享受改革红利;健全完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股权管理机制,探索股权转让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衡。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供给手段,优化服务方式,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建成市、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整合区域资源,大力推进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二院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放大义务教育集团(联盟)办学效应,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覆盖。
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形成更多务实管用的制度性成果。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在深挖线索、破案攻坚、“打财破伞”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推动安全生产更加稳定。深刻汲取响水“3·21”事故惨痛教训,以“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心态,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重点行业领域,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时段,紧扣政治站位、红线意识、安全责任、隐患排查、监管执法,化解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源头性矛盾问题,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力促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作者系中共泰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