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历史不同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从八年抗战再到改革开放,抵制日货的情形不时上演。
如今,无处不在的日本管理与技术所支撑的具有品质背书的日本产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国合资、全球产业链条细致的分工整合,已经很难让人清晰地看出一个产品到底是纯粹的日货还是其它什么货。
如果我们仅从某一品牌来自何国来判断某一商品属于哪个国家,显然有失公允,并且,也会在轻率的愤怒中自伤到相关的产业链条、自己同胞的就业及税收。
单就郑州的印刷业来说,如果印刷行业也抵制日货的话,那么郑州80%的印刷厂就深受影响,某种程度上郑州印刷业就要瘫痪。
郑州主流的印刷机,除了德国、美国的品牌外,绝大部分印刷机使用的是进口的日本三菱和小森。国内其它地方大同小异。
中国就没有相应的设备可以替换吗?
还真没有。
如果用国厂机器,首先印刷速度慢,导致效率低;其次色系不好把控,导致质量不稳定;三是如果出现故障,不容易维修。
受制于人,谈何抵制
虽然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号称国产化率高达90%,有些车型甚至超过90%,但真正是技术实力免征的那10%,也就是关键性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上,我们受制于人。有些零部件可以向欧美寻求替代品,但大部分仍只能依赖日本。
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汽车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无论是日系车还是欧美系车都不得不依赖日本制造。
在半导体、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高附加值零部件方面,日本均保持绝对优势。而为了防止技术流失,这些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几乎全部在日本国内,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由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企业停产造成供应紧张,曾将整个全球产业链推向断链的边缘。
超越了,再谈吧
所以谈抵制日货,嘴上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
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曾指出,索尼虽然来自日本,但它95%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我们能抵制得了吗?我们有能力抵制吗?
所以《日本经济新闻》毫不含糊载文说:只有超越日货,中国才能抵制日货。
“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
“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
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5日的文章原题就是《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为什么日本媒体毫不含糊地说中国浮躁?
中国缺少一种精神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究其原因,虽然日本地方小,但具有具备快速接受西方观念并与东亚文明所融合的种种素质。
日本是如何解决近代工业化问题的,并一度在物质技术方面甚至走在了美国前面?
正如费正清所言,答案显然是非物质的动力。
就笔者看来,这也绝非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基于消费者心智的满足。
日本的崛起,不失时机抓住了一个难得的发展空档:
一方面,国家在发展工业中做出示范,并见机地从国营体制中退出,大力发展民营资本。在此过程中,国家在政治上的集权,主导了整个工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大智慧的政商界人士秉持义利合一的原则,左手论语,右手算盘,解决了发展工商业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纠结,并将儒家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工具理性融为一体,发奋图强,在不到半个世纪中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韩国精神——身土不二
再看另一个现象:许多韩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同一时期开创,但都率先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为什么中国没有成长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呢?
一位受访的韩国企业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中国企业仍停留在商品的销售和售后的服务上,产品的体验感如何、是否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还需要体验设计师、需要设计管理。
而三星、现代等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韩国企业都是比较早引进设计管理的企业。
三星几乎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都比竞争对手晚:家电业务比松下晚了51年,半导体业务比英特尔迟了10年,手机业务也比诺基亚、摩托罗拉晚了很多年。但现在,三星在这三块领域的业务都已成为行业领军者。
对于韩国大企业崛起的原因,大家的看法出奇地一致,几乎每一位被采访人都会提到“韩国精神”这四个字。
什么是韩国精神?
他们用团结、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等词汇来描述。
其实,真正可以用来描述“韩国精神”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词汇:身土不二。
这个词首出《阿弥陀经》,在中国的语境概念中并无太多市场,却被韩国人将其精神运用到了极致。
“韩国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体质”,成为号召韩国人消费本国农产品的一句灵丹妙药。
韩国人多少有点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放着同类同价、甚至更实惠的产品,却愿以“身土不二”的理念去购买国货。用鲁迅当年所形容的,他们放着“电灯”不用,却弃明投暗,偏要去使用“烟油灯”。
所有去过韩国的人,都对这个国家随处可见的“身土不二”的广告牌、店贴等感慨良多。
但是,正如陶文昭所说,“多少年来,韩国人凭着强烈的民族和自信心,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韩国在维持身土不二认同感的同时,也并没有拒绝世界化的潮流”。
就产业进步来说,没有良好的用人、激励机制,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捕捉意识,没有一批安心、执着于技术与创新的产业工人,没有一批像华为这样时不我待,能够在管理、营销、技术、创新、激励等方面集大成的企业,就难以达到“另一种抗日”的目的。
未来,对于中国来说,仍需在培植国民精神上下功夫。
那些将抵制视为爱国,或将爱国不爱国视为无所谓的人,都消耗着这个国家的神气,撕裂着这个国家未来的神经。我们不需要虚无的爱国主义者,似是而非的共识,不便于我们培养笃定的气质。
我们从来不缺少聒躁,但我们缺少一种凝结了精神、接近共识的东西,一种能外化为一种近乎固执的精神、信仰、追求的东西。
【贴士】可怕的韩国人
韩国牛肉比进口牛肉贵两三倍,但是大部分韩国民众吃着本土牛肉。
到了国外,他们宁愿多花钱,也要去自己同胞开的饭馆吃饭,去自己同胞开的理发店理发,去自己同胞开的练歌房唱歌。
尽管在韩国也有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但光顾的多是外国人。
尽管韩国国产车质量并比不上奔驰、宝马,但韩国人国产车的市场占有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韩国人坚持购买国产车,培育了韩国汽车工业的成长。
韩国人很少使用外国数码产品,所以逐渐成就了三星、LG等一批本国品牌。甚至韩国人对本国电影也是热捧,本土影片的票房甚至力压当年好莱坞巨片《王者归来》《泰坦尼克号》等。
……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从八年抗战再到改革开放,抵制日货的情形不时上演。
如今,无处不在的日本管理与技术所支撑的具有品质背书的日本产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国合资、全球产业链条细致的分工整合,已经很难让人清晰地看出一个产品到底是纯粹的日货还是其它什么货。
如果我们仅从某一品牌来自何国来判断某一商品属于哪个国家,显然有失公允,并且,也会在轻率的愤怒中自伤到相关的产业链条、自己同胞的就业及税收。
单就郑州的印刷业来说,如果印刷行业也抵制日货的话,那么郑州80%的印刷厂就深受影响,某种程度上郑州印刷业就要瘫痪。
郑州主流的印刷机,除了德国、美国的品牌外,绝大部分印刷机使用的是进口的日本三菱和小森。国内其它地方大同小异。
中国就没有相应的设备可以替换吗?
还真没有。
如果用国厂机器,首先印刷速度慢,导致效率低;其次色系不好把控,导致质量不稳定;三是如果出现故障,不容易维修。
受制于人,谈何抵制
虽然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号称国产化率高达90%,有些车型甚至超过90%,但真正是技术实力免征的那10%,也就是关键性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上,我们受制于人。有些零部件可以向欧美寻求替代品,但大部分仍只能依赖日本。
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汽车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无论是日系车还是欧美系车都不得不依赖日本制造。
在半导体、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高附加值零部件方面,日本均保持绝对优势。而为了防止技术流失,这些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几乎全部在日本国内,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由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企业停产造成供应紧张,曾将整个全球产业链推向断链的边缘。
超越了,再谈吧
所以谈抵制日货,嘴上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
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曾指出,索尼虽然来自日本,但它95%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我们能抵制得了吗?我们有能力抵制吗?
所以《日本经济新闻》毫不含糊载文说:只有超越日货,中国才能抵制日货。
“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
“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
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5日的文章原题就是《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为什么日本媒体毫不含糊地说中国浮躁?
中国缺少一种精神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究其原因,虽然日本地方小,但具有具备快速接受西方观念并与东亚文明所融合的种种素质。
日本是如何解决近代工业化问题的,并一度在物质技术方面甚至走在了美国前面?
正如费正清所言,答案显然是非物质的动力。
就笔者看来,这也绝非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基于消费者心智的满足。
日本的崛起,不失时机抓住了一个难得的发展空档:
一方面,国家在发展工业中做出示范,并见机地从国营体制中退出,大力发展民营资本。在此过程中,国家在政治上的集权,主导了整个工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大智慧的政商界人士秉持义利合一的原则,左手论语,右手算盘,解决了发展工商业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纠结,并将儒家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工具理性融为一体,发奋图强,在不到半个世纪中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韩国精神——身土不二
再看另一个现象:许多韩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同一时期开创,但都率先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为什么中国没有成长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呢?
一位受访的韩国企业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中国企业仍停留在商品的销售和售后的服务上,产品的体验感如何、是否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还需要体验设计师、需要设计管理。
而三星、现代等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韩国企业都是比较早引进设计管理的企业。
三星几乎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都比竞争对手晚:家电业务比松下晚了51年,半导体业务比英特尔迟了10年,手机业务也比诺基亚、摩托罗拉晚了很多年。但现在,三星在这三块领域的业务都已成为行业领军者。
对于韩国大企业崛起的原因,大家的看法出奇地一致,几乎每一位被采访人都会提到“韩国精神”这四个字。
什么是韩国精神?
他们用团结、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等词汇来描述。
其实,真正可以用来描述“韩国精神”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词汇:身土不二。
这个词首出《阿弥陀经》,在中国的语境概念中并无太多市场,却被韩国人将其精神运用到了极致。
“韩国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体质”,成为号召韩国人消费本国农产品的一句灵丹妙药。
韩国人多少有点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放着同类同价、甚至更实惠的产品,却愿以“身土不二”的理念去购买国货。用鲁迅当年所形容的,他们放着“电灯”不用,却弃明投暗,偏要去使用“烟油灯”。
所有去过韩国的人,都对这个国家随处可见的“身土不二”的广告牌、店贴等感慨良多。
但是,正如陶文昭所说,“多少年来,韩国人凭着强烈的民族和自信心,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韩国在维持身土不二认同感的同时,也并没有拒绝世界化的潮流”。
就产业进步来说,没有良好的用人、激励机制,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捕捉意识,没有一批安心、执着于技术与创新的产业工人,没有一批像华为这样时不我待,能够在管理、营销、技术、创新、激励等方面集大成的企业,就难以达到“另一种抗日”的目的。
未来,对于中国来说,仍需在培植国民精神上下功夫。
那些将抵制视为爱国,或将爱国不爱国视为无所谓的人,都消耗着这个国家的神气,撕裂着这个国家未来的神经。我们不需要虚无的爱国主义者,似是而非的共识,不便于我们培养笃定的气质。
我们从来不缺少聒躁,但我们缺少一种凝结了精神、接近共识的东西,一种能外化为一种近乎固执的精神、信仰、追求的东西。
【贴士】可怕的韩国人
韩国牛肉比进口牛肉贵两三倍,但是大部分韩国民众吃着本土牛肉。
到了国外,他们宁愿多花钱,也要去自己同胞开的饭馆吃饭,去自己同胞开的理发店理发,去自己同胞开的练歌房唱歌。
尽管在韩国也有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但光顾的多是外国人。
尽管韩国国产车质量并比不上奔驰、宝马,但韩国人国产车的市场占有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韩国人坚持购买国产车,培育了韩国汽车工业的成长。
韩国人很少使用外国数码产品,所以逐渐成就了三星、LG等一批本国品牌。甚至韩国人对本国电影也是热捧,本土影片的票房甚至力压当年好莱坞巨片《王者归来》《泰坦尼克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