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文章论述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传统的角色, 树立起崭新的教师观, 掌握好适度的指导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角色转变 指导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要以这样的课程为载体,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一改传统的传授或教导作用,而主要起着组织和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确定教师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更新
要把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从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等方面进行角色更新。
1.由教材内容的搬用者、沿袭者转变为开发者、设计者。研究性学习决定了其课程的内容不再是专家编写的,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在内容上更新,设计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深受学生喜欢的内容,并及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乐于探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共同总结。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着眼点不光是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学习内容以及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更要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加深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研究性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艺者”,不断创设探究和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行研究设计。
2.由独立教学者转变为合作的教学者。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已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了。随着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的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只凭拥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一方面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识,对各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腐落后观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合作教学,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又超越教材的的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善于沟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懂得如何激发社团的热情,以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最大作用。
3.由盲目的教师权威观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建立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共同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一起扩展知识,不断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相互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共同探讨,共享民主。但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继续保持谦虚进取、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锲而不舍的、富于激情的探究精神和人格魅力。而这种无形的精神能在学生中形成教师的理性权威。
4.由学生学习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对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的指导以及对研究程序的熟悉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在同一主题的研究活动中,研究专题的确定、目标的定位、切入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和结果的表达等,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智慧和创意,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的适合的研究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指导学生结合实际采用相应的方法。定期举办或参加如辩论会、研究成果的交流与答辩、专家学者的报告会、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量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也离不开教师卓有成效的指点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良好正确的指导策略会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助力。
1.积极介入策略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并且鼓励学生自行选择研究专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力求变革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格局。但正因如此,有些人主张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将活动的主动权完整地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应介入、更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研究,这种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简单。事实上,没有教师的点拨与辅导,学生的“研究”就可能蜕变为一种盲目的行为。当学生面临困境需要帮助时,如果教师奉行不干预政策而坐视不理,这无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一种失职。因此,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介入研究性学习并把握好介入的度。对学生从研究专题的确立到研究活动的实施以至研究成果的总结,必须全程跟踪、及时引导、适度点拨。教师应学会扮演顾问和学习伙伴的角色,用有效的指导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铺平道路。
2.步进辅导策略
所谓步进辅导策略,是指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使之能够最终完成研究专题。研究性学习不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活动,通常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教师的辅导也不能是一次性的,必须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步进辅导策略强调,教师的辅导应是分步骤实施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辅导不能采用一步到位的办法,必须伴随研究性学习的进度分段展开,并且在不同时间段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在变化的。这样,教师给予学生的辅导才会是及时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那么,教师的辅导应分几步实施?每一步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根据调研和相关理论一般将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划分为十个具体的步骤(见下表):
3.适度指点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给学生留出发挥其主体作用的空间。1.创设问题情境,但不拿出具体的问题。教师可以营造宽松的提问氛围,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途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让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2.提供查寻线索,但不直接呈现资料。任何研究都是建构在信息资料基础之上的,除少部分信息资料必须由教师提供以外,教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线索,引领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同学、家长、社会机构等多种渠道去收集资料、获得信息。3.引导思路、介绍方法,但不给出研究结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理应是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专题研究的全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开展的,教师可辅助学生梳理研究思路、选择研究专题、推介研究方法。
4.全面关注策略
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锤炼,而且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既要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要注意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要重视论文、实物等显性成果,也要重视科学态度、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等隐性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中应树立全面的观念,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意目標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显性成果与隐性成果并重。这就是说,学生需要的指导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帮助学生弥补欠缺,而且要在能力与情意方面让学生得到充实与提高,使学生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领域。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我们教师树立起崭新的教师观,才能以较高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校教育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2]周明星.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探索,2003,(6):101-103.
[3]卢杰,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认识与转变的调查分析[J].学科教育,2004,(9):11-19.
[4]关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研究[J].教育探索,2005,(9):112-115.
[5]赵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2006,(12):55-56.
[6]Bolam,R.(1982). School-focused In-service Training. Ch.2.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46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角色转变 指导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要以这样的课程为载体,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一改传统的传授或教导作用,而主要起着组织和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确定教师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更新
要把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从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等方面进行角色更新。
1.由教材内容的搬用者、沿袭者转变为开发者、设计者。研究性学习决定了其课程的内容不再是专家编写的,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在内容上更新,设计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深受学生喜欢的内容,并及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乐于探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共同总结。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着眼点不光是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学习内容以及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更要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加深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研究性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艺者”,不断创设探究和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行研究设计。
2.由独立教学者转变为合作的教学者。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已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了。随着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的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只凭拥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一方面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识,对各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腐落后观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合作教学,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又超越教材的的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善于沟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懂得如何激发社团的热情,以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最大作用。
3.由盲目的教师权威观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建立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共同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一起扩展知识,不断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相互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共同探讨,共享民主。但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继续保持谦虚进取、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锲而不舍的、富于激情的探究精神和人格魅力。而这种无形的精神能在学生中形成教师的理性权威。
4.由学生学习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对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的指导以及对研究程序的熟悉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在同一主题的研究活动中,研究专题的确定、目标的定位、切入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和结果的表达等,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智慧和创意,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的适合的研究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指导学生结合实际采用相应的方法。定期举办或参加如辩论会、研究成果的交流与答辩、专家学者的报告会、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量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也离不开教师卓有成效的指点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良好正确的指导策略会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助力。
1.积极介入策略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并且鼓励学生自行选择研究专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力求变革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格局。但正因如此,有些人主张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将活动的主动权完整地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应介入、更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研究,这种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简单。事实上,没有教师的点拨与辅导,学生的“研究”就可能蜕变为一种盲目的行为。当学生面临困境需要帮助时,如果教师奉行不干预政策而坐视不理,这无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一种失职。因此,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介入研究性学习并把握好介入的度。对学生从研究专题的确立到研究活动的实施以至研究成果的总结,必须全程跟踪、及时引导、适度点拨。教师应学会扮演顾问和学习伙伴的角色,用有效的指导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铺平道路。
2.步进辅导策略
所谓步进辅导策略,是指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使之能够最终完成研究专题。研究性学习不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活动,通常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教师的辅导也不能是一次性的,必须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步进辅导策略强调,教师的辅导应是分步骤实施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辅导不能采用一步到位的办法,必须伴随研究性学习的进度分段展开,并且在不同时间段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在变化的。这样,教师给予学生的辅导才会是及时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那么,教师的辅导应分几步实施?每一步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根据调研和相关理论一般将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划分为十个具体的步骤(见下表):
3.适度指点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给学生留出发挥其主体作用的空间。1.创设问题情境,但不拿出具体的问题。教师可以营造宽松的提问氛围,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途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让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2.提供查寻线索,但不直接呈现资料。任何研究都是建构在信息资料基础之上的,除少部分信息资料必须由教师提供以外,教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线索,引领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同学、家长、社会机构等多种渠道去收集资料、获得信息。3.引导思路、介绍方法,但不给出研究结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理应是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专题研究的全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开展的,教师可辅助学生梳理研究思路、选择研究专题、推介研究方法。
4.全面关注策略
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锤炼,而且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既要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要注意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要重视论文、实物等显性成果,也要重视科学态度、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等隐性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中应树立全面的观念,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意目標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显性成果与隐性成果并重。这就是说,学生需要的指导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帮助学生弥补欠缺,而且要在能力与情意方面让学生得到充实与提高,使学生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领域。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我们教师树立起崭新的教师观,才能以较高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校教育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2]周明星.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探索,2003,(6):101-103.
[3]卢杰,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认识与转变的调查分析[J].学科教育,2004,(9):11-19.
[4]关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研究[J].教育探索,2005,(9):112-115.
[5]赵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2006,(12):55-56.
[6]Bolam,R.(1982). School-focused In-service Training. Ch.2.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463.