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皆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实效性、交互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促成人们形成适应新时代的行为理念。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是本世纪最大的一把双刃剑。它像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网络上的行为方式亦为传统的人类行为方式打来极大的冲击。
一、网络信息化对现有德育的影响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也严重影响了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特别是那些网德不好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间,制造各种网络垃圾,毒害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灵,所以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负面影响也令人堪忧。有关调查显示,在各年龄段中,中学生上网率最高,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其中63%的中学生出现情绪个性化,32%的中学生情绪低落,有孤独感;5%的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有的已经出现了网络病症,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为扩大中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未成年人网络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人格问题。据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随机调查显示,100名在押少年犯中,61%的人经常浏览色情网站。
当然造成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有网络自身的原因,中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由于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特别喜欢接触新事物。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因而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学生渴望交流,但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于是他们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网络,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怕老师和父母加以干涉,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自我,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了解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是支配学生信息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它一般是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共同利益的行为准则。传统社会由于时空限制,交往面狭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相比之下,“网络社会”更大程度上是“非熟人社会”,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中,人们进入了“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感受不到对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略了对方的情感需要,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发布和接受任何信息,这样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的事情甚至违法的事情。网络道德是用于调整、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一旦形成,就会像传统道德一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自治自律来约束自己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行为。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自律地遵守网络道德,在课堂中经常会举行一些讨论会或辩论会,列举一些网络犯罪的案例,让同学们学习并讨论。如“2006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多省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等8名犯罪嫌疑人。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通过该案例,学生分组讨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犯罪及其预防措施、网络道德规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
三、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条件与方法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德育人人都是责任人,从校长到教师、每个职工都要树立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阵地,事事都有德育内容的新的育人观念,人人都应负起育人的责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充分整合,首先,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是当务之急。只有将教育者的网络素质提高到一定水平,对受教育者的网络道德教育才成为可能。其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的优势,提高网络道德的实效性。信息技术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第三,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探讨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探讨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时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筛选、设计网络资源,使学习网站讨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目标任务明确,富有吸引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从网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并自觉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
事实证明简单的套用既有的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社会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抛弃既有的社会道德去构筑网络社会道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虚拟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并形成网络时代新的道德观念体系。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逐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中学生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降低网络对中学生群体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解、使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以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去解决,在法律与道德的指引下,安全、有效、健康地处理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J].现代教育科技,2006.4
网络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实效性、交互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促成人们形成适应新时代的行为理念。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是本世纪最大的一把双刃剑。它像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网络上的行为方式亦为传统的人类行为方式打来极大的冲击。
一、网络信息化对现有德育的影响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也严重影响了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特别是那些网德不好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间,制造各种网络垃圾,毒害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灵,所以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负面影响也令人堪忧。有关调查显示,在各年龄段中,中学生上网率最高,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其中63%的中学生出现情绪个性化,32%的中学生情绪低落,有孤独感;5%的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有的已经出现了网络病症,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为扩大中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未成年人网络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人格问题。据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随机调查显示,100名在押少年犯中,61%的人经常浏览色情网站。
当然造成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有网络自身的原因,中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由于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特别喜欢接触新事物。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因而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学生渴望交流,但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于是他们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网络,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怕老师和父母加以干涉,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自我,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了解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是支配学生信息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它一般是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共同利益的行为准则。传统社会由于时空限制,交往面狭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相比之下,“网络社会”更大程度上是“非熟人社会”,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中,人们进入了“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感受不到对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略了对方的情感需要,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发布和接受任何信息,这样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的事情甚至违法的事情。网络道德是用于调整、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一旦形成,就会像传统道德一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自治自律来约束自己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行为。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自律地遵守网络道德,在课堂中经常会举行一些讨论会或辩论会,列举一些网络犯罪的案例,让同学们学习并讨论。如“2006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多省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等8名犯罪嫌疑人。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通过该案例,学生分组讨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犯罪及其预防措施、网络道德规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
三、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条件与方法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德育人人都是责任人,从校长到教师、每个职工都要树立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阵地,事事都有德育内容的新的育人观念,人人都应负起育人的责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充分整合,首先,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是当务之急。只有将教育者的网络素质提高到一定水平,对受教育者的网络道德教育才成为可能。其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的优势,提高网络道德的实效性。信息技术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第三,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探讨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探讨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时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筛选、设计网络资源,使学习网站讨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目标任务明确,富有吸引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从网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并自觉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
事实证明简单的套用既有的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社会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抛弃既有的社会道德去构筑网络社会道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虚拟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并形成网络时代新的道德观念体系。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逐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中学生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降低网络对中学生群体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解、使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以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去解决,在法律与道德的指引下,安全、有效、健康地处理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J].现代教育科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